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6节

  “真有这么神奇?”

  “你看这做工,一般的杯、壶可没有这么好,”

  郭二郎拿着杯子把玩着,“这里面银灿灿的,也是秘银的吗?”

  “不,这个焖烧杯是采用天外陨铁锻造成的玄钢打造的,这种玄钢可耐超高温度,且极耐蚀,千度高温亦耐受,经过打磨后,还拥有不生锈的品质,甚至还拥有和银一样洁净水质的好处”

  李逸一通天花乱坠的吹嘘,上次铝合金他说是秘银、轻金。这次不锈钢他直接说是陨铁锻造成的不锈玄钢。

  “外壳上的这层漆,也是用炼金的产物制成的,”

  总之,这又是一件李真人修真炼器产物,而且是独一的稀有宝物,因为原料用的是特殊的天外来铁,连杯上那层漆,那都是用炼丹的产物做的。

  世上只此一件。

  “我听你说杜兵曹案牍繁忙,胃不太好,这个天外玄钢焖烧杯平时焖个粥什么的挺好的,”

  “多少钱你肯割让?”郭二郎拿着这杯子已经不肯撒手,咬牙切齿的盯着李逸,生怕他反悔。

  他听丈人说最近杜如晦在二皇子那可是越来越得倚重,将来如是大唐一统天下,那整个京兆杜氏家族,说不定就是杜如晦仕途最好,他现在肯定得想办法跟这个妻堂兄多亲近亲近。

  “十两黄金,如何?”郭二郎誓在必得。

  李逸摇头,

  “要说珍稀,这个不锈玄钢焖烧杯可比秘银锅更珍稀,”

  “我再加五两。”郭二郎咬牙。

  郭二郎恨不得把这杯子立马收入囊中。

  李逸依然摇头,

  “你要多少?”

  李逸开口道:“这个宝贝虽仅重十二两,可是这天外不锈玄钢可比黄金、秘银贵多了,当年在中原,曾有顶级门阀世家,想请我师傅割爱,愿意出三百贯钱求购,我师傅都没舍得。”

  三百贯钱,那是近四十两黄金了,郭二郎也不由吸一口凉气,太贵了。

  “无逸啊,叔是真喜欢这个杯子,只是”

  “二叔,这次去长安,若是二叔能够帮我引见一下杜兵曹,那么我愿意半卖半送给二叔。”

  一百五十贯钱,折十八两多黄金,

  李逸觉得这价非常划算,再要多,郭二郎估计也舍不得,他提出让郭二郎带他见杜如晦这个条件,也是想见见那位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当然,也可以此做台阶,先喊价三百贯,再降半。

  说来说去也就是个79买的焖烧杯,再稀有也就是能焖个粥装个水。一百五十贯,得买多少头牛啊。

  郭二郎没想到峰回路转,从三百贯不卖,到比他刚才开价的十五两只多要三两多。

  这种失而复得的落差,让他没再犹豫,

  当下立马答应,生怕李逸再反悔,“行,一言为定,这次去长安,我就向杜兵曹引见你,

  无逸啊,这杯子就给叔做礼物了啊,不过这一百五十贯钱,得给叔点时间筹集。”

  他拿着杯子不再松手,李逸也没再去要。

  “二叔,我还能不相信你么,这杯子你现在就收着,钱过几天给也不迟。”

  郭二郎小心翼翼的包好,然后抱在怀里,“无逸啊,你想见杜兵曹,是有啥想法,想走仕途?还是想继续出家修道?”

  “就是想多结交个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嘛,再说了,朝中有人好做事。”李逸哈哈一笑,

  他这态度,越发让郭二郎觉得李逸想见杜如晦,可能所图甚大,不过这样倒是让他反而松口气,要不是因此,李逸也不可能三十六两黄金就把这宝贝卖他。

  他并没有去想,如今这时局,一百五十贯钱,都能买上二三十青壮奴隶了。

  两人重新骑上骡子,继续赶路,各自内心都是喜悦无比。

  李逸表面淡定,心里却在想着,79的焖烧杯,卖出了十五万钱的天价,等这笔钱到手了,他要怎么花?

