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第73节

  几人来到市署,立券倒也挺顺利。

  丫头名叫红绡,今年十三岁,双方做价一万六千钱买卖红绡,卖主赵九交税四百八十钱,李逸交税一百六。

  付钱、交税,

  市券盖上红印,红绡就成李逸的小丫环了,花了二两黄金零一百六十钱。

  外加五首曲子的一百钱。

  盲人老头揣上二两黄金,高兴的拄着盲杖走了,都没跟带了五年的红绡告个别。

  “走吧,去给你们买衣服。”

  长安也有成衣铺子,就在西市很快就给两人一人弄了两身衣服鞋袜。

  红绡还舍不得她那身破烂衣鞋,很仔细的折叠好包了起来抱在怀里。

  两人都是大变身,尤其是刘黑子,理发净面修须,又去澡堂沐浴搓背,再换上新衣,整个人大变样,威猛高大。

  瘦小的红绡换了新衣后,倒是更显楚楚可怜。

  “你是遇上贵人了,以后你就知道,你今天多么幸运遇到阿郎,”刘黑子对红绡道。

  红绡始终很小心翼翼的,就算被师傅卖了,也一直没吭一声。

  “接下来去三桥,给黑子也寻个新妇。”

  路上,刘黑子好奇李逸怎么买了这么个瘦瘦小小的丫头。

  “就是觉得她挺可怜的,正好家里也缺使唤丫头,就买了。”李逸道,其实最主要原因是刚才看着她,想女儿了。

  “那直接在三桥买丫头啊,那里这样年纪的丫头,二两黄金可以买十个。”

  “这个会弹琵琶还会唱曲。”

  韦家赔了他五十两黄金,花二两买个会弹琴唱曲的丫头,也不心疼,就当是韦家出钱替他买的。

第74章 衣锦还乡

  时隔不久,

  当李逸再次来到长安西郊的三桥时,大为震惊。

  这里的灾民棚户区更大了,灾民更多了,也更肮脏混乱了。

  他们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眼神麻木,有如行尸走肉。

  长安的雄伟威严、东西两市的热闹,还有御宿川、樊川这样城郊乡野的宁静,跟这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路边是到处是躺在地上乞讨的孤老残疾,

  这里一副末世的景象,

  赤着上身的孩童都瘦脱了形,麻杆一样的胳膊腿,凸起的排骨。

  刘黑子倒好像对这些习以为常,甚至有种衣锦回乡的感觉,“每当大灾总会出现饥荒,继而是流民,关中还算好的,我老家在南阳那边,隋乱以来,更惨,乱兵如匪,盗贼四起,兵过如梳匪过如篦”

  “就没有人管吗?”

  “哪管的过来,就说这三桥吧,这里离长安也才十五里,你以为长安城的贵人们不知道这里有这么多流民,还有灞桥、长乐坡那边也是大量流民聚集,不是不知,而是顾不过来,

  你细看,是不是灾民里青壮较少,多是老弱,甚至年轻的女子也少?”

  李逸目光转了一圈,还真是如此。

  “青壮男子被朝廷挑走了,运粮、修城、铺路,甚至是修宫殿建行宫,又或是造船、打造兵器铠甲,挑上的会发一份安家粮,然后自己以后也能吃上饱饭,还能赚到一份工钱,而灾民里少了这些青壮,也闹不起事来。

  这些挑走的灾民安家粮和工钱都很低,但也不是一条活路不是?

  每次衙门来挑人,还得争抢才有机会。

  剩下的青壮,则会有附近的贵族豪强家来挑人,或是去做长工,或是去做短工,总之也能找到个糊口活计。”

  刘黑子之前也在这里呆过段时间,但他打小就吃百家饭长大的,更能适应这种逃荒的生活,主动到乡下找地主们找活,短工零活也不嫌,先混口饭吃,然后再找个稳定的长工。

  后来他就在郭二郎家找到个长工活。

  “年轻女人呢?”

