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68节

  朱显然是更加郁闷,他可是想要指挥千军万马的,但是怎么就变成让他去镇压一小股番民叛乱,以及修筑城墙了呢?

  杀鸡焉用牛刀,朱觉得自己要是去做这些事情,那就是大材小用了!

  看得出来朱现在有些郁闷,可是即使是郁闷,他显然也没辙。

  少年时有着雄心壮志很正常,不过真的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也就是身不由己了。真的要是安排好了一些差事,自然也就是必须要做好才行。

  马寻在这个时候看热闹就好,反正这些差事是落不到他头上。而且就算是朱等人就藩,短时间内肯定是不会。

  至少要过个五年以上,那才有可能让朱等人就藩,这也就意味着时间还长着呢。

  这几年他只需要好好的做好教育工作就好,不管是对朱等人的品德教育,还是考虑发展自己的学院建设等,那都是他要负责的事情。

  看到马寻在吃瓜,马秀英就说道,“小弟,这几天李相可没少夸赞你。”

  马寻就吐槽说道,“他肯定是夸我医术精湛,我没给他看出来病,现在传的京城里都是这消息。”

  朱元璋也无奈说道,“这个李善长最爱的就是造势,你没给他看出来病,他就要让全京城的人知道,要让我也知道。”

  “我当初就不该给他看病。”马寻就忍不住吐槽了,“现在我差不多就是大明第一杏林高手了,我说他没病就保准没病。我不认都不行,他李相国认了。”

  其他人也都是哄然大笑,上一回是马寻将李善长架在火上了。而现在是李善长直接抽梯子,让马寻下不来台。

  而李善长的心思大家也都心里清楚,说到底就是他不甘心在老家养老,还是想着要重回朝堂。

  只是现在到底会不会让他再次入中书省,这就难说了。毕竟朱元璋这也是找了个理由将李善长赶回了老家,让中书省的一些格局产生了变化。

  现在要是再让李善长回到中书省,那就不太合适了。

  “徐达是右丞相,常遇春、廖永忠是平章政事,这还不够。”朱元璋就说道,“此前就说过让小弟入中书省,加个平章政事。”

  马秀英也笑着说道,“这是去年就说好的事情,正好他的泰山就要告老。”

  刘姝宁看向马寻,而马寻也只能接受,本来去年就提过让他去中书省,只是当时没有急着安排官职。

  不过马寻还是说道,“姐夫,保儿可是有大功。”

  李文忠现在是大都督府左都督,马寻则是右都督。而徐达、常遇春都是参军国事,在大都督府没有正式的官职。

  这也就意味着马寻和李文忠领大都督府事,他们的麾下是陆仲亨、顾时、陈德、王志、郑遇春、吴良这几个都督同知了。

  现在的大都督府一众将领,基本也都不再担任中书省的官职了。

  这是因为随着皇朝建立,朱元璋加快了政权组织的建。一方面需要对于之前战时军政合一的中书省改制,以达到军政分离之目的。

  所以将原先在中书省任职的军事将领转入大都督府,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大都督府成为一个专职的武将领军机构。

  中书省军权被进一步转移,大都督府的统军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朱元璋就笑着说道,“保儿虽然有大功,但是现在参与军国大事即可,用不着挂着官职。”

  “姐夫,我身上的官职可不少。”马寻就差扳着指头算了,“我是大都督府右都督,太子少师,现在还要加中书省平章政事。我还领着国子学事,我抽不开身。”

  “大都督府的事情本就是保儿在做,只是他不好得罪人的时候你出面。”马秀英就笑着开口,“你不在军中经营,又是我弟弟,你去得罪人就好。”

  朱元璋笑着点头,马寻在大都督府就是做个摆设,也可以说是威慑,就是用以震慑一些骄兵悍将,毕竟有些人对李文忠也不太敬畏,觉得这就是个小辈。

  至于看不上马寻也没关系,他要是出面都不好使的话,马秀英就要站出来了。

  李贞和李文忠是开心的,因为马寻的存在,确实可以吸引不少关注。

  马寻无话可说,“过两个月就大封功臣了,这些天可是不少人心思浮动,我都准备闭门谢客了。按说大家也都知道自己该封什么爵位,可是还是有不死心的。”

