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35节

  夜寂寥,李逸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了。

  罗三娘可能以为李逸是看上了杜十娘,才嫌弃她。

  杜十娘和罗三娘都是他比较欣赏的,两个出身完全不同的女子,身上各有闪光点,

  但李逸对杜十娘现在,其实跟对罗三娘的想法没啥不同,

  都才十五六岁的大丫头而已,

  什么想攀附杜家娶杜十娘,更是没有的事。

  他不否认杜十娘很优秀,但也就见了几次面,话都没说过几次,哪能就有婚姻的想法。

  况且他心里也明白,身份悬殊,这也不现实。

  他现在也并没有心思去想那些。

  思绪许久,李逸得出个结论,还是他太优秀惹的祸。

  我若盛开,蝴蝶自来。

  这无逸人长的年轻,也算相貌堂堂,再加上李逸这丰富阅历,在这乡下确实是有点耀眼了,简直是鹤立鸡群。

  想不吸引人也难啊。

  天明,

  李逸起床,

  无极小院里也是一副忙碌的景象,

  磨豆浆的、煮豆浆捞豆皮的,炸油豆腐,做纳豆的,没有看到罗三娘。

  桥头没有罗三娘的身影,是罗五媳妇带着一个村里婶子在卖豆浆豆脑,生意还不错。

  罗二一家和兰香她们看到李逸回来,眼神有些复杂。

  李逸招手叫秀芝过来,

  “三娘呢?”

  “早上说人不太舒服,就一直没起,我去看了,眼睛都哭红肿了。”

  李逸沉默。

  “二愣婶娘来了没?”

  “一早就已经来了,这会已经在打扫课堂。”

  “嗯,我去冯家堡,早饭就不在家吃了,中午再回来上课。”

  李逸简单洗漱一下,又离开了,现在这气氛,实在是不想呆。

  牵上了李世民送的那匹突厥马,

  别弓带剑,出门上马而去。

  这匹马不愧是秦王所赠,很好骑。

  骑在马上小跑起来,那种感觉很玄妙,有种策马驰骋纵横天下的豪迈感,虽然他这速度很慢,但不影响他的心情好起来。

  他打算有空还是要练练骑射和横刀,

  君子六艺里也有骑射嘛。

  骑着马一口气跑到冯家堡私塾,心中抑郁一扫而空。

  董秀才还以为学生这是一大早来给自己请安呢,十分高兴,捋着胡须将他迎进院,

  “来的正好,赶紧把三字经抄一篇给我,”

  “记得用你的瘦筋体。”

  李逸顿时苦了脸,这一大早上就得来这写一千个大字,这真是自投罗网。

  杜如晦和孙伏伽那里还欠了两篇瘦筋三字经呢,不对,他昨天还收了人家李世民和杜十娘的厚礼,不也还得给人家写一篇。

  今天上午也不用去了,在这好好写字吧。

第37章 旨授太子正字

  长安西北,

  泾州。

  大秦皇帝薛举率领陇右精锐一路南下,侵入泾州,主力屯于安定县之折城,前锋向高城逼近。同时左右两翼,轻骑抄掠扶风郡和北地郡。

  关中震动,长安不安。

  百姓骚动,东西两市粮店排起长队,粮价飞涨,朝廷下令开常平仓放粮抑制粮价。

  西讨元帅秦王李世民也在这此时,迅速赶到了豳泾边境的长武城。

  军旗猎猎,

  长武城筑于隋开皇中,为边关要塞,其西便是浅水塬,秦朝大将蒙恬和太子扶苏筑城于浅水塬,便是高城。

  李世民抵达长武后,便不顾风尘仆仆巡视城防。

  “长武城周长五里,城墙基宽三丈,顶宽七尺,高三丈,垫土夯筑,东、西、北各一门,南门两座,

  城壕深五丈,阔三丈。”

  李世民登上城门楼,长武城雄踞塬首,面临泾水,俯瞰通道,是长安北面门户。

  “集结了多少兵马了?”

  大唐对外号称是秦王李世民统兵十万迎击薛举,但实际上李世民手里并没有这么多兵。

  薛举这次是倾巢而来,不仅主力杀入泾州,而且还分兵左右两翼,轻骑袭击扶风和北地两郡,大唐不得不分兵堵截,同时又还得面对河东刘武周、洛阳王世充,以及山南的朱粲等势力。

  甚至是京北的稽胡部落虽在年初进犯时被重创击退,但也还得防范。

  “我们在泾州豳州集结了四万人马了,”行军司马殷开山在旁答道。

  “不够,”李世民摇头,“薛举来势汹汹,兵锋正锐,其麾下多是陇右精骑,我们四万人不够。”

