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处处讲究身份品级的,
婚丧嫁娶,连营建房屋、墓室,都处处得按身份来,
连死亡的称呼,都有不同。三品以上称薨,四五品叫卒,六品以下只能叫死。陪葬的明器,连数量也各有品级限制。
甚至于,
郭氏以前为自己准备好的棺材、寿衣,以及死后口含的璧,都不能用了,身份不够了。
杜如晦对一众族人说:“大家都知道我阿祖强了一辈子,如今因不孝孙敬爱牵连,却要以庶人身份下葬了。”
众人劝说,“人已辞世,说那些也无益,还是商议如何料理吧,”
杜如晦说,“我已向圣人请求,希望能够念在杜氏家族往日微功,能够给阿祖些死后哀荣。”
说着,
郭氏家族也来人了,
男的女的来了许多,一进来就开始吵,质问起杜如晦。
杜家这边族人上前劝说,闹的不可开交。
李逸在一边冷眼瞧着,看了会也没去劝说,便去找十娘。
十娘听说祖母娘家人来闹事,便要出来帮忙安抚劝说,这会太原郭氏族人正说起郭氏用的棺木等,
因郭氏没了诰命,杜如晦原已说换上等杉木棺,可郭家不肯,硬是要用郭氏原来置备下的。
争吵间,
皇帝派内使前来吊唁,并赐粟十石,绢百匹。
“杜公节哀,”使者传达皇帝谕旨,没有接受杜如晦丁忧去职请求,但给杜如晦一个月假期。
按朝廷丁忧制度,一般也只要求为父母丧去职丁忧,祖父母丧并不要求丁忧。
杜如晦请求皇帝能够给郭氏死后哀荣,提升下葬规格,皇帝没有理会。
这也很正常,年初一才下旨褫夺的诰命,不可能才两天就又恢复,那岂不是如同儿戏。
赏赐十石粟百匹绢,那都已经是很不错了。
杜如晦被郭氏娘家人吵的烦了,这时便大声对郭家人道:“你们刚才不是说要给阿祖三丈的棺木,还要加石椁,还要雕刻彩绘,现在天使在此,你们何不直接跟天使说,让天使转奏圣人?”
郭家人为难杜如晦,却不敢在天使面前放肆。
何况提的要求也都是逾越过份的,当下一个个闭口不言。
杜如晦又道:“太原郭氏,河东五大名门之一,如晦还请郭家亲戚们,能够为祖母向陛下讨赐东园秘器。”
郭家人被杜如晦堵的哑口无言,于是也没有人再闹事了。
没有了郭家人闹事,
接下来在杜如晦的亲自主持下,倒也是井井有条。
只是郭氏终究是没有了诰命,只是庶人身份,杜如晦又不肯按郭家说的僭越,于是棺木仅用了杉木,尺寸规格也都是庶人的。
其余陪葬器物等,也都较为低调节俭,用杜如晦跟族人亲戚们的话说,杜家刚刚因杜敬爱惹了个大祸,家财都被抄没了许多,现在这个时候更不能过于高调奢侈。
大家自也是认同,当然不少人也知道杜如晦跟郭氏向来不和,郭氏亲儿子还杀了杜如晦亲兄长,如今杜如晦操办郭氏后事,不肯风光大葬也是必然。
反正这事办的也挑不出个什么理来。
杜如晦定下七七之后,正式下葬,葬于万年县少陵乡显观里少陵原杜氏祖坟,
“阿祖很早以前就曾有言,我祖父有原配前妻,故死后当她当别葬。”
大家也没意见,郭氏是续弦,杜如晦祖父早和原配合葬一起,郭氏想合葬也没位置。
十娘留在杜家守灵,李逸也只能陪着。
这个新年,李逸夫妇有孝在身,也是谁家也没去拜年。
十娘每日以泪洗脸,日渐消瘦,李逸每天大半天的时间都得跑杜府安抚她。
上元节过完,
朝廷正要派使者押杜敬爱去洛阳换人,结果临出发前一晚,杜敬爱病死牢中。
“御医检查过了,就是病情加重,他身子本就病弱,一下子就没了。”李逸告诉杜如晦。
杜如晦听后长叹一声,这杜敬爱一死,换回三弟楚客这事也就打了水漂了。
“杜淹只怕不会信,”他叹道。
“他信不信,那也没办法了。”李逸估计杜淹也不会信,儿子来长安行刺,结果失手入狱,大唐把他们娘三的财产都抄没了,他娘也病逝,现在儿子又没了,谁知道杜淹会发什么疯。
“二哥得多注意下安全,增点些家丁护院。”
“你也多加小心。”杜如晦道:“估计我们两个现在成了杜淹眼中钉肉中刺了。”
第230章 愤怒青年李世民
新年过完了,
天下依然大乱,关中还算稳定,但关外却是战乱不休。
神禾塬畔,
常宁宫恢复开工,能征善战的秦王李世民,依然只能蹲在工地上监工,他想统领兵马,征战讨伐,可惜几次上书,皇帝不予理会。
“李神通误国,真该处死。”
水河畔,李世民骂着淮安王神通,他攻聊城时的所作所为,已经被魏征和崔民干奏报长安。
本来聊城能攻下,可就因为他不愿让赵君德等李密旧部立功分赏,就在城破之际收兵,导致错失良机,
最后聊城被窦建德夺去,还导致了河北山东许多李密旧部,对唐朝很失望,转而依附窦建德。
“窦建德攻拔聊城,军势益大,山东州县靡然向风,尽归建德。神通部下亡失甚众,已经丢失魏州,败退黎阳,依附李世绩,
宇文士及和封德彝弃济州而走,夏军不战而胜。窦建德转攻邢州,我总管陈君宾被俘。”
房玄龄摇头,“如今窦建德兵锋强劲,几乎拥有大半个河北,自下冀州后,接连又夺取了贝、德、博、魏、邢诸州,
如今李神通虽退往黎阳,依附李世绩,但李世绩南有王世充,北有窦建德,已危如累卵矣,只怕很难守住。”
整个河北局势,彻底糜烂了。
原本李密兵败入关投唐后,大唐顺势接收山东李密旧部,一口气得到连城百座,
可惜大唐最后没能整合好这些地盘,没能把这些兵马统一起来,
被李渊寄以厚望的李神通,甚至起了负作用,反把许多归附大唐的李密旧部,又给推到窦建德那边去了。
李世民那个气啊,“要是我招抚山东,又岂能是这种局面?”
