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敢擅自出战,斩。”
军议结束,
李世民仍站在长武城头,披甲的秦王府典军、内侍省内给事、汶江侯、柱国张阿难上前,这个嘴上无须的宦官,从背包里拿出焖烧杯。
“殿下一路奔驰,一到长武就忙于军务,连饭都顾不上吃,赶紧喝点肉粥吧,”
李世民接过,杯子打开,里面一股肉香扑面而来。
“好香,”
张阿难给李世民把焖好的肉粥倒在杯盖里,把折叠的不锈钢勺子展开,李世民接过,就站在城头喝起肉粥来。
“嗯,这路上跑了两个时辰,肉粥却焖到恰好,软烂,却又很鲜嫩,如晦送我的这个焖烧杯还真是不错。”
李世民年纪轻轻,可常领兵在外,饥一顿饱一顿的,这胃很不好,现在有了这个杯子,随时随地能喝上口热乎软烂的肉粥,还真是很不错。
他曾经有过衣不解甲、马不停蹄的连续追击敌人几天几夜的经历,拿下过一场场辉煌的胜利,这胃却也熬坏了。
热乎软烂的肉粥下肚,顿时让胃暖暖的,很是舒服。
李世民不由的越发佩服那个能制出此杯的人,他先前也找过长安的优秀匠人,让仿制此杯,结果却都达不到这样的焖烧效果,让人失望,也越发让他佩服李逸的师傅李老道,
居然能用天外殒铁炼制出此等神奇的不锈玄钢,
可惜这个了得的老道居然死于一场暴雨后的垮窑,
还有那个李逸,一手瘦筋体真的很不错,虽然看的出还欠些火候,但已经很不错了,可惜他没接受自己的招揽,不愿入秦王幕府,或许是书令史之职太低,可他的出身,也不可能说直接征辟他为官吧,既非名门出身,又如此年轻,还没有名声。
吃着肉粥,一时不免思绪乱飞。
他又想到那天临走时,那个年轻人送给自己的丹药,他身边有带随从医师,但李逸这年轻人是真不错。
等打完这仗,
再去御肃乡找他聊聊,若真有实才,自己保举他个从九品的秦王府参军事,也并非不行。
长安。
万年县衙里,
法曹孙伏伽正伏案奋笔疾书,他正在给天子上书进谏,
他进谏三策,
天子有争臣,虽无道不失天下,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闻其过。臣劝陛下虚怀纳谏,开不讳之路,选贤任人,励精图治。
其二,百戏散乐,本非正声,隋大业天子就是贪图安逸享乐,官场淫风四起,是王朝灭亡的征象,劝告皇帝不要沉迷于声色犬马,要雅正社会风气。
其三,性相近,习相远,隋朝灭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皇帝身边的人乱国,因此,皇帝要慎重挑选皇太子及诸王身边的人,防止身边的人误国坏事。
这进谏三策的最后一条,还特意引用了李逸的三字经,为此在谏书最后,他还把李逸这个道士还俗的乡下村长的特别事迹报告天子,说李逸帮扶村民,又义建小学,甚至还写出三字经的事迹报告天子,谏书后还附上了那天他从李逸那要来的那十二张瘦筋体三字经大字。
这篇谏书洋洋洒洒写了万字,
送呈到太极宫李渊御前,李渊看后,大为高兴,“这个孙伏伽不愧是考中过进士的人,又是从小吏做起,对隋朝之所以亡国看的很透彻啊,这样的人朕要重用。
裴监,你现在就替朕拟旨,擢升万年法曹孙伏伽为从五品御史台治书侍御史,赏绢三百匹,再把孙伏伽的谏书京司百官传观。”
说完,李渊又看着随谏书呈上的李逸瘦金三字经十二句,
“这字确实不错,铁划银钩,充满傲气,能写出这样的字,和作出这样的三字经的人,居然是个才十六岁的年轻人,还是个刚还俗的道士,”李渊捋须感叹。
裴寂陪坐在皇帝旁边,
这位尚书右仆射、知政事的魏国公,深得皇帝宠信,赐田千顷,食邑三百户,长安豪宅一所,织物四万段。
皇帝甚至只呼其为裴监,从不直呼其名,经常拉着他一起坐御榻,满朝文武无人可及。
“此子确实不俗,在乡下做个村长有些可惜了,臣建议陛下可以特旨授他东宫司经局太子正字,”
裴寂早从皇帝刚才的表情神态和语气里,看出皇帝对那个年轻小道的赏识,也就顺着提出要授个官职。
太子正字,不过区区从九品上,其职事也仅是负责东宫藏书的校刊。
毫不起眼的清闲职务,一般都是给那些贵族名门大家子弟做起家的台阶,清而不要,但对于那个乡下小道来说,这就是极大的恩赏了。
直接就一步为官,甚至进了太子东宫,对才十六岁的李逸来说,应当是能让他受宠若惊的吧,这也算是鲤鱼跃龙门了。
若是那小子懂事知恩,以后自己倒是可以考虑栽培一下。
“嗯,太子正字,倒是挺合适的,过两年让他给承宗讲讲三字经。”
太子李建成今年二十九,结婚却比弟弟李世民还晚两年,取的是小他十岁的五姓女,荥阳郑家的郑观音,今年建成的嫡长子,也是李渊的嫡长孙李承宗才出生。
“赐绢二十匹,赐掖庭宫女一人。”
李渊的掖庭宫中,许多宫女都是籍没入宫劳作的罪官家属,实在是太多,衣食之费,固自烦多,李渊现在也开始将一些宫人赏赐给自己的元从禁军,或是宗室贵族官员们,甚至是把一些前朝罪官家眷,赦免其罪,放还亲族,以拉拢那些名门贵族。
太极宫里宫女上万,李渊也都是从前朝继承的,不少年纪也大了,放免些宫人,没家人的婚配禁军,或是赏赐给臣子,有家人的回家,也算是一项德政。
“裴监啊,一起北海泛舟,弹琵琶喝酒。”李渊拉起老伙计潇洒去了。
第38章 鲤鱼跃龙门
中午,
外面太阳正烈,李逸在东厢房上课。
“让你们准备好的小棒,都准备好没?”
