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74节

  此时蒲州的士兵,蒲州的百姓,其实都更盼着尧君素死吧,他死了,蒲州的人也都能解脱了。

第163章 福利

  天越来越冷,

  转眼已是十一月的下旬,不过李逸这个从六品的宫苑副监,无需上早朝,不用每天早上四点就起床,更不用折腾三小时。

  他可以睡到大天亮,然后骑着马悠闲的去上班,甚至不用去宫苑监的公廨点卯,直接去御苑温室,他的工作就是管理金薯,其它的事都不用他管。

  李逸也乐于此,管事虽有事权,但他嫌麻烦。

  暖和的温室里巡视一遍土豆,再看看温室里种的其它蔬菜瓜果,就可以喝茶看书了。

  到了中午,李逸也不用去公廨的公厨吃饭,皇帝特旨,光禄寺每天给他送一份来。

  今天中午的饭菜也很丰富,炖羊肉、白面蒸饼、生鱼,以及一盘菠菜,还有一个热汤。

  四菜一汤,不愧是皇帝特旨,吃的就是好。

  李逸对生鱼片有点抗拒,

  今天的生鱼片用的是鲈鱼,光禄寺厨子刀工很好,切的非常蒲透。

  盘如雪怕风吹,

  这么新鲜的鲈鱼不吃也浪费,李逸便干脆在煮茶的炉子上,把热汤烧开,拿汤来涮鱼片。

  生鱼片吃成了涮鱼片。

  美美吃完一顿,继续晒太阳看书喝茶。

  等到差不多太阳西斜,下午三点左右,李逸便收拾东西下班回家了。

  七八点来,三四点走,中间还有免费的工作餐,日子确实惬意。

  “李副监稍等,”

  宫苑监一名令史过来,他来给李逸送钱。

  “什么钱?”

  “伙食尾子钱,”令史笑着解释,宫苑监的公厨,也是按本司官吏数量,有专门的伙食钱的,这个钱主要就是来自于公廨钱放贷收息,还有公廨田的租子。

  宫苑监官不算多,但公廨田、公廨钱却不少,每月公厨都用不完,剩下的除部份做招待费用等,剩下的就是伙食尾子了,这个钱就分给大家。

  这就相当于是各衙自己的福利,

  宫苑监的伙食尾子就挺多,月月能分一笔,

  按惯例,总监、副监当然要拿大头,两名七品丞和两名从九品主簿又少一点,再下面的掌固、令史等又少一些,至于园丁、花匠等是没有的。

  李逸这个副监跟总监拿的差不多,是丞、主簿好几倍。

  “咱们宫苑监有四百五十贯的公廨本钱,一年利钱是四十五万钱,我们公廨田有三百亩,亩租六斗,一年有一百八十石。”

  这些只是公廨田租、公廨钱息,还有其它一些收入等,

  李逸虽刚转正没多久,但总监樊方吩咐了,按整月分尾子。

  “樊总监说,李副监一直在温室这里吃午餐,都是光禄寺供给的,公厨你那份也没用,所以也折钱补给你,”

  李逸看着给他的那份,五千钱,加一石粮。

  这不少啊。

  月俸钱才两千四,杂用等六百,加起来也才三千啊。

  他从六品的禄米是一年九十石,但皇帝特旨他按从五品级别领取,每年有一百六十石。

  “是不是弄错了,有这么多?”

  公廨钱一年利息四十五万钱,一个月也才三万七千多,宫苑监公厨也不少人吃饭呢。

  令史跟他细说了下,

  原来伙食尾子,惯例总监、副监拿一半,剩下的那一半,四个丞、主簿再分一半,然后剩下的再由其它人分。

  恰好樊方下班前来温室巡视一圈,

  李逸便跟这位上司说起这事,

  “都是从前朝传下来的旧例,都是这么分。”樊方道,这位总监平时也很悠闲,整天笑呵呵的,

  别看他原是李渊家奴出身,但其实这位是在隋朝时犯罪被没为奴的官员,他是安陆名门,祖上属于五溪蛮族豪强,祖上也是世代公侯,李渊早年随父在安陆时,两人还是同学。

  所以他被没为奴隶后,李渊想办法把樊方给弄过来了,樊方自然也对李渊忠心耿耿。

  “樊公,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咱们宫苑监官吏不多,平时事情主要都是下面人在做,这点伙食尾子也不多,不如平均分配,我们也不缺这点,但官职越低,俸禄也越低,要是多点伙食尾子,也能多补贴点家用,平时干活也能积极一些。”

  樊方是郡公爵,还有正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儿子樊世兴也是郡公,还是正二品的左光禄大夫散职。

  他们爷俩根本不缺这点伙食尾子钱,

  樊方笑呵呵道:“副监说的有道理,那以后公廨田、公廨钱,还有这公厨、伙食尾子,全由副监你来管理,正好你现在也很清闲,也帮我分管点监中事务,”

  他并没反对平分这笔伙食尾子,一个月才万多钱、几石米而已,李逸这个年轻人现在挺火的。

  “那从这月起开始,还是下月开始?”李逸问那位令史,这月尾子发下去没。

  令史在旁边听说要平分,心里暗暗高兴,他们这些吏,事干的最多,但俸禄最低,伙食尾子也分的最少,

  平时伙食尾子大头都让官员们拿走了,尤其两位总监副监,直接拿一半。

  “还没发。”他赶紧道。

  樊方笑道:“那就按李副监说的,这个月伙食尾子改平分吧。”

