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62节

  李渊当初下定决心,太原起兵,很关键一点,就是得到了突厥人支持。

  当然,突厥人不会好心白帮忙,是有条件的。

  李渊也很清楚,所以他对突厥许下承诺: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突厥得了这样的许诺,也是很积极的出兵出马支持。

  李渊几个月时间就杀进长安城,立了杨侑为天子,自领大丞相,封唐王。

  始毕可汗也是立马就派了特勤骨咄禄来贺,其实就是索要当初承诺的好处,长安的财帛金宝都该归他。

  李渊也确实给了始毕可汗许多金银钱帛,但并没有按约定的给,理由是中国未宁,还有那么多割据势力,得招兵买马得打仗,需要钱粮。

  但这个理由,始毕可汗并不满意,

  说好的土地人口归你,财帛金宝都归我,你怎么能说话不算数?

  于是突厥也支持梁师都、刘武周等各方势力,

  李渊称帝登基后,见突厥人支持对手,于是赶紧又派了刘文静、郑元等数次出使突厥,

  每次都送了不少金银,就是想稳住突厥。

  就在前不久,击败薛举后,李渊还又派了侄子襄武公李琛、太常卿郑元再次出使突厥,这次还送了许多女妓给始毕可汗。

  而始毕可汗也又派出阿史那骨咄禄来唐。

  骨咄禄这次来,可不是替始毕可汗感谢李渊送他美人的,还是来索要他那份蛋糕的。

  甚至在骨咄禄南下的时候,始毕可汗还派兵入侵大唐边境,

  李渊也很无奈,

  但面对强大的突厥,尤其是现在还有那么多割据势力,他根本不敢跟突厥翻脸。

  因此这次骨咄禄来长安,李渊更是直接拉着骨咄禄一起坐到自己的御座上,赏赐他金帛美人。

  阿史那骨咄禄不过是突厥一特勤而已,

  自恃突厥强盛,又被李渊捧着,于是越发不知天高地厚,嚣张跋扈,他的手下也是公然在长安城街道纵马,

  甚至看上什么东西,直接就抢,

  而朝廷这边也得了皇帝旨意,不许追究,商家被抢了东西,朝廷支付。

  “其实,陛下这也只是权宜之计,”李逸道。

  魏征很生气,“怎么能对突厥如此卑躬屈膝呢?”

  “师兄放心,不出十年,我大唐就会开始跟他们清算的。”

  李渊从没有臣服过突厥,只能说一开始,他就是向突厥借兵,双方是合作关系,

  隋末以来,各地反王向突厥称臣的很多,刘武周、梁师都、张长逊、郭子和等等,这些人一大特点,就是接受突厥可汗册封的可汗、设等封号,比如刘武周是定扬可汗,

  河北的漫天王王须拔,依附突厥,被封为南面可汗,他死后,部下魏刀儿继承这个封号,魏刀儿死后,甄翟儿继承。

  朔方梁师都依附突厥,得赐狼头纛,被封为大度毗伽可汗。

  榆林郭子和开始被封为定杨天子,他不敢授,改封屋利设。

  五原的张长逊,跟未来颉利可汗莫贺咄设是紧挨着的邻居,也是再三巴结,跟莫贺咄设拜了把子,讨了个割利特勤的封赏。

  离石的匈奴人刘季真,也向突厥讨封,始毕可汗瞧不起他这杂胡,气的刘季真自封为突利可汗,硬要当突厥走狗。

  而当时陇西的薛举,河北的窦建德、高开道、罗艺,中原的王世充、河西的李轨,虽未受突厥的册封,但也全都讨好突厥。

  李渊好歹没向突厥称臣,只是合作。

  他起兵之初,刘文静带回两千突厥骑兵,当时突厥人要求李渊军旗为白色,他们突厥就尚白。

  可最后李渊选择军旗一半白一半红,

  不管从哪方面来讲,李渊确实没向突厥称臣。

  比起那些定杨可汗、南面可汗、大度可汗、割利特勤、屋利设等等好多了。

  “师兄,待中原安定,自然就可以收拾这些草原狼子。想当年,中原强盛之时,启民、始毕父子两代都曾十分恭顺,

  长孙晟出使突厥,指着营帐前的杂草说,这草真香。启民可汗俯身去闻,说怎么没闻到香味。

  长孙晟说自古以来,天子巡视,诸侯都要亲自打扫道路,将路上野草铲除,这样才能表示对天子的尊敬,我看到地上杂草丛生,还以为是可汗特意为陛下留的香草呢。

  此话一出,启民可汗赶紧拔出腰间金狼头佩刀,亲自除草,其余各部首领,也是纷纷效仿,随后启民可汗传下金狼令箭,举国之力修建一条从草原到涿郡的道路,长达三千里,宽百米,堪称奇观。

  师兄,如今中原动荡,内乱不止,突厥人才敢这般嚣张跋扈,只有我们安定了,强盛了,突厥人自然也就不足为惧。”

  魏征也感慨,“想当年隋文帝是何等了得,结束南北三百年之动荡分裂,励精图治,开皇盛世,可惜却都被杨广所败坏了,他确实配炀这个谥号。”

  “朝廷今年虽然击败了陇右薛举,稳固了关陇,但朔方有梁师都,河西有李轨,龙兴之地河东北面也还有刘武周,就连河东都还有个尧君素,山南有朱粲、荆州有萧铣,

  形势仍不容乐观,如履薄冰,正因此,师兄前往山东招抚,才显得格外重要,若能成功,更是大功一件。

  我大唐也能早日平定中原,将来早清算突厥。”