  给无极院打水井,装修房子打家具,买匹马,或者可以考虑买几个奴隶婢女?

  或许还可以再买点田地,到时收租都能衣食无忧。

  怀着这喜悦心情,他们终于来到了乡里王曲,跟王里正、王乡长再次见面,寒喧了几句后,大家趁着天还早太阳不晒赶紧往长安去。

  四十里路,走官马大道,时速十里左右,走了约两个时辰,他们这支由王乡长带领的队伍,终于来到了巍峨的长安城下。

  他们带着一百个壮丁,一百个中男,远远的就引起长安城门守卫的注意。

  一名武官骑马奔来,身后跟着一队步卒。

  “停,尔等何人?”

  王乡正赶紧叫停大家,滚勒下马,步行上前,“我是万年县御宿乡乡长王及贤,这些是我乡奉县司令征召服役的丁男和中男,丁中各一百人。”

  李逸坐在骡子上,仰头打量着眼前的长安城墙,相比起乡下的草棚土屋,长安城墙巨大,给他极大的冲击力。

  他不由的想起了王维的那句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也有杜牧那句,回望长安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还有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既有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少不了黄巢那首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李逸望着高大的长安城墙,突然有了股要在长安城里买个宅院的冲动。

第17章 卖身葬夫

  “请出示公验。”

  骑士一脸严肃,并没有因王乡长几句话就打发了。

  长安城是京师,出入检查严格,尤其是如今陇右薛举挥兵十万进犯泾州,长安城戒防更严。

  经常来长安城万年县衙当值的王乡长倒也熟悉这套规矩,立马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公验。

  公验是通行证明,也相当于公职人员的临时身份证明,本州颁发,加盖公章,一般有效期就三十天。比起普通白丁们申请的过所,要方便快捷些。

  进长安城,要么出示公验,要么出示过所,没有就进不去,比当年查暂住证边防证还要严,处罚也更厉害,诸私度关者,徒一年,越度者,加一等。

  王乡长掏出自己由雍州衙门签发的公验,骑士仔细查验,“这次长安和万年两县征召的民壮,上面指定在城西三桥集合,不得入城。”

  “你若有事可以凭此公验入城,但其它民壮不行。”

  骑士公事公办,他的身份是左武侯卫的一名队副,从九品下,流内最低一阶,但乡长不过是个流外杂任小吏罢了。

  王乡长点头感谢告之,回到队伍。

  “我也不能进长安城吗?”李逸问。

  “你没办公验,也没过所,进不了城,我也没想到突然就变严格了,否则提前帮你申请一张公验。”刘乡长道。

  李逸身为村长,也算半个公家差人,他也可以办公验,比过所要方便许多。

  如果是办过所,京畿的百姓还得由尚书省审核颁给,办过所不仅要上报出门人的年貌、籍贯、出门原因、目的地、携带的奴婢、牲畜、主要财物等,

  还得要同保的四户邻居签字作保,要证明带走的人畜财物等来路合法,还要再找一个近亲男丁担保,如果下次交税服役时没回来,那就要由这个近亲代替承担。

  个人申报和邻里亲戚担保的材料,还要村长、里正审核,属实后签字,再送报乡里县里,一级级审核后报到州、省。

  各级都审核确认,才会最终盖印开出过所下来。

  但过所有效期也仅三十天,若是在外到期了,还得在当地州衙申请延期。

  比起公职人员的公验,过所申请手续复杂的多。

  李逸看着那巍峨的长安城,

  想不到自己居然没资格进去,这有点当年刚到深圳,望着对面繁华香港,可没有通行证却无法过去时的心情一样。

  郭二郎怀里揣着那个宝贝焖烧杯,却是迫不及待的想进长安城去找杜如晦的,他也有公验,

  但他也没法带李逸入城。

  “么事,下次办好了公验我再跟二叔去拜访杜兵曹。”李逸只能如此道。

  于是,大家分道扬,李逸随王乡长带着二百丁中去三桥,郭二郎独自进了长安城。

  三桥,在长安城西十六里,在汉建章宫南,因建章宫南漕河上有三道便桥而得名。

  此地,是长安西门户,往西北去便是渭水,西渭桥、中渭桥都是通往陇右、朔方必经之地。

  顶着太阳,大家往三桥赶。

  一个时辰后,终于到了三桥,这里因紧邻京城,有驿站、兵营、仓库、作坊,还有隔日一集的集市。

  而今年又有大量陇右、朔方、中原、山南的饥民逃到长安后,在这一带落脚。

  大量的草棚密密麻麻的搭建着,

  “朝廷不许饥民靠近长安城十五里内,所以许多逃来关中长安的饥民,便都在三桥、灞桥、长乐坡、咸阳等地聚集,”

