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79节

  李逸看着手里的布,这不就是棉布吗?

  唐朝现在也有绵,但是丝绵,没有棉花,没想到他今天见到棉花织的棉布了,手感跟丝绸、麻布、葛布等完全不同的。

  “这个不是婆罗树皮织的,”李逸笑着摇头,“其实是一种叫白叠子的草结的果实织成的,这种植物像草,结的果实如茧,成熟后会绽开,里面是细缕一样的白丝,去籽后纺成纱,就能织成白叠布,”

  “原来阿郎认得此物?”

  “我以前跟我师傅云游天下也算见多识广,其实白叠子真正名字叫棉花,棉花纺的布就是棉布了,棉布的好处是柔软、透气、保暖,穿着舒适,好吸汗。但缺点也有,就是易变形,易皱、易缩水。”

  “当然,如果直接用棉花填充在冬衣里,做成棉袄,就能很保暖抗寒,比起我们现在用的丝绵、丝絮,要好。还可以做棉鞋、棉帽、棉被、棉手套等,”

  “在岭南那边,还有一种木棉,丝絮要短,也能纺纱织布。”

  十娘和姬氏她们都惊到了,没想到李逸不仅认识白叠布,甚至还知晓这么多。

  “高昌这个棉花可真是个宝啊,怪不得听说高昌国虽小,但在西域却很强,原来是有这样的宝贝。”

  李逸笑笑,

  “其实高昌人有意隐瞒,故意对外说什么白叠布是婆罗树皮织成的布,就是不想别人把棉花带来中土,

  棉花并非高昌本土产的,也是从更遥远西域一路传过来的,我们中原也能种。棉花种植不难,就是加工较麻烦,要先脱籽,然后再纺纱,高昌人多是手工加工,每年产量有限,成本较高,贩到中原来,编个故事,物以稀为贵,于是就成了贵族们抢手的奢侈货,卖的居然比丝绸还贵,

  一匹棉布居然卖出了五匹生绢的价格,”

  虞幼娘很聪明,从李逸的话里听出了一些弦外之音,“阿郎之意,莫不是我们也能种棉花,也能纺织棉布,这东西并不稀奇?”

  “没啥太稀奇的,甚至也没啥太高端的技术,跟种土豆差不多,不难。”

  “那我们能弄来棉花种子自己种吗,以后自己开纺织作坊自己纺织棉布,甚至做棉袍棉被?”

  “当然可以,都说了这东西不难,只是以前高昌人有意封锁,我们也没意识到这东西中原能种,还真以为是只有他们高昌能种呢。

  就算是高昌的马奶葡萄,我们中原照样能种的。”

  几个女人都兴奋起来,

  一千八百钱一匹的棉布,是绢的五倍,这要是李家也能种,以后也搞个作坊,那还得了。

  看看现在高昌白叠布在长安的紧俏样,

  贵族们都以穿白叠布衣服得意,

  这东西就代表贵重,代表奢侈,代表身份。

  根本不愁卖,一直是供不应求。

  其实也不是高昌人或粟特胡商多弄点来,实在是高昌只是个绿洲城邦小国,种棉花面积有限,再一个他们那落后原始的加工方式,使的生产效率低下,产量也很有限,

  每年也就能产那么一点而已,想多都不行。

  “那阿郎你一定得弄来棉花种子,”杜十娘道。

  “好,我想办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既然高昌有棉花种植,还有棉布产业,那么有心去弄些棉花种子回来,绝不是啥难事,大不了走私回来。

  对于姬家五妯娌送的这些俗气的礼物,李逸挺喜欢,都是能直接当钱用的。

  姬氏一直有点心不在焉,精神恍惚的,今天这些亲人来访,对她还是冲击挺大的,本来说断绝以往关系,

  谁知道当她们来到面前,几句道歉后,她又松动了。

  李逸倒也能理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越是善良的人,越容易原谅别人。

  “你小妹跟你长的倒真相,仿佛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将来又是个大美人,便宜义安王家六公子了。”

  姬氏闻言一笑,也算回过魂来。

  李逸没有跟她说姬温跟窦智圆搞他的事,

  男人间的事男人们自己解决,姬素君渴望亲情,那就各论各的。

  他李逸从来都是别人敬他一尺,他还一丈。

  罗三对他有救命之恩,李逸也是直接把罗三一家当成亲人处。郭二郎在他刚来时,也帮过他不少,他也是一直没忘记。

  但如郭氏要搞他,他可也没客气。

  其实他也不想跟个刺猬似的,但总有人觉得他好欺负,他也只能竖起刺来反击。

  伟人说过一句话,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斗争是个重要的手段,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该斗就斗,

  这也是亮剑精神。

  “没想到她们送我们这么重的礼呢,”李逸笑笑,每人送的这些礼物,至少都值几万钱了,窦六娘那份更是其它几人的双倍价值。“来而不往非礼也,明天派人给你这兄弟妹妹六家各回一份礼,就用咱家的特产,

  腐竹、豆泡、纳豆等豆制品六件礼,再加上香皂、柿子酒,都是咱自家产的,”

  “对了,让送礼去的人,问下他们,要不要请份祥瑞回去,我手里原本有陛下赐给的二十八个祥瑞,现在还剩下八个了,

  我愿意再分出去四个。”

  姬氏忙道:“祥瑞太贵重了,咱家也只剩下八个了。”

  “都是亲戚,分享一下也是应该的嘛,京兆韦杜、弘农杨氏、河东裴氏、河南皇甫等来请,也都是十五两黄金请一个,他们来请也一样。”

