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223节

  李渊伸手,“哦,让我瞧瞧二郎的诗。”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嗯,不错,写出了宫廷除夕守岁的欢乐景象,寒去春来,梅花飘香,烛火通红,君臣在新旧岁交替之际的欢乐,好诗。”

  于是内侍遵旨把李世民的这首贺岁贴在了屏风上。

  “夷,这两首诗也还不错啊。”纳言陈叔达拿着两首诗。

  正是李逸帮李奉慈兄弟写的那两首,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李渊听后,也是点头,“这两首诗意境很相似,都属上乘,就是感觉好像没写完。”

  萧则道:“此两首诗的意境不错,但感觉是出自一人之手。”

  此话一出,

  李奉慈在下面脸色不太好看了,李博义也是绷紧了脸。

  李渊问,“这两首诗谁做的?”

  陈叔达看了纸上的题名,“陇西郡王博义和渤海王奉慈。”

  听到这两名字,殿中响起窃窃私语。

  李渊面色也不太好看,他可是很清楚自己这两侄儿是啥能力,打小就是他抚养在府中的,不学无术的纨绔,怎么能做出这样的诗来。

  “十三,十七,上来。”李渊喊道。

  哥俩向李逸投来求救的目光,李逸也没想到,这么多人奉旨做诗,怎么还就能选上这两篇他胡乱拼凑的呢。

  两首都不是完整的诗,

  居然也能被一起选中点评,见了鬼了。

  众目睽睽之下,李逸也只能眼神示意哥俩镇定。

  两人上前,

  李渊指着那两首诗,

  “你们做的?”

  李博义点头,

  李奉慈偷瞄了瞄大哥,也跟着点头。

  “好,那你跟朕解释一下你们写这诗时的想法,具体想表达什么意思?”

  最简单不过的问题,

  可哥俩居然大眼瞪小眼,

  “说啊?”

  李博义咬咬牙,“今晚是除夕,明天就是新年,风霜把腊梅花都吹落了,梅柳最先知道春的消息。”

  李渊问,“风霜催腊尽的腊,是腊梅花?”

  “嗯。”

  “梅柳得春先,梅柳指的又是什么?”

  “就是叫梅柳的一种柳树。”

  底下大臣终于有人忍不住笑出了声。

  李渊脸色难看,“风霜催腊尽,难道不是说风霜催促着腊月尽快过去吗?”

  李博义低头不敢出声,知道搞砸了。

  李渊又问李奉慈,“寒逐一夜去,春逐五更来,你写的?”

  不等他开口,李渊又道:“想清楚再说,休要欺君。”

  李奉慈被欺君两字吓倒了,李渊对他们兄弟而言,既如慈父,也是圣君。

  “是,是臣请浅水伯代写的。”

  无数道目光投向李逸,上半夜打晕义丰县侯韦挺,还让韦挺削爵夺勋免职,这会又还帮两位纨绔郡王写了两首诗,

  能文能武啊。

  李渊呵呵笑了两声,转头对陈叔达道:“找下李逸的诗,”

  “找到了,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花椒犹未举,灯前小草写诗赋。”

  “李逸,上前来,”李渊招手。

  李逸只得无奈起身,早知这般,何必自找麻烦。

  “不愧是写出三字经和弟子规的李无逸,片刻功夫就做了三首诗,不过朕看你这三首诗都写的有些仓促草率,再给你一盏茶时间,你把这三首诗写全了,若是作的好,朕就不追究你了。”

  众人都看向这个年轻人。

  会道术懂武艺,

  想不到还有这等诗才。

  不可思议。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李逸迈出一步,诵出前半首,

  顿了顿又迈出一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殿上懂诗的,已经在品味这句,并联系前两句了。

  “还有呢?”

