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59节

  少年人就是这样,也有自己的烦恼,不过以常茂那性子估计马上就开始在校场骑马练刀了,要不然就是带着弟弟们去四处串门。

  马寻决定知耻后勇,打不过徐达、常遇春这些人也就算了,常茂这小子也大言不惭,这就刺激到他了。

  “国舅爷,撩下阴啊!”何大在旁边干着急,“打爆了卵蛋,谁还能接着打下去!”

  另一个护卫也说道,“不要说打爆了,不轻不重的挨一下就行。等人弯腰、叫痛,正好一棍子砸碎了脑袋!”

  马寻练的是强身健体、自保的棍法,何大这些人教的是怎么样更加高效的杀人。

  大家也都没错,毕竟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

  就在马寻继续勤练武艺的时候,三张熟悉的面孔出现了。

  “舅舅!”

  “舅舅!”

  “舅舅!”

  这也是好几个月没见到了,朱、朱和朱棣年初回老家种了几个月的地,现在总算是让他们回来了。

  凤阳离京城也近,得到了旨意的朱等人立刻欢天喜地的带着亲卫就赶回来了。

  虽然在凤阳老家可以骑马、练兵,算得上非常自在,不过他们显然是更加喜欢在京城的生活。

  马寻就笑了起来,“看着是精神了不少,在老家还不错吧?”

  朱抢先说道,“还行,见着了几个父皇早年的乡邻,我们也都听话敬着那些人。”

  马寻笑着点头,“这是应该的,你们现在是皇子,身份也尊贵。只是在昔日乡邻面前不好招摇,要不然也是丢你们父皇的人。”

  朱连忙说道,“母后和大哥都是这么说的,我们也听着,就是和那些人说话觉得没意思,我们也就听着,脸上给个笑脸。也给了不少粮食、布匹,到底是父皇乡邻。”

  马寻笑着点头说道,“昔日汉高祖回乡与乡人高歌,你们可知道是什么?”

  “大风歌。”朱棣立刻回答说道,“高祖还沛县,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和乡人痛饮、高歌,高祖亲自击筑自歌。”

  马寻颇为感慨的说道,“这才是大丈夫,何其痛快!下回我回福建、回老家,我就带着你们舅母,带着你们表弟,给当年照料我的乡人些钱财、布匹。”

  朱立刻笑着说道,“母后用舅舅名义赏了不少人了,要不是那些人对舅舅不算有恩,早就召他们入朝为官了。”

  马寻稍微愣了一下,不过也不奇怪。他当年的一些生活轨迹等,朱元璋和马秀英早就派人查过无数回,所以有些事情也不是什么秘密。

  马寻继续问道,“这一趟回老家,不只是在种田吧?”

  朱连忙回答说道,“那自然是不能了,奉父皇、大哥旨意,我们也在练中都留守司兵马。昔日告老的一些功臣那边,也多有往来走动。”

  马寻关心问道,“那老家那边,有没有一些权贵侵占民田、欺压百姓?”

  朱等人也就是在笑,看起来有些情况也不是很好啊。

  凤阳是帝乡,现在升级为中都。朱元璋也是在大力发展,而凤阳的百姓除了原本就是在当地户籍的百姓,还有不少迁移过去的。

  包括李善长这样告老的功臣,也基本上是在凤阳府赏赐田地、府邸。

  马寻对此也只能是叹口气了,看起来接下来也确实有不少事情要做了。

  吏治的整顿可以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不只是贪官污吏,还有这些勋贵功臣,这都是接下来要收拾的重点。

  在凤阳帝乡都有一些人敢肆意妄为的欺压百姓、侵占民田,那在其他的地方自然也就不用说了。

  朱有些期待的问道,“舅舅,你什么时候去上朝啊?”

  马寻有些意外,“上朝,我怎么又要上朝了?”

  朱等人就真的着急了,“舅舅,我们可都回来了。封王的事情得您老人家去提啊,这事情得抓紧才好!”

  马寻觉得自己算不上老人家,可是朱等人说的那些事情也在理,谁让这件事情看似是他首倡呢,那自然也就需要抓紧将事情彻底办成。

  皇次子、皇三子、皇四子,这就是朱等人现在的‘官方称谓’,哪怕都知道他们的王爵封号,可是到底还没有正式封呢。

  所以这一个个的也都在着急,顶着皇次子的称呼,哪有顶着秦王的封号来的威风!