  “年轻女人没青壮男子能干,但也会有些穷人家来挑的,三斗五斗小米就能换个女人回去做新妇,甚至有些死了老公没了家人,还带着拖油瓶孩子的,这个时候只要有男人肯要,那就跟着走了。

  当然,也还有青楼伎院,或是豪门大族,也会在这个时候趁灾荒来买人,价格也都是很便宜的,挑那些年轻漂亮的。

  好好的良人,从此就成了贱,甚至沦为娼。”

  “也有些灾民,一家子还算完整的,可山穷水尽,又没女儿卖,就典妻。”

  “典妻?”李逸只知道典当东西典屋典地,这老婆还能典?

  “就是相当于租,找中人立个契,一年或三年五年,讲好一笔价钱,妻子就典给人家了。一般是一些穷光棍汉,讨不起新妇,于是就典个便宜妻子来过上二三年,都是想借妻生子,传宗接代留个后呗。”

  李逸算是大开眼界了。

  典妻跟典物不同,不管是到寺院质库还是豪强家的长生库去典当物品,本质上是抵押借贷,到期后要赎,还得付利息。要是到期不赎,就绝当,任由别人处置了。

  “典妻啊,生的孩子得归那个典买人,到期,妻子再回原夫家,也不需要赎金,当初典卖的钱也不用还。”

  说白了就是租嘛,

  穷人租田佃地,要交租。

  这典妻,也要交笔典钱,收益就是契约期内的使用权,以及生了子女的所有权。

  “相比起直接卖妻,典妻也只是临时典出,到期还能再接回来。”

  以前听说泰国人把老婆租给外国游客,想不到大唐居然早就有了。

  这些女人真是惨,

  “剩下的这些老弱,官府不会救济吗?”

  “有,会施粥,但说实话,每天才施一次粥,那粥几乎就是米汤,根本没几粒米,只能勉强吊着命罢了,你看那些灾民,全都瘦的皮包骨了。”

  这里是京郊,这些灾民的情况还算好的,毕竟官府来挑人去做工,贵族豪强也来招便宜工,还有这些买人租妻,以及趁机来招有技术的工匠的,或是让流民弃籍成为他们部曲佃户的。

  机会比其它地方强,

  许多战乱饥荒还严重的地方,无数人饿死,甚至更惨的景象也有。

  “许多京城贵人也会来城外施粥,但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刘黑子居然还说了句成语。

  李逸感叹,幸好上次李世民在长武绝境反击,打了个翻身仗,否则若是让薛举大军攻入关中,那只怕又不知道要造成多少新的流民饥民了。

  “阿郎,你也可以在这里挑上些流民带回罗家堡做部曲,最好是挑有妻儿老小的。”

  这话上次王乡长跟李逸说过,

  在这里挑些流民做部曲,其实就是让这些流民弃籍做逃户,隐匿在地主名下做部曲佃户。

  这些人可称为浮浪客户,不再是大唐编户齐民,更不再是良民。

  虽然还不是奴隶,但部曲身份已经不再是良。

  部曲依附于豪强地主,自己没有户籍,虽然不用再向朝廷纳课服役,但需向地主交租,

  很早以前的汉朝时,部曲属于贵族豪强的私人武装,大抵类似明朝军官的家丁,到了魏晋时则沦为了贱民。

  在南北朝时,部曲是有点兵农合一性质的耕战家兵性质的。

  良民脱籍,一旦附庸地主成为部曲,那其实变成了私家所有,没有自由可言,未经主人许可,不得任意擅自脱离活动范围,不然会按逃亡罪论处。甚至他们的婚姻,也得由主人指定。

  刘黑子这是让李逸挖朝廷的墙角,

  把朝廷的编户良民,变成自己的私属部曲,国家损失了纳税服役的丁口,这种事历朝都不许,但贵族豪强总是要偷偷的干,而一遇改朝换代、天灾战乱饥荒的时候,贵族豪强们就公开的来,

  朝廷这时也顾不上,就睁只眼闭只眼。

  就好比各方涌来长安京畿的这些流民,何止数万计,朝廷也赈济不过来,于是也默许贵族豪强们瓜分这些流民。

  青壮的先挑,

  挑来挑去剩下这些残疾老弱,贵族们来施粥,其实也是在趁机挑人。

  “先给你寻个新妇再说,”

  “你想要挑个甚样的女人?”