  马秀英直接说道,“那你别管,真要是去烦你,你就赶出去。”

  朱元璋也不高兴的说道,“这些人呐,就是给再多都嫌少。”

  这么说好似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封候拜将那也是一辈子的追求。打了半辈子的仗,追求的也就是这些了。

第108章 跑官讨爵

  诸王受封,文武百官看似对此没有太多的感触。

  主要就是因为这一切早就是在预料之中了,这也都是必然的事情。

  即使是在对宗室比较严格的宋朝,皇子龙孙该受封还是受封。

  只是现在不少人心浮动,都在期待着接下来的重头戏了。

  皇子受封和他们的关系不大,可是大封功臣就是和很多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了。

  无数文官武将在翘首以盼,即使大家对于自己的功劳都是心里有数,不过谁还不是希望得到更高的爵位呢?

  尤其是一些功劳不算特别显著的,或者是认为自己可以更上一层楼的。

  在这个时候肯定是希望冲刺一把,说不定就会有什么奇迹呢!

  马寻安安稳稳的在家里过日子,因为很多的事情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他也不认为自己有这样的地位。

  不过这显然也就是他自己认为了,在其他人的眼里,这位国舅爷还是有些分量的。

  说一说好话,去帮忙求求情,不要说官升一级了,说不定爵位都有可能向上长一级。

  “舅舅,李相来了。”常茂跑了过来,忙着报信,“还有汤伯,唐叔,都来了。”

  马寻觉得十分无语,因为除了汤和之外,他和剩下的人关系真不算很好。

  所谓的淮西勋贵,也不见得就是铁板一块,有些人的关系更紧密一些。

  吐槽归吐槽,表面的热情还是需要有,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

  更何况马寻还是一个所谓的好好先生,看似和谁的关系都不错,那就更不能闭门谢客了。

  “李相。”马寻十分热情,“汤大哥,唐大哥。”

  这也就是年龄小的好处了,见到谁都是喊一声大哥,这就绝对没错,礼多人不怪。

  客气一点嘛,说句好听的又不会掉块肉。

  至于所谓的面子或者没面子,对于马寻来说早就不重要。

  李善长笑着开玩笑说道,“都知道国舅爷喜欢清静,我们这几个恶客临门,他是连一口热茶都欠奉。”

  汤和大大咧咧的说道,“李相说笑了,小弟一直都是谦虚多礼的人,就是再不喜欢的人,只要进了他的家门,一杯茶还是有的。”

  李善长等人都觉得有道理,再怎么不给面子,表面上的客套还是需要有。

  结果旁边的常茂开口了,“上回杨宪来家里,舅舅就没有给他上茶。舅舅就在这喂驴呢,连个座都没有。”

  李善长等人顿时愣了一下,这还真是有些让他们意外,毕竟某位国舅爷的脾气好大家都心里清楚。

  能不得罪人就不得罪人,没想到对当初那位炙手可热的中书左丞连表面的客气都懒的做。

  马寻立刻对常茂说道,“去泡几杯茶,哪里有你的事?大人们说话,小孩子少插嘴。”

  看着常茂屁颠屁颠的离开,李善长等人都是在笑。

  常遇春看着粗人一个,可是心思细腻着呢,看看常家的小子就知道了。

  这是和国舅爷成了实在的亲戚,一点都不需要客气。

  马寻乐呵呵的解释说道,“那人不是我们淮西人,又在我跟前说保儿的不是,我这才懒得搭理他。”

  看看,这就合情合理了,根本让人挑不出任何的不是。

  李善长立刻笑着说道,“这倒也是,那人一向跋扈,稍微有点权势就得意忘形,落得如今的下场也是罪有应得。”

  汤和和唐胜宗都在点头,杨宪被诛杀,淮西的这些人可不会感觉到兔死狐悲,大家也根本就没有什么往来不说,甚至还会有一些利益冲突。

  汤和、李善长等人显然不是恶客,也不能就是在院子里说话,要不然旺财忽然嗷一嗓子,那就有些不对劲了。

  尤其是常茂那小子刚才说的话,要是继续在院子里,肯定会让人多想。

  常茂这小子虽然嘴上没把门,好在做事还算得力,看到众人入座,规规矩矩的端上茶,嘴巴甜也知道叫人。

  李善长开门见山,说道,“眼看着就要大封功臣,不知道国舅爷是如何想的?”