  马寻仔细想了想说道,“那我明天先去上朝,不过封王的事情肯定是要选良辰吉日。”

  这件事情大家都心里清楚,马寻看似只是顺水推舟去做些事情。

  可是现实情况就是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带头,而马寻就是最好的人选了。

  朱棣忽然说道,“舅舅,李相可是没少提起你。”

  “李相?”马寻愣了一下,“他这才退回去多长时间,又想回朝了?”

第95章 教育是大事

  自家几个外甥封王的事情肯定要记在心上,而李善长蠢蠢欲动想要回到中枢,马寻也不觉得奇怪。

  李善长就是不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他就不可能安安心心、老老实实的在老家颐养天年。

  想要让他教育好子孙也难,因为他的心思全都是集中在权力上。

  如果好不容易有了个儿子,宠爱一点是没问题,对于一些人家来说,就算是养出来个纨绔都行。

  就怕的是溺爱养出来一个无法无天的混账,到时候就要牵连全家了。

  做东的周德兴很开心,他是朱元璋的同乡,是小时候就属于死党。

  要说淮西的这批人,汤和和周德兴才是朱元璋真正少年时期的死党,。

  而周德兴百战功成、战功卓著,在明朝开国功臣中排名第十、侯爵之中排名第三。

  历史上的他本来已经告老还乡了,可是他的儿子周骥在太子朱标的丧期和宫女在宫中淫乱,导致周德兴被株连而死。

  要是知道全家被儿子给坑成这样,周德兴不知道会不会后悔怎么就将儿子养成那么个德行。

  马寻有些皱眉了,虽然也见过一些熊孩子。但是很明显周德兴宠周骥宠的没边了,小孩也有些没大没小。

  孩子顽皮一点没事,可是没大没小、毫无分寸,那就是熊孩子了,这就是父母管教失职了。

  周德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国舅爷,孩子小,有些不晓事。”

  马寻也笑着说道,“周大哥,我看孩子也不小了吧?这都快十岁了,也该懂点事情了。”

  周德兴虽然有些不高兴,不过还是说道,“才九岁,还能和孩子计较不成!”

  马寻一下子无话可说,有些熊孩子最终的下场不好,说到底还是家长给惯出来的。

  他这边隐晦的提醒一下,周德兴那边就要怪罪说马寻和孩子计较,反正自己的孩子是没错、别人总是有错。

  开国功臣的后代之中有出息的、战死沙场的,平庸的也不少,违法乱纪、作奸犯科的也不在少数。

  看来教育好这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任重道远,马寻也觉得这些人确实得管教。

  这几天一直都是在忙着做客,在和一些淮西人家往来,马寻算是忙的不亦乐乎了。

  回到家的马寻看到了刘姝宁,笑着问道,“有没有给我外甥选中媳妇?”

  刘姝宁娇嗔说道,“夫君又在说笑了,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无非就是去看看那些闺阁女孩的性情如何,总不能只信一面之词。”

  这就是刘姝宁的主要任务了,虽然接下来皇室和勋贵之间联姻是政治属性更大一些。但是有些勋贵的嫡女性情如何,这也是重点关注的。

  如果性情不太好,说不定就是侧妃了,甚至是直接不会纳入皇室。

  勋贵之间的联姻也不是不可以,看不上的那些人家,只能是想办法内部消化了。

  而一些出身好、性情好的,就可以入皇室,而且还是比较显赫的亲王王妃。

  “我这段时间倒是看了不少小子,常茂那样的原来还算出息!”马寻压低声音,似乎是怕隔壁的常家听到一般,“这么一想,我都替姐姐、姐夫着急。”

  刘姝宁则说道,“常茂还算好,就是脾气急躁了些,倒也没有坏习惯。夫君想必也知道,不说这些勋贵人家,那些富户的公子哥不少都有坏习性。”

  马寻就忧心忡忡的说道,“以后子嗣的教育可是大事,能力不够也没关系,品德一定要好。咱们这样的人家,能力平庸不是坏事。”

  刘姝宁笑着点头,她也认可马寻这样的说法,自家这样的情况,子孙能力平庸也有富贵。

  只是下一刻刘姝宁也忧心忡忡,成亲半年多了,可是还没能怀上身孕,她是真的心里急。

  马寻其实也着急,他现在没有一儿半女的,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自由’,时常被催促。

