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舅 第80节

  马寻就用力点头,就好似他是真的听进去了一样,就好像他随时准备披挂上阵了。

  朱元璋随即对旁边的太监说道,“取过来。”

  朱元璋笑着对马寻说道,“老二几个脾气急躁,现在也不好管。常茂那些崽子也不省心,你都得管着。”

  小太监规规矩矩的托举着托盘跪下,盘子里放着一根镶着金箍的棍子,也就是不到半米长。

  马寻就连忙说道,“姐夫,过些天我开始练兵的时候,让标儿过去传旨,再赐给我就是。”

  “就你心眼多!”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眼藏不住,话里全是抱怨,“标儿的威信还不够啊,用得着处处都想着让他树立威信!”

  马寻就说道,“他是储君,威信再隆都不为过。要不是现在没有东宫六率,我恨不得将这一次练的兵马都划到标儿名下。”

  朱元璋打趣说道,“差点忘了你还是太子少师,总想着给太子要些好处,这也是应该。”

  不过随即朱元璋吐槽说道,“太子六率就算了,我大明用不着太子直接掌兵。你外甥更有本事,朕的那些兵马他该调动就调动。”

  太子六率对朱标来说确实多余,用不着这些名义上的亲兵。

  至于兵权什么的,先不说徐达等大将身上都挂着东宫官职,马寻还挂着大都督府右都督的职务。

  这是摆设不假,可是必要的时候也有一定的作用。

  朱元璋随即说道,“对老二几个狠一点,我和你姐都狠不下去心,标儿又处处护着他的弟弟。”

  马寻就有些无语的说道,“姐夫,这么一说就成了我当恶人了。老二几个本来就觉得我偏心,我对他们再狠一点,那像话吗?”

  朱元璋顿时死道友不死贫道,“那也怪你,你偏心那么明显,也不怪老二他们几个怨你。”

  有些时候想想,朱元璋真的是没有自知之明。

  要说偏心等等,他的偏心几乎是天下皆知了,可是他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一碗水端平了。

  甚至对于马寻偏心朱标心里高兴,也算是乐见其成。但是也会忍不住抱怨,觉得马寻对朱等人不够好。

  而现在让马寻对朱等人狠一点,确实是朱元璋疼儿子、舍不得下手,那就让孩子们的舅舅去管教。

  马寻无语之后说道,“我练兵归练兵,标儿得常去看看。军中的勋贵子弟多,这些人可都是在给标儿练。”

  朱元璋更加喜笑颜开,小舅子就是聪明,“这是应该的,到时候肯定的让标儿常去看看。有些事情呐,你看着处置,多想着些你外甥。”

  明白,树立威信的还是要朱标去做,苦活累活以及得罪人的活,那就是马寻这个国舅去做了。

  反正常茂等人也不敢多抱怨马寻,正好和朱标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随即朱元璋关心问道,“这几天没人再去你那里讨要爵位、官职了吧?”

  马寻也顿时开心起来了,“那是没了,前些天李相害得我被骂了一顿,其他人也都安分了。”

  “李相对你可是有不少怨言,觉得你不上进。”朱元璋也笑了起来,“这个李善长,早些年还好,现在越来越不成体统。”

  马寻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在建国之后,朱元璋和李善长的一些分歧就越来越大,李善长的一些做法也让朱元璋心中的芥蒂越来越深。

  朱元璋随即抱怨说道,“他提拔的那个胡惟庸你知道吗?”

  “知道,做事还算有些本事。”马寻就笑着说道,“听说还在地方官府做过事,为人也有算勤勉、谨慎。”

  朱元璋就说道,“那人才干是有一些,做事也算厉害。比杨宪好,现在也不张扬。只是这人到底是李相提拔起来的,多少有点党同伐异了。”

  马寻想了半天才说道,“他到底是淮西人,还是李相的同乡。”

  朱元璋意有所指的说道,“李相是淮西人,和军中的那些人也熟。不过以前他不太掺和,现在不一样了,和一些淮西武将走的越来越近。”

  马寻无话可说,因为李善长不只是和淮西武将走的越来越近,还有招揽那些人收为门下的意思了。

  岁数涨了,李善长的野心、权力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膨胀。

  朱元璋抱怨了几句后说道,“你去找你姐吧,我说了这么半天,你要是有心为我分忧,就该去中书省坐衙了。”

  那就别怪马寻听不懂了,他恭敬行礼,“臣告退。”

  看着马寻倒退着走出武英殿,一转身就走,朱元璋抓起毛笔,“对牛弹琴,早知道去年就对你狠一些,给惯出了坏毛病!”

