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75节

  为此,各衙门都不会直接派衙门里那些做文书工作的令史来捉钱,而是挑选品官之子,或是豪强富商子弟,给他们令史的正式流外吏编制,

  并且只要能够圆满完成捉钱任务,就可以授官。

  这甚至有点变相的买官之意,一个捉钱令史负责五万钱放贷,一年利息也才五万贯。

  理论上,要是自掏腰包,掏五万钱,就能买到一个官。

  做了捉钱令史,也能免役免刑。

  要是有能力的,也不用自己掏这个利息钱,还能扯着衙门虎皮大旗,搭上私钱做官本弁利。

  这就各显神通了,

  要是找不到这种有本事的人来捉钱,那只能强行安排到那些富户地主头上,让他们买单。

  实际就是剥削大户。

  宫苑监也有九个捉钱令史,四百五十贯的本钱,

  这九人都是品官世家子弟,一人管个区区五万钱,一点困难也没有,有的是人脉关系,可以把钱放贷给商人。

  甚至还能帮衙中官员同僚们也搭点私钱放贷,既能抽成赚好外,也能跟同僚们搞好关系。

  李逸问了下这捉钱令史,

  宫苑监惯例,官吏们私钱交给他们放贷,利息按八分算,捉钱人抽两分,给公廨两分,出钱官吏拿四分。

  “咱们这私钱入官本,利息虽说只得四分,但本金安全,利息也有保障。副监你若有余钱,我给你五分息。”

  李逸心想,这些人路子是真野,胆子也大。

  给四分利息,他们转手按官本放贷,还不止八分息呢,实际是八分三还多。

  “这么高的利息,不好放贷出去吧?”李逸问。

  魏七郎笑呵呵道:“猫有猫道鼠有鼠路,咱们就是专门捉钱的,没点本事哪敢做这差事,”

  他父亲也是个六品职官,品级不高,但也是世代官宦,关系人脉也还是不错的,放个几百贯一点问题没有。

  “其实公廨钱一年倍利,也不算高,毕竟也没有复利等,借多少就能拿到多少,

  现如今也就是一些大寺院的香积钱利息比这低些,而民间富商地主的利息可更高。”

  整个市场的行情就是如此,所以朝廷定的月利八分,一年倍利,也是属于中上水平而已。

  朝廷规定的高利贷,利超过本金的那种,才叫高利贷,公廨钱最多一倍利,不算。

  李逸现在手上闲钱倒是有,

  光黄金就五百多两呢,那足足价值四百多万钱,但他并不打算拿来赚这点利钱。

  不过他也没反对宫苑监的这些官吏同僚们私钱入官本,大家收入也不高,能拿出来的钱也不多,

  “你们捉公廨钱放贷,一定要规范,贷给有需要的人,要全凭自愿,不能强制摊派贷给,也不能随意加利,收手续费什么的,”

  樊方现在把公廨钱、公廨田、公厨等这块交给他来管,他该表的态还是得有的。

  “请副监放心,”几个捉钱令史拍胸脯表态,

  多聊了几句,发现这些人其实也不完全是直接把钱贷给别人,他们很多时候拿着这官本,直接在市场交易买卖。

  搞一些短期交易,倒卖物资,

  这些人毕竟都是品官、世家子弟,又在衙门做事,消息灵通,搞起这些操作来也很厉害。

  这就好比上次浅水塬兵败消息传回长安,粮价大涨,李逸断定薛举的兵打不到关中来,粮价很快会跌,就马上弄了一批粮食拉到长安卖,

  既给自己弄了点好名声,还实实在在赚了二十多万钱。

  捉钱令史们拿着官本入市交易,其实也相当于一种与民争利,他们甚至能凭关系,拿到一些紧俏的物资来倒卖,

  但是都这样,

  朝廷只要不掏钱就行,下面人怎么解决资金,各凭本事,不要太过火就行。

  想想王大郎,也是在民部的户部司捉钱,小小的流外吏,捉钱十年,有机会授官都不舍得挪窝,就因比较赚钱,生活滋润。

  回家的时候,

  李逸都在想,这年头放贷利是真高,

  做啥生意,一年能有倍利啊。

  如果李逸能够克服心里上的那个坎,也放高利贷的话,以他的本金,这还真是迅速积攒财富的好办法。

  他还能开当铺,这种短期典当钱转起来更快。

  可在乡下见识过不少借钱借粮,被高利息逼的典妻卖儿,甚至最后自己都成了奴隶的惨状,

  确实不好去做这个,

  好在他也不是那么缺钱,他现在也有赚钱的路子,

  到家后,

  李逸跟十娘说要派人给家里那些部曲奴仆们,添衣加粮,让他们过好这个冬天。

  “将军营等各处,都是招的灾民,这个冬天要多关顾一下,可别出现冻死人饿死人的情况。”

  杜十娘奇怪丈夫怎么回来后就说起这些,

  “阿郎放心,罗二叔罗三叔他们现在各处庄子定期巡视,每十天送粮过去分发,冬衣也已经都安排好了,他们今年住的虽然简陋些,但过冬没问题。”

  “阿郎怎么突然说起这些了?”

