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21节

  杜十娘提议排除法,先从李虎、李弼、李穆这关中三大李氏家族,以及关东的陇西李、赵郡李两大家族排查,先找有没有娶张氏为妻的,再查张氏妾、婢的,

  查完这五大家族,再查其它的,比如李景李圆通,李诠李靖,李桃枝李子雄等家族。

  只要认真查,总能查出来。

  “既然当年李逸师傅抱着他找上门了,对方都不认,现在时隔十六年,就算再找到,他们又会认么?我觉得李逸说的有些可能,他应当是外宅妇私生子,或是妾生子、婢生子,否则名门大族,也不会把个刚出生的孩子执弃于道观门口,”

  “更可能是个外妇私生子,”

  门阀世家,跟妾侍、婢女生孩子的也多,就算地位低下,但也没说扔掉的。

  直接扔了,人家捡回来送上门也不要,这就很有问题。

  想当年,隋朝大将军李景还是杨忠家兵时,跟他家奴婢黑女私通,生了李圆通,但李景就不认这个儿子。李圆通就只能以杨忠府上家生子的奴隶身份,跟着母亲长大,后来也一直在杨府为奴。长大后事奉杨坚,得杨坚赏识。后来杨坚篡周建隋称帝,也跟着鸡犬升天,一路官至柱国、万安郡公、刑部尚书。

  连李渊当年都要主动连亲,称李圆通为族叔。

  “我不在乎他是名门贵族子弟,还是妾生婢生甚至是私生子,我也不在意他是还俗的道士,我不在意那些,

  我喜欢的是他这个人,”

  “你喜欢他什么?”杜如晦问。

  “我喜欢他潇洒,喜欢他风趣,喜欢他大方,喜欢他有才华,”

  杜如晦无奈,这个堂妹还真是被李逸彻底迷住了,

  “好吧,我帮你查,但一时半会可能没结果。”

  “李逸现在这态度,拒你千里之外,你怎么办呢?”

  “我不会放弃的,就算阿祖不同意,父亲不同意,我也要跟卓文君一样自己做主。”

  “可现在最主要的是李逸拒绝。”

  “他只是说十年内不想结婚生子,那我就等他十年,我们可以先不结婚先不生孩子”

  杜如晦暗叹这个妹子完了,中毒太深。

  “有空我找李逸好好聊聊,你呢这段时间也在家好好思虑思虑,到底值不值这样做。”

  “二郎,洛阳有信来。”

  杜十娘告退离开。

  杜如晦展开信,可看了几行就勃然变色。

  信是三弟楚客的亲笔信,字迹他很熟悉,但内容他却惊骇万分,难以置信。

  杜淹,他的亲叔父,他父亲同父异母的四弟,居然对亲人开刀了。

  杜如晦一母同胞的兄长,被杜淹以私通外敌,谋逆作乱而被绞死了,三弟楚客,也被捉拿下狱。

  一介书生的杜如晦,气的双目赤红,咬牙切齿。

  杜淹,以前只是两房多年不和,

  何至于此?

  杜淹下这样狠手,居然说是他忤逆郭氏,说他带走了十娘,说他擅自主张,包藏祸心要把十娘嫁给个田舍儿,要毁了丰乡侯府和他杜淹。

  杜淹命他立即把杜十娘送到洛阳去,否则他会再杀了杜楚客。

  肺都快气炸了。

  没以遏制的愤怒,

  最后一口血吐了出来,

  许久,杜如晦都难以冷静。

  他一遍遍的喘着粗气,双手颤抖着,他努力的让自己冷静。

  许久,终于稍好些,

  他提笔给杜淹回信,

  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

  最终写了一封短信,他斥责杜淹毫无人性,让杜淹立即送杜楚客回长安,杜十娘他会好好照顾的。

  这也是告诉杜淹,他不可能送十娘去交换杜楚客。

  他相信只要杜十娘送到洛阳,杜淹就会害死三弟,表面不杀,也会用其它的手段。

  看着这封简短的信,

  杜如晦想了想,又提笔加了一段。

  既然叔父在洛阳,上不能对国家尽忠,下不能对母尽孝,他决定把祖母郭氏接来长安家中,亲自照顾,以尽孝道。

  把信发出,

  杜如晦为兄长痛哭,

  刚才他还觉得李逸那个事,没哪个父亲会这样抛弃儿子,可现在看到杜家这般内斗残杀,他觉得一切皆有可能。

  “杜淹,你既然这么不想让十娘嫁给李逸,那我偏要帮十娘嫁给李逸。不仅如此,等将来唐军攻破洛阳,我杜如晦必请旨杀你。”

  “杜淹,猪狗不如的畜生!”

