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颖很生气,
但最后还是没敢硬顶。
“温室的事,现在起,由我接手,宇文公你是农圃监,你管好你的农圃监,做好你份内之事便行,”
李逸当即召来宫苑监的两名监丞和主簿,对他们宣布了安排。
以后温室副业这块的事,不用宇文颖经管,一切由他直接管理。
他甚至不许宇文颖以后到温室里去。
将宇文颖彻底的赶回农圃监,李逸没给他留面子,这种害群之马,跟他靠太近,早晚被他殃及。
“宇文公,你今天就把温室的事,跟我交接清楚,”
李逸让宇文颖自己把缺漏赶紧补上,等交接完,若还有对不上账的情况,李逸可就要公事公办了。
宇文颖被李逸怼的哑口无言,本来想借此事发笔财,甚至也忍痛愿意分李逸和樊方一半了,
可谁知道李逸居然是这么一个态度。
他难堪的站在那,只能冒着汗点头。
李逸让他先去处理后,再来交接。
他对着堂上一众宫苑监的官吏们,再次声明,这次弄温室搞点副业,也是为大家谋福利,
所以事情更得办得滴水不漏,不能落人口实,更不能授人以柄。
行得正,站的直。
“该给你们争取的,我会不遗余力。但不该动歪心思起坏念头的,你们也别瞎想,更别乱伸手,
伸手必被捉,捉到可就剁手。”
“君子爱财,但取之有道。我也知道低级官吏们俸禄微薄,居长安不易,所以我会为大家想方设想的谋些福利,但绝不许歪门斜道。”
这番话一出,
大家也是神态各异,
也有人挺振奋的,毕竟这位副监不是光嘴上说些好听的,人家是真的在谋划,在做事,
甚至当李逸把以后温室收益的分成比例公布,虽然官、吏、花匠、园工等各按品级有差,但相差没有太夸张,预期的收入中,最底层的花匠、园丁们,也能获得一份不错的补贴。
李逸最后又宣布,
“天气越来越冷,过几天就是冬至节了,我这几天会给大家准备一份冬至节福利,会有米面油盐和柴炭,还会有鱼、肉。数量也许不会太多,但只要我们努力工作,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
这话可比任何画饼更实在,众人欢呼,为这位年轻的副监叫好。
甚至有些迫不及待的等着发冬至节福利礼物了。
第181章 踢斛淋尖
李逸刚回京上了两天班,就又逢冬至七天长假。
身为宫苑副监,李逸兑现了承诺,放假前一天,给宫苑监二十多名官吏,三百多名花匠园丁,准备了冬至福利。
连花匠园丁们,都有百斤柴、五十斤柴炭、五十斤石炭,还有米、面各一斗,五斤猪肉,两条鱼,盐两斤油两升。
李逸和樊方做为副监、总监,福利也并没有多太多,他把官、吏、匠各分二等,总共六等的福利,每等递增百分之二十,最高一档的总监、副监,也只是最低园丁的一倍而已。
看着公廨里摆了一院子的东西,
接通知来领节礼的一众官吏、花匠等,都是格外激动,虽然李逸事先承诺过,可大家原本并没有真正当回事。许诺画饼的上司太多了,有几个真的。
花匠园丁们尤其激动,他们的收入最微薄,养家艰难。
这份节礼,对他们来说可是很多了。
“想不到咱们副监这么说话算数呢,”
“是啊,先前分伙食尾子,给大家平分,现在又有这么好的冬至礼。”
有人还说起宇文颖,说他什么钱都要克扣,连花匠园丁身上都要刮点油。
不像李副监,总给大家谋福利。
“咱们李副监有本事啊,短短两天,就弄来这么多东西。”
“听说李副监提前把温室里的蔬菜、鲜花预售,拿那钱买的节礼呢。”
李逸站在最前面,身边是两个监丞、主簿,福利礼物早就按照花名册一份份分好了,众人排队上来签字按手印领取。
比领取禄米还方便的多,领禄米还得去司农寺下的在太仓署领取,还要先领木契,再凭符、牒到相关仓库,契、符、牒都核对无误,才能领禄米。
因为禄米集中在秋季发,一年一次,每次领禄米就跟打仗一样,哪怕京师各部门错时分批发放,也是麻烦的很。
“谢李副监!”
