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208节

  李逸更是直接道:“吃住都在我这,一年两身衣帽鞋袜,每月另给一石粟谷。”

  这个工钱已经很高了,听的村里妇人都很是羡慕,可惜没奶水接不了这活。

  刘黑子几人分头去打听孩子是谁家的,又去寻找奶妈,杜十娘这边则请了有经验的妇人帮孩子洗热水澡,先煮了米汤给孩子喝,又先各家借点小衣裳。

  这孩子说来也很特别,就算给她洗澡,也不哭,喂米汤也吃,

  “不会是个哑巴吧?”

  “看眼神挺灵动,不该吧。”

  直到孩子吃饱喝足,尿湿了尿布,不舒服哭出声来,大家才终于松口气。

  声音很洪亮,还好不是个哑的。

  “郎君,给娃取个名字吧。”

  李逸笑道:“要不叫她小辣椒吧,”他想到女儿,女儿小名叫小苹果,可惜再见不到。

  十娘看着大富媳妇麻利的给丫头换尿布,“再取个佛名吧,好养活。”

  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取佛名,比如隔壁李靖,他兄弟几个药王、药师、客师,其实就都是佛名,佛家有药王佛药师佛等。

  再比如当今太子小名毗沙门,他妻子名叫郑观音,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小名观音婢。

  取佛名,就跟百姓家给娃取名狗剩、二狗、屎根等用意一样。

  女孩能用的佛名其实也很多,什么智光、娑罗、修多罗、佛相、如莲花、千光照、真如海、无量寿、须摩提、菩萨、弥勒等等,

  十娘想给孩子取名如莲花,李逸反对。

  莲花在后世已经不是啥好词了,尤其是白莲花。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叫千光照吧。”

  十娘觉得这名字好,她以前经常陪郭老夫人礼佛布施,千光照也是对佛陀的一种供奉形式,信徒在寺中点燃千光照,以表崇敬、感恩,在千灯照前祈愿,祈求平安,保佑家人。

  “你有名字了,佛名千光照,小名就叫小辣椒,你以后就是我们无极保浅水伯府的大娘子了。”十娘抱着孩子高兴不已。

  李逸笑着让一旁满脸稀罕的姬令仪接过去抱抱,“抱一抱小辣椒,让她带个弟弟来。”

  刘黑子从冯家堡找来一个叫张冯氏的奶乳,三十还到,家里已养有四个孩子,她孩子已有十个月,听说无极堡浅水伯招乳娘,一月有一石粟谷,包吃住还有一年两身衣裳,便赶紧来了。

  罗三则从高家堡也找了个妇人来,

  她孩子半岁,不久前才夭折,奶水还有。

  十娘觉得高家堡的这妇人孩子夭折了不好,于是选了张冯氏。

  李逸看高家堡妇人可怜,便把她也留下了,不过不是奶娘,而是做保姆,工钱要低些,包吃住两身衣,一月七斗小米。

  高王氏感激不已。

  “去集市上买猪蹄、鲫鱼,中午炖个猪蹄汤,晚上鲫鱼煎蛋萝卜丝汤,奶娘得吃好,奶水才好,小辣椒也才能长好。”

  喜当爹的李逸倒是大方,虽然十娘和大富新妇她们都检查过张冯氏的奶水,粮袋很大、奶水很足,可李逸觉得还是要补。

  “张嫂你要是放心不下孩子,可以把你那个孩子带来这,跟小辣椒奶兄奶妹也有伴。”

  在李家,吃住肯定条件更好些,李逸也不在意多养个十月大的娃。

  张冯氏感激不已,给自己娃断奶,来奶别人孩子,也是情不得已,想赚那个一月一石的奶娘钱,但谁又真会得自己孩子呢。

  “帮我好好照顾孩子就好,照顾的好年节时也少不得还会有份礼物的。”

  “请浅水伯放心,我养了四个娃,全都养的很壮实,很有经验的,一定会把千金喂养的白白胖胖的。”

第196章 裙中藏刀

  捡到女儿这天是大寒,腊月二十一。

  李逸便把这天当做她的生日。

  “听说你当耶了?”李世民笑呵呵的走进无极堡,“快把令千金抱来瞧瞧。”

  小丫头被乳娘张冯氏抱进来,虎头帽虎头鞋,吃饱喝足的小辣椒睡的香甜,根本不受外界打扰。

  “好淑女,”李世民笑赞,“取名了没?”

