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觉得,李氏当为天子这谶语,确实就是应在李唐身上,天命所归。
“王世充率三万人围谷州,也如无逸你所料一样,任守城,王世充根本奈何不得,只能无奈退兵了。”
而独孤怀恩继续围王行本拒守的蒲坂城,也还是没进展。
“徐世绩倒是个挺忠心的,先前你师兄魏征劝说他归附,他把郡县户籍百姓、军士名册交郭孝恪带到长安,却是送到李密手上,让他献给朝廷。
如今李密反叛被诛,陛下将他首级传送黎阳,告之详情,徐世绩北面拜伏号恸,表请收葬。陛下下诏将李密尸体给徐世绩,徐世绩为之行服,以君臣礼节为李密服丧,全军戴孝,将李密埋在了童山之南。
据说徐世绩军中不少人都还怀念李密,哭得吐血。”
李世民说这话的时候,对徐世绩的忠心是很赞赏的,但也透过出幸好李密反叛后被迅速诛杀了,否则真让他回到山东,还不知道又是何等局面。
不过李逸觉得,徐世绩表演成份更多,当年徐世绩跟翟让、单雄信三结义,创立瓦岗,李密后来兵变夺权,杀翟让,还砍徐世绩,单雄信跪地求饶,
徐世绩岂能不记仇?
要知道偃师一战,单雄信有可能就是故意在报复李密,所以明知王世充渡河,却不拦截,随后更是直接率部投降王世充,给了李密致命一击。
为什么李密兵败后跑虎牢、奔河阳,却不敢去实力最强的徐世绩那,他手下也早说明白了,你现在去徐世绩那,真不怕他给你两刀,报当年杀翟让之仇?
徐世绩的表演,效果还是很好的,
连长安的李渊都很赞赏,真假赞赏不说,但皇帝表面是十分嘉奖其忠义。
下旨加授徐世绩右武候大将军,改封曹国公,并赐国姓李,附宗正属籍,再赐良田五千亩,长安甲宅一所,令他统领河南、山东部下,协助淮安王李神通抵御王世充。
连徐世绩的父亲徐盖,也以子归国功封济阴郡王,赐姓李。
李盖固辞王爵,皇帝改封其为舒国公,授散骑常侍,陵州刺史。李靖的两个姐姐,也全都赐封郡君。
李密死了,徐世绩表请收葬,举军缟素,赢得天下人称赞忠义无双。而李渊对徐世绩这个忠于旧主之将,父子俱封国公,赐姓,列属籍,也是向天下人展示他这个皇帝是如何的宽宏大度。
李密之死,是他自己降而复叛,跟他李渊无关。李密死了,皇帝对李密旧部们,反而更好,并不会牵连清洗什么的。
总之,李密死了,反而让关中大唐朝廷,跟山东李密旧部们之间的那根刺拔掉了。
不得不说,李绩会演,但李渊更会演,这才是真正的帝王权谋,而不是李密那种让几十个手下换上女人裙子戴上,裙中藏刀去诈县城的小把戏。
长孙无忌感叹连连,
“大王,常宁宫还要修多久才能好,殿下向陛下请旨咱们亲自去拿下蒲坂城吧,
拿下蒲坂,咱们接着就去攻洛阳打王世充,”
年轻的长孙无忌看着别人一个个封国公晋三品,早按捺不住了。
李世民却是在上次跟李逸聊过后,也多了些城府,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越急的去争,越难得到,倒不如退后一步。
“无逸,你觉得常宁宫还要修多久?”李世民笑问。
“常宁宫是大王为穆皇后所修,一定要尽善尽美,方能表达孝心,不能急。”李逸回答。
李世民现在这个陕东道大行台,实际上也管不了一个河东道,并州有齐王李元吉坐镇,河东又有工部尚书独孤怀恩,李世民现在被架空在长春宫。
倒不如以为母修长春宫为由,诸事不管。
当然,不是真的就啥也不管不争了,
而是现在争不了,
李逸清楚,洛阳王世充可是个硬茬子,李神通是收拾不了王世充的,李世绩和李孝基更不行,
而如今大唐跟突厥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突厥加大了对梁师都、刘武周等人的支持,甚至多次直接南下袭扰边境,并州早晚是要出事的,
等到皇帝发现换下李世民,可其它人又顶不住的时候,自然还是得用李世民。
第197章 灶神和火炕
腊月二十四,
是唐人祭灶神的日子,祭灶神源于先秦的五祀,流传千余年。
灶神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形像,据说最早祭的是炎帝,后来祭祝融,到了魏晋时,有人说灶神是先炊,是发明烹饪的一位老妇人,而晋代司马彪说灶神是个穿赤衣的美女。
但不管灶神是谁,都是保人平安的。
当然,灶神还喜欢打小报告,东晋葛洪就说,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小者夺算。
一纪三百天,一算三天。
要是犯大错,告状减你三百天寿元,小错减三天。
正因灶神一边保平安一边察纪告状,百姓对灶神是既爱又怕,每年腊月就要隆重的祭灶神,
汉代用黄羊祭灶,到唐朝则还要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灶神醉了,就没法上天打小报告了。
杜十娘一早,便吩咐厨娘熬麦芽糖,
家里早就提前发好了麦芽,跟发豆芽一样,小麦浸湿后避光发个五六天,就能长出长长的嫩芽,剪下麦芽清洗干净后切碎,糯米蒸熟拌上切碎的麦芽发酵,最后入铁锅熬煮,熬到挂旗状态就成了,
麦芽糖也称为饧,又甜又粘,用来包裹炒熟的豆子,就成了饧豆。
“这是要粘住灶神的嘴吗?”
