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369节

  “说明了其设计的成功。”

  “而上半身人形,下半身化为鹤群的渐变设计。”

  “也充分的体现了他们构造雕像的能力。”

  “设计的确是非常的精巧,值得我学习。”

  唐朝。

  李世民认真的欣赏着雕像,陷入了思考。

  一开始,李世民是惊叹于这座雕像的艺术感染力。

  但随着天幕开始介绍说,这座雕像是勒热夫战役的苏军士兵纪念碑。

  并且在周围,还布置有纪念馆的时候。

  李世民忽然觉得。

  自己被启发了。

  本来李世民就专门设置了凌烟阁。

  李世民也对凌烟阁非常的骄傲。

  觉得这种,让功臣们进入凌烟阁,享受后世的朝拜与祭祀。

  是一种非常大气的行为。

  并将成为后世的美谈。

  原本的李世民,对凌烟阁也是非常的满意。

  但现在,在看了这座冲击力拉满的勒热夫战役纪念碑之后。

  又听了天幕解说周围的纪念馆。

  李世民忽然就觉得。

  光一个凌烟阁,已经完全不够了。

  李世民一边看着天幕,一边说着自己的构想。

  “以凌烟阁为主体不变,但在凌烟阁前面,也造一个大型的雕像。”

  “材料可以用,石头也可以用青铜”

  “雕像的主体,是一个群像,内容就是我们的凌烟阁功臣们。”

  “然后把凌烟阁的外围,修建一条走廊通道,连接到皇宫外面去。”

  “在那里,专门设置一片园林,进行宣传教育。”

  “向全天下之人,甚至向后世的人,宣讲我大唐功臣们的丰功伟绩。”

  “顺带着,也讲一讲朕当年创业之艰难,平定天下之凶险。”

  “这样一来,凌烟阁的艺术性和含金量,肯定也会大大的上涨吧?”

  本来就很有文艺天赋的李世民。

  一边看一边简单的构想。

  感觉有一些兴奋。

  但是李世民在构想之后。

  又拿凌烟阁和天幕上的雕像进行对比。

  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凌烟阁上面,都是王侯将相。”

  “朕打算改造扩建的凌烟阁,同样也都是王侯将相。”

  “只是规模更大。”

  “但后世的苏联,作为那么庞大的一个国家。”

  “他们修建的纪念碑,连堂堂的国家领导人,都过来亲自参加开幕仪式。”

  “然而这座纪念碑,却不是纪念某一位总统,某一位元帅,某一位大将。”

  “纪念碑的内容,好像就是一个普通的苏军士兵吧?”

  “这么宏伟的纪念碑。”

  “不纪念伟大的将军却用来纪念一个普通的士兵,这是否有些不对?”

  “有些大材小用?”

  作为封建帝王的李世民,在此时自然体现出了他的局限性。

  他总感觉那么大的纪念碑,那么规格高的艺术品。

  只是用来做一个普通的士兵的形象。

  感觉有些可惜。

  普通的士兵,哪儿配上雕像纪念啊?

  但是想着想着。

  李世民又琢磨出一点味来了。

  “难道说?”

  “不从王侯将相的角度叙事。”

  “而从普通的士兵角度叙事。”

  “在艺术力和影响力上,反而能够更上一层楼?”

  李世民陷入了疑惑。

  于是询问在一旁,同样陷入思考的魏征。

  而魏征,虽然也此时也陷入了被后世艺术所感染的冲击状态中。

  但是听李世民这样问自己。

  魏征是自然不打算拍李世民的马屁,说这座新凌烟阁的雕像,就该用李世民作为主角。

  而是说道:

  “以某位帝王,或者某些功勋大将作为主体的纪念画像。”

  “是并不足为奇。”

  “在凌烟阁外修建他们的纪念碑。”

  “也只是作为画像的升级版。”

  “还并不能达到超越所有人的程度。”

  “而假如……”

  “我们在凌烟阁外修建的宏伟纪念碑,不是某一位帝王,某一位大将。”

  “而是某一位普通的士兵?”

  “这充分的体现了,水能载舟。”

  “也充分的体现了民贵君轻。”

  “虽然只是一种纪念的方式,而并没有实际的内容。”

  “但是不是能够,让全天下的士兵们,更加的舍命为大唐效力。”

  “并且表现出陛下,您超越那些古代贤明帝王的格局呢?”

  “想必即使传到后世,甚至到了后世的华夏。”

  “他们一谈起专门纪念普通人,纪念普通士兵的纪念碑。”

  “也始终会想起陛下您吧?”

  魏征说的话,可谓是说到李世民的心坎上了。

  其实专门修建纪念碑,用来纪念某位帝王或者大将。

  还是普通士兵?

  李世民其实是无所谓。

第305章 莫德尔登场!30万对200万!

  大不了给普通士兵建纪念碑之后,再在另外的地方,为自己再修一座纪念碑就是了。

  堂堂大唐,纪念碑修个几十座也不碍事!

  只是在刚才,李世民暂时不知道,新凌烟阁的纪念碑该怎么做比较好。

  现在听魏征这样一说。

  自己如果把纪念碑,用来纪念王侯将相的话。

  那就是平平无奇。

  而纪念普通的士兵的话。

  那就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这两个选项谁更能够青史留名?

  李世民已经知道答案了。

  而清朝。

  乾隆看了天幕上的士兵纪念碑。

  也感觉十分的惊讶。

  不是惊讶宏伟的纪念碑,只是用来纪念普通士兵。

  而是惊讶,这竟然是罗刹国的水平能修出来的?

  一直以来。

  乾隆自诩是,十分了解西方蛮夷国家的。

  在乾隆的认知中。

  那北方的罗刹国,就是一个野蛮的半个蒙古国家。

  只不过罗刹国,学习了一些先进的技术。

  学着法国穿上了宫廷服饰,还说法语。

  稍微的文明了一丢丢。

  但总体来说。

首节上一节369/91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