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67节

  李善长看似是长舒一口气,笑着开口说道,“这么一来自然是最好了,老朽这个岁数了,最是担心病了。”

  看到马寻也不接话,李善长笑着问道,“国舅,若是陛下问起,国舅能否美言几句?”

  “有什么可美言的?”马寻是真的不懂了,“李相身体康健,我据实直说就行。”

  李善长笑的非常开心,“陛下怜惜老朽这些年兢兢业业,为老朽在凤阳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老朽实在惶恐。”

  马寻心有感触的说道,“确实,陛下太恩重了。一想到我无尺寸之功,陛下尚且给与赐田无数,实在是汗颜了。”

  李善长看向马寻,我俩说的可不是一回事啊,你是真的没有什么功劳,我的这些赏赐是应得的!

  随即李善长笑着问道,“过几天诸位皇子封王,国舅爷有何想法?”

  马寻不太理解的问道,“李相也知道我是乡野小民,实在是不懂李相之意。”

  李善长解释着说道,“我观陛下之意,有意让诸位皇子过些年就藩,国舅爷不觉得这样不好?”

  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认为朱元璋分封诸王确实不好,这简直就是开历史的倒车了。

  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说到底就是明朝的藩王和西汉初期的藩王是两个概念。明朝的藩王没有实质上的兵权,更没有任何行政权。

  “秦王封西安、晋王封太原、燕王封北平,吴王封开封,楚王封武昌,齐王封青州。”李善长忧心忡忡的说道,“如今这六位岁数稍长的亲王都封要地,只怕不稳妥。”

  马寻觉得李善长有些假惺惺了,这几位皇子的王爵封号等,李善长实际上早就清楚,甚至朱元璋此前肯定也和他商议过。

  不过马寻还是笑着说道,“这些事情我倒是见识短浅,实在是不好多说什么。陛下深谋远虑,又有李相这样的栋梁之材辅佐,想必不会有错。”

  李善长见马寻不愿谈封王之事,立刻问道,“听闻此前杨逆与国舅相处多有不睦,不知真假?”

  看看,杨宪被处死了,现在的名声就是‘杨逆’。

  不过想想看也正常,以后的胡惟庸就是‘胡逆’了,大家叫着也顺口。

  “谈不上和睦,也谈不上仇怨。”马寻就笑着开口,“我和他是话不投机,聊不到一块去罢了。”

  李善长就继续说道,“杨宪这人还是有些本事,就是太过贪权、有些微末之功就忘乎所以,那般不知进退实在是自寻死路。”

  交浅言深啊,李相!

  我和你也仅仅只有数面之缘而已,我们可谈不上是有推心置腹的交情,真的没必要和我说这些事情!

  李善长话锋一转,说道,“胡惟庸这人国舅爷可曾了解?”

  看到马寻摇头,李善长说道,“这人也是我淮西子弟,早年就随陛下起兵、颇受信任。历任知县、通判、太常少卿等职,可以说非常有才干,也颇为踏实。”

  马寻就夸奖说道,“这么说来倒是能臣了,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时,也是他大展拳脚之时。”

  “我们淮西人一向团结,胡惟庸这人虽有才学,但是嫉恶如仇。”李善长有些忧心忡忡的说道,“若是他一时不察被人蒙蔽,还望国舅施以援手。”

  马寻就连忙客气说道,“李相言重了,我这人一向没有本事,也就是蒙帝后垂怜,方才得以安顿。朝堂之事,我还是不太明白。”

  李善长继续劝道,“国舅爷聪颖、高洁,这也是朝野上下都知的事情。我淮西子弟同气连枝,自然也要互相照拂。”

  怕马寻不相信,李善长就继续说道,“我与汤和素来亲近,与徐大将军关系也和睦,这都是乡人,自然互相照应。”

  马寻就笑着客气说道,“李相说的是,老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既然都是我淮西人,自然携手共进。”

  反正场面话是这么说了,谁还是真的信了,那就信好了。

  马寻自认为不会当真,他相信以李善长这样的老江湖,自然是更加不可能当真的。

  李善长和汤和的关系比较好是真的,但是要说和徐达等人的关系也都非常好,那显然就是有些夸张了。

  有些事情大家心里明白也就行了,反正马寻不认为他会和李善长有太多的往来。

  李善长忽然问道,“国舅爷可有子嗣了?”

