大明第一国舅 第29节

  大明明年到底是六国公还是七国公,马寻不是很在意,他知道自己大概率是徐国公。除非在短短的一年里犯下一大堆大错,要不然地位是稳的。

  何大小跑而来,说道,“国舅爷,大将军让你率部为塘骑。”

  马寻顿时抓头,“你说大将军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了拉拢我打仗,这一路总是给我开小灶。”

  何大就羡慕的说道,“别人求都求不来,大将军这一路总是给国舅爷讲兵法、说战术,军中的那些人得多眼红。”

  马寻看向何大,反问道,“何叔,你说我听进去了多少?以我判断,我要是多打几仗,大概就是一个卫指挥使的能耐。”

  “高了、高了。”何大一点不给面子,说道,“国舅爷,照你这样子,最多镇抚!”

  和这只会厮杀,只有一条膀子还想着要去上阵的悍卒没什么可说的了,一点都是不会人情世故,总是这么出口伤人。

  马寻也不废话,翻身上马带着旺财就开始向前行军,身后几十名骑兵迅速的集结跟上,都不需要马寻安排,每个人都知道做些什么。

  何大带着几个人跟在马寻身边,不断的在讲解着各种地形、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不过这几位的专业是保护马寻,所以提出的策略大多数是保命。

  保住马寻的命,带着他从混乱的战局撤出来,这是他们的任务。至于说战事等,那是大军的任务,一旦战事糜烂,部曲、家将和普通士兵的任务可不一样。

  只有一千多人马,再加上时间比较紧迫,所以马寻等人的速度非常快。

  不惜马力、也没有大军迟滞,马寻等人一天能跑近百里路,用不了一个月就能回京城。

  对于马寻的力量,依然是赶鸭子上架,只是单纯的行军或者一些开小灶,锻炼的效果一般,更何况他确实好似没有太高的军事天赋。

  又是一天的奔波结束,徐达照例过来了,“这一路累不累?要不要歇歇?”

  马寻回答说道,“谈不上累,也就是骑马罢了。要是早些时候还真吃不消,现在倒也不觉得撑不住。”

  好歹也是转战数千里,骑术不说多么精湛,日常的行军赶路完全没问题了。

  徐达就递给马寻一壶酒,说道,“一会儿让人送点下酒菜来,咱们好好的喝一通。”

  马寻立刻谨慎起来,连忙说道,“徐大哥,我就是一不懂军事的。有些事情陛下也不会和我商讨,这不合适。”

  “合适,怎么就不合适了?”徐达就笑着怂恿,“陛下不找你商讨,肯定会和皇后殿下商讨。你去帮我美言几句,这还不行?”

  马寻急忙说道,“徐大哥,军国大事我哪敢多说!”

  “这是关乎着你自己的事情,你明年跟着我一道出来,咱们打了王保保就去撵元帝。”徐达一本正经的开始画大饼,“自开平被破,元帝现在在应昌。”

  等等?

  元帝在应昌?

  那我更不能去了,李保儿就要直捣黄龙了,就要达到军事生涯的又一高峰,我哪能去添乱!

  元顺帝是没人可以抓住的,因为死期将至,倒是元昭宗有可能。毕竟这一次要是继续第二次北伐,大明的军方大将会有不同。

  马寻找到了理由,说道,“徐大哥,明年我估计是出来不了。我倒是想要从军,可是我明年得成亲。要是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的,我肯定再难出京了。”

  徐达虽然有些失望,不过也明事理,“这倒也是,明年你肯定出不来。原本也不指望明年就能抓着元帝,明年得先去打王保保。”

  随即徐达又说道,“小弟,你可别只和姓常的亲近。你听我说,老常大病初愈得休养,他所部的兵马也给文忠带走了。明年分兵两路去打王保保,还得是我。”

  马寻觉得有道理就跟着点头,可是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

  徐达就继续说道,“到时候我和老常各领一路兵马去打王保保,冯胜等人去打河北的火儿忽答。一是为我们呼应,二是彻底将鞑子赶出去,北方就安稳了。”

  马寻更加觉得有道理了,可是你和我说什么啊?

