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917节

  【宣帝听后,厉声斥责:】

  【汉朝自有制度,本就王道、霸道兼用,怎能像周代那般只用“德政”?】

  【那些俗儒不察世事变化,喜好厚古薄今,连‘名’与‘实’都分不清,怎能委以治国重任!”】

  【从这一番对话,便能看出父子俩治国理念的巨大分歧。】

  【汉宣帝何等睿智,他早看出刘并无治国之才,甚至不止一次动过废除太子的念头。】

  【看穿了太子迷信儒家,过于软弱的毛病。】

  【也曾痛心疾首地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但一来太子并无失德之处,且因仁德深受朝堂拥护,找不到废除的理由。】

  【二来刘是他与挚爱许平君的爱情结晶,实在不忍。】

  【在重视家庭感情这一点上,汉宣帝并不像其他的刘家天子,始终无法狠心。】

  【无奈之下,汉宣帝在去世前,精心安排了“三驾马车”辅政。】

  【让乐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太子少傅周堪协助刘治理国家。】

  【刘终究是顺利接班了。】

  【刘成为了汉元帝。】

  【一上台就疯狂推崇“纯儒治国”,恨不得把《论语》当宪法用!】

  【结果呢?】

  【儒生们确实高兴了,朝廷里乌泱泱全是满嘴仁义道德的“理论家”。】

  【可实操能力基本为零。】

  【他们天天研究周礼怎么复古,却对土地兼并、豪强割据视而不见。】

  【最离谱的是,元帝还特别喜欢搞大赦天下。】

  【因为元帝时期天灾多,他又削减皇家费用、削减军费,拿去赈灾,然后百姓依然大范围饿死,元帝十分悲伤,觉得更需要施行仁政,大赦天下冲喜。】

  【大赦天下次数高达十次!】

  【觉得罪犯都能被感化,上天也能息怒。】

  【结果盗贼越赦越猖狂,社会治安彻底崩盘。】

  天幕上。

  弹幕们也蹦不住了。

  《哎,这么看也确实是一个好人。》

  《皇帝这个职业,光是好人可不够。》

  《儒家一堆纸上谈兵,脱离事实的“读书人”。》

  《应该重视农家医家墨家思想,儒家只能当辅助,不能以它为本。》

  《汉元帝:幸好我爸是汉宣帝,血厚抗揍!》

  《其实也不能全怪汉元帝,他在位时期天灾不断,估计自己心态也崩了。》

  《当时全天下儒家都占优,儒家的天命易姓说开始流行,这个东西对皇权的打击太大了。》

  《儒家崛起是必然的,皇帝喜欢儒家的礼仪,让皇权至高无上,豪强也喜欢儒家让他们阶级稳固。》

  《会不会是元帝在借宦官的手收拾文官集团?》

  《难说。》

  《宦官没有后代不会发展成豪强,可能元帝是看中这一点。》

  《就算是真的玩制衡术,但很明显,元帝是玩崩了。》

第792章 糊涂好人皇帝,宦官乱政,气笑刘邦

  而天幕也在继续。

  【如果说儒生治国只是让西汉跑偏了方向,那元帝刘对宦官的纵容,就是直接给王朝插了一刀。】

  【元帝身体不好,经常躺床上办公,懒政怠政成了日常。】

  【他觉得宦官没家室、没外戚,肯定比大臣忠诚,于是把朝政大权交给了中书令石显。】

  【这位石显可不是省油的灯,他精于权术,一边哄着皇帝,一边疯狂排除异己。】

  【萧望之忧虑外戚和宦官擅权,建议元帝改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中书。】

  【这本是极具远见的建议。】

  【可懦弱的元帝却称不敢冒然更改祖宗旧制。】

  【这一决定,不仅让萧望之的建议石沉大海,还引发了执掌中书的宦官们的强烈不满。】

  【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趁机对萧望之等人展开报复。】

  【他们趁萧望之休假,向元帝上奏,诬陷萧望之谋划罢黜车骑将军史高,离间元帝与许、史两族外戚。】