  “我年初才成亲,李相也是知道的。”马寻就笑着说道,“我倒是想要有子嗣,只是这不是才成亲半年,还不及有子嗣。”

  李善长忧心忡忡的说道,“皇后只有国舅这么一个弟弟,早年间皇后殿下时常思念国丈、每每痛哭,我等实在不知如何劝慰。”

  看到马寻还是不说话,李善长说道,“只可惜那时不知国舅尚在,未能去寻到国舅。”

  马寻依然是不会轻易开口,谁知道李善长这样的老江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还是静观其变比较好,免得被他抓到了话茬借题发挥。

  李善长只能再次说道,“老朽虚长几岁,托大说些不中听的。徐王一脉可都是压在国舅肩上,延续血脉、香火,这也是国舅该做之事。”

  “李相说的极是,我也想着早些为马家开枝散叶。”马寻就笑着开口,“若是李相有什么生儿子的偏方,也可以借我誊抄一下。”

  看看,这才是真亲近,我是什么亲热的话都说了,拉家常更是一步到位!

  李善长稍微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道,“国舅爷说笑了,老朽要是有偏方,早就用了。老朽也是子嗣单薄,实在是愧对祖宗。”

  李善长能活,可是相对来说子女就比较少了。现在可能有心无力,即使是还能纳妾,可是很难再有孩子了。

  李善长看着马寻,一副长者姿态,“国舅爷,胡惟庸有一侄女,知书达理、样貌秀丽,要不然国舅纳入房中。”

  马寻立刻拒绝说道,“李相说笑了,我这才娶得妻。”

  “国舅想岔了,老朽说的是国舅将她纳为妾室做填房。”李善长就笑着说道,“国舅尚且没有子嗣,想来皇后殿下也颇为焦虑。”

  马寻愣住了,胡惟庸的侄女,不该是嫁给你侄儿吗?

  马寻回过神就说道,“李相说笑了,胡政事位高权重,岂能让他侄女为我妾室。”

  李善长步步紧逼的说道,“那也是他侄女的福分,这也就是胡惟庸侄女,算不上是高门大户。若是能入国舅的眼,岂不是美事一件?”

  这事情闹的有意思了,拉拢我这个国舅爷,现在就是在安排美人计了。

  可是胡惟庸的侄女到底是不是美人,谁知道呢?

  最主要的是我没打算和胡惟庸有什么关系,就算是美女也不能进我马家的门!

  在李善长看来,虽然都是淮西人,是所谓的乡党,但是这一层关系还是不够可靠,必须要更进一步才好。

  结亲、联姻,这就是最为简单粗暴,可是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了,这么一来大家的关系就是真正的亲近起来了。

  李善长的想法不错,这些也确实是很多人会选择的方式,这是门当户对、这是利益一致。

  不管是富商还是地主,或者是达官显贵,大家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联姻,以后就可以走的更近一些。

  不过马寻笑着说道,“李相说笑了,我与拙荆新婚燕尔,拙荆也是温婉贤淑之人,我尚且还不打算纳妾。”

  以后会不会纳妾不敢说,但是现在肯定没这个计划。

  最主要的是没打算和你李善长拉上什么关系,胡惟庸的侄女等等就更不会考虑了。

  听到马寻这么说,李善长也不勉强,来日方长,以后有的是时间呢。

  在李善长等人眼里,马寻也就是骤得富贵,哪怕现在看着是比较谦逊、谨慎,可是过些时日就难说了。

  穷小子乍得富贵,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当个权贵,好好的教一教,就会知道如何当一个权贵了。

  到那时候,有些事情显然就不会是那么简单了。

  马寻娶刘姝宁为妻,这是李善长等人猝不及防的,他们甚至根本没有来得及做任何反应和安排,帝后就给安排好了。

  可是这么一个国舅,怎么可能让浙东人给拿走呢?哪怕现在浙东人看着势弱,那也不能小看。

  马寻这个国舅爷,淮西人得控制住才好!

  刘伯温等人暂且可以稍微的得意一下,可是也千万别觉得马寻这个国舅爷就是浙东人的‘贤婿’了,这事情没那么容易!