第117章 神禾塬兵变

  河畔,收割热火朝天。

  罗家堡有个东家特仁义大方,给的工钱比别家多,伙食也比别家好,带着老人娃都能有饭吃,这消息口口相传,导致现在天天有许多人跑来罗家堡求活干。

  人太多了,

  开始李逸也是来了就让干活,几天时间,李逸家塬下一百多亩稻田,塬上一百多亩谷子、大豆就都收回来了。

  碾场脱粒,晾晒入仓,

  数天时间,三百多亩地,粮食全收完了。

  可来讨活的灾民倒越来越多,他们在河滩上搭起简易的稻草棚,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十分可怜。

  “活干完了,工钱也都结了,可这些人倒越来越多了,这可咋办?”

  罗二等几个保长一脸愁容,

  这罗家堡河对岸已经有一百多户灾民了,好几百人。

  这些人现在到处讨活,可一般的百姓,家里就几十亩地,自己一家子辛苦一下,哪里还会请人。

  就是田地多些的大户,也有长工,农忙时再请点短工就行,也要不了几人。

  “昨天三家村的人跟那些人吵起来了,还动了手,晚上有饥民跑地里直接捋稻谷呢,被发现了打的头破血流。”

  三家村以前就只有三家人,但现在也不过七八户,住在河南岸,也是兴盛里的。

  “这些饥民,饿急了肯定会偷,昨天还有个汉子想偷咱家的狗嘞,幸好存孝发现,一拳打翻。”

  这些饥民引发了许多矛盾,

  一边要生存,饿急了偷鸡摸狗甚至直接地里捋人家稻谷,而本地百姓当然不愿意了。

  “村长,得想个办法,要不然以后天天得打架,最怕的是这些人越来越多,咱们还不一定打的过他们。”罗三直言。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饿急了他们敢拼命。

  李逸想了想,这也不全是因为自己请灾民干活条件好导致的,是这些灾民看到稻子熟了主动过来了,他李逸才在他们中招了人。

  他招不招人,这些灾民都是奔着金黄的稻子来的。

  “咱村里的青壮也都回来了,不过各家都还在忙着收割,我看这样吧,联系一下咱们里七个村的大户,大家一起坐下来商议一下对策,

  我建议是大户们这个时候要有点担当,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咱们拉一支队伍起来,巡逻本里七村,尤其是夜里要巡逻,防止这些偷摸、斗殴的事情发生。

  还有呢,这些灾民也不易,大户们要招长工、短工,或是招部曲佃户的,也可以趁这机会招一些,”

  “另外,学会带头,拿一些粮食出来,我们到韦曲去搭粥棚施粥,把灾民引开我们兴盛里。”

  董七郎笑着道:“校长你这是要祸水东引啊,韦曲那边的人可不会乐意啊。”

  “韦曲不是有大集么,咱们在那施粥,也还是给他们韦曲涨名声呢。”

  “人家肯定不让的。”

  “那就在韦堡那边施粥,”

  韦堡是兴盛里最北北边的一个村子,他还是长安和万年县界,一个村子被一条沟分成东西两半,

  东半边属万年县御宿乡兴盛里,西半边属长安县。

  李逸要拉起一支民兵,或者说叫乡团也好,叫巡逻队也罢,这个提议得到了郭二郎等各村长的大力支持。

  七个村长,都是本村大户,

  他们最烦这些外来灾民,偷鸡摸狗,甚至有反客为主的意思,大户们见识都要远些,

  他们也听说过当饥民聚集起来后,容易失控的事,那些饥民饿急了,可不只是偷鸡摸狗,或是地里捋些稻谷,

  这些人饿急了,是敢跟大户们‘借粮’的,当然借粮只是好听,实际上他们是吃大户。

  几十甚至成百上千的人涌进你家,把你家的粮食吃光,甚至有的无法无天,把你家的女人也给弄了。

  最后吃光抢尽,再去吃下一家大户。

  这种情况是最可怕的,

  必须得防范于未然。

  李逸的提议一出,大家都赞成,都愿意出点钱粮。

  甚至大户家里多少有点木枪、猎弓、长刀啥的,要拉起一支队伍不难。

  于是乎,

  李逸带头下,兴盛里保安团成立,目的就是保境安民。

  李逸派出了存孝存存悌存忠存义存礼五人组,加上刘黑子,外加每人还有一条羌狗,

  而郭二郎等六个村长,也各派了几个家丁,冯家堡的冯乡佐、董乡佐,也表示支持,派了长工家丁,

  再加上李逸等大户的子弟等,

  兴盛里保安团,就有了子弟十三人,家丁三十人,快有一队人马了。

  不过李逸对外宣称,兴盛里保安团有一团人马,

  正常一团应当是有两旅,一旅有两队,

  但实际上,保安团暂编一个旅,这个旅暂编一个队,这个队,还没满编,

  但对外说是一个团嘛。

  装备嘛相对简陋,各家的土家伙,加上掏钱买了点,铁匠铺打了点,

  于是现在人手一杆红樱枪,一把畲刀,一张猎弓或是弹弓。

  畲刀其实就是把柴刀,铁匠铺打造的比较粗制的刀,安上短柄就是柴刀,如果安上长柄,那就是把杀伤力很惊人的朴刀了。

首节上一节121/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