  今年才二十五,长的像三十五不止的刘黑子嘿嘿一笑,还有点害羞,“俺想找个壮实点的女人,最好是屁股大的,都说屁股大能生儿子,”

  “还有呢?”

  “个得高些,胸脯要大,这样生了孩子奶水足,孩子才好养。”

  “年龄呢,想找多大的?”

  “二十以上的吧,年纪大点的啥都会,也会疼人。”

  “二十以上?那也都嫁过人吧?”

  “嫁过人没事,要是看上眼的就是带着娃娃也没事呢。”

  李逸哈哈一笑,刘黑子倒是豁达想的开,或许说这是穷老百姓的无奈选择吧,正所谓饥不择食、贫不择妻、慌不择路。

  老百姓娶妻,肯定想娶个身体强壮的,这样才能干活,好不好看不重要,更不会喜欢什么腰细脚小的,那种风一吹就倒的娶回家干吗?

  至于说生过孩子不嫌弃,是因为这种生过的说明能生,再一个古代女人往往生头胎时风险较大,但生过的再生风险就小的多。

  都是出于现实考虑的。

  “老黑啊,嫁没嫁人确实不重要,但最好是挑个没带孩子的。”别人的孩子总归是养不熟的,能把养父视做亲爹般那得是万里挑一,人家摄政王多尔衮找孝庄,都没好下场。

  三人往灾民营地里面走,

  到处是乱搭的草棚子,地面上污水横流,到处是屎尿,苍蝇乱飞。

  这大夏天的那气味啊,李逸不得不一直捂着口鼻。

  他们三人都穿着新衣,

  一进来,立马引来无数双目光,那些目光里明显不善。

  好在刘黑子牛高马大,而李逸今天腰上也挂了把埋鞘横刀。

  “我半年前在这里呆过一段时间,前面有一片都是从南阳襄阳一带来的灾民,我老家就是南阳,去哪看看,要是能找个家乡来的女人更好。”

  南阳,属邓州。

  “南阳一马平川,可惜缺水,十年九旱,经常饥荒,大业末更是民不聊生,现在被亳州人朱粲占据,那人以前虽是城父县的佐史,但却是个吃人魔王,他手下的人马,号称可达寒贼,所过之处皆无人烟。”

  这个朱粲自称迦楼罗王,从大业十一年在家乡亳州聚众造反,众至十余万,引兵渡淮,屠竟陵、沔阳,后转掠山南,到处洗劫烧杀。

  这个人最可恶的地方在于,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流贼,不立根据地,到处流窜烧杀劫掠,每攻破一个州县,在吃光粮食前就转移,离开时还要把带不走的钱粮物资全都烧掉,

  他也根本不会管什么农业生产这些,就跟蝗虫一样,凡是他过境的地方,都因此发生大饥荒,饿死人无数。

  当他攻不破城池,抢不到物资时,就把妇人小孩子当做军粮吃。

  他早期曾归附于李密,被封为扬州大总管、邓国公,但在今年他在鄂西招兵二十万,一路北上攻破南阳后,便自称楚帝改元昌达,不再理会李密。

  “今年五月,朝廷派马元规为山南招抚使在冠军县击败朱粲,本月初,宣州刺史周超交战,再次将他击败,可朱粲到处流窜,都未能将其歼灭,反倒是使的整个山南、淮西更加民不聊生。”

  听到朱粲的军队把妇女小孩充军粮的时候,李逸就已经认定这是个畜生了,这种绝不是什么乱世枭雄,纯粹的蝗虫、牲畜。

首节上一节73/2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