  他指着长武城,“东南旷原,西北大谷,城系土筑,不能坚固,必须深沟高垒,加固城防,增建瓮城,加深城壕,角楼也要增加。

  在周边,也要增加堡塞、烽墩。

  我们要增加明碉暗堡,城壕要遍设尖桩鹿砦,严加防守。”

  “还有,让民夫加紧运输粮草箭矢入城储备,”

  殷开山皱眉,“薛举不过隋朝一校尉,用不着如此畏惧,他敢深入腹心,我等正好将他一战灭之。”

  “不可轻敌。”

  李世民虽然年轻,可却并不轻敌。他清楚知晓,薛举的军队,大部份都是隋朝的陇右军,拥有大量骑兵,实力强劲。

  而他手上现在只有四万人,尤其是缺少骑兵。

  若是在浅水原这样开阔的平原作战,李世民并不觉得有多少胜数,何况薛举的兵力,是他的三倍。

  殷开山出身陈郡殷氏,是隋朝秘书丞殷僧首之子,殷开山在隋朝为太谷县长,政绩挺卓越。太原起兵后,他被征召为李渊的大将军掾,后调入李世民的元帅府任长史,破长安后,赐爵陈郡公,升丞相府掾,

  如今是吏部侍郎的殷开山,是李世民的心腹,参谋预略,多有倚重。但殷的短处是他出身文官,在隋朝做了两任县长,虽然太原起兵后,跟着李世民从平西河,又西进略地扶风,南渡渭水击败卫文升,攻入长安。

  殷开山参谋辅佐还是不错的,甚至他还曾奉李世民招抚流民很有成效,可还是不能掩盖他并不擅长军事这一弱点。

  李世民挂帅招讨,李渊给他安排的长史是宰相刘文静和司马殷开山。

  但现在刘文静却不在前线。

  李世民的表舅公,内史令窦威新逝,李渊把纳言刘文静急召回长安,这让李世民现在少了一个重要的辅佐。

  面对兵锋正锐的薛举父子,

  去年曾经击败过薛仁杲一次的李世民没有轻敌,薛举薛仁杲父子以勇武闻名,而他们统率的秦军,实是隋朝的陇右边军。

  那是当年灭吐谷浑夺伊吾,威震西域的那支陇右边军,兵强马壮,不得不小心谨慎。

  长武身后就是长安,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离长安仅三百余里了。

  这里绝不容有失,

  李世民来到前线后,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全力加固长武城,加紧在这里屯粮。

  此外,泾州城、高城也绝不容有失。

  高城若失,长武也能独存。

  “须立即派兵增援泾州,并增兵高城。”李世民沉吟后下令,“长平郡王何在?”

  身披银甲的长平王、刑部侍郎李叔良上前,

  这位是李世民的堂叔,李虎之孙,追封郇王李长子,宗室近支。李是李渊的亲六叔,已经去世,生有六子,伯仲叔季德幼。李叔良是家中老三,李渊不久前册封太子,并分封世民、元吉为秦王、齐王时,还同时册封了九个宗室郡王,

  其中就有长平王李叔良、新兴王李德良兄弟俩。

  做为关陇名门子弟,李叔良也是擅骑射懂兵法的,李唐开国也是立了不少战功。

  虽算不是什么上将,但毕竟是自家人。

  “请长平王立即带兵前往泾州镇守。”

  “骠骑将军刘感,”

  “末将在。”

  “命你为泾州镇将,协助长平王镇守泾州。”

  “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坚守泾州,城在人在。”

  李世民给两人分兵八千,要求就一个,守城。

  刘感是一员猛将,是匈奴人,北魏高昌王刘丰的孙子,隋朝时就是禁军将领了。选他协助李叔良,就是倚重他的统兵经验。

  李叔良做为宗室郡王坐镇,再配一个猛将协助,只是守泾州城应当够了。

  毕竟李世民亲自坐镇长武,相隔并不算远。

  “殿下,属下愿意前往高城镇守。”殷开山主动请缨。

  但李世民却没答应,殷开山虽是行军司马,但统兵非他所长,他望向八大总管,刘弘基、李安远、慕容罗、刘世让、丘行恭等。

  “安定道行军总管刘世让,”

  “末将在。”

  “命你率本部五千人前往高城驻守,骠骑将军刘宝为你副将。”

  刘世让和刘宝是兄弟俩,隋朝末也在扶风郡拉起一支人马,后来归附李渊后,还主动请缨平定唐弼的余部,他们手下五千人,基本上就是他们自己的部众。

  李叔良、刘感率八千人镇守泾州,刘世让、刘宝兄弟俩率五千人镇守高城,李世民自己则率丘行恭、慕容罗等镇守长武。

  四万人就顶在泾、豳之地,死守住通往关中平原的通道上。

  李世民要求就一个,深沟高垒,守城不出,耗。

  耗到远道而来的陇右边军断粮,耗到他们锐气全无。

首节上一节35/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