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194节

  “给李副监送禄米,怎么能收脚钱呢,”

  李逸看着这个家伙,虽是役夫,但穿的可是很光鲜,估计很会投机钻营,甚至大概率是靠仓吃仓的仓鼠。

  不过这不在李逸的职责范围里,

  他摸出一粒小金豆,“有劳了。”

  “谢李副监赏赐。”男子笑着接下,大声道谢,倒也是一点不客气。“一会可能还会有职田租子要送来。”

  这些人把八十八石粟米都搬到了东院粮仓,

  全是带壳的粟谷。

  其实本来,发禄米应当是发大米,就算发粟,也是脱壳的小米,还得按大米折算,一斗小米折六升大米。

  李逸八十石禄米,应当折算成一百三十三石小米,要是没脱壳,还得按七成折算,得折算成一百九十石没脱壳的粟。

  可现在他实际就拿到了八十八石没脱壳粟谷,

  这并不是太仓署的人胆大包天敢克扣,而是朝廷现在国库空虚,因此只能是发米改发粟,粟米又改成粟谷。

  官府办公费用,都是直接给笔公廨钱,让自己放贷收息充公廨钱。

  很多衙门也没有月俸发放,就靠给官员们一些职田收租补充。

  没多久,那位留着老鼠须的役夫,果然又送职田租子来了。官员有实职就有相应职田,李逸秋后上任,本来这季也没有。

  但特旨给了,

  他六品官享受五品待遇,本来是四顷职田,现在按六顷职田算,每亩收租六斗。

  给了半年租,理应是一百八十石,量过后是二百石,多给了一成,还加了两石。

  照例是未脱壳谷子,

  这些职田都是官府把田租给地方大户耕种,这样能保证租子,一年亩收六斗粟,但要自己把租送到官仓,一般地方上要送到州仓,京畿要送到长安太仓。

  佃租职田,其实也不太划算,穷人想种,官府不租。富人不想种,官府强行摊租。

  对于官员们来说,什么也不用管,按时收租倒也是不错的。

  照例不要脚钱。

  不过李逸这回还是又给了两粒小金豆,八百的赏钱。

  “谢浅水伯打赏,以后浅水原若有需要搬动东西的活,直接派人来太仓这边唤小的,小的名字贾炎,”

  “好的。”

  贾炎拜谢带人离去。

  赵永安很瞧不起那个贾炎,说这些人趋炎附势,小官小吏,就要少给克扣,甚至量的时候明明都冒尖出库,但最后给的时候,却要踢斗,把冒尖的都踢掉,而踢掉的就成了他们的。

  而租户交职田租时,他们也是要堆的冒尖,再踢斗,踢下来的也成了他们的,称为火耗,甚至有时还借口粟谷太湿等,又要克扣数量。

  “这些就是仓鼠,里里外外的吃几遍。”赵永安骂道,他领禄米的时候就被这样克扣过,为此还跟他们发生过冲突。

  李逸却很淡定,几千年来,这种事情太普遍了。

  今天他进账二百八十八石粟谷,那些仓鼠还多给了二十八石,又没收他脚钱呢。

第182章 秦王托心问出路

  冬至。

  一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大早,十娘便起来给李逸更衣,昨夜姬素君就已经准备好了从祭的玄冕礼服,熨烫熏香。

  大唐国家祀典上的祭祀,一年有二十二,冬至祭天,排在二十二祭之首。

  这是最重要的祭祀,由皇帝亲自主祭,

  皇帝李渊称帝后便定制,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

  唐景帝李虎,庙号太祖。李景能够配天祭祀,主要还是唐的国号首封来源于李虎,李家虽说祖上是西凉国皇帝之后,但近几代以来,真正让李家能走到今天这步的,还是李虎当年武川镇出身,跟宇文泰等建立起西魏北周,是八柱国之一。

  “阿郎穿上这玄冕是真威风严肃。”

  金玉漱帮着整理衣袍,看着换上这身礼服的李逸,眼里全是崇拜。

  人靠衣裳马靠鞍,

  李逸倒是并不太喜欢这礼服,过于隆重和繁琐,头上的冠还有前后五串旒珠,挡视线,一动脑袋就乱晃,好像面前一直有道帘子。

  而且穿这套礼服,还得配黄金装饰的剑,还要配象牙笏,又得戴玉佩。

  颜色倒是比绯袍好看,青色玄冕,青是东方之色,蓝绿两色构成。

  大冬天的到城郊祭天,其实也挺受罪的。

  不过一般人想从祭还没有资格,

  天微微亮,李逸便出门。

  杜十娘等送到二门口,

  “玉漱你赶紧回去再睡一觉,我让厨房给你炖了银耳燕窝汤,”

  玉漱脸红起来,支支唔唔的,“奴,奴,”

  “怎么了?可是哪不舒服,赶紧喊大夫来,不能大意。”

  “县君,奴刚才来红了。”

  杜十娘愣了一下,“你怎么不早说,赶紧去请大夫啊,我听说刚怀上最得小心。见红定是动了胎气,得马上保胎。”

  “奴是癸水来了,”

  杜十娘又愣了一下。

  “你不是向来日子准,早就该来了吗,一直没来,不应当是怀上了吗?”

