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53节

  只不过现在用不着太操心,现阶段以应天府为都城是最合适的,朱元璋此前还想直接将凤阳立为都城呢,好在也就是想一想。

  还是继续北上吧,虽然是皇帝出巡,可是马上天子的优势就是只带少量人马就足够了,用不着有着庞大的随行队伍。

  即使是有着一些太监、侍女,这也都是具备着不俗的能力,都是乱世着跟着过来的,还是可以跟上大军的速度。

  朱元璋看着远处的淮河,说道,“过了这,咱们可就是到了北边。”

  马寻点头,只是有些不太理解朱元璋的意思。

  朱元璋笑着说道,“打天下的那会儿,这可是咱们视作天堑之地。刘福通、关先生在这边打的厉害,这些人要是有些远见就不至于兵败身死。”

  刘福通可是北方红巾军的领袖,那时候不要说朱元璋了,就算是郭子兴等人在他眼里都不够瞧。

  可惜最终的结局还是被张士诚围困,以至于需要向朱元璋求援,这也是跟着韩林儿不明不白的死在了江里。

  毛贵、关铎等人纵横山东、山西,最后还攻破了高丽的首都开京,可惜也都是被袭杀了。

  看着马寻还是不解其意的样子,朱元璋说道,“乱世那会儿你也知道,豪强并起、奸雄肆掠,如今这王保保还在北边。你说是该招抚呢,还是去继续打他?”

  马寻谨慎的说道,“王保保这人我看是难招抚,他在为元帝效忠的时候就卷入皇帝和储君的权力之争。而且就算是元朝的齐王,也听调不听宣,这样的人就算是招降了也没大用。”

  “这人能拉起来十万兵马,这也是本事。”朱元璋就说道,“他不死,咱们就难安心。这人是无力南顾了,他要是时常袭扰边塞,就够咱们难受了。”

  这倒也是,王保保这人要是袭扰边塞,虽然不会给大明太大的损失,但是够恶心人的。要是边塞军将一不小心犯错,说不定北边的损失就要比较大了。

  马寻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有些人是畏威不畏德,王保保估计就是这类人。要我说该打还是要打,只是招抚我看就难了。纳哈出那样的估计也是,得给他们打怕了才知道服帖。”

  朱元璋扭头看向马寻说道,“不只是那些鞑子如此,有些人也是如此。你不愿意搅合中书省的事情不要紧,等回头好好收拾一番,就知道这些人想些什么了。”

  马寻一想也有道理,不只是文官需要好好的收拾,一些骄兵悍将也需要约束。

  乱世结束了,要是依然保持着乱世时无法无天、全无法纪的样子,那显然是不行。

  朱元璋指着淮河说道,“小弟,你且看着。南方富庶、北方荒僻,这些放牛放羊的牧场,咱也得给他收拾成种庄稼的良田!”

第86章 倒孔第一枪

  马寻继续随着朱元璋北上,眼看着就是到了山东地界。

  朱元璋也颇为感慨的说道,“山东,毛贵被奸人所害。俺也是不知道这人这么厉害,真是可惜了,没能留下来为我所用。”

  当年这里就是北方红巾军的主战场之一,作为刘福通的部将,毛贵可以算得上北方红巾军不可忽视的存在,这人曾经一度统治山东。

  要不是红巾军内部的争权夺利,元廷说不定早就灭了,也不会给朱元璋在应天府安心发展的机会。

  杀害毛贵的就是赵均用,是当年在濠州起义的五大元帅之一,就是那个将郭子兴关在地窖殴打、靠朱元璋翻墙才解救出来的‘枭雄’。

  马寻倒是看得开,“又不是谁都有雄心壮志,得一城就称王,打破一县先作威作福,这样的人多了去。活不下去起义的有,觉得乱世到了瞎胡来的更有。”

  朱元璋看着马寻问道,“你也是有才智的,怎么就不去投军?”

  “怕死呗。”马寻就直白的说道,“也怪福建那边没有明主,我肯定是不能给蒙古人效力。陈友定这人愚忠元人,边上的何真、邵宗愚最多就是个赵佗,我哪敢去投。”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元璋也乐了,“本事不大、眼界不低,这天底下能入你眼的只怕是没几个。”

  马寻不认可的说道,“那不一样,这天下的英雄豪杰多了,很多人我都佩服。无非就是让我投明主,那我不一定乐意。”

  朱元璋根本不用多想也能理解,马寻无非是觉得有些人厉害,心里佩服。但是要为那些人效力,那就看不上了。

  不过想想看马寻的性格也正常,怕死只是玩笑,主要是他喜欢因势利导,不喜欢强出头、不喜欢将自己置于一个没有退路的处境。

  眼看着到了山东,马寻就说道,“姐夫,到了山东不去曲阜?”

  朱元璋好奇问道,“怎么,读书人就想着去拜孔圣了?”