教室里,中午吃的饱饱的六十个孩童,都赶忙举起了手中的小木棒。
“很好,今天我们就开始上算数课。就从数一数开始,用我们的小棒,来学习一到十。”
李逸拿出一叠A4白纸,上面写着十一个阿拉伯数字,从零到十。
不过此时还不能叫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都还没出现,这些数字应当叫天竺数字,是古印度人所发明。
但跟李逸现在拿出来的还是有所不同的。
李逸觉得阿拉伯数字还是有不少优点的,简洁明了,易于书写和计算,所以并不介意向他的学生们传播,中华文化是有很大的开放和包容性的。
每张白纸上一个阿拉伯数字,跟着还有个汉字大写数字对照,为了更形象,他还在上面画了相应数量的蛤蟆。
“这里有一只蛤蟆,我竖起了一根手指,手里拿着一根教鞭,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同学们,可以从你们的小木棒里拿出一根来”
孩童们觉得很有趣,一个个从自己的那把木棒里拿出一根来,一个个坐在地上听的很认真。
“这个数字1要怎么写呢,他像不像你们手中的木棒,但写的时候要有点斜。这些数字符号,来源于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国,我们学习这些天竺数字符号,用来书写和计算会更加方便”
一个中午上了四节课,其实也就学三字经,背和写,算数课,认识一到十。
“下课时间到,今天老师就讲到这了,下课。”
班长罗石头立即大喊一声,“起立,”
全跟大小孩子全都站了起来,跟着石头向李逸鞠躬,
“同学们再见,”
石头带头大喊,“老师再见。”又带着鞠躬。
李逸对这些孩子只上了几天课,就已经学会了上下课的礼仪,很是满意,石头这班长也选的好,挺有威望的。
“石头你安排同学轮流值日,”
“好的,老师。”
李逸走出教室,
屋里顿时嘈杂起来,
无极院里正忙碌着,东院打井的匠人早已经顶着太阳开始干活了,而修房的匠人,也带着大工小工和帮工的村民在干活,有的在院后崖下重新清理崖坡,取土打胡基,以后还要重新挖几孔靠山窑洞出来,
东院的三间倒座房、四间耳房,也都开始砌胡基。
西院也已经平整好场地,同时开始砌建,李逸现在手里资金充裕,所以直接请了多名工匠,大工小工也请的多,本村的村民也是给粮食做工钱,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中午也就休息了个多时辰,就都开工了。
木匠们也已经到位,开始拿着斧头锯子在处理木头。
李逸到处打了个招呼,又到厨房,让再熬些绿豆汤给大家送去,他考虑或许应当去药房买点材料回来煮些凉茶给大家喝。
“无逸!”
外面传来喊声,
是王乡长来了,满头汗水,见到他出来兴奋的道,“无逸,赶紧换身干净衣服,跟我去长安。”
“都这个时候了,去长安做甚?”
“好事,天大的好事,别说那么多了,赶紧的。”
李逸的追问下,王乡长说是他今天在县衙当值,结果尚书省吏部派人到万年县衙通知,让马上通知御肃乡罗家堡村正李逸去尚书省吏部。
“去吏部做甚?”
“那人让你准备好钱,到时交朱胶绫轴钱。”
“交啥钱?”
王乡长拍着他肩膀道:“哎,交朱胶绫轴钱,那就是交官告钱,意思是吏部授官给你了,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李逸仍是一头雾水。
“旧例,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交朱胶绫轴钱,”
老王解释下李逸才算明白,凡是授官,以及封赠、加勋等,其任命程序都是中书省奉旨,以皇帝口吻,写好任命词,经门下省审核过再由皇帝画可后,将御批原本存档,再另抄副本送尚书省办理正式手续。
文官交由吏部办理,有专门办告身的机构,大体就是先把本人乡贯、出身、年甲和任命词抄写在黄麻纸上,逐级审核后,最后再盖上专门的‘尚书吏部告身之印’,再用锦绫装裱成卷轴。
官员领取告身,得先掏钱,称为朱胶绫轴钱,相当于工本费,也称官告钱。
这笔钱还不菲。
当然,除了这个锦绫卷轴告身外,官员们也还要领取一张尚书省发的公文,称为敕牒。
这玩意,其实就相当于任命状,是官员的凭证了。
现在上面通知李逸带钱去吏部领告身,
那自然就表示他被授官了。
“我当官了?”李逸不解,上次李世民倒是想招他入幕府,但给的只是一个秦王府书令史,流外小吏而已,根本没有告身。
“那还能有错?赶紧吧,离长安几十里路呢,咱们得快马加鞭。为了你这事,我可是马不停蹄的从长安跑回来,就怕耽误了。”
“多谢乡长。”
“叫叔。”
“谢叔。”
虽然疑惑,但李逸也没耽误,去换了身缺胯长衫,戴上软脚幞头,马厩里牵上突厥马,便跟王乡长往长安赶。
路过大桥,
三娘还在守摊,看到李逸,目光躲闪。那晚后,三娘便躲着他,罗二一家甚至搬回到了原来的窑洞去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