  【元帝竟稀里糊涂批准调查。】

  【萧望之面对询问,如实作答,可弘恭、石显却歪曲事实,建议“谒者召致廷尉”。】

  【元帝竟连这意味着下狱都不清楚,就批准了。】

  【后来发现不对,怪责二人,可经他们叩头谢罪,元帝竟就此作罢。】

  【等到元帝要释放萧望之并复职时。】

  【石显又建议大赦天下。】

  【同样是从监狱里放出来,专门释放和大赦天下出狱,可是两个概念!】

  【致使萧望之虽被释放,却革职为民。】

  ……

  而天幕外。

  刘邦看到后世的汉元帝,稀里糊涂地就让辅政重臣萧望之入狱。

  又稀里糊涂地,通过大赦天下的方式把他放了出来。

  也是忍不住被自己的这个子孙气笑了。

  刘邦苦笑着,有些无奈地说道:

  “不是说这后世的元帝他学识还可以吗?他学的治国之术,这是学到哪里去了?

  “怎么对国家法律的流程是一塌糊涂?”

  “在一开始的时候,如果他想去质问萧望之,就直接去问,或者派使者去问。”

  “为什么要让廷尉去?”

  “他难道不知道,让廷尉去意思就是走司法程序,会把人给抓进去吗?”

  “后面释放萧望之的时候又大赦天下,这相当于萧望之是以带罪之身被赦免的!”

  “这对于萧望之的仕途和名声打击,可太大了!”

  “除非元帝是真的想要打压一下萧望之,否则的话,那萧望之可就是政治生命断送了一大半了。”

  “也不知道这个人的性格如何?”

  “希望萧望之的性格会和朕一样,天性豁达吧,是个乐观的人。”

  “否则的话,他可是够郁闷的……”

  天幕继续。

  【数月后,元帝准备再次起用萧望之。】

  【萧望之的儿子就想着为父喊冤。】

  【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萧望之是以罪人身份入狱,然后被大赦的。】

  【如果此时萧望之当官,那就是以罪人身份当官,对名誉影响很大。】

  【萧望之的儿子想要洗刷其父罪人的身份。】

  【结果石显等人在元帝面前竭力诋毁,说这萧望之被释放了还喊冤,真是不识好歹,浪费了陛下的善心。】

  【于是建议又把萧望之抓进牢里。】

  【士兵们包围了萧望之的宅邸。】

  【萧望之觉得,自己和皇帝之间的事,不至于让皇帝杀自己。】

  【但再次入狱又确实对名声影响太大。】

  【最终萧望之也是误信一个儒生徒弟的话,觉得不能被皇帝抓去坐牢,还不如以死抗争保全名节,于是饮鸩自杀。】

  【元帝知道后痛哭流涕,哀悼萧望之。】

  【本来打算追究宦官们的责任,但看到弘恭、石显磕头求饶,最终元帝只是口头批评一下,转头继续宠信石显。】

  【就这样,在元帝的混乱处理下,外戚、儒臣、宦官三种势力角逐,宦官暂时胜出。】

  弹幕:

  《这萧望之也是人机啊?》

  《当时许多大臣一般都提前自杀,秦汉传统。》

  《萧望之没想死,他夫人也说稍安勿躁,等后续发展,结果学生劝他早点自杀。》

  《真是好学生,太坑师了!》

  《脾气也太硬了吧!》

  《当年的儒家,其实也是非常刚烈的,可不是后来的腐儒。》

  《宦官崛起可不是好事。》

  《石显恶名昭著,但他是汉宣帝亲手提拔的左膀右臂,为汉宣帝立下汗马功劳……》

  ……

  【萧望之死后不久,弘恭病死,石显继任中书令。】

  【此时元帝生病体弱,寄情于音乐,不再亲躬政事,竟将朝政全部委任给石显。】

  【石显此人机敏灵巧,擅长诡辩,睚眦必报。】

  【他一面讨好元帝,一面党同伐异。】

  【太中大夫张猛、御史中丞陈咸、魏郡太守京房、侍诏贾捐之等企图进言石显专权的大臣,先后被石显所害;】

  【而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见风使舵依附他的人,皆得宠位。】

  【石显为了测试皇帝的信任度,还演了一出苦情戏。】

首节上一节917/109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