  玉漱脸红,“奴以前确实准,这次推迟好些天,也以为怀上了,谁知,谁知突然又来了。”

  姬氏在一旁听了,倒是比较镇定,“还是赶紧请大夫过来把脉,可别错以为。”

  “对对对,赶紧请大夫。”杜十娘回过神来。

  虽然玉漱认定就是癸水迟来了,但她们还是赶紧派了人去请大夫。

  李逸出门,并不知晓这些。

  祭祀在南郊,城南明德门外道东二里,圜丘也叫天坛,

  百官齐至明德门外,

  参与这热闹又隆重的祭天大典,

  李逸觉得什么都很热闹,就是他官职爵位不高,排的很后。

  真是不到长安不知官多,

  平时好像也没发现有这么多官,结果祭天时,那些公卿王侯全来了,平时没职事的散官、勋官、封爵,文官武将,全都换上了冕服、爵弁等来从祭。

  仪式挺繁琐,

  但大唐对昊天上帝还是很敬重的,在如今李唐对老子还没有那么尊崇,没给封帝。

  要等唐高宗时,才正式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认他为国家远祖。

  唐玄宗加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后来再加号圣祖大道玄元皇帝,第三次加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令天下诸州广泛建立玄元皇帝庙。

  李逸看到了李世民从同州长春宫回来了,

  这位秦王殿下出马,蒲州守将尧君素便死了。

  尧君素死于手下将领薛宗和李楚客之手,

  两人率领几百名手下,夜袭尧君素,将其斩首,夺下蒲坂城,他们派人将尧君素首级送往长春宫,并上表投降。

  李世民在长春宫见到尧君素的首级,也是大喜过望。

  当下上报长安捷讯,并依先前圣旨,授薛宗为蒲州刺史,授李楚客为骠骑将军。

  并传令独孤怀恩前去蒲坂接收,

  谁知道等独孤怀恩赶到,却只看到本已归唐的蒲坂城头上,挂着薛宗和李楚客的首级,

  城门外,立着一座小京观,

  那是随从两人杀尧君素的几百部众。

  独孤怀恩都一头雾水,直到城头上站出一人,他才明白过来。

  原来尧君素麾下有一猛将,乃是解县人王行本,骁勇善战不输尧君素,被授朝散大夫散职,

  先前李渊女婿赵慈景就是带兵攻蒲坂,反中了王行本的埋伏,战败被俘后斩首悬于蒲坂城头。

  虽蒲坂城一直被围困,但尧君素仍是让王行本率七百精锐驻于城外一堡,遥相呼应。

  薛宗等突然兵变杀尧君素,然后派人去招降王行本。

  王行本知晓尧被杀,十分愤怒,却假装同意归降,然后他带着七百精锐回蒲坂城,

  进城后,他直接斩杀薛宗、李楚客,然后带兵把几百名两人的部下全都处死,接着重新在城头挂上了隋旗,扔掉了唐旗。

  独孤怀恩本以为能轻松接收蒲州城,谁知道城头又竖起隋旗,

  愤怒之下,发起攻城,

  谁料王行本悍勇不输尧君素,独孤怀恩猛攻数天,蒲坂城仍坚如磐石,反使独孤怀恩损失不小,

  只得无奈退兵。

  长春宫的李世民知晓后,对这个表叔很是不满,派人斥责他不该胡乱攻城。而消息传到长安,李渊也对这个舅舅家的儿子很愤怒,折了他一个好女婿,又损了他许多兵,

  一个蒲坂城,让他打了这么久都没结果。

  据说皇帝一怒之下,都要剥夺独孤怀恩的官职爵位,将他贬为庶民。

  这次李世民回京祭天,估计也肯定吃了挂落。

  好消息也还是有好几个,

  一是蒲坂尧君素终于授首,其次是太常卿郑元在山南商州击败了朱粲,朱粲败走淮西。

  西突厥处罗可汗,原来一直在杨广身边侍从,最近脱离了宇文化及,被徐世绩派人送回长安,处罗可汗进献大珍珠,皇帝封这位曾经的西突厥大汗为归义王。

  隋襄平太守邓以柳城、北平二郡来降,

  河北慰抚使、范阳郡公张道源成功招抚涿郡罗艺,涿郡、上谷、渔阳几郡皆降,罗艺派长史温彦博入朝上表,皇帝加封罗艺为幽州总管,封其麾下大将薛万均为上柱国、永安郡公,薛万彻为车骑将军、武安县公。

  温彦博被皇帝留在朝中,拜中书侍郎,他的兄弟温大雅本就是皇帝心腹,此时为黄门侍郎,如今兄弟俩同掌机密。

  祭天过后,

  还有冬至大朝会,李逸先回家更换朝服。

  李世民派人召他过去,

  “坐我马车一起回城。”

首节上一节194/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