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了,太贵重了。”
“你的无极小学不是有个学会么,我这些送给学会,”
“那怎么好意思,”
“你办学校,不收学费,还管饭,我也尽一份绵薄之力。”
“好,那你以后也是我们无极小学的学会会员了,回头我给你一份收据。”
夏日午后闷热,
李逸跟杜十娘在河岸边大树荫下散着步,倒是聊的挺开心。
聊着聊着,
李逸知道了杜十娘的父亲便是杜淹,
杜淹杜执礼,现在洛阳当持书侍御史,也就是现在孙伏伽在长安当的这个官,但这位历史上后来回到长安,被招进了秦王府,然后贞观初成了宰相,
朝堂上杜淹和杜如晦叔侄二人皆为宰相,一时传为佳话,京兆杜氏也是由此声名更加显赫。
想不到杜十娘会是杜淹嫡次女。
怪不得郭氏觉得自己配不上十娘,在她眼里,他就是这河畔的癞蛤蟆,十娘是樊川杜曲的白天鹅。
风吹过稻禾,卷着热浪,拂过脸庞。
杜十娘脸红通通的,也不知道究竟是热的,还是其它。
第51章 快去取李逸的药来
豳州,
长武城,
李世民巡视城防,经过数万军民日夜赶工,长武城的防御能力大大提升,城墙加高,城壕加深加宽,明碉暗堡也增加了许多。
一队队民夫如蚁群将粮草军械源源不断的从长安运抵城中,
李世民的以守对攻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薛举大军深入,分兵攻打泾州安定城、高城,但李叔良、刘世让二将牢记李世民的帅令,死守城池不出,任其劫掠地方。
薛举纵有骑兵之利,但面对两座坚城,却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
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
“殿下,长安天使到。”
李世民回到长武城中,皇帝李渊派来使者右武侯骠骑将军高世静前来。
“殿下,”
高世静带来一个让李世民感到紧迫的消息,河南李密已经接受了洛阳皇泰主的册封,
“洛阳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并声称平定宇文化及之后便让李密入朝辅政。”
“李密已经出兵讨伐宇文化及。”
年初的时候,李世民和建成兄弟俩曾出兵洛阳,抵达洛阳城下。当时李密和王世充在洛水大战,李密先败后赢,王世充死伤数万,只剩几千残兵逃脱。
洛阳一时危急,李密随时可能入主洛阳。
李渊不能眼看着李密夺取中原,于是特派建成世民兄弟俩率兵出潼关,李密也意识到李家兄弟来者不善,于是试探性的派出军队拦截,双方小规模的交锋了一场,
李密探知了李世民兄弟实力不弱后,一番思考,暂停了强攻洛阳的打算,这个时候猛攻洛阳,最后可能是给李家兄弟做了嫁衣。
瓦岗三十万大军撤离洛阳战场,
洛阳城中有不少贵族官员派人来密见建成兄弟,愿意做为内应,帮他们夺取洛阳。可李世民提醒兄长,眼下李密兵强马壮,声势正雄,而他们手下兵马不多,
要是此时入主洛阳,则必引来李密的不死不休争夺。
还不如留下洛阳,让他们继续对抗、消耗李密。
于是他们撤兵了。
要说当初的这个撤兵的决定是绝没问题的,留着洛阳朝廷,替李家对抗李密,让李家能够稳固关中,那才是上策。
只是谁也没想到,
这才过了几个月,兵强马壮的李密,居然会接受洛阳朝廷的册封。
他图什么?