  王乡长指着那大片窝棚道,“这几处本来也是长安重要的水陆码头,每日需要许多搬卸货物的力工,且这几处也还有不少作坊,需要不少人手,”

  灾民们在这些地方多少能找到点活路,加上朝廷和贵族施粥救济,勉强活着。

  “不是说朝廷下令地方搜检户口、安置流民,甚至锉择僧道伪滥者还俗吗,这么多流民,朝廷没有把他们安置到关中各地,直接给他们分田均地,让他们落户入编?”

  王乡长只是笑了笑。

  “哪有那么容易,八百里关中平原虽说富饶,可是作为京畿之地,这田地大多在皇家、贵族、勋戚、寺院、豪强、地主手中,还有许多田做为公廨田、军田、官田、学田、职田等,

  剩下能拿来授分给百姓的田很少,京畿是地狭人多,所以朝廷有令,宽乡每丁授田百亩,但京畿,田额仅宽乡一半。

  你上次足额授田五十亩,其实那都是郭二郎走关系,帮你的忙。否则,你顶多能授田三十亩。

  现在这些流民,都是关外来的,各地方都不愿意给他们授田,也没多少田可授,灾情一过,这些流民往往又是要回到原籍的。

  再者,这些人都是逃荒逃难来的饥民,连肚子都填不饱,就算分给他们一丁二三十亩田,可他们既没有种子也没有农具耕牛,连个落脚住的地方都没,他们能安稳种地吗?

  肯定还是到处流荡的,所以没几个官员会去做那吃力不讨好的事。”

  地方官要是安置了流民,上了户籍,那就意味着多了赋役额,可到时这些人跑了,那田赋谁来缴,丁役谁来担?

  于是乎,就有现在李逸看到的这种情况,一边朝廷要求地方官府括户检丁,一边是大量外来的流民聚集在长安附近。

  “这些流民啊官府是很头疼的,不过贵族豪强们却是极喜欢的,无逸你也可以去挑挑,可以雇佣流民做长工短工,甚至可以招为自己的佃户,若有合适的也可以买奴买婢,

  越是灾荒战乱的时候啊,贵族豪强们越是好壮大势力。

  太平年月,雇个好长工可不易,一年起码得十二石粮,还得包吃住,再包两身衣裳。但现在,你要心狠点,只要包吃住,再一年给个三五石粮就能招来上好的青壮长工,任挑任选。

  那二八的年轻姑娘、双十的小新妇子,给个一石半石小米,都能带回去一个,还是随便挑的那种。

  一两石小米就能买上一个青壮奴隶。

  甚至如李逸家有五十亩地,他可以直接在这挑一家子能干的流民回去做佃户,都不用给工钱,直接拿出十亩地的收成,抵工钱就行。现在先借支些粮食给他们吃用,收获后在他那十亩收成里再扣便是。

  总之,操作空间极大。

  这有点像后世外贸生意火的时候,工厂用工荒,老板到处招不到人,只能不断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但到了萧条的时候,大量工人失业,这时候还有生意的老板就开始各种挑工人,甚至降工资降福利了。

  因大量流民涌入,本就是城郊乡下的三桥,越发显得有点脏乱差,想当年汉武帝在这修建章宫,气势宏伟比未央宫规模还大,有千门万户之称。

  现在,

  是又脏又乱,

  找到集结营地,与相关的官吏对接,把御宿乡一百壮丁、一百中男交给了他们后,王乡长这趟差事也算完成了。

  “长安城你今天进不了,不过倒可以逛逛三桥集,今天恰好逢集。三桥集以往是以粮、油、药、布这几项交易闻名的,不过近来口马市很火。”

首节上一节16/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