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了兴趣,于是就坐在家门前那颗大皂角树下,居高临下的看着罗家湾桥,计算着人流量。
此时是清晨,
今天又恰好是八里外王曲逢集日,十里八乡的附近百姓,不少人去赶集,同时两条官马大道上往返终南山和长安的人马也不少。
官马大道可不仅仅是从长安城到终南山就结束了,
去终南山,是要连接一条要道子午道。
而子午道又名子午栈道,是从关中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它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正因子午道,所以才会有经王曲、子午的两条官马大道。
这两条大道人流量很大,尤其是近来河上的便桥被水冲毁,许多商旅货物也都走罗家湾桥。
这人来人往的,既有附近百姓,也有长途的旅人客商货物。
络绎不绝。
在桥头支个摊,不管是卖茶水还是卖点干粮便饭,估计都是有利可图的。
“坐在这发什么呆呢?”
李逸正在盘算着,一个声音打断了他。
扭头,发现是大黄毛丫头罗三娘,她挑着个豆腐挑子,还有不少豆腐没卖完,瘦弱的丫头,汗湿布衫,脸也红扑扑的。
“赶集这么早就回来了?”
“不好卖,就想着到走村窜户卖下,可转了一圈也没卖完。”三娘有点无奈的放下挑子,坐在树荫下乘凉。
“豆腐不好卖吗?”
“现在粮价高,豆子价格也涨了许多,豆腐也只能涨价卖,可一涨价,就没多少人愿意买了,偏最近还多了不少卖豆腐的,大家斗价,更难卖了。”
“起早贪黑磨豆腐,天不亮就去赶集,可根本赚不到钱。我阿耶现在身体又不好,哎。”
李逸看着她剩下的豆腐,
“我给你出个主意怎么样?”
“什么主意?”
李逸指着下面的罗家湾桥,“你看这里是不是人来人往人流很大,你可以在这搭个草棚,支个摊,”
“在这卖豆腐?”三娘摇头,“每天去各处赶集,人比这多的多,可照样不好卖,在这只怕更难卖出去。”
李逸笑了笑,“你得转换下思路,不能光想着卖豆腐,既然现在卖豆腐的人多,竞争大,那就改换产品,比如说你在这里可以卖豆腐脑也可以卖豆浆,甚至可以卖豆渣饼,还可以卖豆花饭”
三娘愣住,
“还可以再扩展一下,你不仅可以卖这些,还可以把豆腐做成腐竹、做成千张、素鸡、做成豆泡,你还可以做香干、腐乳、咸豆豉甚至是豆芽这些嘛。”
“人无我有,差异化经营,这才能突破重围,杀出一条血路来。”
“等等,你慢点说,一样样说,怎么这些我都没听说过,腐竹是啥,豆泡又是啥,千张、腐乳又是啥。”
李逸也有点意外,“腐乳早在北魏时就有记载,干豆腐加盐后为腐乳,而咸豆豉则是秦朝时就开始制作了,把黄豆蒸好,用蒸好的稻草包裹发酵,几天后就成了拉黏丝闻着有点臭,吃着有点甜的咸豆豉了。”
“没听过,”三娘老实道,她虽生在长安郊外,但长到十六岁,连长安城都没去过。
“那你豆浆、豆花这些总知道吧。”
“知道,可在这里卖这些真会有生意吗?”
李逸自信道,“我早上在这里观察了许久,人流很多,附近百姓过河下地的只是少数,大多是过桥赶集的,有半数以上是从长安往终南山去巴蜀,或是从终南山子午道来长安的,
大家一路辛苦,这里离长安还有四十里,不管是从长安来的,还是去长安的,这里都可以歇一脚再赶路。
喝点水吃点东西,不是挺好?”