  装模作样的倒退着出武英殿以示对皇帝的尊敬,可是皇帝挑明的话装听不懂,这马寻也是个厉害人物。

  马寻吁了一口气,心有余悸的自言自语,“还好我聪明,我就知道进宫了肯定没好事!”

  随即马寻就跟着太监朝着坤宁宫走去,那也是皇后名义上的寝宫。也就是马寻这样的身份了,还能直接过去。

  甚至遇到了一些对礼制苛刻的年代,马寻这样的国舅也不能去皇后的寝宫,甚至后宫都不能去。

  看到马寻,马秀英还是比较开心,“那些小子没罚完,就急着进宫了?”

  “还在我家门口站着呢,是得让他们收敛点了。”马寻就说道,“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开国之后这些有功之臣违法乱纪,历朝历代都少不了这些事情。”

  马秀英对此也心里有数,“你的担心也不多余,你姐夫和我也是在担心这些。这一次大封功臣赐功臣铁券,就要记明功过。”

  功臣铁券,自然也就是所谓的免死铁券了,这也是世袭的凭证。

  不过免死铁券在朱元璋手里,那就是拥有最终解释权了。

  而且在这其中,他不只是会在免死铁券上记上功臣的功劳,曾经犯下的过错也都会清清楚楚的记上去。

  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希望这些功臣们心中有些警惕,可别恃功而骄!

  马寻好奇问道,“姐,那我的世袭凭证上,总不能全都记着我的功劳吧?我仔细想了想,也没有过失。”

  马秀英笑着说道,“还想要有过失?没过失才好,一会儿拿来你看看,说说你的意见。”

第125章 给太保的免死铁券

  眼看着就要大封功臣了,很多事情都已经定下来了,世袭的铁券等也基本上都赶制完毕。

  这一次朱元璋准备大封功臣,公七人、侯二十八人、伯九人。

  免死铁券形制如瓦,这还是借鉴了吴越王唐赐铁券,去年的时候朱元璋就派人去浙江,让钱氏后人带着免死铁券入京。

  免死铁券也分等级,国公的是一尺高,广一尺六寸五。

  外刻履历、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

  马寻仔细的看着自己的铁券,“惟古创业之君,平定天下,必赖武臣宣力,开拓疆宇,佐成混一之功,崇报之礼所宜及也。”

  这基本上就是开头的统一样式,没什么好说的,不过这也是将马寻定义为武将了。

  “咨尔寻,事王至孝。自幼飘零,不忘父母恩。”马寻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这说的,做了该做之事,哪能这么说。”

  马秀英颇为骄傲的说道,“你是做了该做之事,只是这天底下有几个人觉得这些该做之事必须要做到?你不计生死、困苦,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这也是朱元璋和马秀英的心里话,孝道是如今的伦理道德的根基。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读书人整天说着孝道等等,但是未必能做到。

  而马寻千里迢迢的将马太公的遗骸送归故乡,这就足以让任何人没办法攻击马寻的出身,或者是攻击他早年没有归附朱元璋。

  提及这件事情的时候,道德模范也要由衷的去称颂马寻的孝顺,是大明第一孝子。

  这是大义,必要的时候马寻能站在朝堂上乱喷,谁都没办法说什么。

  马寻继续读着,“王子谋勇绝伦、动静语默,悉超群英,以英毅之资,逢鼎沸之秋,故择我以来归。”

  马寻更加不好意思了,“我这也没多少本事,来投靠姐夫、姐,还都是你们给我活命之恩。”

  铁券上的一些东西还真的是不能信,这就是一味的在夸赞,毕竟马寻是有那么点无处可去,他可不是主动去投靠朱元璋的。

  “医术高绝,以治中宫、国本,奉命出征,前锋大利,威声远振。”马寻乐呵呵的继续评价,“这稍微夸张了点,我打庆阳就是去分功劳,都是徐大哥、文英他们打的仗。”

  马秀英有些宠溺的说道,“你救了标儿,这是实情。庆阳是你到了之后才破的,这也是实情。”

  铁券上还刻着,“今天下已定,论功行赏,我无以报尔,是用封尔为徐国公爵,食禄五千石,使尔子孙世世承袭。”

  “我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谋逆不宥,馀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功。于戏!昔马援归汉,尔能效之,其勋过矣,尚期慎终如始,宣尔勤劳,训及子孙,保于永世。”