第107章 官职太多

  当初的李善长是风风光光的告老还乡,可是现在再次回到京城,就显得无比低调了。

  不过即使李善长看似非常低调,但是只要他回到京城,肯定就会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没别的原因,就因为他是李善长,是大明的左丞相。

  陛下武有徐达、常遇春等人,文就是以李善长为首了,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这就是真正的百官之首。

  与李善长低调的回京相比,中书省这边就算是热闹起来了。

  即使现在还没有旨意,可是只要李善长回到了京城,必然会被陛下委以重任,肯定会继续参与国政,这都是不用怀疑的事情。

  对于不少淮西人来说,这是极为振奋的好消息。但是对于浙东人来说,宛若晴天霹雳了。

  洪武三年八月十七日,皇宫里显得非常庄重。

  朱等人九旒冕九章服,一个个的就乖乖的站在奉天门外。

  等到皇帝升座之后,朱标第一时间出班,“宣皇次子等入殿。”

  侍卫们不断宣扬传旨,一路传旨到殿外,李贞和马寻立刻领着朱等人入殿。

  不过李贞和马寻也不是单纯的带路,李贞抱着不到一岁半的朱梓,马寻则是抱着朱杞,这俩孩子今天也要封王。

  这两个小的本来是不用来,但是皇帝想要看到自己的亲儿子们风光,就带过来了。一岁半,也稍微懂点事情了,起码简单的话是听得懂。

  跟着一起过来的还有朱守谦,这个名义上的郡王,实质上的亲王和朱等人穿着一样的冕服。

  朱等人一到奉天殿就跪下,“儿臣朱(朱、朱棣)等,拜见父皇陛下。”

  李贞和马寻就抱着孩子跪下,他们这两人其实就是带着孩子走过场。因为名义上的主礼官,显然就是朱标了。

  “有制!”

  朱标打开圣旨,宣读道,“册皇次子朱为秦王,皇三子朱为晋王、皇四子朱棣为燕王.”

  “册皇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

  圣旨宣读完毕,朱标就开始为弟弟们挨个颁发册书。

  一众文武百官看的就是恍惚了,这些事情本该是主礼官来做,但是现在是皇太子在做。这些本该是皇帝直接下旨,但是看似全程都是太子在操办。

  可是这一个个的,也都不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好似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一般。

  正式的诸王册封算是进行了,可是礼仪还没有正式完成。

  朱等人在接过册宝后立刻谢恩,随后赶紧去柔仪宫。

  谢完马秀英,这些皇子再去文华殿谢太子,然后再是李善长率领文武百官拜诸亲王,这一个个的都非常忙碌。

  第一天是忙着仪式、谢恩,第二天诸王还要上朝再次谢恩,百官也需要进筏称贺,帝后也要分别对百官和命妇赐宴。

  册封诸王,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这也是正常的事情,毕竟这是大事。

  虽然很忙,不过马寻还是比较开心,他的外甥们现在也算是长大了。

  朱等人无疑是最开心的,以后他们就是有着正式的王爵封号了,出门在外大家要称呼为‘秦王殿下’等,而不是皇次子殿下之类。

  一连忙了三天,马寻和刘姝宁吃住还是在宫里。

  李贞的小院里非常热闹,这一次多了个李文忠。

  说起来李文忠也无奈,想要侍奉老爹,那还要请旨入宫。想要看看长子,还是需要入宫请旨。想要将父亲、儿子接回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保儿,过来。”朱元璋非常开心,说道,“老二说他去了西安就要打仗,你说他该去打哪里?”

  李文忠就笑着说道,“秦王要是想要出征,我觉得可能也就是西番了。”

  所谓西番也就是西羌,是相对靠近陕西等地。

  朱就有些抱怨的说道,“西番?那些人成不了气候,我要是带兵去打就没意思了。”

  听到朱不满的话,朱元璋哈哈大笑,“王保保现在都给赶走了,你还能有什么用武之地?镇压一些西番叛乱就了不得,你还能做些什么?”

  朱标就笑着说道,“我觉得老二还有大用,上回舅舅回来的时候还说关中凋敝。老二以后去了西安,肯定是要修城墙、修关隘。”

  朱元璋也立刻说道,“对,还是标儿想的周到。关中天险之地肯定是要修,这些差事以后就落在老二的肩头了。”

首节上一节67/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