  魏征被这么一说,觉得身上担子陡然变重了。

  夜里,

  十娘枕在李逸的臂弯里,“我阿兄给我来信了,说知晓了家里的事后,很生气,说本来跟阿祖商量好了百万嫁妆的,还会有风光的婚礼,谁料最后阿祖趁他不在家,会这般绝情,阿兄说等他从长春宫回来,一定帮我把嫁妆补上,”

  李逸笑笑,“有没有也无所谓。”

  十娘却认真道:“我要,”

  “好。”

  “等阿兄回来后,我们再回去祭祖,到时花树钗钿礼衣回门,我要让杜家上下都看到,这是我夫君给我挣的诰命,我杜十娘没有嫁错人,是他们看走了眼。”

  “谢谢娘子帮我争面子。”李逸扭头亲了她一口。

  “夫君,我看你对这个魏师兄很不一般啊。”

  杜丽觉得,李逸只是以前在魏征所在的道观里呆了一小段时间而已,应当不至于这么关系好。

  “我这魏师兄啊你别看着像个糟老头子,但其实很有才华,有宰相之才,不输你阿兄。”

  “看不出来,夫君会相面吗?”

  “呵呵。”

  “夫君,咱家这阵子天天忙着播种,你还有一块地忘记播种了。”

  “有吗?”

  杜丽凑到他耳边,柔声道:“妾身这块地还没播上呢,阿郎,别用那鱼肠,给妾身也种上吧。”

  李逸摇头,

  “你才十五,过几年吧,身子都还没准备好,头胎生育太早很危险的。”

  再次被拒绝的杜丽有些失落,“那你给素君种上吧,她十九了,让她生一个,我来养。”

  “你就这么想抱孩子吧,咱们还年轻,急啥。”

  “咱家还等着开枝散叶呢,阿郎现在一妻二妾,要是迟迟没孩子,别人就算不说阿郎,也该说我这个当家娘子善妒恶毒嘞。”

  “谁敢瞎说,我打上门撕烂他的嘴。”李逸笑道。

  杜丽紧紧搂着他,“阿郎,妾身是认真的,阿郎只需播下种子就行,这十月怀胎、生产,带孩子这些都不需要阿郎操心的。”

  “家里三块地,阿郎不能一直荒着吧,光犁地不播种,那不是白费力气嘛。”

第153章 为国荐才

  “早,师兄。”

  “早。”

  李逸笑着走进东院,魏征正在练剑。

  一个老书生,剑却舞的不错。

  “没想到师兄还会剑法。”

  “游历江湖,岂能不佩剑而行,更何况这些年天下动荡。”

  李逸给魏征带了早餐,“烤包子,羊肉馅的,还有黄馍馍。”

  魏征收剑入鞘,洗了手,不客气的吃了起来,“这烤包子不就是羊肉胡饼么,味道不错。”

  “跟羊肉胡饼还是有点不同的。”

  魏征一边吃一边道:“我昨夜写了一篇奏疏,自荐去安抚山东,你帮我看看。”

  昨夜点灯熬夜,几乎通宵达旦,魏征写下万言书。

  根本不是简单的自荐去安抚山东徐世绩等,里面还有根据当今形势,给皇帝提出的十条治国方略,切中时事,言之有物。

  “师兄这篇奏疏可不得了,陛下看了一定会很高兴。”

  魏征却是边吃着馍一边淡然的道:“也未必,当初我初到瓦岗,给李密也上了十条方略,李密看后却说我老生常谈,一条也未采纳。我在瓦岗,先后上陈了很多建言,都未被重用。”

  不过看的出,魏征还是对李渊满腔期望的,否则也不会费这么大力气了。

  “我找我孙师兄,让他帮忙呈递。”

  “孙师兄?”

  “治书侍御史孙伏伽,还是你河北老乡呢,我拜了乡中大儒董秀才为师,孙伏伽曾拜董秀才的师兄为师。”

  “你们关系很好?”

  “嗯,孙师兄人挺不错,也很有抱负。”

  “我听说过他,小吏起家,后来科举中进士,官至万年法曹,因一道奏疏得天子赏识,从八品超擢五品。”

  吃过早饭,

  李逸便带魏征去拜见孙伏伽,魏征现在只是个普通的山东归附一员,要是朝中没人帮忙给他推荐,他这奏疏只怕也未必就能送到皇帝面前。

  恰逢旬休,

  孙伏伽在家看书,

  “孙师兄,”李逸提着两瓶柿子烧登门,“我家这柿子烧酒新酿好,师兄尝尝。”

  孙伏伽把两人迎进门,

  “这位是?”能让李逸带上门来的,肯定不一般。

  “这也是我师兄,曾经在河北鼓城紫云观出家为道士,巨鹿魏征魏玄成。”

  “莫不是李密的记室参军事?”

  “正是在下。”魏征拱手。

  “快请坐,魏记室的大名我可是也最有所闻,这次山东入关者,虽第一批授官的名单中没有魏记室,但肯定是要另有重用的。”孙伏伽笑道。

  李逸也没见外,直接把魏征那封奏疏递给了他,“师兄帮我看看。”

  孙伏伽翻看折册,“好字,”先是对那字赞叹不已,“这不是无逸你的瘦筋体,难道是魏记室文章?”

首节上一节162/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