  马寻随即看了看其他的国公铁券,岁禄方面他和徐达、常遇春一个级别。李善长是四千石,邓愈、李文忠和冯胜是三千石。

  就算是国公,这也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而再仔细看看,冯胜的世袭铁券上直接写明冯胜兄弟亲同骨肉、擅自率领全军返回,这也就意味着冯胜虽然被封国公,但是很大一部分是念在冯国用的功劳。

  马寻忽然也意识到有些不对,因为在徐达、常遇春等人的世袭铁券上,虽然也有‘我’这样的字样,但是基本上都是以‘朕’为自称。

  而到了马寻这里,一个‘朕’都没有出现,全都是‘我’。

  在这一次的大封功臣,除了给正式的徐国公爵位,还有其他的加官。

  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这不用说,开国大将基本上都有,唯独李善长等文官是‘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

  特进光禄大夫,这是继承了唐宋的散阶制度,加官以示荣宠。而特进光禄大夫,这就是正一品了。

  马寻是右柱国,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和李善长的左柱国,这是勋官当中的最高级别了。

  去年马寻才是‘少师’,但是现在直接进太保,这也是所谓的三公了。

  这一次大封功臣之后,太师是李善长、太傅是徐达,太保是常遇春和马寻。

  而‘大都督府右都督’、‘参军国事’,就是实际上的官职。

  马寻和李文忠一样,都是武将、文官的最高机构都要去参与管理,大都督府和中书省都要去。

  单纯就封赏来说,比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稍微低一点点,不过基本同级。比李文忠、邓愈等人,又要稍微高一点点。

  在开国七国公之中,马寻就是那道分界线。

  而朱元璋也别出心裁,大家都知道徐达是开国第一功臣,可是开国七国公之中是以李善长为首,但是他的封赏等比徐达稍微低一点。

  仔细看着其他功臣的世袭铁券,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了,功过得失全在上面。

  马寻仔细想了想,对马秀英说道,“姐,我本就是外戚,早年开国也无功。现在给我爵位倒也罢了,给的是不是太高了?我居国公之末,这最合适。”

  “你姐夫不答应,标儿也不准。”马秀英就笑着说道,“我原本也是想着你排在末尾就行,他们非说你救了标儿,这个功劳就足矣。”

  马寻小声问道,“我排在中间不合适,再者我比保儿高一截怎么说?保儿到底是朱家人,我们马家人哪能压着朱家人。”

  “哈哈!”门外传来的笑声吓了马寻一大跳,“标儿,你看看,你舅舅就喜欢揪着这些旁枝末节!”

  躲着偷听了半天的朱标也无奈说道,“爹,我也早就说过舅舅不乐意。还要说二哥的功劳大,论辈分就要提姑父更加德高望重。”

  朱元璋含笑点头,马寻的那点小心思、那些预判,早就被他们父子猜到了。

  甚至就是马秀英都在点头,她也基本上猜到了马寻的一些说辞和想法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朱元璋拍着马寻的肩膀说道,“你大姐夫这一次也封国公,我姐夫、外甥都是国公,比你们马家可强多了!”

  马秀英瞪了一眼朱元璋,她的丈夫有些时候大大咧咧的,而且越来越喜欢开马寻的玩笑,看到马寻窘迫就好像非常有趣一般。

  朱标就认真对马寻说道,“舅舅,我姑父这一次是曹国公、特进荣禄大夫、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唯独少了参与国事,二哥可是左都督。”

  朱标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李贞看似是比马寻低一截,但是人家曹国公这个爵位可是一下子父子两人同时受封,而且李文忠实质上的官职比马寻还要高一点。

  大封功臣,朱元璋也能玩出来门道,父子同时受封也就罢了,关键是父子二人同时都是曹国公。

  这要是出门遇到了人,李贞、李文忠同时在场,得说‘大曹国公’、‘小曹国公’了。

  马寻就说道,“给我加了三公,保儿就连三少都没捞着,大姐夫也没有。”

  这也是马寻和李贞、李文忠父子的区别,曹国公父子两个都没有东宫加官。

  朱标就立刻说道,“舅舅,这可是您想岔了。三公,那是天子三公,是辅佐皇帝。二哥封三公就不合适了,姑父年事已高就不好劳烦他。”

  看到马寻被堵的脸红脖子粗,朱元璋和马秀英都笑的很开心。

  要说讲大道理、讲礼制,朱标更是信手拈来,可以让马寻无话可说。

  三少算得上是太子的老师等,但是三公可就是天子三公了。

首节上一节80/13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