  徐达都有些急了,这位国舅爷什么都好,就是性子太稳了,都不像个二十岁的人。所以有些时候想要忽悠也不容易,因为这一位不会轻易表态。

  也不能算忽悠,这只是徐达在努力的争取。

  明年去打王保保,那可是不折不扣的大事,不管是徐达还是常遇春肯定都是要抢主攻的任务,其他人也没机会和他们争。

  所以在这个时候,能够拉一个助力也是好的。

  皇后可以影响皇帝,国舅可以在皇后面前说好话!

  至于为什么会笃定是两路大军,自然就是徐达这样的大将心里早就有了计划,不要说庆阳之战已经结束,在战争没有结束前,徐达就在规划下一阶段的战争。

  距离京城越来越近,徐达也越来越急,以他对常遇春的了解,肯定是在陛下面前不断的聒噪了,肯定是早就在讨价还价了。

  先给这位国舅说动了,再加上自己的军功等,老常就大概率继续当副将军!

  现在的徐达可不怕军功太大,他只担心自己不能俘虏王保保、只担心自己不能擒获元帝!

第47章 都督管教育

  距离京城越来越近,马寻好像没有什么近乡情怯的感觉。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故乡到底算是在哪,对此好像也不是特别在意,随遇而安就好,有个容身之所就行。

  不过对于回到京城,马寻还是开心的,不只是因为这边还有亲戚朋友,也是因为这边的生活条件更好。

  徐达等一众将士显然非常激动,他们离开京城太久了,回来了就可以见到亲人了。

  刚过长江,就有塘骑飞马来报,“报大将军,太子殿下率百官于龙江关外迎接大将军凯旋。”

  龙江关,龙江造船厂就位于这片港口。旁边就是仪凤门,就是应天府的西门了,而应天府一共十三座城门。

  徐达等人立刻开始整理仪表,随即加快速度朝着龙江关而去。

  温润如玉、气质儒雅的朱标满脸微笑,就站在百官之首迎接着凯旋的众人。

  徐达等人跳下马背,脚步匆匆向前。

  “臣徐达,奉诏回京,拜见太子殿下,殿下千秋。”

  朱标立刻上前扶着徐达的小臂,“大将军北伐建功,捷报传来父皇颇为欣喜,特令本宫迎候大将军。”

  徐达就连忙谦虚,“臣惶恐!”

  朱标扶起来徐达后立刻快走几步,“舅舅快快起身,外甥安敢受舅舅大礼。”

  马寻可是聪明人,连忙说道,“太子殿下是大明国本,外臣不敢僭越。”

  “舅舅!”朱标有些责怪的说道,“舅舅如此说,可是让外甥在父皇、母后面前为难?祭拜外公之时,我哪有颜面!”

  这话听一听就好,马寻要是在这个时候站着,不要说迎候的百官弹劾的奏章马上就能将皇帝淹没。

  到那时候就算是马秀英都要受牵连,她的弟弟不敬国本,那还了得!

  私下里可以亲近一些,但是正式的场合该行礼就要行礼,这个分寸肯定要有。

  扶起来马寻之后,朱标也让随行的众将士起身。

  这才对徐达说道,“大将军劳苦功高,本该是本宫亲自驾车迎大将军入城。只是大将军军中统帅,还是骑马最好。”

  大家自然也没意见,太子亲自来迎接,这就说明了皇帝对徐达的认可。真要是太子驾车,徐达还不敢坐。

  朱标随即对着百官方向说道,“老二、老三,过来为大将军、为舅舅牵马。”

  徐达和马寻都是谨慎谦逊的人,连忙拒绝。虽然自古以来也就有着让皇子驾车或者牵马的殊荣,可是现在还没到时候呢。

  等真的打跑了王保保或者抓到了元帝,到时候再让皇子牵马,现在北伐还没有完全成功。

  既然徐达和马寻拒绝,这就变成了朱标骑着马走在前头,徐达和马寻一左一右的跟着,不过都是落后朱标半个身位。

  朱和朱骑着马跟在后头,而朱棣得意洋洋的骑着马牵着驴,老五岁数小些没有让他出宫。

  队伍浩浩荡荡的从仪凤门进入了应天府,直接朝着正阳门而去。

  沿途有不少百姓的围观,虽然这些年应天府的百姓也习惯了大军时常凯旋,可是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是北伐建功、又是一次辉煌的大胜。

  北方基本上是被打下来了,关陇已定、这是多大的喜事啊!

