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355节

  “新律令施行与否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陛下在提醒群臣,制订律法的时候,要偏向谁。”

  刘邈,要的是群臣的一个态度。

  不是群臣对天子的态度。

  而是群臣对律法,对百姓的态度。

  以往律法的制订者,屁股都是坐在自己这边的。

  即便是如今,从王朗、张昭的反应来看,其支持的依旧不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百姓。

  也正因为如此,刘邈才和大家忽然开始闹脾气。

  “民受”这一观念,显然还并没有深入人心。

  而既然没有深入人心,那刘邈这个天子之位,其根基便会受到动摇。

  “陛下,是真的相信,自己的帝位,是来自于民受,而非天受。”

  诸葛亮、司马懿不仅拥有着站在当世几乎堪称顶尖的智谋,同时也因为年轻,并且一出生就是在战乱之中,使其对新鲜东西的理解要远远超过一些老年人,所以很快便都明白了刘邈闹别扭的真正原因。

  “孔明既然都知道了,那为何不想办法为百官理清思绪?”

  诸葛亮为难的摇着羽扇:“非我不愿尽心尽力。”

  “只是陛下还予以我重任,实在力不从心。”

  “哦?”

  司马懿好奇:“陛下委以孔明什么重任?”

  “战马、冬衣。”

  诸葛亮将之前刘邈交代给自己的任务告诉司马懿。

  “战马一事,已经解决,但冬衣之事,却一直找不到好的方法。”

  司马懿听闻此事后,顿时双眼一亮。

  “若不然,孔明解决律法一事,我为孔明解决冬衣一事,如何?”

  诸葛亮闻言,也是心中一喜:“仲达之言当真?”

  “自然当真!”

  “好!既然如此,冬衣一事,便彻底交予仲达了!”

  没有冬衣之事牵扯诸葛亮的精力,诸葛亮很快全身心投入到了律法的制订上。

  而一旦诸葛亮这样的天才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其效率质量往往都异常惊人!

  诸葛亮先是与刘邈上书,奉上大汉一年的赋税,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证明了以如今大汉的财政确实是不足以支撑刘邈这么快就施行“养老仁政”。

  但同时诸葛亮在研究了近几年大汉的赋税财政后,也是做出判断,那就是大汉每年的财政确实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充盈。

  只要能够一直保证这样的增长速度,诸葛亮断言在十年之后就能够施行这条政策。

  所以诸葛亮的建议是,入仕的官吏都以章武元年算起仕龄,在二十年后予以供养。

  至于老人,倒是可以先以每月十钱的数目供奉,之后再逐年递增,以求财政的盈余。

  天子听闻此议,大悦!赏天下六十以上老人赐一斛米、二十斤肉、五斗酒,八十岁以上再加赐帛两匹、肉十斤。

  随着此事的发生,制订律令的官吏便是再怎么愚钝,也明白了天子的用意,所以在制订律法的时候每一条都开始仔细推敲,认真商榷。

  最终。

  随着数月的商讨,以及结合了如今大汉各个郡、县大量的讼诉、案件,还有到各处亲身实地的考量以及询问百姓的意见,一部崭新的律法也出现在了刘邈的桌案前。

  《章武律》。

  以刘邈年号命名之律法。

  一开篇,并不像传统汉律那样,直接就进入具体条文律令,而是设置《名例律》,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尽可能的避免抽象导致法律条文的解释权被有心之人利用而导致赏罚不公。

  之后,便是《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十一篇,总计十二篇六百四十九条。

  如此便大幅删减了两汉以来繁杂的律法条例,使得秩序可以稳定,政治可以清明,百姓可以安居。

  虽然其中不可避免的依旧有许多关于德治的内容,但总归是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而且最让刘邈满意的,便是在《杂律》中明确写着一条律法:“国有其土,民有其田。国征民田,必有其钱。”

  虽然这几个字不过存在于数万字律法中的一个小角落里,但也确实是真正于律法层面首次承认了百姓拥有私产的合法性。

  虽然距离“风可进,雨可进,天子不能进”还差的很远,可它确实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维护了百姓的尊严并保护了百姓的财产!

  “善!”

第363章 蜀地贸易战

  “仲达,如何?”

  “嗯……有点难办。”