  马寻则乐道,“拜孔圣是没问题,只是孔家的那些人就有意思了。”

  朱元璋则有些奇怪的问道,“孔家人怎么了?圣人后裔,天下人都敬仰着。”

  “敬仰的是圣人,孔家那些人我看未必。”马寻有些嫌弃的说道,“姐夫,要我说你就是给那些读书人给诓了。”

  朱元璋愣了一下问道,“怎么就给他们诓了?”

  马寻直接说道,“姐夫一直都是在恢复汉人传统,承唐宋之制。那好,这个衍圣公是怎么回事?”

  朱元璋不太理解,“这里头有什么差错?孔希学早年间入京城,俺就下诏袭封如故。这两年他也常来经常,也没少给他赏赐。”

  “这衍圣公的根就不对!”马寻给出了他惊世骇俗的结论,“现在这个孔希学,他本就不该是衍圣公。以旁支夺嫡长,就这还是圣人后裔,传出去也不怕人笑话!”

  朱元璋表情凝重了,“小弟,这话可不能瞎说,要不然天下读书人得唾骂你!”

  “我看那些不愿意说的人才是要被唾骂!”马寻直接说道,“北宋之后,女真人和蒙古人为了笼络人心,各自有一个衍圣公。结果在南宋那边,还有一个衍圣公,这可是三个!”

  朱元璋愣了一下,又问道,“再者呢?”

  马寻就戏谑的说道。“再者,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宋金元三朝并起纷争。孔圣的嫡长是孔端友,跟着去了南宋,这是南宗。北边的是以孔端友的侄子为衍圣公,这些人争了好些年。到了忽必烈那里的时候,南宗这个嫡长还将宗子之位让给了旁支!”

  看着表情凝重的朱元璋,马寻笑着说道,“姐夫,这事是不是有意思?北宗是蒙古人立的,南宗这嫡长、正脉还真是大度,连宗子都能给让出去。”

  看到朱元璋深思,马寻就说道,“在汉之时就有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千年未变。北宋的时候改为衍圣公,差不多是八品官。蒙古人笼络人心,让衍圣公成了三品,咱们这可就是正一品的文官之首。”

  朱元璋沉默片刻才说道,“这事情咱们以后再议,这些读书人还是有些用,治理天下能帮上忙。”

  马寻看似无心的说道,“也对,亚圣可是说过: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瞬间来气,“你是故意的吧?”

  这可是大事,去年的时候朱元璋读到《孟子》,看到这句话可给他气坏了,可是下令直接将孟子撤出孔庙。天下读书人一下子急了,和他吵了许久。

  最终看似读书人赢了,孟子的像继续在孔庙供奉。

  但是皇帝改了《孟子》,现在改叫《孟子节选》,这才是读书人该读的书。

  读书人所谓的硬骨头、气节等,也就是那么回事。

  马寻也就是笑了笑不说话了,继续戳朱元璋的肺管子可不是好事情。

  看到马寻不说话,朱元璋问道,“听你那意思,好似对圣人不太喜欢。”

  “姐夫,我还是尊孔圣的。”马寻强调说道,“只是我不大喜欢现在的这些孔家人,他们若是品德好也就罢了。你自己说说,孔家人写了多少降表。”

  朱元璋愣了一下问道,“降表,他们给谁写了降表?”

  马寻也愣了一下,实事求是的来说,孔家人还真没有给朱元璋写降表。

  也就是徐达北伐的时候,孔希学与曲阜县尹孔希章谒见徐达部将张兴祖,然后孔希学更进一步去军门前求见徐达。

  其实现在孔家还没到那一步,也就是北宋、南宋出来了个‘四支三衍圣公’的局面,明末才是忙着去和李自成、女真亲近,到了清末忙着和德国人、日本人饮酒,忙着为袁大头、校长站台。

  历史上中国有两个千年世家,一个自然是孔家,一个就是龙虎山的张天师一脉。

  马寻赶紧解释着说道,“这些人忙着审时度势呗,劝人忠、自己改换门庭就快,哪个保了他们的富贵和地位他们就开心。曲阜的庄田多,这本该是用以俸祀孔圣,他们可未必如此。”

  朱元璋有些不高兴了,因为他也划了很多地给衍圣公。

  朱元璋强调说道,“他们到底是孔圣后裔,养着这些人,读书人心里也高兴。”

  “供的是圣人,不是孔家!”马寻则说道,“既然是唐宋之制,给个七八品的官就行,给一品是什么道理?蒙古人笼络人心,我大明是异族吗?”

  朱元璋一时语塞,好像对啊。

  那些女真人、蒙古人为了笼络汉人地主等,确实要抬高孔孟,可是我是汉人啊。那些异族给了衍圣公高官爵,我怎么给的还更高了?

  马寻继续说道,“现在学的这些孔孟,好多都不是汉唐的儒家,是南宋的程朱理学。这东西是蒙古人认可的官学,蒙古人为何如此,姐夫难道不知?”

  朱元璋立刻说道,“我又不像你姐弟两个诗书传家、喜欢读史书,我哪知道!”