  甚至可以说没有子女的话,哪怕是成亲了,很多人也不会将他当做大人看待。

  可是这些事情就算是急好像也没用,即使马寻也做了不少备孕的工作,但是目前来看还是效果不佳。

  和刘姝宁说着话,该早早安歇就安歇,明天还要去上朝呢。

  天还没有亮马寻就起来了,洗漱后穿上官服就往外跑,皇宫外依然是乱哄哄的。

  马寻好不容易才挤进午门,径直跑到文官那边,“礼部尚书,早朝百官就这么乱挤、乱跑,是不是太没有规矩了?”

  满头大汗的陶凯稍微愣了一下,这倒不是被马寻的话给吓的,而是刚才一顿小跑、拥挤,这都出汗了。

  随即陶凯立刻说道,“国舅爷教训的是,是下官失职了。”

  马寻也不介意对六十多岁的老头说话有些重,“早点定下来上朝的规矩,这么大的事情,开国都三年了,礼部提都不提,这像什么话!”

  陶凯一听更加尴尬,不要说他尴尬了,就算是很多文官听到了这些也都是脸上发烫。

  大家似乎都觉得这一切正常,也从未想过有什么改动。所以每天上朝的时候挤入午门,文武百官一路赛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啊。

  至于这样是不是有些不对,肯定是不对的,这叫成何体统,在其他王朝哪存在上朝的时候这么没规矩。

  马寻就继续说道,“还有上朝奏事,我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人抢着奏报。礼部的事情聊了一半就谈边塞之事,边塞的军将调遣还没结束,又有人提户部的事,像话吗?”

  陶凯这一下是真的满头大汗了,急忙说道,“下官失职了,还请国舅爷见谅,下官等尽快奏报陛下,定下早朝、奏事一应规矩。”

  马寻这才满意的点头,“早就该如此了,这是你礼部的事情,得抓紧办完。”

  说完这些正事,马寻才不慌不忙的朝着武将的队列走去。

  陶凯等人还在尴尬、慌乱,刘伯温则忍不住看向马寻,他的这个女婿只要一上朝肯定是有事情要办,很多时候还是皇帝安排的事情。

  可是现在他也拿不准主意了,他不知道马寻刚才说的那些话到底是传达皇帝的意思,还是自己想的。

  常遇春拍了拍马寻的肩膀,“小弟,这是抓住了那老头的什么把柄,给他吓唬的够呛?”

  常遇春这些人倒是没听见马寻说什么,但是看到了饱读诗书的陶凯被马寻训的不轻,堂堂礼部尚书好似是在一味的告饶。

  这可就是本事了,毕竟陶凯也算是德高望重,是颇有名望的文臣。

  马寻简单说道,“说上朝的规矩乱,嫌他们礼部办事不得力。”

  这一下常遇春和徐达也忍不住多想了,不明白这到底是马寻的意思,还是皇帝在表达着不满。

  等到乱哄哄的百官们进入奉天殿开始上朝,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倒是愣了一下,因为他看到了马寻抱着笏板站在武将队列。

  这是新鲜事,以前是让他上朝的时候能推就推,推不过去这才上朝,这算起来还是马寻第一次主动上朝。

  朱元璋态度一下变了,和颜悦色问道,“国舅,也没有让你上朝,这是有什么大事值得你来上朝了?”

  这调侃的话让不少人羡慕,皇帝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私下里,对马寻都非常亲近。

  马寻赶紧说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年初商定诸皇子封王之事该有定论。皇次子殿下等业已成年,也当婚配了,当先定下王爵封号。”

  朱元璋这一次就不再装模作样的拒绝,“那好,恩亲侯和你既然管着大宗正府,先草拟王爵封号,与礼部等多商议,再报到朕这里。”

  不少人更意外了,什么时候李贞和马寻兼了大宗正府的差事了?

  马寻立刻领旨,“臣遵旨。”

  王爵封号等都基本上定下来了,现在也就是正式的走个流程,然后举行封王的仪式而已。

  不过这些也不是小事情,大明第一次封王,仪式和规矩基本上就要定下来,以后也要用得上。

首节上一节59/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