李逸甚至发散思维,想到了服务区的概念,可以在这里修个茅厕,提供厕筹,定时打扫,给过往行人一个干净卫生且免费的方便之地。
搞个茅厕根本要不了什么钱,就算定时打扫,再提供点厕筹也不费什么,重要的是绝不会亏,因为他想到唐人种地缺少肥料,刚才他坐在这数人头的时候,还发现有村民在路上拾牲畜粪。
搞个公厕,那就不用去路上拾,自有人源源不断产生,沤一沤,就成了水稻的肥料,增产增收,多好。
就算是卖给别人,也是赚钱的。
所以在桥头一边卖茶水、豆浆这些饮食,一边还提供免费干净的公厕,同时再提供点饮喂马骡,或是帮忙简单修理下车辆啥的服务,这不就是个简易的服务区吗?
出门在外,谁不需要吃喝拉撒?
只有服务好,价格便宜,肯定是会有生意的。
甚至是万一有人赶路到这天很晚了,提供点住宿服务都行,李逸这刚修的房子还空了好几间呢。
三娘倒没想那么多,
她现在想的只是这里卖豆浆豆腐脑豆花饭这些,
“真能做吗,我心里没啥底,”她望着李逸,“要不咱合伙怎样,我可以磨豆腐做豆浆豆腐乳,你只要帮我一起在这揽客售卖就好。”
“这只是小本买卖,要不了那么多人,人多了就不赚钱了。”李逸道。
“只要这买卖真能做,赚多赚少都行,你要肯一起做,我心里才有底。”
李逸见这丫头那期盼的眼神,不忍拒绝,“其实光靠在这卖豆浆豆腐乳肯定赚不了多少,但要是能够把腐竹、豆泡、咸豆豉这些豆制品做出来并打开市场的话,肯定能赚钱的。”
“那更需要你,那些我听都没听过,我们合伙七三开,你七我三。”三娘道。
李逸摇了摇头,他刚才也是无意中发现这个地方人流不小,却也没想过要跟三娘一起合伙做豆腐生意。
可三娘却热切的希望他加入,
“那八二,你八我二。”
“我不是嫌少,是觉得这买卖你自己就能做成。”
“你是不愿意抛头露面,嫌弃做买卖吗,那就由我抛头露面,你在背后教我就行,”
李逸不想掺这一脚,可三娘却十分诚恳的请求。
“你要真要合伙,那就二一添作五,咱们一人一半份子。”
“你六我四。”
“你再说下去,我就不入伙了。”
“行,一人一半,我都听你的。”
三娘是个痛快的姑娘,并没有拖泥带水。
“接下来怎么干?”
李逸看着罗家湾桥,“咱就在北岸桥头这树荫下搭一排稻草棚,再下风口远点搭个大点的茅厕,还有,在咱们摊子旁边,再搭几个牲口棚,方便顾客系马骡,我们还可以给有需要的顾客帮着饮喂、洗涮马骡”
不能只是简单的支个摊卖豆浆豆脑,得卖服务。
既提供吃喝,也提供方便。
“咱们还得选个拳头产品,打开我们豆腐作坊的名头来,我看可以选腐竹,做好后易保存,还可以主攻寺院,卖给和尚们,长安的和尚可都不缺钱,只要能打开这个市场,咱这豆腐府就得要招人手了,以后肯定财源广进。”
“我都听你的。”三娘对李逸无比的相信,全力劫持。“一会我给你炖豆腐吃。”
李逸看着剩下的豆腐,“别啊,剩下这么多呢。”
“反正也卖不出去,天这么热,一会就要酸了。”
“炸油豆腐泡吧,你这豆腐已经挺干了,正好试试。”
第13章 油贵如金
“炸油豆腐前,咱还得先去买点油。”
“要用什么油?”