  虞幼娘忍不住笑出了声,

  连杜十娘都白了李逸一眼,“阿郎你这生意净跟自家亲戚做,都钻钱眼里去了。”

  “你不懂,我这是分享,还是看在亲戚份上,才特意给这机会。

  上次在二哥府上,喝个茶的功夫,可就被请走了二十个,要不是我后面不肯再送,早就没了。

  现在还有好多贵族公卿家,想来找我请个祥瑞呢,人家直接说愿意三十两黄金请一个,我都没肯。”

  “我这也是想让姬家、窦家、柳家、薛家等沾沾祥瑞,是看重自家亲戚才这样,否则我直接三五十两一个都送完了。”

  李逸可没夸张,

  祥瑞就那么多,

  如窦六娘父亲窦,堂堂邓国公、益州总管,但上次皇帝赐分祥瑞,就没他份。

  窦威、窦抗、窦轨、窦、窦静、窦诞、窦、窦恽,长安这么多窦氏分支,国公就五个,但上次获得祥瑞金薯的,只有右屯卫大将军、谯国公窦,因为他是太原元谋十七功臣之一。

  他大哥窦轨虽有讨平稽胡和从平薛举之功,恢复了其家国公的旧爵,但这次身为秦州总管的他,也没得封金薯。

  朝廷国公、三品以上大臣很多,可金薯毕竟有份,好多人都没分到。

  金薯顶着祥瑞之名,本来也没那么值钱,可就因僧多粥少,于是才越发受追捧,有人出十五两想买一个,有人自然就愿意花二十两,

  这已经不是买个祥瑞这么简单了,这是这些新朝的权贵们,在暗里较劲,不甘落于别人后面。

  而李世民、裴寂、建成他们得到一窝金薯赏赐,自然不会跟李逸一样卖钱,他们都是用这个来拉拢人。

  只有李逸直接干脆,给钱就卖。

  当然,他也就那天在杜如晦家卖了一次,连皇帝都知道他卖了三百两黄金,但也没在意。

  李逸准备给窦轨、窦等窦氏子弟卖几个,

  不全是为了钱,

  而是窦智圆和姬温搞他,他卖给他们家土豆,一个土豆卖十五两黄金,李逸要割他们韭菜。

  虽然也许他们不会觉得自己亏了,可能还真的挺高兴有机会也弄到一个祥瑞,

  从此成为第一批获得祥瑞的贵族而沾沾自喜,

  但李逸觉得能用一个土豆从他们家掏十五两黄金出来,更赚,甚至这钱还能赚的相当心情愉悦,浑身舒坦。

  一个土豆,换长安一套房,绝对不亏。

第169章 一步错步步错

  宣阳坊。

  汾原公府,

  姬温跟大舅子窦智圆对坐饮酒,

  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

  配上五熟釜,釜中五格,可以分煮五种食物而不串味。

  在这寒冷的冬天,一边涮着同州羊,一边涮点腐竹豆腐,再来点鸡、莲藕、冬笋,就是享受。

  “你还别说,这腐竹啊,味道确实不错。”窦智圆笑道,“口感筋道、嚼劲十足,豆香浓郁,还特别入味。”

  窦六娘子在旁边道:“现如今长安京兆韦杜也制腐竹,但要说到其中上品,还得是御宿川无极腐竹,听说当初韦家还派人诱了李逸家女工,把人关地窖里夺得方子,

  但最后李逸请了秦王出面,韦家倒弄的灰头土脸,又是封作坊又是抓管事,最后韦家还请襄城公出面,给了五十两黄金,算是买了方子。

  后来杜家也出五十两黄金买了方子,

  可两家做的腐竹啊,就是不如李家的好,就感觉差那么一点味道。”

  姬温道:“那肯定是李逸私留了一手,没完全拿出真秘方来。”

  “听说这腐竹一斤本钱也就五十钱左右,却卖百钱,倍利啊。韦杜虽花了五十两黄金买方子,但听说买的不仅是腐竹,还有油豆腐等好几种的方子,他们现在开了好些作坊,据说都已经开到雍州以外去了,

  那点买方子钱,早应当赚回来了,以后就是纯赚。”窦智圆语气里还有点羡慕呢。

  别看他邓国公府的公子,但名门贵族讲究个同居共产,没分家之前,手里头私钱有限,主要还得靠妻子的嫁妆。

  姬温问大舅子:“李逸现在放了长假,还给我们送礼,除了这腐竹等六样,还有香皂和柿子烧酒,看着也是用了心的,

  这还说愿意分享祥瑞给姬家窦家,甚至愿意把腐竹豆泡的方子卖给我们,

  你说他是不是已经服软了?”

  窦智圆抿了一口酒,

  得意道:“说是请假,不过是要面子,肯定是被严厉斥责,让他停职反省先。他肯定也知晓是我们下的手,

  他要是不低头服软,那下次可就没这么轻松了。”

  “那这祥瑞买不,腐竹方子买不?”

  “这李逸之前在杜家,几杯茶的功夫,就卖了二十个祥瑞,十五两一个,后面很多人想买,还没机会了。”窦智圆笑道:“十五两黄金买个祥瑞,确实不贵,

  买,他不是说最多可以分给我们六个吗,那就六个都买了。

  总共不过九十两黄金而已,

  而且等开春后,我们就也能有几十个祥瑞,到时我们就可以大量种,以后不管是卖给别人作种,还得自己种,这亩产两三千石的金薯,那都是值得的。”

  姬温倒是有些犹豫,

  十五两黄金一个,这长安都能买套小宅,他倒不是没这个钱,只是如今姬家不比从前。

  窦六娘子却主张丈夫买一个,

首节上一节179/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