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李逸回来,并没有住她那,而是住在了新罗婢那,这让罗三娘很是失望,这刚回又走,下次见面又不知道要多久。
“春耕开始了,各处庄子都要忙起来了,要是各处管事、庄头、掌柜的要来支用钱粮,你多操些心。”
骑马回宜寿宫,
一路上看到关中原野上,许多百姓都在忙春耕。
春天百姓们忙着种些谷子、糜子这些,这些大多是轮作。
回到宜寿宫,已是傍晚。
匠头赵丰赶紧来询问样钱是否得到通过。
“嗯,圣人对你雕刻的象牙样钱非常赞赏,就按此雕刻祖钱,你赶紧带匠头动手,雕好后还得再送圣人御览审核。”
李逸把一众铸钱匠头都叫过来,
“从现在起,赵丰检校宜寿钱监的丞,授八品。”
须发花白的赵丰上前,接受李逸的任命。
紧接着李逸又挑选了四个老匠头,任命他们检校监作,授九品。
又任命了炉长、班头等。
一边让赵丰他们雕祖钱,一边准备铸钱前期工作。
“每炉需匠丁三十六人,按县公的安排,采用大坩埚等则日可铸两万钱,如果母钱翻砂法熟练,则还能再提高产量,”
一个完整的铸钱,工序极多,从熔炼合金,到制砂箱,砂舂填砂刮砂修型再到起模合箱充型开箱,
开箱后得到钱树,还只是毛坯件,还带着浇道铸柄,还要经过后续的锉边、滚边磨面洗眼,最后涮灰清砂,穿绳成串。
三十多个人一座炉子,一天能铸出两三万钱,已经很了不得了,以前他们最多一天一万钱。
“还请县公多调运铜铅锡料,另外炭需要很多,这三十六座炉子,木炭不能停,消耗量很大。”
铸钱炉是现成的,
工匠也是现成的,
工人倒也不缺,这里到处都是等待安置的流民,只要以工代赈,一天包两顿饭吃,再给一二升粮一天工钱,有的是人抢着要做工。
这也还能帮助流民善后。
“我们这就是在山里,又有这么多流民,直接安排人砍柴烧炭就是,一举两得,既解决炭的问题,还能降低成本,二来也可以安置一些流民。”
“还有现在开春了,我们可以组织流民和驻守在这的禁军,一起垦荒屯田,到时还能自给自足,节约开支。”
那些铸钱工人、烧炭工人的妻儿老小,可以组织起来开荒屯垦,组成生产互助组,李逸这边以钱监名义借给他们粮食种子农具等,这样也算是让那些钱监的工人没有后顾之忧。
与赵丰等一番商议过后,
初步定下,铸钱的匠头,带班的班头,包两餐,外加每天五升粟。工匠,包吃外,加每天三升粟工钱。
一般的铸钱工、烧炭工,则是包吃,加每天两升粟米工钱。
而其它负责运输等杂活的,则包两餐加一天一升粟工钱。
这个工钱已经很低了,只发点小米,没有钱。
可对于那些流民来说,这已经是让人激动的好消息,现在他们最缺的恰就是粮食,真给钱还没人愿意。
消息一出,无数人争抢报名,不管是铸钱还是烧炭,或是搬运,只要能有个活干能有口饭吃,还能拿到些小米做工钱,就满足了,起码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季节,不会再担心饿死。
第272章 一人身兼六职
干一天活,才给一升粟工钱,这要是放太平年月,那得被人骂作扒皮鬼。可是现在,哪怕是一天才一升粟,众流民也是挤破脑袋。
本就是流民,有些是从朔方盐夏那边来的,有些是从陇右河西过来的,都是比关中贫困的地方,遇战乱加上饥荒,只能背井离乡的往富饶安稳的关中跑。
不少人以前还来关中做过麦客,
每年夏天,麦子都是关中的先熟,陇右朔方的熟的晚,许多穷人就结伴来关中收麦子,赚上一点粮食。
一遇灾荒,也是先想到来关中逃荒。
“老赵,你说一天才一升粟,是不是给的太少了?”
“还管两顿饭呢,这年月,对这些流民来说,能管两顿饭就不得了了,给这升粟,是让他们能够养家呢。”
一升粟,能养什么家人?