  朱忽然催马上前几步,小声说道,“舅舅,舅母肯定就在前头,娘昨天就派人去说了。”

  马寻扭头小声说道,“不要瞎说,别坏了她清誉。”

  朱标则笑着对马寻说道,“舅舅,老三说的没错。前些时候已经定下了亲事,舅舅只需待元宵后就成亲。”

  朱邀功说道,“舅舅,是俺去替舅舅下的聘!”

  朱气的不轻,连忙说道,“舅舅,俺也去了。二哥是主宾,俺是陪宾。”

  这,效率快的惊人啊!

  在说话间,马寻就看到了不远处有着一辆马车。常蓝氏开心的站在马车上挥着手,站在她旁边的不是常婉,而是刘姝宁。

  就在马寻痛心疾首没有好好收拾一下仪表的时候,忽然觉得不对劲。

  朱和朱这两小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人扛着一面大旗,标志性的‘镇国上将军’,以及‘马’。

  趾高气昂的样子比马寻还要威风,也非常享受百姓们的议论、好奇、敬畏。

  太高调了,非我愿!

  在洪武门外队伍停下,朱标下马后微微抬手,立刻有太监上前。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以大将军、右丞相、信国公徐达攻取山东、河南、燕冀、秦晋等处州郡,克敌制胜,振扬国威,抚绥军民,得大将体,赏白金五百两,文币五十表里!”

  徐达立刻领旨谢恩,这个赏赐不多不少,这也是对他功劳的肯定。

  朱标继续宣读圣旨,“镇国上将军马寻医治将士无数,先登破城、擒杀敌将,当居首功。赏白金五百两,文币五十表里,进大都督府右都督、领国子学事!”

  马寻一时间大脑宕机,我这就是大都督府右都督了?

  和六部尚书还要高两阶的正一品!

  更让马寻无语的是他就要掌管着大明最高学府的国子学,也就是未来的国子监!

  元朝的时候在北平就有国子监,而朱元璋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而在建都之后,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用不了几年就要改为国子监。

  我到底算文官还是武将?

  不过想想看也正常,历史上李文忠就是同时掌管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梅殷这个驸马任山东学政。

  大明初创,很多的制度还不完善。不过大部分的王朝开国初年都是武强文弱,皇帝的心腹之人掌管要害衙门实属正常。

  可是马寻心虚啊,李文忠、沐英这都是能文能武的全才。梅殷虽然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不过饱读诗书、精通经义,这可没法比!

  徐达替马寻开心,也为自己开心。

  而朱标在宣读完圣旨后,除了极少数将校外可以进宫,其他兵马归营。

  刚进宫,朱标就扭头说道,“舅舅自去祭拜外公,再去姑父那就行。”

  马寻没有意见,朝着徐达抱拳,“徐大哥,那我先走了。”

  徐达笑着回礼说道,“小弟,记好了过几天咱们再好好喝一杯。到时候我带着允恭去府上叨扰,可不要嫌烦。”

  马寻连忙客气,随后带着朱等人朝着太庙方向走去。而朱标和徐达说说笑笑,这是要去见皇帝、奏报军国大事。

  “舅舅,让人先将旺财送回去。”朱棣蹿了出来,说道,“去祭拜外公,不好带着旺财。”

  马寻自然没有意见,让人先将旺财给牵走。

  朱非常好奇,也十分期待,“舅舅,这一次打仗有意思吗?”

  朱也连忙问道,“都说那张良臣是小平章,义子七人七条枪,舅舅是如何擒杀他们的?”

  马寻脸红了,“他七个义子大多数死在战场上,庆阳都被大将军他们围困、弹尽粮绝,张良臣父子投井被吊出来斩首了。”

  朱棣就追问道,“舅舅,那你是如何先登破城的?舅舅身先士卒了?”

  马寻更加老脸通红,我都不知道城是怎么破的,我甚至都没进庆阳城!

首节上一节29/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