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60节

  办完正事的马寻就闭口不言了,抱着笏板闭目养神,好似一切朝堂大事都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一般。

  虽然有些消极怠工的意思,可是没人说他,甚至不少人还觉得他是有了巨大的进步。

  毕竟是第一次主动上朝,还商定了正事,这可不就是巨大的进步么!

  只要起点低,只要平时的表现不好,那么一些小小的进步在别人看来就非常的显著了。

  下朝后的马寻第一时间想要开溜,因为不开溜不行啊,谁也不知道皇帝会不会让他再办一些事情。

  正常的皇帝上朝也就是早朝,但是朱元璋不一样。他是工作狂,尤其是在开国初年事情比较多。

  所以现在的大明不只是早朝,还有午朝,有些时候下午也上朝。

  没有一个好身体,真的跟不上皇帝的工作进度。当皇帝带头不要命的卷,文武百官想要偷懒都难。

  这也是大明在快速发展的原因,实在是朱元璋太能卷了!

  “国舅爷还请留步!”一个小太监气喘吁吁的跑来,“国舅爷,陛下召见。”

  没能溜掉的马寻顿时没精打采,他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朱元璋后面马上就不断的上强度,逼着他继续进步!

第96章 想给皇帝找祖宗

  皇帝召见,那就不得不去了。

  到了武英殿不只是看到了朱元璋,没想到李贞也在这。

  “臣拜见陛下。”马寻一板一眼的行礼,“见过恩亲侯。”

  朱元璋乐呵呵的说道,“本来还想让你过来一趟,自己倒是知道上进了,这是出息了。”

  李贞深以为然的点头,他也觉得马寻有了长进,这算是出息了不少。

  只是这些人看似对于出息的定义比较低,他们显然对于马寻的要求不算高。

  朱元璋也聊起正事,“这一趟封王,一口气封到老十。”

  “老十?”马寻一下子愣住了,“老十也封王?”

  不怪马寻意外,老十朱檀,这个是郭宁妃生的儿子,才六个月。而老八朱梓、老九朱杞,这也才刚刚一岁多一点。

  朱元璋就笑着说道,“第一次封亲王,只要是咱的儿子,一口气都封王,闺女都封公主。”

  这倒是符合朱元璋的特点,对于子女都是一味的爱护。

  这也就是刚刚创立大明很多制度不完善,很多的东西也需要一个过程。

  以后朱元璋可能会规定亲王、郡王到了十岁才准许封王或者立为世子,但是现在就是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了。

  不过这也是明朝的第一次集中封王,所以规模大一点。

  等到第二次集中封王,那就要到洪武中期,这不是到了十岁肯定就立刻封。错过了这一次,说不定要等十多年。

  马寻问道,“那老八、老九和老十封什么?”

  “潭王、赵王、鲁王。”朱元璋就笑着说道,“既然是封王,一口气都封了,封了王就要准备封功臣了。”

  马寻也在怀疑朱元璋就是自己制定规矩、自己在破坏规矩。

  《祖训录》去年就开始编纂了,虽然还在完善,可是有些比较大的事情肯定是早就定下来的。

  现在还是不要和朱元璋去争辩这些事情,他是皇帝,自然就是他来做主了。

  看到马寻和李贞都接受这个说法,朱元璋笑着说道,“那你们去文华殿,和标儿商定这事。”

  马寻有些意外,“太子现在开始理政了?”

  主要是文华殿特殊,这是储君办公的场所,在宫殿里办公意义可不一样。

  朱元璋笑着解释说道,“也不算理政,就是看看批阅过的奏章,有些小事让他稍微处理一下。你外甥有那个本事,用不着操心。”

  随即朱元璋对小太监说道,“传步撵。”

  皇宫实在太大,在宫里不好骑马。所以只靠两条腿走路肯定有些累,朱元璋、马寻是没问题,但是李贞岁数大就可以优待。

  李贞也不推辞,确实是因为武英殿和文华殿相距太远,他走着也累。

  “姐夫,保儿这些天在做什么呢?”马寻有些好奇的问道,“这些天我跟着淮西人家吃喝、酒宴,保儿倒是没怎么过去。”

  李贞笑着说道,“我让他侍疾,就没准他出去。”

