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71节

  可顾雍很快就说道:“百姓主动依附,这是事实。可另外一个事实,便是终究有世家不知节制,虽有朱门绣户,画栋连云;绮席琼筵,金炉吐麝。锦衣绣裳,曳六铢之雾;珠履玉,耀九华之宝钿,却仍旧想要收购田地,享连绵之福。”

  “如此一来,世家手中掌握的私田会增多,而官府手中的公田会减少。并最终导致官府不能得到税收,百姓没有田地,长此以往,自是国将不国,无人幸免!”

  顾雍身为世家出身,理所当然的会为世家说话。

  他向众人辩解,世家一开始,并未倒行逆施,反而是有人主动投靠,寻求庇护,这才令其壮大。

  但同时顾雍也承认,往后的事情则多源自人心中的贪婪,并且这种贪婪会令秩序崩塌,国将不国。

  所以顾雍也给出最后的答案:“故此,想要解决这样的事情,就要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官府要保护好百姓,成为他们的依靠,不让他们觉得自己走投无路,不得不去依附那些豪门世家,而是要让他们能够自强不息,这样的话,就不用担心有人会因此而壮大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用严厉的刑法震慑人心,不让他们的贪婪表露出来,让有钱财的人不能随心所欲,这样的话,自然也就不用再苦恼这样的事情了。”

  “子产曰: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我想他所说的,应该就是这样的事情吧。”

  只要保护好百姓,不让他们感觉自己在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去向强者庇护,那就是从源头上解决了这样的事情。

  如果不能做这样的有德者,那也就只能用严苛的法律来约束那些富户,不让他们为所欲为。

  顾雍的观点便是,世家在这方面虽然有错,但官府在这件事情上同样有错。

  若是真要解决,也应该从两方面入手,而不能是只打一边!

  一时间,整个厅堂鸦雀无声。

  还是刘邈最先反应过来,遥举酒樽向着顾雍敬酒:“元叹之言,令人深省!”

  本来质问顾雍的朱治听到顾雍这么回答,自然也是心悦诚服。

  无论是顾雍强行为世家撑腰还是努力贬低世家,都不是大家想要看到的。

  若是强行为世家撑腰,众人必然会以为顾雍心中没有大局,不适合担任长史。

  若是努力贬低世家,那众人更会反感,认为顾雍是在为了讨好刘邈和众人才说这样的话。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出身都要贬低,那这样的人能够得到信赖吗?

  所以顾雍各打五十大板的解答虽然有些取巧,但也确实能够让众人满意!

  身为军中元勋的程普最先以身作则,朝刘邈称赞道:“主公能得元叹,从此以后应该不会有什么忧虑的事情了吧?”

  诸将也纷纷起身,朝顾雍这个未来的长史敬酒祝贺。

  周泰就坐在顾雍旁边,也是笑着上前:“我刚见你时觉得你呆头呆脑的,没想到竟然有这样的大才!”

  周泰对于顾雍方才的那番话其实也是一知半解,但这并不妨碍周泰在看到顾雍侃侃而谈时流露出的大才之象!那是和周瑜、鲁肃一样的大才之象!

  只不过相比于周瑜、鲁肃那种让人一眼看出就是天纵奇才的情况不同。顾雍表现的毫无疑问要沉稳的多,也要低调的多,颇有古时君子之风。

  周泰朝顾雍敬酒:“来!顾长史!喝酒!”

  顾雍本意是朝着周泰微笑以示和善,不过在笑完之后周泰立即面色大变,喝了酒后就匆匆离去,仿佛顾雍是什么洪水猛兽!

  周泰后怕的坐回自己座位,心惊肉跳的问刘邈:“主公!顾长史是不是不喜欢我?我刚才朝他道喜,结果他却朝我龇牙!!!”

  刘邈摆摆手,示意周泰朝顾雍看去,周泰这才发现顾雍几乎对每一个人都进行了龇牙……

  “懂了?”

  “懂了!”

  周泰长吁短叹:“有才的人,果然都有些毛病。”

  刘邈好奇:“那公瑾、子敬有什么毛病?”

  “都督明明那么能打,长得却比娘们还娘们,这能不是问题?”

  “主簿成天萎靡不振的,好像睡了好几个娘们一样,反正看着也不正常!”

  “有没有可能……子敬那是累的?”

  “哦~~~怪不得!”

  ……

  等到敬酒结束,刘邈让周泰将自己案前另一卷竹简给顾雍拿去。

  “元叹之前说尽快在流民之间划定秩序,确实是一条良策,我便写下此法,元叹以为如何?”

  顾雍打开竹简,硕大的三个字写在开头

  三长制!

  废除原本的基层三老制,改为取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

  显然,采用三长制度,可以快速建立起基层制度,稳固基层秩序,同时……

  顾雍能从刘邈写的“三长制”中发现很多问题。

  首先三长制中的三长享有免除官役的福利,并且是由官府直接任免,毫无疑问是一次对直接控制基层政权组织的大胆尝试!