老花匠怀着激动的心,将颤抖的手指按在册上,对李逸连声感谢。
“这些物资都是提前预售了温室里的蔬菜瓜果鲜花盆栽等支的钱,到时我们可得供贷给人家,是立上合同的,要是到时交不了贷,我们可得赔钱,
大家都要努力,保证按时交货,若是温室效益好,以后还会继续发放奖励的。”
“请副监放心,我们一定好好干。”
事关自己收益,实打实的钱粮米面油盐柴炭,谁会不努力呢。以前拿的是固定的收入,免不得偷奸耍滑,现在不一样了,大家也有奔头干劲了。
一份份礼物发下去,
拿到了物资的官吏园丁等都很高兴,已经在商量着如何把这么多东西拿回家,李逸大手一挥,让借用宫苑监的车,让大家相互帮忙运送,完事后收拾好车子送回来就行。
大家又是一阵感激。
监丞把一份冬至节值班排表递给李逸,请他批复。
“怎么不送给樊监?”
“樊监大多时间都是随侍天子,平时也不怎么来,他有交待,说以后监里的事,由副监说了算。”
李逸听了也只能笑笑,这个樊方倒是知道享受。
“温室一定要安排好人手,不能有半点差错,特别是种金薯的温室,冬至节假里当值的,公厨食堂要供给饭食,伙食还要搞好些,另外当值的要安排一份补贴。”
“用不着吧?反正也是轮班当值。”监丞老刘道。
“该给的还是给,我看假日当值的,花匠园丁一天补一升米,吏一天补二升,官员一天补三升。”
李逸在表上给自己添上名字,“给我排一天,就排第一天吧。”
散衙归家,
李逸的二百斤柴、一百斤柴炭、一百斤石炭,还有米面各二斗,四条鱼、十斤猪肉,四斤盐四升油,也借了监里的车,由他的庶仆运回家。
回到家,
李逸笑着叫来赵永安,
“马上冬至了,还要劳烦你们跟着我,实在辛苦了。”
李逸给四个禁军,每人两粒金豆子,重一钱,直八百文。
又私下额外给了赵永安两粒,毕竟是跟赵永安学弹弓、弓箭,他教的也认真。
赵永安性子倒也直爽,便笑着收下了,也没矫情。
“跟着李副监,也是我们几个的福气,这每天好吃好喝的,我们都愿意天天跟着李副监呢。”
李逸哈哈大笑,
赵永安这人确实不错,箭术好武艺强,可惜就是有些太直率,听说也是得罪了人,所以虽是西河从龙,但到现在也还仅有点勋阶,却没有官职。
那三个禁军也都很直率。
可惜他们是天子元从禁军,也是分番当值,一番当值两月就回家了。否则,李逸还真愿意有这么四大金刚一直跟着身边,安全啊。
正说笑间,
有人上门。
“小的是司农寺太仓署下的役夫,前来给李副监送禄米的。”
“是不是弄错了,我秋后才上任的。”
那个中年男子笑着道,“没错的,是太仓署的上官安排我们送来的,说是圣人有旨,给李副监补半年禄米。”
李逸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福利,李渊居然还能记得他。
那男子又问李逸把米送到哪。
“放东院的仓房,劳烦辛苦一下。”
“都是应该的。”男子说着便去安排。
赵永安告诉李逸,因为禄米集中在秋季发放,一年发一次,虽分成上中旬三班发放,可领取禄米的人还是数量庞大。
太仓署便专门雇佣役夫来帮忙搬运禄米回家,
这些役夫数量极多,大多是因灾荒逃到长安的流民,太仓署雇佣,也算是以工代赈。
这些役夫里,有些头脑聪明的,便也会攀附权势,依靠太仓署的官吏,又拉拢其它役夫,结成团伙,
也是不小势力。
役夫们把粮食搬到东院,
“请李副监安排过一下数。”
阿威带人拿斗量米,
“阿郎,一共是八十八石米。”
李逸对这个数字有些疑惑,
那个带头的中年役夫就笑着解释,“李副监是从六品官职,年禄九十石,但圣人赐绯,特旨按从五品职年禄一百六十石发放。”
“那半年也是八十石,这还多出八石?”
李逸虽现在也有从五品散职了,但因如今散职滥授,所以朝廷发放禄米,还是按实职的品级来发。
不过李逸有赐绯,就享受从五品职官待遇,一年可多发七十石。
“按惯例,给紫绯官量禄米,不平掉冒尖的部份,所以就多点。”
“另外,八品以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这些常参官,量米也不平掉冒尖部份。”
冒尖的部分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
比如三品以上紫袍高官,一般就是多给两成,四五品绯袍官,多给一成,而其它的常参官,多给半成。
在这些役夫眼里,朝廷百官,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看人下菜碟的。
“人人如此?”
“一向惯例。”役夫笑道。
“多少脚钱?”
太仓署雇的役夫,给官员送禄米,是要官员自己出运费的,称为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