  “小名叫小辣椒,还取了个佛名千光照,大名还没取,不如大王帮忙赐个名。”

  二大王道:“不如就名淑,李淑,咱皇家淑女。”

  “我替小女谢大王赐名。”

  “无逸啊,你现在属籍宗正,也是我皇族宗室,论辈份是我族弟,以后叫王兄就是了。”

  对于李逸成了皇族宗室,李世民是没啥意见的,他不太喜欢李孝常,但李逸挺对他胃口。

  李逸把李世民一行人请到厅堂。

  屋里烧着炉子很暖和,还可以围炉煮茶,顺便烤点红枣、核桃啥的,可惜刚完工,但还得两三天才能使用。

  李世民今天除了带着房玄龄杜如晦随从,以及侯君集许洛仁护卫,还带来了一个大胖子。

  身穿圆领袍头戴乌羊毛浑脱毡帽,外披一件貂裘。

  进屋热便脱了裘衣,露出肥硕的身材,有个大肚子,一脸大胡子,最特别的是他留着辫发。

  “这位是?”

  “这是我舅子,长孙辅机,”

  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长孙无忌,老硬币了。不过现在看起来面团团心浑浑,好像是个跟在妹夫身边混吃混喝的大舅哥。

  杜如晦在旁边正式介绍了一下,

  这位长孙大舅哥,原是秦王府典签,现任陕东道大行台比部郎中,正五品官职。

  而秦王府记室房玄龄,现在也兼行台考功郎中,正五品。

  杜如晦自然也兼了个司勋郎中,也是正五品。

  这三人可都是未来的宰相啊,

  虽然长孙无忌形像不太好,但人不可貌相,这是个狠角色。

  李世民最近都没回长春宫,在神禾塬为窦穆皇后修常宁宫。

  “李密死了,不出你所料。”李世民接过一杯热茶,目光热切的看着李逸。

  听到这消息,李逸丝毫不以为意。

  长孙无忌也是直直盯着李逸,“李密的死,就跟你预料的一样。”

  “其实陛下和大王也早料到李密有此下场的,性格决定命运,李密当初如此来降后,若能安心做他的光禄卿,也能一世富贵,可他注定不会甘心的,”

  李密一代枭雄,但死的很惨。

  或者说他这次反叛,连点浪花都没掀起来,他带着王伯当几人出长安,点齐了一万多入关的旧部,刚到同州,皇帝一道旨意,让他留下一半人马。

  李密忍了,带着几千人出潼关。

  刚出潼关,皇帝又派使者追来,让王伯当带兵东行,而让李密回长安,说另有重用。

  李密这就不能忍了,好不容易出了长安,哪还能再回去当个传菜的光禄卿。

  他找来王伯当、贾闰甫商量要反,但贾闰甫坚决反对,他父亲是当年张须陀的副将贾务本,贾闰甫也是官军出身,如今天下大势已定,老贾哪愿意再造反,

  他直言,你当初杀翟让,已让天下寒心,现在唐皇待你不薄,你要是再反,天下人都知道你忘恩负义,那以后谁还跟随你?