李逸笑着看大家制作糖豆,自己吃了几个,甜是真甜,但也确实很粘。
杜十娘说得好好孝敬灶神,
灶神每个月底会上天打一次报告,而到了年底还要上天打大报告,必须好好孝敬。
大户人家越发注重祭灶神,
不仅要备黄羊,还要用猪、大雁、米,以及酒、饧豆、蔬菜等。
要办一大桌席,
李逸觉得可能大户平时没少干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怕灶神报告减他们纪算。
他有些奇怪的是,唐人此时二十四只祭灶,却没有过小年传统。
李逸回房裁了两张红纸,写了两句话。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李逸把这两张红纸贴到了灶旁,这是家里灶神呆的位置,也不知道灶神究竟是男是女,是老妇人还是美人,但该孝敬还是得孝敬。
人人祭灶送祀,或许灶神不记得,
但要是谁不祭灶孝敬,估计灶神肯定会记住,万一打个小报告,多不好。毕竟真要鸡蛋里挑骨头,谁没点小过嘛。
刘黑子几人在外面杀猪宰羊,
乌金猪、黄羊,还有大雁。
灶神今天可是吃的很好,当然祭完,这些还是人吃的。
李逸觉得如果刻个雕板,雕上灶神图像,印刷出来,然后卖给百姓,让百姓请回家贴在灶上,应当很受欢迎,会是个好买卖。
不过想到此时好像还没有雕板印刷技术呢,
虽说雕版印刷听着简单,但印刷的油墨需要很高技术,也只能想想而已,不过他觉得倒是可以先记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事,以后也许可以琢磨研究下,
要是成功了,印刷书籍,那可又是不得了的一片蓝海。
去看了看小辣椒,
这娃醒了就吃,吃了就睡,除了尿多,一天要尿湿好多尿布外,倒是不哭不闹,一点不难带。
张冯氏奶水也好,来了李家,还有特别的下奶餐,
李逸来到西厢,
张冯氏正在喂奶,
好大,好白。
张冯氏见李逸来了,却也没有害羞什么的,似乎女人在这个时候总会变的很淡定。
倒是李逸自己尴尬的退出,
张冯氏还问他有什么事。
“就是来看看大娘可还好?”
“好嘞,乖的很,我生过四个娃,没一个有大娘这么好带呢。”
“这屋的火炕好用吗,热不热,会不会烫,后半夜还热不,睡的习惯吗?”李逸问。
李逸的火炕,现在无极堡里已经盘了好多个了,罗三他们也是越盘越顺手,甚至都能一人带几个徒弟分开盘。
火炕盘好,有个两三天就能用了。
奶妈张冯氏和保姆高王氏住的这屋,也盘了一个,已经在用了。
“好用嘞,这火炕铺上炕席,暖和又宽敞,这寒冬腊月的晚上睡的舒适,白天坐着也暖和,
也不用担心大娘会冷着。”
张冯氏喊李逸上炕坐,
“好用就行,缺啥就直接跟虞娘子说声,或是跟姬氏说也行,”说完,李逸便推开帘子出去了。
来到前院看杀猪,
今日家家户户忙祭灶,都在忙着准备供品,
如李逸这样的豪门大户杀猪宰羊,还准备大雁、糖豆,以及许多酒菜,一般农家,也会饧豆,菜蔬,有条件的去割块肉煮上,没条件的买条鱼,实在不行,也还要煮上一碗米饭。
就算再穷,典当衣服,都得置办供品祭灶神。
李逸看刘黑子他们熟练的屠宰分肉,热气腾腾。
养猪大业已经开始,虽说现在冬季缺少猪草天又冷,不适合养小猪,但无极堡和学会,都已经跟佃户、农户们谈合作养猪的事,
谈好的已经在建猪圈,
无极堡李逸家的猪场,都已经挑选了一些母猪过来养,母猪怀胎三个来月就能生一窝,一年能生两窝,有的还能生三窝。
小猪崽二十几天就能断奶,如果管理的好,大有可为。
“我也搭了个猪圈,有四个栏舍,打算到时一栏养两头,养八头猪崽。”刘黑子一把就将半边猪扛起来,十分轻松。
“养八头,养的过来吗?我建议你先养个两三头,先也练练手,积累点经验嘛,不要步子太大,”
黑子倒是胆大,“我不是请了长工么,我让他女人带孩子一起帮我养,我给工钱,”
“至于经验,她有空就到阿郎猪场里帮忙,也可以学,我有空也过去多看多学,养猪嘛,又不是多难的事,我以前也给人养过猪,不过以前多是放养的,但都是养猪嘛,”
至于说养太多的吃食问题,他觉得也不难,碾湾王家的碾房,那里有谷糠、麦麸,冯家油坊,可以买油枯饼来做饲料,
“猪崽小时,多买点米皮糠,大点多吃点粗糠,咱们酒坊还有许多蒸过酒的柿子渣料,也可以喂猪的,还可以让长工家孩子去扯猪草添,八头猪养的过来的。”
黑子很看好养猪前景,
一头猪一年可得猪粪肥四五十担,一担能增产十斤粮,养八头猪,能增长三四千斤粮,何况猪肉现在也值钱呢,怎么算都很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