  马寻愣了一下,没听说李贞病了啊。

  看到马寻似乎误会,李贞解释说道,“保儿不一样,不好和一些淮西人家走的太近,就装病了。”

  马寻这才安心,“这倒也是,我本来也是想要不去,只是人情难却,都是些亲近的人家。”

  李贞深有感触的说道,“就是如此,保儿本来就是陛下外甥,现在在军中根基也深,哪能再和淮西人整天在一起,这不妥当。”

  马寻是一个本分人,李贞同样也是一个本分人,他们都非常有分寸。

  所以朱元璋和马秀英也时常在感慨,虽然家里的亲戚就这么俩个了,但是都是省心的,就没有像他们这样不用担心外戚的帝后。

  李贞刚下步撵,朱标就走出了文华殿,“姑父、舅舅。”

  “臣李贞(马寻),拜见太子殿下。”

  朱标有些埋怨的说道,“姑父和舅舅又见外了,我到底是晚辈,哪能受长辈的礼。”

  李贞就笑着说道,“殿下,这是在文华殿。要是在偏殿,臣倒是敢冒昧些。”

  这就是属于工作的时候称职务了,哪能太子表示亲近,这就大咧咧的直接应下来呢,还是要分场合的。

  到了文华殿里,稍微看到了几张熟面孔。比如说宋濂、魏观,这也都是朱标的‘老师’,负责给他讲经义。

  而这些人也不只是会读书而已,他们多少也是能处置一些公务。

  “舅舅,你也是见过魏祭酒。”朱标就笑着介绍说道,“这是宋师,很早前就教我读书。”

  马寻笑着客气说道,“早就听闻宋师当代大儒、博学多才,可惜没能有机会去讨教学问,实在遗憾。”

  这话不只是宋濂不信,李贞和朱标也不信。

  毕竟马寻去年刚到京城的时候就被安排过陪太子读书,可是他在大本堂就是看‘闲书’、开小差,哪像是要求学的样子。

  现在的马寻也是时间大把,可是他也不愿意去找宋濂等人请教学问。

  要不然以他的身份登门拜访,宋濂等人不知道要多开心,毕竟宋濂和太子的关系也很好。

  宋濂和魏观见到马寻也是忧心,这个管着国子学的国舅,始终对国子学不上心。

  本来以为马寻读过一些书,可以讨教一下学问、可以一起说书论据,大家就是和睦相处、观念相投的读书人、儒家子弟。

  可是现在再看看,马寻还真的就是读了几本书而已,算不上正经的读书人。

  毕竟大家也都看出来马寻更喜欢和勋贵往来,对读书人不算亲近。

  看到宋濂和魏观似乎要当着朱标的面说什么,马寻先下手为强,“殿下,今日上朝之前见着上朝规矩太乱,我已和礼部尚书讨论了一番。”

  朱标有些不理解,“舅舅是什么意思?”

  “无规矩不成方圆,上朝乱哄哄的、奏事乱哄哄的,一点规矩都没有。”马寻直接说道,“太子殿下,何不请大儒、宋师等商定入朝规矩,唐宋时肯定不会如此。”

  李贞立刻帮腔说道,“殿下,老臣以为国舅说的有道理。老臣上朝不多,只是也知道上朝之时实在太乱,一点规矩都没有。”

  朱标就心领神会的说道,“这么说来倒是礼部有些缺失了,是该召大儒、博士商定这些事宜。开朝三年,也不奏报如此大事,实在不像话!”

  想要委婉的说马寻这个管着国子学的人不用心发展文教,马寻就先下手为强指责这些大儒等没有规矩。

  最主要的是李贞这么个德高望重的勋贵、外戚帮腔不说,太子也是毫不掩饰的在拉偏架。

  想要指责马寻,这些读书人先给自己的立场放正,先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再说。

  李贞也随即说道,“太子殿下,臣等奉命前来与殿下商定诸王册封之事。”

  朱标笑着说道,“姑父、舅舅,我也是在和宋师等依唐宋旧制商定册封诸王的事宜。只是前朝的一些旧制,未必适合我大明。”