人挤人的招工现场,
很快,一千三百名铸钱工就最先招满,一天管两顿饭,还有两升粟,在所有流民眼里,这都是待遇最好的。
紧接着,又招了两千砍柴烧炭工,这活得在山里,没在作坊铸钱轻松,但冲着一天管两顿饭,加给两升粟工钱,也照样是很快就招满了。
最后七百名一天管两顿饭,只有一升粟工钱的杂工,也一样招满了。
四千人,
当宣布招满时,无数还没挤到前面的人已经在捶胸顿足。
要不是有一千禁军持矛提盾站在那,估计这些人都想要闹起来。
刚被太子李建成围剿了一通,
如今面对着有千名禁军的李逸,这些人也只能叹气连连,却不敢乱来。
“铸钱监现在暂时只需要这么多人,你们没招到的,也先别急。这山里,原也开垦了不少地,
现在可以再重新种起来,
正好开春,我可以调来种子、农具等,你们结成队组屯垦,
粮食收获之前,朝廷会借给你们口粮,无息。”
五户一保,五保为一甲,四甲为一屯。
五户一保,结成一个生产组,一起垦荒种地,互帮互助,保内五户人家,还有互相监督不法的责任,通贼通匪要负连坐责任,甚至需要轮流出人参加联防巡逻。
这样弄,也是因为这些全是流民,没有生产工具,也没有口粮钱财,他们没有生产自救的能力。
缺少牛马等大牲口,开荒耕种也困难,所以只能是几户联合起来生产,特别是不少流民缺少壮劳力的情况下。
百户一屯,
边赈济,边组织他们垦荒屯田,生产自救,李逸借给他们口粮和农具,但无需利息,免的他们承担不起。
那些铸钱工、烧炭工、杂工的家人,也可以编为屯户。
原先这南山无数流民,被李建成称为贼匪,把他们的窝棚木屋烧了,把他们赶出山,现在李逸又要重新安排他们屯垦,
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受罪的还是这些百姓。
在这里护卫的一千禁军,李逸也安排他们在宜寿宫旁边屯垦一些地,这样也算自给自足。
接连几天,
赵丰等匠头忙碌着制作祖线,李逸则忙碌着在编保甲。
最后,在宜寿宫所在的黑水峪一带,李逸编了七十二屯,在诸山谷间弄了七十二个小屯庄,
给他们调来口粮、农具,
于是这些人就在选好的地方,伐木搭棚,树立栅墙,建立村屯,然后在山谷平地垦荒种地,其实原来许多谷地就被流民开垦耕种了,但上次被建成不分青红皂白的当做贼匪来剿,
每十天,
各屯的保甲长来宜寿宫领口粮。
口粮算是借的,以后要还,但不算他们利息。
两千炭工,也进山砍柴烧炭,在山里搭起棚子。
南山群盗,编户齐民,都为生产自救。
只要李逸能给这四千工人,七十二屯百姓供给口粮,那么就能这么安稳下去。
他们的要求真的很低,再苦再累,只要能有口吃的,就愿意听从安排。
一天一升粮工钱的杂工都抢着干,抢不到杂工,进山垦荒屯田,只要每十天能领到一次口粮,哪怕是借的,他们也愿意。
李逸想想自己,掏七百万买座豪带马球场的豪宅,豪掷千金。可细算一算,以如今的粮价,这笔钱也就只能买到一千九百多石粮食。
一人一天一升口粮,两万人一天就得吃两百石,这七百万也就够这里的流民们十天左右的口粮。
他在这铸钱,一个月如果三千赚钱,都还不够亏空的。
但从长远看,这两三万的流民,如果安抚好了,其实也能节省很多钱。就说这几年,司竹园群盗年年造反,每年都要攻破县城,造成的损失极大。
甚至仅是他们盘踞司竹园,就让朝廷损失了这片百里竹海的巨大收益。
而安抚住了这几万人,解决了这里的匪患,看不见的收益是巨大的,节省下来的贼匪开支是巨大的。
如果这七十二屯能稳定下来,以后这里还能增加几万亩十几万亩的垦荒新田,
更别说铸钱监要是月月赚三千,那一年可就是赚六万贯,很大一笔了。
几天后,
李逸带着赵丰他们新雕刻好的祖钱,再次回长安。
这次,还带来了善后安抚流民的计划。
太极宫,
李渊召见李逸。
“四千名匠丁,七十二屯流民?”
李渊拿着李逸写的详细奏疏,看的很仔细,也越看越惊讶,这小子做事雷厉风行,很有一套啊。
司竹群盗,为患已久,
他现在居然釜底抽薪,一招解决了?
不过看到这编的流民屯,居然编了七十二屯,那就是七千二百户,不管每户多少,那也是两三万人了。
以三万人计,光每天口粮就得几百石,
好一个大坑。
但李渊不得不承认,李逸能用此法安置他们,比太子建成一通乱剿要强的多。
光剿不能妥善安置,很快流民又会逃回山里,甚至流窜起来,为祸更大。
精铜雕制的祖钱,中间方孔只凿了一个小孔,并未完全打开。
“陛下,这个孔没开,是俗称金口未开,需要陛下御批通过,祖钱可使用后,方开金口,再用来制作母钱。”
“这祖钱雕制的很精细,朕很满意,那就开金口,翻砂铸造母钱吧。”
对于李逸招募了四千工人,和安置七十二屯流民之法,李渊也完全支持。
“那四千工人,以后就是宜寿钱监匠户,周边七十二屯流民,也都编户齐民落地安置,朕免他们三年租调。”
李逸向皇帝提出了自己的困难,这么多人,每天都得几百石口粮,何况还得付四千人的工钱,一天也得百石。
“朕会下旨,让太府寺从粮仓拨粮,你组织人到粮仓去运粮回去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