  这说到李密痛处,气的拔刀要砍,好在王伯当拼死抱住,让贾闰甫骑马逃脱。

  王伯当也知道李密没什么机会了,但他草莽出身,最讲义气,就算李密要寻死,他也决定生死与共,但最后也还说了一句,只是日后为这事死了毫无意义啊,可惜李密听不进去了,满脑子是要二次创业,再创辉煌。

  李渊姓李,我也姓李,他若应谶,我也应当应谶,彼得关中,我得山东,天与不取,后且受殃。

  李密杀使者,撕毁诏书,便直接率部往附近陕州桃林县去。

  李密还是有些计谋的,他特意挑了一批精锐,穿上女人裙子,戴障身,裙中藏刀,带着这几十名假妇人,来到桃林县说是奉旨要还京师,这批随行家属就暂借住桃林县城,

  骗开城门,直奔县衙,县令来迎,当先妇人,从胯下掏出一把横刀,一刀劈死了县令,其余妇人也纷纷裙下掏刀,个个成了赳赳武夫,当下占领县衙,夺取府库钱粮器械,并趋掠百姓,往东而行,

  并派人前往襄城,通告总管张善相,让他接应。

  可对外,他却到处宣扬要前往洛阳。

  贾闰甫单骑逃到熊州,禀报右翊卫将军、原国公史万宝,告之事变。

  史万宝认为李密是个枭雄,王伯当又有万夫不当之勇,两人手下又一意东归,只怕难以敌挡,不如坚守城池。

  总管盛彦师却没把李密放眼里,向史万宝要了五千兵,没往洛阳方向追击,反而是往南面熊耳山而去,埋伏在险要处。

  他早识破李密去洛阳必是假的,洛阳王世充可是他死敌,他必然是去旧部襄城张善相处,而去襄城必经熊耳山。

  果然,

  不久后李密王伯当只带了千把人前来,其余大部都被他派往洛阳方向吸引注意力了。

  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切都被盛彦师料中。

  当他们千余人穿行在狭窄的山谷中,伏兵突然杀出,上面箭如雨下,四面刀兵枪兵跟着拦截,

  最后李密王伯当千余人,全都被杀,两人首级被砍下,函送长安。

  “倒是便宜了那个盛彦师,大业末也不过是个澄城县长,先前也只是个行军总管、四品骠骑将军,

  斩杀李密、王伯当,陛下直接册封他为葛国公、授武卫将军,继续镇守熊州。”

  李逸听了都很羡慕,

  四品的骠骑将军,捡了这么个天大便宜,就册封国公,晋从三品职。

  长孙无忌也说,“早知道我向秦王借三千兵,去熊州拦截,这会我也是国公了。”

  长孙无忌的父亲就是长孙晟,不仅箭法好,还是出色的外交家,不过大业五年长孙晟去世时,长孙无忌兄妹还年幼,母亲又是续弦,导致他们被兄长赶出家门,

  他很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若是能挣得个国公,老三长孙安业那个酒鬼无赖,还敢在他面前摆什么长兄架子?

  “既然李逸你当初算到李密反会,甚至都算到他会在陕州反,为何你却劝大王不插手此事呢?

  如果秦王出手斩杀李密王伯当,平定叛乱,那不也是大功一件?”

  李世民笑笑,

  “陕州、熊州、谷州都非我辖下,如今陕东道行台,也仅辖河东而已,”

  “那还不如改名叫河东道,叫什么陕东道大行台?”长孙无忌很不满意的发牢骚。

  “要是叫河东道行台,那长孙公你这比部郎中,可就只有从五品,而不是正五品了。”李逸笑着道。

  “你这茶没啥滋味啊,加点牛乳加点盐,再加点薄荷、橘皮,”

  “这乡下地方,没有新鲜奶牛呢,要不给长孙公加点酥油吧。”

  大家喝着茶,

  都在感慨李密,也曾经是一枭雄,但其实细算下来,李密从起兵到他败亡被杀,总共也才六年时间罢了。

  当然,相比之下,李唐去年五月起兵,到现在,也才一年半时间,算是得国最轻松的。

首节上一节208/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