  陈叔达追问。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当最后一句念出,陈叔达击掌叫好,“对,对,就是这样,时光匆匆,岁月不居,最后这句绝纱,人还没感觉到时光流逝,但它已催开了后花园的梅花,妙,绝妙,这首诗,绝对能够流传后世。”

  若只有前半首,还只是很普通,可补上后半首,全篇立马就升华了,时间、季节、人与自然,时间与生命。

  “另一首?”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这样改好,押韵了,屠苏、桃符,也突出了对新年的美好愿景,改后更上层楼了。”

  “还有一首,还有一首。”陈叔达追着道。

  “才思枯竭了,抱歉。”

  李逸的这句回答,反倒是让殿中许多人松了口气,要是再把第三首也改成一篇传世好诗,那也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现在有两篇半好诗,也足够让他们妒忌了。

  李渊让李逸再做一首,李逸也说才思枯竭,做不出来了。

  “赐李逸花椒酒两坛半,”李渊哈哈笑着说出赏赐,代二王写诗这事也就算揭过去了。

  不过李博义李奉慈哥俩李渊则罚了,

  罚他们抄李逸这三首诗和刚才秦王的那首诗,各抄百遍,

  “弟子规再抄一百遍,上元节前都要抄完,朕要亲自检查!”

  哥俩愁眉苦脸暗暗叫苦,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早知道就不请李逸代写了,说不定还没这么大惩罚。

  三人回到自己座位,

  李博义倒是很快又精神起来,“无逸兄放心,三十两黄金,明日就让人送到府上,我们兄弟说话算话。”

  “就是,我再送你一个波斯姬!”

  “我送你一个拂姬。”

  “免了吧,两位大王,”

  “别推辞,一定得收,不收就是不拿我们当兄弟朋友,来,喝酒。”

  李奉慈给李逸倒了一杯,“早知道刚才让无逸你帮我们解释下这诗啥意思就好了,也不会被识破了。”

  兄弟俩这光棍的样子,李逸挺欣赏的。

第210章 皇帝的密探

  皇帝李渊坐在舒适的厕床上,

  包着绵絮套着羊皮裘的坐垫温暖又舒适,厕床下摆着清理干净的马桶,里面放了一层香灰,能够吸收臭味。

  不大的净房里还有暖炉供暖,也有香炉熏香。

  在门口,还站着几个年轻的宫女,有人手捧香炉,有人端着金盆,有人拿着手巾,有人端着澡豆,

  还有人拿着干枣,有人拿着宫廷特供的软纸,

  用桑皮纸和上等棉絮制造的软纸,柔的如绸缎。

  李渊鼻孔里塞着两颗小干枣,坐在那边方便边听左监门中郎将钱九陇的禀报。

  “李逸曾多次使用五雷正法,每次口念法诀,掌击对手,便能引动雷电,让对手瞬间身体麻痹,甚至是昏迷,事后,被掌击处,都会留下瘀紫”

  李渊一言不发,似乎有些便秘。

  “先前拨给李逸的四名禁军,有一人叫赵永安,原是西河郡的猎户,弓箭、弹弓都玩的很好,李逸跟他学弓箭弹弓,还请他兼任御宿乡团结营的教头,每月给他四石粮食和两匹绢”

  皇帝用力,脸憋通红。

  钱九陇继续禀报着,

  “韦挺跟洛阳那边有联系,他堂叔韦津先前在洛阳与段达出战李密,兵败被俘,后来李密兵败来投关中,韦津又回了洛阳,王世充对韦津很信任,不久前授韦津民部尚书、武阳郡开国公。”

  “韦挺堂兄韦福嗣的儿子韦,从河北投洛阳,被杜淹举荐给王世充,授侍御史之职,

  韦父亲韦福嗣,是杜淹好友,两人曾经在开皇年间想走终南捷径而被流放,但后来韦福嗣官至内史舍人,因卷入杨玄感谋反案而被杀,韦娶了裴世矩的孙女裴贞,裴贞的瑟演奏的很好,裴世矩如今为宇文化及的尚书右仆射”

  钱九陇把大量收集到的情报禀报给皇帝,

  “你的意思是,韦挺今天闹这一出,并非突然,而是故意冲着李逸去的,这背后还跟洛阳杜淹有关?”

  “韦挺和杜淹以前也是旧识。”钱九陇道。

  李渊终于拉出几粒羊粪球一样的干屎,长呼了一口气。

  “这个杜淹,手倒是伸的挺长的,”

  “听说杜淹对李逸这个女婿非常不满,而且女儿杜十娘出嫁的很突然,杜母郭氏本也不赞成,是杜如晦做主同意把杜淹女儿嫁给李逸的,先前甚至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杜淹向王世充建言,杀了自己亲侄儿,杜如晦的兄长,又囚了他三弟。

首节上一节223/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