  诸葛亮全身心投入到修订《章武律》的时间,司马懿也去研究了一阵北伐必备的冬衣。

  司马懿自己也是河内人,对北方的寒冷同样有着相当深刻的认知。

  若是不能备齐冬衣,一到冬天,不管多么精锐的士卒,都将彻底失去战力。

  但南方的大汉却先天有着劣势。

  只因南方温暖,并不用专门准备冬衣,所以其材料相当短缺。

  御寒效果最为出众的,毫无疑问就是羊裘以及其他动物皮毛制成的衣物。

  然其价格高昂,便是寻常将官都不一定穿的起,更不必说分配到数万乃至十数万的士卒身上。

  其次,便是毛褐,也就是以羊毛纺织成的粗厚织物。

  《豳风七月》中,就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记载。

  而毛褐,也确实是北方百姓用以御寒的普遍之物。

  可惜因为羊一类的牲畜都长在北方,不在南方,故此只剩半壁江山的大汉也不可能给士卒配备毛褐。

  最后剩下的,就是复衣、袍。

  这类冬衣的制作方式,便是用丝绵、茧子甚至乱麻一类的料子塞在衣物夹层中,以作御寒之用。

  曾子因为贫困,他的帽子都不能碰,一整理帽子,帽带子就会断开;稍微提一下袖子,胳膊肘就露出来;一穿鞋,破了的鞋就会使脚后跟露出来……为此还留下了捉襟见肘的典故。

  虽然曾子本身的事迹是赞扬其时常拖着破鞋,高声吟咏《商颂》时那甘贫乐道的精神。

  但是刘邈、诸葛亮还有司马懿不可能去给士卒讲这个故事,让大家向伟大的曾子先贤学习!然后就不给士卒配备冬衣让他们冲锋……

  不然的话,士卒甘不甘贫不知道,这仗肯定已经输了一半!

  “陛下说的不错,这儒家之事,也不能尽学。”

  出现困难,首先想的应该是如何解决困难,而不是忍耐困难。

  司马懿思索一阵,还是给出了诸葛亮针对冬衣筹集的五条建议

  【其一,向辽东,河北、关中,乃至交趾购买皮毛、毛褐。】

  虽然这种他们自己都不够的生活必需品,是不太容易出口罢了。但司马懿相信,只要刘邈肯砸钱,这都不是事!

  【其二,令百姓种植麻一类的作物】

  【其三,令百姓多养殖鸭子,用鸭绒取代羊毛】

  既然南方不能养羊,那就只能另辟蹊径。

  麻的御寒效果虽然不佳,不过聊胜于无。

  鸭绒的产量显然不及羊毛,但还是那个道理,聊胜于无。而且等数量上去后,说不定还能取代羊毛!

  【其四,如今冬衣制备时,有一种蜀地产的石绵效果最好,可以向蜀地大量购买这样的木棉,甚至不惜压低粮食价格去购买!】

  【其五……】

  其实以司马懿谨慎的性格,这第五条建议,是不该告诉诸葛亮的。

  【其五,既然南方能够寻觅到占城稻这样的稻禾,那说不定能够找到另外一种比麻,比木棉更好的作物呢!】

  虽然虚无缥缈了些……但是万一呢?

  在伊籍将占城稻带回来前,谁能想到南方真的有那样抗旱抗涝不挑地方的作物?

  说不定,南方就有呢?

  司马懿自己都没有注意到。

  伊籍从南方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占城稻,还有所有人对这片天地的好奇心!

  海的深处,到底有什么?

  这估计是传统士大夫第一次将向往的地方从中枢改为了四海。

  毕竟,向往中枢,是因为中枢有钱粮,有权柄。

  但现在伊籍的行为毫无疑问证明了,外面,一样有钱赚!

  至于权柄……

  刘邈已经不止暗示过一次,将来有可能封土。

  而且刘邈已经有子嗣,但刘邈却未在大汉境内封出一名藩王。

  司马懿不信,这仅仅是刘邈诸子还年幼的关系。

  这些明示暗示,都让连司马懿这般务实的人都升起了对外界探索的念头。

  所以,司马懿才会写下最后一个建议,让诸葛亮尝试向南方寻找!

  诸葛亮在看到这几条建议时,也是赞叹:“不愧是仲达,与我不谋而合。”

  诸葛亮并未着急对第五条建议做出探讨,而是针对第四条建议去询问司马懿。

  “仲达以为,向蜀地贸易,真的可行吗?”

  “可行!”

  “但我听一些蜀地的商贾说,木棉花树木极其高大,木棉产量稀少。”

  “所以我说,要压低粮价,甚至要让粮价比荆州、扬州的粮食价格还要低!”

  司马懿眼中闪烁着光芒。

  “我们压低粮价,然后高价收购木棉。这样蜀地百姓必然会不再种植粮食,而专门改种木棉。”

  “这样等时间一长,木棉的产量就会增加。而我们到时候只用提高粮价,就可以逼迫蜀地百姓低价将木棉出售给我们!并且因为占城稻即将要推广,将来的粮价必然会暴跌!如此,便是我们一开始付出的代价,其实也不算什么……”

  作为管仲的精神门生,诸葛亮一眼就识破了司马懿的计策

  “仲达说的,是齐纨鲁缟?”

  管仲为了让齐国称霸,曾建议齐桓公下令,让齐国人必须穿鲁国生产的缟布,但同时禁止齐国内生产这种布料,只能从鲁国购买。鲁国看到自己的缟布在齐国市场上畅销,开始大规模提高价格,甚至放弃了粮食种植,全力投入缟布生产。

  等到鲁国完全依赖缟布销售时,管仲便指使齐桓公下令禁止齐国人购买鲁国缟布,导致鲁国无法支付粮食价格。鲁国陷入困境,无奈之下只能向齐国低头,最终臣服于齐国。

首节上一节355/3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