变数来自宇文化及,
宇文化及江都弑君后,打出返回关中的旗号北上,抵达河南滑州后,亲率主力直奔黎阳。
黎阳是由瓦岗大将徐世绩镇守,这里的黎阳仓,是李密不容有失的军事重镇和粮草中心。
宇文化及包围黎阳,
李密也只得赶去增援,
这个时候,洛阳招安册封李密,李密为免腹背受敌,也是大喜过望,立即上疏杨侗,请求归附,表示愿为朝廷讨伐弑君逆贼。
于是乎,中原形势剧变。
原本危如累卵的洛阳城,一下子就危机解除,还增添了李密几十万人马,元文都、段达等洛阳权贵,天天摆宴作乐。
李密也是再无后顾之忧,统领精锐,驻扎清淇,双方围绕着黎阳城,展开大战。
这个消息传到长安,
李渊很是震惊和担忧,李密受洛阳招安,这是他怎么也没预料到的。一旦李密击败宇文化及,到时携除逆大胜,按约入朝,
那时洛阳要变天,极可能是李密控制洛阳朝廷,甚至走他一样的路,迫杨侗禅位。
这种情况是李渊绝不愿意看到的。
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大唐必须得在李密击败宇文化及之前,先击败薛举,然后才有力量加入中原战场。
“秦王殿下,时间紧迫,圣人催促你速速出兵,击败薛举。”
“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李世民眉头紧皱,
中原战场的剧变是他始料不及的,
但此时跟薛举对峙只有月余,远没有达到他的持久待敌粮尽的计划。
现在出击,还太早了。
薛举的陇右兵团,仍然锐利。
“陛下还很担心突厥人和梁师都,若是这里久拖不决,就怕又引来突厥狼。”
李世民叹道,“薛举现在就盼着与我决战,现在还没到火候,此时出击,胜算太低。”
高世静奉旨前来,不仅是给李世民宣旨,还要去五原张长逊处。
张长逊最初只是隋朝的一个里长,弓马娴熟,后来参与平陈之战立功,到隋末时已升任河套五原郡通守。
他此前曾依附突厥,被授割利特勤。
在今年的四月,张长逊被李渊使者说服,以武都、宕渠、五原等郡归附大唐,授丰州总管、刺史。
这次开战,薛举就是先派大将宗罗进军灵武,以图将归附李渊的张长逊吞并。
李渊在长安挺担心张长逊孤立无援,又会再倒向突厥人。特派高世静前往丰州五原,加封他为光禄大夫、安化郡公,并追封他父亲为遂安郡公。
双方都在争夺时间,
形势扑朔迷离,
“高将军一路顺风,你转告张总管,要不了多久,薛举必败,让他务必再坚持,实在不行就暂时放弃灵武,退回五原。”
送走了高世静,李世民独坐许久,然后拆开他捎来的书信。
这些信有妻子观音婢寄来的家书,说孕期一切都好,让他不必挂念。有房玄龄的来信,说粮草军械、兵马,都在有序的调度转运。
杜如晦来信说秦王府幕僚属官,又有不少被太子调出外任。
还说起了李逸,
先前被孙伏伽向圣人举荐有才,然后裴寂将李逸推荐为东宫太子正字之职。不过这个李逸来了长安领了官告、官袍,到了东宫司经局只呆了一个上午,第二天就托疾请辞了,还留了首诗。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李世民看到信上附的诗,不由的笑了。
这个李无逸,九品的太子正字都嫌官小,怪不得自己当初征辟他为秦王府书令史,他一口拒绝了。
本来挺烦闷的心情,
倒似乎因为李逸辞去太子官一事,而忽然好了不少。
嗡嗡嗡,
李世民啪的一巴掌拍在脖子上,将那只讨厌的蚊子拍死。
夜里,
李世民突然就打起了摆子,
先是呵欠乏力,继而寒战,全身发冷,接着又是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全身大汗,
忽寒忽热,还伴随着头痛、恶心和呕吐。
侍卫队长侯君集发现不对,赶紧召来军医。
“殿下这是发了疟疾,夏伤于暑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赶紧治啊。”
白胡子大夫道:“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引起发作,当用常山,有劫痰截疟之功。”
大夫开了配了常山为主的药方煎煮,
李世民喝了刚煎好的药,却是呕吐的更加厉害,侯君集拔刀就要砍了这个庸医。
“常山治疟疾必吐,不用过于担心,每天服药两次,安心静卧调养,最多半个月,就能痊愈。”
大夫虽如此说,
可李世民实在吃不下这药,一喝就吐,吐的非常厉害,翻江倒海,肠子都快吐出来了。
大夫却说常山吐的还轻些,要是用蜀漆治疟疾吐的会更厉害。
“就没有不吐的药治疟疾吗?殿下这样吐下去,病情更重了。”
大夫摇头,说治疟疾效果好的药就是常山和蜀漆。
其实常山和蜀漆是一种东西,秋天取根就是常山,夏季采叶就是蜀漆,蜀漆呕吐的会更厉害。
李世民有气无力,
“去叫刘长史和殷司马来,”
很快,行军长史刘文静和行军司马殷开山赶到,他们看到李世民的样子都大吃一惊,关切询问。
“没啥大事,就是发了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