  因为改了伙食尾子分配,樊方就拉着李逸一起去了公廨,跟大家宣布新的分配法,

  樊方特意告诉众人,这是副监李逸为大家争取来的,希望大家以后更加努力做事,若是辜负了李副监一番好意,那他到时可能就要取消平均分配法。

  众官吏都感谢李逸。

  最后重新计算,一人分了一千钱和二斗米,李逸也没有要他没在公厨吃饭折的那份,让都计入伙食尾子里分了。

  一月千钱和二斗米,对于樊方、李逸他们来说,不值一提了。

  可对于丞、主簿这些七品九品官来说,也还算可以,而对于令史等吏员来说,这可比原来增加了许多,差不多翻了三倍。

  京师长安,对于贵族公卿们来说,自是繁华盛地,但对于这些小吏们来说,俸禄微薄,要养家糊口,就很艰难了,尤其是宫苑监这样的衙门。

  人家司农寺有两千六百亩公廨田,他们宫苑监仅三百亩。

  不过现在京官比地方官还是强多了,京官不仅有禄米有职田、永业田,甚至还有公廨田、公廨钱的补贴,不少衙门还有月俸、杂用钱等,

  但地方官现在就差远了,没有俸禄,只有公廨田、钱,职田的收入。

  宫苑监官吏二十人,另外花匠园丁泥工等却有好几百,

  那些花匠等收入更低,

  他觉得做为副监,有责任给大家谋点福利,提高一些收入。

  “樊公,我听说太仆寺每年卖马粪收入不少?”李逸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说宋朝太仆寺每年卖马粪,收入几十万贯钱。

  数字惊人。

  唐朝太仆寺也管马的,也有许多牧场,自然也有马粪。

  “嗯,太仆寺是京中百司衙门,最有钱的,每年马粪卖不少钱。”

  “这马粪钱都归他们自己?”

  “那不可能,大头上缴朝廷,自己也能留一部份公用,其实大部份还是分给本司官吏了。”

  靠山吃山,

  这靠马就吃马粪,

  历史上唐高宗时,少府监裴匪舒善于理财盈利,就曾上书说皇宫官马苑马粪堆积如山,若卖给百姓,每年可获利二十万贯。

  李治问宰相刘仁轨,刘仁轨说怕以后别人说李唐皇家贩卖马粪名声不好听,高宗作罢。皇帝不卖,官员照样卖,当然马粪钱大头还是到皇帝手里了。

  “樊监啊,你说咱们宫苑监,主要负责的就是宫苑里的花鸟树木等,你说咱们何不建几个温室种绿菜、鲜花卖?

  虽说温室花费不小,但长安贵族公卿多,在这冬天里能吃上新鲜的蔬菜,甚至是一些反季节的蔬菜瓜果,他们肯定愿意多花点钱。

  我听说夏天时从岭南、蜀地运新鲜荔枝来京,都是一路快马接递,一串鲜荔枝能值十万钱,仍然有人乐此不疲,

  还有人从登莱海边运新鲜的海货,从苏州运鸡头米”

  “我们搞些温室,种菜养花出售,赚的钱,既可以上缴部份,也可部份用于公用的纸笔墨、农具还有公厨伙食钱,又能给我们公廨官吏,以及下面园丁花匠们发点补贴,提高大家收入,

  居长安,大不易啊。”

  樊方还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事实上他这个总监,跟李逸这个副监差不多,每天混日子的,根本没花什么心思在这上面。

  宫苑监的具体事务,都是两个宫苑丞和主簿在做。

  樊方自己也是贵族,他当然也愿意多花点钱,在冬天吃上新鲜的蔬菜,甚至是一些夏天才能吃上的瓜果蔬菜。

  而一些鲜花,肯定也能在贵妇们那里好销。

  “这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啊。”樊方笑道。

  “樊监,太仆寺可以卖马粪,让他们衙门官吏生活滋润,咱们也不能苦了下面人啊。”

  “哈哈哈,行,你先琢磨出一个具体条陈,然后咱们回头一起讨论一下,若是可行,那就干,这事也交由你一并负责。”

  樊方做甩手掌柜,不管是平分伙食尾子,还是要搞温室种菜养花赚钱,他都交给李逸,

  做好了,是他领导有方。做出差子了,到时追究责任,也是李逸负责。

  李逸自然也是想到了,但到也不在意,为官一任,就算不能造福百姓,那给下属们谋点福利也应该。

第164章 义不理财

  领取了自己的一贯铜钱,两斗米,李逸签字盖印。

  令史笑呵呵的对他道:“副监有没有余钱要放贷?”

  李逸刚才也发现了,发伙食尾子时,不少官吏其实不止拿了一千钱,现在一听就明白了,原来这些官吏是以私钱入官本,交给捉钱令史当公廨钱拿去放贷。

  公廨钱的利息百分百,月利最少也要八分,五万钱一个月就要四千钱利息。

  本衙的官吏把手头的余钱,交给捉钱令史们充官本放贷,所得利息,公廨要抽一点,放贷的令史要抽一点,然后剩下的给钱主,大家都有好处。

  “私钱入官本,能行?”

  “京师七十余衙,六百多个经制捉钱令史,大多如此,还有许多衙门还有额外的在不编的捉钱令史呢。”

  朝廷搞公廨钱放贷,最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负担这笔公廨开支,给笔本钱,每年用利息来做公廨开支、公厨伙食,甚至是月俸、杂用等的补贴。

  说是不用再向百姓征收,

  可实际上钱从哪来,

  利息这么高,终究还是得有人买单的,这时候就看各司衙门捉钱令史的本事了,

  有本事的,能够找到需要借贷者,还能保证按期还款纳息,甚至有的人还能够再搭些私钱入官本一起放出去。

首节上一节174/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