  马寻接话说道,“岁月变迁、沧海桑田,自然不能全都依唐宋旧制。只是陛下在恢复汉人正统,也不好不遵旧制。”

  这话可不是废话,完全依照唐宋时期的制度来肯定是想都不用想。但是另起炉灶自己制定规矩,那也不符合现在的移风易俗、恢复汉家正统的大方针。

  所以现在最合适的做法就是以唐宋的一些旧制为框架,稍微做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动就好。

  朱标开口说道,“我也是如此想的,只是舅舅想来也知道。唐朝李氏本贯为陇西李氏,尊奉老子为祖先。宋朝赵氏本贯为涿郡赵氏,为战国时期赵幽缪王迁的后人。“

  马寻和李贞都在听着,不明白朱标这是什么意思。

  朱标继续开口说道,“诸大儒引经据典,觉得天命所归。我祖上,也该有大人物,这是我朱氏得社稷之天命。”

  马寻脸色顿时变了,说道,“殿下,我与恩亲侯奉命代管大宗正院,陛下宗族如何,我等岂能不知!“

  李贞也显得非常愤怒的说道,“殿下,高祖皇帝句容通德乡朱家巷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困,殿下也该明白这是宗族族谱有记!”

  高祖皇帝,这也就是朱元璋追封的五世祖朱仲八,这是南宋时期的人。

  马寻也非常愤怒的说道,“陛下宗族传承有序,宗族族谱清晰。我马氏一族亦是传承有序,上溯北宋仁宗时,难道还有人给我马家也找了祖宗?”

  给皇帝、皇后找个好祖宗,证明这是天命所归、证明这是人心所向,增加皇帝的神圣性等等,这是很多统治者的惯例。

  但是现在,现在说不定要给我再找个祖宗,这可就不行了!

  宋濂和魏观等人都开始担心了,他们其实找了不少姓朱的名人,比如说朱熹,这就适合引经据典、牵强附会成为皇帝的祖先。

  这样一来,和读书人亲近啊。

  到时候再找个姓马的读书人,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现在好了,皇帝和太子还没有表达不满,恩亲侯和国舅就先愤怒了,这俩个外姓人好像是更加在乎朱家的祖先是谁。

  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因为眼前这两位,现在就是管着皇帝的族谱、九族,想要给皇帝找祖宗,得这两位先同意了再说。

第97章 我给皇帝理族谱

  有些人发迹了,喜欢给自己找个厉害的祖宗,似乎这样就可以使得自己的出身更加显赫。

  而给皇帝找个厉害的祖宗,那也是增加神圣性等等。

  比如说现在很多文官都希望朱元璋能认朱熹为祖宗,因为这是程朱理学的奠基人。

  在去年科举之制就定下以朱熹等‘传注为宗’的制度,只是这些在很多人看来还不够。

  南宋时期的朱熹被认为是伪学魁首,在元朝时候成为主流,而现在很多人想要更进一步。

  一旦朱元璋认了朱熹为祖宗,那么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门学说就无可撼动,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朱熹抬进孔庙、争取列入十二哲。

  李贞显得非常愤怒,说道,“陛下家世,无人比我清楚。陛下祖上为佃户、淘金户,从句容迁至盱眙,再迁凤阳。”

  马寻也跟着说道,“我马氏一族祖上本是兖州府人,金人南下,我祖上南迁至归德府宿州。”

  李贞更为愤怒,“帝后宗族宗脉一向清晰,岂有牵强附会、寻他人为祖宗的道理?”

  “就是如此!”马寻也火力全开,对着宋濂和魏观就喷了起来,“自家祖宗不认,寻个国姓的为祖宗,这是什么道理?”

  宋濂满头大汗慌忙解释,“恩亲侯、国舅,下官等并无此意。只是寻根溯源,找到些许线索。”

  “线索,有什么线索?”李贞更为愤怒,“我早年得仁祖淳皇帝准许,迎娶陇西长公主为妻,我岂能不知陛下宗族族谱!”

  朱元璋是真心亲近他的二姐,大明开国的时候追封为孝亲公主,今年该封为陇西长公主。

  也就是今年李文忠回乡祭奠母亲,费了好大力气才找到朱元璋大姐和大姐夫破败的棺椁。

首节上一节60/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