  以往大汉以孝治国,三老为大汉政权的稳固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带来的后果就是大族世袭,使得官府逐渐丧失了凭借乡亭制度得到的基层权力。

  现在刘邈的这份三长制度,显然就是要用官府之手强行改变以往的基层权力体系,让官府与基层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时也能让官府更加方便快捷的调动基层百姓,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因为三长制的设立,也能够抑制豪强隐匿户口和逃避租调徭役,让人口数字尽量透明,不存在明明在耕种官府的公田,结果却将赋税交到世家大族手上的情况。

  顾雍细细看了一遍“三长制”,立即对刘邈的方法表示认同。

  虽然由官府直接控制基层这一尝试确实极为胆大,风险也高,可一旦成功,必然能够遏制后汉两百年来的土地兼并之举,确实是惠国惠民的良策!

  刘邈见到顾雍没有反驳,立即长舒一口气。

  三长制度虽然已经被历史验证为成功的制度,但毕竟年代不对,刘邈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可现在既然连顾雍这种专业人士都不认为有什么问题,那刘邈完全可以为所欲为啦!

  刘邈随即又让周泰将桌上最后一卷竹简给顾雍拿去,要他观看。

  顾雍见刘邈还准备了东西,一时之间有些疑惑。

  之前他总是以为,刘邈将秣陵搞成这个样子,必然是没有治国的才能。

  但刚才的三长制度却推翻了顾雍的猜想。

  刘邈这分明是肚中有货,可不知为何,之前却不开始实施呢?

  而等到顾雍看完第二份竹简,那本来平淡的语调中竟然神奇的多了几分色彩

  “臣方才说: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可臣终究才能有限,所能依仗的,不过是如火一般猛烈的苛责律法……可今日主公之策,却是只有真正有德者才能使用的宽政啊!”

  与《三长制》一样,这卷竹简开头,同样有三个大字点明主旨

  《均田法》!

第93章 尊己 爱人

  何谓均田?

  即十五岁以上男子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其中丁牛(四岁以上)每头受露田三十亩,一户限四头。

  其中口分田为官田,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官府,永业田则可以保留,世代耕耘。

  ……

  这《均田制》,赫然是改变了土地性质!首次光明正大的提出了私有土地的概念!

  之所以说是“光明正大”的提出,是因为虽然按照大汉律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实则国家的公田都被勋贵世家侵吞,早已暗中成为了他们的私产,但《均田制》,却是首次提出土地可以私有!不过私有者,将不再是吃的肠肥脑满,犹如硕鼠一样的勋贵,而是变成了广大均田的百姓,让他们可以真正说出一句:“我,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不仅如此。

  均田制与两汉一直施行的授田制有着极大不同。

  授田制起源于战国,为的是将百姓捆绑于土地上,好利于国与国之间的争霸,其核心属性,在于“地”。

  但均田制,却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让个体的农户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养活自己,其核心属性,在于“人”。

  简而言之,授田,是将人绑在土地上。

  而均田,却是将土地分在人手里。

  虽一字之差,甚至仅仅是顺序之差,但含义却有着天差地别!

  “此乃仁政!”

  顾雍盖棺定论!

  刘邈微微一笑。

  其实要他说,他更愿意称呼均田为“人政”。

  相比于过往将人口当做和土地一样的数字,现在的“人”毫无疑问被赋予了更多含义!

  更关键的是,当“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为“人”,同时在拥有自己的私产后,才会提高生产的积极性,才能解决很多问题。

  刘邈现在,不能跑到外面四处大喊:“你是人!你是人!”

  但是通过政令,刘邈可以很清晰的向自己治下的百姓传递一个信息

  你们,是人,而非只是户籍上的一个数字。

  只是刘邈之前一直担心自己会不会步子太大扯着蛋,不过在看到顾雍的反应后,就知道现在正是合适的时候!

  “既然如此,这些事情我便尽数托付给元叹了!”

  三长制、均田制。

  两项政策虽然不能说是开天辟地,是从多数人没见过的新鲜事,但是终究还有不同之处。

  刘邈现在嘴巴一碰自然容易,可要真正将这两件事做下去,却是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的精力,让人长出多少白发!

  不过……

  顾雍还是合上竹简,朝着刘邈拱手。

  他,想试试!

  

  在刘邈和顾雍探讨三长制和均田制时,能听懂的人,如周瑜、鲁肃都是认真应对,面露严肃。

  而听不懂的,如周泰之流,只能是东张西望,奇怪的看着身边人。

  周泰率先凑到陈武旁边:“子烈听懂了?”

  陈武腼腆一笑:“一知半解,不过能明白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娘的!

  周泰放弃和陈武交流,转头却又看到了蒋钦,正黑着那张黑脸一丝不苟的听着刘邈和顾雍的讨论。

  “公奕,你也听懂了?”

  蒋钦脸上露出一丝不太正常的红润……当然,因为脸黑,这抹红润其实没人能看见。

  听到周泰询问,蒋钦犹豫了一阵,还是告诉周泰真相

  “没听懂。”

首节上一节71/35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