  李逸道:“就是觉得他们挺可怜的,现在既然跟着我李逸,我总得对他们负责嘛,就算是养牛马骡驴,这冬天不也得把棚盖好点,料多喂些么。”

  “对了,最近有没有乡亲找我们借钱借粮的?”

  “有,还不少呢,有的是家里人生急病的,有的是丧葬嫁娶大事的,还有就是过冬没粮、没衣的,”十娘答道。

  “若是乡里乡亲,缺衣少粮来借贷者,借一两千钱或是一二斗粮,咱就少收点利,或是不收。”李逸道。

  姬氏在一边道:“阿郎虽心善,照顾乡党,但这样也坏了规矩的,可以少收点,但不能不收。”

  “是啊,乡下地主大户借贷钱粮,借钱月利至少是十分,甚至大多数是短期贷。

  倍利的那都还不算高,不少短期的三五个月就利一倍了。

  有的还要借贷先扣利息,谓出门利,还有到期便利滚利的驴打滚。

  至于借粮,一般是春借一石,秋还两三石。或是春借一石稻,秋还一两石米。”

  李逸听的直摇头,唐朝人把超过本金的利息,才叫高利贷,可又多是三五个月,或是半年一年的贷款,这年利早超过百分百了,居然不算高利贷。

  “我们不能要这么高的利,太盘剥乡党们了,”

  “半年期,月利四分。”李逸加了一条,“咱们尽量只借给确实有急需的乡党们,”

  不靠这个赚钱,而是帮助一下周边乡党,给自己也挣点好名声。

  救急不救穷,

  来借钱的要审核一下,确实急需、困难的,借一些帮助渡难关,利息少点,请保人、立借据,也无需要抵押。

  要借很多,或是外面的人,尽量不借。

  “咱们自家作坊做事的工人,或是招来的佃户,同村村民等,若有急需,借贷钱粮,数额不大,利息就再减一分,算是给大家的一个福利。”

  姬氏问,“学会的钱、粮借贷,也按这个利息吗?”

  “嗯,”

  别的地主放贷,一年利息百分之一百二,一百五,甚至二百都有,公廨钱放贷也是年利百分百,寺庙香积厨借贷,利息也是从年利百分之四五十,到百分之百,甚至更高。

  至于那些坊间恶少、闲汉、地痞等放的贷,那就更狠了。

  李逸现在定的李家借贷的利息,半年的月利四分,年利相当于百分之四十八。

  借一石粮,半年后要还一石两斗四升。

  半年的利息,百分之二十四,放后世都能算高利贷,但在这个时代,从杜十娘到姬令仪,甚至虞幼姬等,纷纷觉得李逸这是做善事积阴德,

  在普遍百分百年息的时代,李逸的利息只有别人一半不到。

  “会不会太低了些?”

  “咱们这也是只给乡党们救急而已,”

  虞幼娘道:“其实真没必要这么低,半年按六分月利都已经很仁善了,”

  月利六分,半年就是百分之三十六,公廨钱半年是百分之四十八到五十,确实还要少很多。

  “算了,也没必要纠结这一分两分的,到期若不能及时偿清,可允许分期偿还,咱们也别再计什么利了,

  旧债不清,新债不借,就这样。”

第165章 告诉你一个秘密

  日暮,

  张灯团座打边炉,

  红泥小炭炉,烧着终南山木炭,

  李逸和妻妾们围炉而坐,说着家长里短。

  热气升腾中,

  现切的新鲜羊肉、鸡肉,还有来自皇家温室里的一些蔬菜,

  百味消融小釜中,暖胃又暖心,充满了烟火气息。

  “想不到在这腊月边,还能吃到黄芽菜和黄瓜,”

  “确实是水灵新鲜,”

  温室里种出的蔬菜还不少,不仅有黄瓜、黄芽菜,也有香葱、韭菜、韭黄、菠菜、莴笋等。

  其实耐寒的冬季蔬菜也是有的,萝卜、白菜、大蒜、芹菜、胡萝卜、菠菜、香菜等,只要种的早,冬天都还能吃到。

  而莲藕和冬笋也是难得美味。

  “罗三叔今天来长安,给送了不少今年收的桂花球新米,又送了莲藕和荸荠,这三样都是咱御宿川有名的特产呢,”

  “三叔来了也不等我就回家了?”

  “罗三叔最近忙嘞,现在接了村长的位置,又还帮你管着庄子的事,而且啊,最近还有好事了。”

  “啥好事,莫不是要再娶新妇了?”

  十娘笑着道:“还真让阿郎猜到了,现在罗三叔家去说媒的媒人,把门槛都快踏破了,

  特别是这次他重修了五孔窑,你还出钱帮他用石头接了门窗,立马就显得大气了。”

  李逸现在是六品京官,自然不再做罗家堡村长,他向县里推荐罗三接替村长,上面自然不会反对。村长还是有些好处的,起码免役。

  罗三现在还是李逸的庄园管事,有份不错的工钱。

  他还让罗三帮他收购柿子,借他本钱,让他雇人去下乡收购,也让罗三从中赚点辛苦钱。

  罗三家的改变很大,

首节上一节175/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