“菜籽油最好,能让豆腐泡上色更好看,而且能提升口感和香味。”
“那直接去冯家堡买,冯家堡就有油坊。”
冯家堡就在罗家堡后塬坡上,相距不过三里地,冯家堡有冯、董、张三大姓,作坊兴盛,不仅有油坊,也有染坊、酒坊、香坊等。
三娘告诉李逸,“这冯家堡,冯家地多,董家势火,张家丁多。”
冯家又分堡西冯和堡东冯,堡东冯就是本地冯家,堡西冯则原籍河东,这几年才迁来的,可论财势,堡西冯这外来户却比堡东冯,和董、张都要财多势众,拥地两千多亩。
“这冯家堡的油坊不止一家,但这堡西冯家的油坊口碑却最好,他家的油好,价钱也实惠。”
“那就去他家买。”
堡西冯家的家主冯六郎,也是御宿乡的两个乡佐之一,上次李逸上梁,他还派人送了一斗白面来贺。
三娘先把豆腐放到李逸家里,然后领着李逸来到塬坡上的冯家堡。
堡子正好处在上下塬的大路上,西、南边就是塬崖,崖下是罗家堡,东边一条深沟,本地人都忌讳。
“那条沟叫死娃沟,没事别靠近。”
“为啥叫死娃沟?”李逸好奇居然会有这样一个地方。
“许多娃生下来就夭折,都说这种娃怨气重,不能葬进祖坟也不能埋在自己村子旁边,于是咱这十里八乡的村子,若是娃夭折,便都埋到那条深沟里,后来不仅刚出生夭折的埋那,就是没满二十一未成丁的,都叫短命鬼,也都埋那了,所以那地方被叫做死娃沟,据说那终年都见不到日头,阴气重的很,夜里经常能听到娃娃哭声,”
说着说着,三娘似乎自己都害怕了,这六月天大太阳底下,都起了鸡皮疙瘩,再也说不下去,脸都白了几分。
李逸笑着与她挨近并排着走。
“别怕,咱也不往那边去。”
古代婴儿夭折的多,很多产妇死于难产或产后感染,生孩子在这时代就是一道鬼门关,初生婴儿的成活率也很低。
无逸当年也不知因何原因出生不久被人遗弃,好遇到李老道把他带回道观抚养长大。
到了冯家堡,三娘领着他到了村中大道西边。
这河东来的冯六郎,被人称为冯半堡,就是因为他在原来的堡子西边,建起了南北两座大宅院,北院是一家的住宅,南院则是冯家的花园,两个院子比原来的堡子还大。
甚至他家的南院,是依塬头筑土垒山而建,这山也因此被称冯家山,路过的人,都会不由得看一看冯家的山。
李逸远远的也看到了冯家南院里的土山,山上还有亭台楼阁,是这一片的制高点。
冯六郎除了这南北两院,沿着村中马路西边,还修了不少作坊、铺子。
离着远远的,就能闻到油香、酒香。
三娘也常来冯家堡子卖豆腐,油坊的伙计们也都熟悉她,
“掌柜的,这是李大郎,我们罗家堡的新村长,今天来找你买些油。”
冯家油坊掌柜也没戴幞头,而是直接在头上扎了块巾子,挺精壮的一个汉子,听到有生意上门,立马上前迎接。
“早听说罗家堡换了个新村长,一直想去拜见一下,就是一直没空抽不开身。”
掌柜的笑道,“我们油坊里各种油都有,胡麻油、大麻子油、荏子油、红蓝花油、蔓菁子油,这些油里胡麻油是最好的,不论是煎煮烹炸都最好,我们家的胡麻油有生榨也有熟榨的,你可以直接看的见,那边正在榨的就是生榨胡麻油,这批榨的是黑胡麻油,黑胡麻比白胡麻出油率低一成,但更好”
李逸跟着去参观油坊里胡麻榨油,
看了一圈,他就发现一个问题,这唐代的胡麻油,并不是后世西北的那种胡麻油,而是芝麻油。唐人把汉代时从西域引入的芝麻叫胡麻,将芝麻榨的油叫胡麻油。
而他记得后世西北的胡麻油好像是亚麻籽油,
冯家作坊还有一种麻油,叫大麻子油,气味较重,价格也比胡麻油便宜。
最好最贵的就是胡麻油,然后是荏子油,就是白苏油,这种油色绿可爱,其气香美,还有紫苏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