李逸在旁边看李世民那气愤着急的样,也只能安抚:“大王,时机未到,急也没用,等,得有耐心。”
“可山东都糜烂了。”
“那也没事,不破不立,破而后立。本来嘛,李密当年势头那么大,可却始终拿不下洛阳,就因他一开始吞的太多太杂,始终没有嚼烂,
兵马虽众,可都是乌合之众,打打顺风仗还行,一场大败就彻底分崩离析了。
现在窦建德别看风头同样很盛,但窦建德的问题,跟李密是一样的,他现在部众很多,可大多是地方豪强和贼盗,还有一些投降的官兵,十分杂。
他们要是遭遇一场大败,也会跟李密一样崩掉。”
山东那个烂摊子,
大大小小的军头无数,谁过去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整合的好,都只是勉强的联合,但这种联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非常不稳固。
李神通虽然在聊城的所作所为非常过份和愚蠢,但其实就算他不搞这些操作,能顺利拿下聊城,
也敌不过锋头正劲的窦建德的,
靠七拼八凑的队伍,跟窦建德打,李神通没那个本事。
李世绩都没那个本事,
“无逸觉得李世绩能守住黎阳吗?”
李逸摇头。
“守不住?”
“肯定守不住,之前宇文化及攻黎阳,李密全力救援,靠的还是宇文化及断粮,这才逼退了宇文化及。
而如今窦建德兵力比宇文化及还多,士气更强,且还不缺粮草,李世绩却没有后援,那李世绩拿什么守黎阳?
就凭黎阳仓里的粮食?
他固然不缺粮,可缺兵啊,我敢说,很快就会收到李世绩败讯的。
“就没有办法挽救?”李世民不甘心。
“窦建德出身草莽,素有仁义之名,如今他打着为杨广报仇的名义,到处攻城掠地,但他跟其它盗匪不同,他每次攻下城池打了胜仗,得到的物资缴获,全都分赏给将士,自己不留一点,
他甚至都不吃肉,只吃蔬菜,他的妻子曹氏,不穿绫罗,他使唤的婢妾,也才十来人。
他俘获的隋朝官吏,也都善待,只要愿意归附,也都量才授官重用。不愿归附的官兵,也都发给钱粮遣散回乡,
别的枭雄军头,都在到处抢夺钱粮,搜刮民脂民膏,可窦建德却在自己的地盘里,劝桑课农,剿灭贼匪,甚至还兴修水利,轻徭薄役,
大王你说,窦建德这样的人,自然能得到军心民心,他现在只是根基不深,但只要给他足够的时间,还是非常可怕的。”
“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鞭长莫及,朝廷现在没有余力往关东投入太多兵马,只能是尽力安抚山东归附诸将,让他们勉力支持,
朝廷的重心,还是得一步一个脚印推进。”
“先平李轨,再平刘武周,然后是王世充、窦建德,必先稳固关中、河东,这才是我大唐立国之根本,然后再争关东。
北方平定,山南江淮岭南等地,自然传檄而定。”
对李逸的这个见解,李世民总是不甘心。
说到河西,李世民也是又有怨言,河西的李轨现在深陷饥荒和内乱之中,安兴贵安修仁兄弟俩已经联合河西胡人还有薛举投李轨的一些旧部,公然起兵反李轨,
李轨却无力应付,
堂堂大凉皇帝,却被安兴贵等一些臣子叛乱围攻,不但不能出兵平乱,反而是只能困守城池,
而居然没有人来勤王救驾。
最最让人震惊的还在于,安兴贵兄弟起兵叛乱,手下只有一千人。
而李轨出城迎战,也只有一千步骑,兵败逃回城中固守,却迟迟没有援兵。
河西如此情况,可以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
虽然安兴贵离开长安时说他一人就能劝降李轨,可谁也没想到,李轨不降,安兴贵就敢直接要灭了李轨。
还能这么顺利。
“我昨日面见陛下,说河西大局已定,没必要再让太子统领几万人马前往,徒耗钱粮,应当把宝贵的兵力,有经验的大将,调往河东,增防太原。可陛下却没采纳,刘武周随时会引突厥人南下,我忧心如焚。”李世民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