  马寻实话实说,“说起来也颇为惭愧,我早年不知道和皇后殿下有亲,一直在外流浪未曾为陛下效力。如今因先父、皇后的缘故,说是赐我爵位,实在汗颜。”

  李善长连忙说道,“国舅爷言重了,你巧施妙手医治皇后殿下与太子殿下,这才是社稷之功。”

  汤和和唐胜宗也都是连连点头,神情之中也是颇为认可,不觉得这是客套话,而是事实。

  李善长继续说道,“此前国舅星夜兼程率军驰援庆阳,军中上下谁不知道是国舅麾下的沐英、蓝玉奉军令先登破城!”

  唐胜宗也拍马屁说道,“庆阳之战实在打的太苦,徐大将军围城三月也没能破城,还是国舅爷用兵如神。不只是破了城,还擒杀了张良臣父子!”

  如果不是因为李善长一脸真挚,马寻都要认为这是在讽刺人了。

  打人不打脸,驰援庆阳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心里明白。

  汤和添油加醋说道,“也是小弟妙手仁心,要不然咱几个就要去祭拜老常了!”

  汤大嘴,你就别说话了!

  旁边的常茂用力点头,还是舅舅厉害。不只是打仗厉害,医术更是了得。

  不愧是大明第一圣手!

  客套完毕,李善长继续说道,“此前陛下曾经召老朽商议大封功臣之事,不过那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情了。如今想想,有些地方也觉得不合适了。”

  马寻闭口不言,这么敏感的事情,他的原则是能躲就躲。

  更何况有些人就是没安好心,这明摆着是想要拿他当枪使。

  这也没什么利益关系,凭什么为了你们的事情去冲锋陷阵呢?帮你们办好了事情,消耗的可是我的人情。

  这样的亏本买卖可不能做,这么点道理,马寻还是明白的。

  看到马寻闭口不言,有人显然是坐不住了,因为关系着自身的利益。

  唐胜宗装作好奇的问道,“李相,这能有什么不合适的?当初咱们这些人跟着上位打天下,命好的活到了现在,也都知道自己立了什么功,大致能得到什么爵位。”

  李善长叹气说道,“就说那冯胜吧,前些年是立了些功劳,现在看一看也是有本事。只是这人实在是猖狂,看看他做的都是什么事情!”

  唐胜宗恍然大悟,立刻说道,“这么说来倒也是,说是给他封国公,我本就是不怎么服气。我更早追随上位,战池州、鄱阳湖,败陈友谅之时,我立的功比他大多了!”

  这倒也是实话,早年的唐胜宗在军中的地位绝对比冯胜高。

  看到马寻不说话,唐胜宗继续说道,“就说这一次北伐,也是克汴梁、收复延安!”

  马寻还是不说话,主要就是因为军中的人太厉害了,谁还没有一些功劳呢?

  汤和忽然帮腔说道,“冯胜要是能封国公,那我也能!”

  徐达、常遇春、李文忠以及邓愈封国公没有人能挑出理,他们的功劳太大了,威望也够。

  李善长虽然是文官,可是他的功劳也没有人能否认。

  甚至马寻的爵位有争议的点是封低了,而不是封高。

  现在满朝文武都知道马寻最多就是国公,可是朱元璋此前实实在在的追封马太公为徐王,这可是亲王级别的。

  也就是冯胜,现在争议不小。

  唐胜宗继续说道,“他若是封国公,全是看在冯军师的面子上。这一回你也知道,他擅自班师回朝,险些葬送西北战事好局,军中上下不知多少怨言。”

  明白了,彻底的明白了。这就是来讨官的,这就是来争取更高的位置。

  汤和也气鼓鼓的说道,“我也是有些不服气,冯胜也不算多有本事,这一次又犯下如此大错,凭什么就让他封国公?”

  马寻开玩笑说道,“汤大哥,按理来说,你这一回怎么着也是封不了国公。”

首节上一节68/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