  这下好了,马家又成了诗书传家了。

  马寻只能说道,“那时候说程朱,这就是君臣大义盖过了华夷之辩。蒙古人待那些读书人优厚,不纳税倒也罢了,土地兼并也不管。姐夫也该知道元末的时候多少名士为元朝殉节,这一次跟着元主逃去草原的,又有多少读书人!”

  听到马寻这么说,朱元璋的脸色也变了。

  其实程朱理学有一定的可取性,有些地方也是有些先进性,或者是符合时代的特性和符合统治者的利益。

  不过在元朝的时候对程朱理学进行了发展,明朝还有王阳明、顾宪成、高攀龙、黄道周的各自发展,到了清朝更有一大堆人进行歪曲,所以‘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变得深入人心了。

  其实这一开始,也是有为了压制皇权的意思,但是不断发展就变得奇奇怪怪了。

  朱元璋用马鞭指了指马寻,“管好你那张嘴,这两年不准说这些事情。等到中书省收拾好了、等到骄兵悍将的兵权给收拾了,这个事情咱们再细细商讨!”

  看到马寻不说话,朱元璋警告说道,“俺也信不过你,你读了几本书不假,也不知道是从哪学的。回头得问问标儿,他读的书比你我都多,比你我都有才学。那些大头巾说不准骗了咱,回去再合计!”

  完全可以理解,马寻读过书,但是大家都知道算不上读的太精通。

  所以有些事情还是要问问好大儿,好大儿的才学在朱元璋看来才是天下第一。

  马寻就赶紧开口了,“姐夫,我又不傻。也就是当着你和姐的面我敢这么说,在标儿面前说不定也敢。其他人面前的话,他们说孔圣后嗣好,我就跟着说他们好。”

  朱元璋忍不住瞪向马寻,“他们说孔圣后裔好,你就不说他们修降表了?”

  马寻仔细想了想才开口,“看情况,他们人多我肯定不说,全都是读书人我也不说。要是徐大哥、常大哥他们都在,那我就说孔家人修降表。”

  朱元璋忽然笑了起来,说道,“你啊,等我和你姐不在了,你就跟着标儿。到时候全天下人都骂你,你是长辈,就该担着骂名。”

第87章 体面的地位

  对于马寻的离经叛道、胆大妄为,朱元璋已经不算很意外了。

  马寻的谨慎、稳重,体现在一些为人处世上,可是涉及到一些朝政、志向的时候,他和现在的一些主流价值观看似有些区别,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真要是符合现在的一些价值观,他就该在官场上了,就该在大都督府兼职的同时在中书省和人勾心斗角了,就该是想着在太子那边持续维系关系了。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马寻虽然身上官职一大堆,但是‘不做正事’,喜欢做些他感兴趣的事情,跑去做一些看似烧冷灶都算不上的旁枝末节。

  所以现在马寻说了些看似胆大妄为的话,朱元璋反倒是不奇怪,听多了、见多了就习惯。

  远处一队骑兵卷起一道烟尘,常茂有些激动的喊道,“陛下,肯定是俺爹来了!”

  朱元璋笑着说道,“你啊,还真是帮不了太子大忙!你爹得留守北平,他岂能过来!”

  马寻就猜测说道,“姐夫,我觉得不是平安就是何文辉,他们两个去年就跟着我出来,可惜没能跟着一道去庆阳。”

  朱元璋笑着点头说道,“也只能是他们当中的一人。”

  何文辉在侍卫的带领下来到了朱元璋面前,“臣何文辉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起来。”朱元璋笑着打量着何文辉,笑着说道,“你这一趟倒是不错,没让人失望。”

  何文辉颇为激动的说道,“全赖陛下和皇后殿下悉心教导,又有常大将军用兵如神,臣方能立微末之功。”

  这一次常遇春将火儿忽答直接灭了,平安和何文辉也立下大功,他俩联手斩了右丞哈海,这是正二品的官职,等同于大明的杨宪。

  一行人还是很开心的,继续朝着北平府而去。如今的北平领七县四州,只不过这个昔日的元朝大都满目疮痍、破败不堪了。

  常遇春等将领在迎候朱元璋,过两天徐达、李文忠也会率部赶到。

  “这大都看着也不过如此,到底是荒废了。”朱元璋看着城北的土墙说道,“这边还是要好好营建,北平到底是北边重地。”

  北平本来就是城北居民稀少、地势空旷,在防守时城上军人无可依托。所以徐达在打下了北平之后,就在北平城北开始建土墙了。

  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决定,这也会造成德胜门以西处向西南倾斜,造成明清北京城池西北缺角的格局。

  马寻就说道,“城北虽然有些废弃,不过还是能拱卫城池。我先去看看地,给老四选个燕王府。”

  朱元璋立刻笑着问道,“你倒是疼你外甥,你打算如何安置老四?”

  “元主皇宫自然不能全都给老四,选皇城一部分建燕王府吧。”马寻就开口说道,“姐夫,这么安排没问题吧?”

  朱元璋大笑着说道,“这么安排好,选元主皇城一部给老四建燕王府。先圈出来地,这事情也用不着太急。”

首节上一节53/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