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为什么你的缴获这么多 第226节

  “非也,是比肉还香的好事。张云的后勤部发来了一份运输清单,他们将目前储备的多余武器都送来了过来。”

  “6万多支步枪、6000多挺轻重机枪,近千万发子弹啊,足够咱们再武装30个团了!”

  副总参谋长说完,围着马肉的参谋们立即被吸引了过来。大家争先恐后的走了过来,传阅着电报。

  “张司令这是不过了么!他们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枪支。”

  “别忘了,他们刚刚换装,仅仅退下的枪支应该就有四万余,这些枪大部分都是他们之前的装备,恐怕枪况都不错。”

  “好家伙,这一下,咱们的武器缺口算是补上了大半!”

  “果然不愧是张司令啊,从来就是大手笔。”

第572章 遍地开花军工厂

  “张云同志这一批枪支弹药,算是解决了我们目前的燃眉之急。”老总接过电报,看完后感叹道:“7万多步机枪,一千万发子弹,比咱们八路军刚成立时的装备还要富裕的多,足够满足平原根据地新部队目前的大部分需求了。”

  “不过,咱们各根据地也不能完全依靠总部的拨付,依靠张云同志那里的供给,还是要立足自身战斗缴获和军工建设,努力做到枪支弹药供给的良性发展!”

  说到这里,老总似乎想到了什么,有些生气的说道:“如果光靠上级拨付弹药来打仗,那还发展什么根据地,直接去前线好了!”

  副总参谋长等人也附和的点了点头。

  老总突然而来的脾气不是没有缘由的。

  虽然目前随着云烟兵工厂、总部兵工厂、老家兵工厂陆续投产,八路军部队的装备极大改善,弹药也宽裕了很多,部队发展也极为快速,但老家和总部却在根据地快速发展中发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一些根据地的高层,不再像过去那样想方设法筹集弹药,发展军工,也不在综合统筹弹药消耗、粮食消耗等支出情况,量入为出的合理发展部队,而是不顾后果的扩充部队,并寄希望上级来解决武器和经费问题。

  部队发展的功绩是自己的,麻烦却是上级和总部的!

  老家对这样苗头倾向十分重视,并开展了整改运动,总部同样也有所动作。

  目前总部虽然一方面尽可能帮助各根据地筹集弹药经费,帮助部队度过发展初期的困难期,防止新兵部队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开始着手整训平原根据地新部队,并毫不客气的将部分新编主力部队降级为地方部队和游击队,避免过多脱产人员影响了根据地的民生。

  短短半年间八路军人数突破百万,自然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很多部队的战斗力是要打问号的,老家和总部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副总参谋长在旁边劝解道:“老总,平原根据地虽然面积广阔,人口稠密,但是地形过于平坦,易攻难守,咱们很难完全将鬼子挡在外围,也就难以大规模发展工业经济和军工基地。”

  “况且,目前咱们占领的县城并不多,发展军工需要的经费、物资同样也是难题。”

  “不能指望咱们的平原根据地再发展一个总部兵工厂或者云烟厂,然后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不注重自给自足、一味扩充部队的根据地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根据地已经结合张云同志的《土法军工指南》,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土法军工厂和军工作坊。”

  “根据统计,咱们这些小作坊产量加起来,每天可以生产82毫米迫击炮炮弹8000多发,手榴弹4万多枚、复装子弹20万多发,炸药30多吨。”

  “这些军工作坊的产量,才是平原根据地的战斗力根本啊。”

  ………………

  副总参谋长的话没有错,相比于需要跨越鬼子封锁和遥远地理距离运输过去的弹药物资,平原根据地军工作坊自主生产的弹药对当地部队的发展更为重要。

  “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这首于1938年创作的《游击战歌》,曾经在整个晋察冀甚至整个华北抗日根据地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激励着华北民众抗战的热情。

  1938年,张云带领独立支队还未崛起的时候,包括晋察冀军区在内的广大抗日根据地军民,正是凭借着缴获枪支弹药和一点点的土法军工,拼凑起反抗鬼子的武器装备和弹药,并凭借着简陋的装备,与鬼子 开展着殊死的战斗。

  幸运的是,独立支队的崛起,使得八路军拥有了云烟厂、总部兵工厂、老家兵工厂三座现代化大厂,从而为华北各个根据地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军工物资,使得临近正太军分区的根据地装备普遍改善,也使得各地八路军部队拥有了合用的重型迫击炮、山炮等武器装备。

  不过,华北地区地域范围很大,很多根据地距离总部兵工厂、云烟兵工厂都距离太远,补给相对困难,除了部分关键的武器弹药外,类似手榴弹、迫击炮炮弹等仍然需要尽可能自主生产,以实现弹药自由。

  令人欣喜的是,在张云提供《土法兵工指南》并补给给各个根据地的大量小型军工设备以及催化剂、铝板等物资帮助下,在根据地军民的自身努力下,如今各个根据地小型兵工厂、兵工作坊遍地开花,已经摆脱了依靠古老制法生产武器弹药的现状,转而使用了成熟的土法军工技术,使得弹药产量和质量极大提升,满足了军队迫击炮炮弹、复装子弹的日常需求。

  毫无疑问,这极大地加强了根据地的持续作战能力和战斗力。

  抗战历史上曾经让人心酸的马尾手榴弹、黑火药边区造等,逐步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各个根据地填装现代炸药的巩式手榴弹、地雷和炸药包,甚至一些根据地自行生产了一些步枪。而在张云提供的电讯电器器材支持下,各个根据地还自主生产了遥控炸弹、手电筒炸弹、香烟盒手榴弹等等方便隐藏的武器,以备破袭鬼子的铁路、车站,暗杀鬼子汉奸等。

  各类功能各异的装备,让来自后世的张云都有些大开眼界。

  只能说,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之前是没有条件,现在具备一定物资条件后,人民群众和军工人员自然会根据战争需要设计出各种奇异的装备。

  …………

  “要趁着鬼子目前还没有加强武安附近的封锁,尽快将这些武器弹药输送到平原根据地去。”

  老总看看清单,继续部署道:“目前鬼子正在明显加强对铁路沿线的封锁,咱们一定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尽可能帮助平原地区储备军火。目前华北藏兵地道逐渐成型,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储备弹药。”

  几个参谋此时已经回到了火盆前,正在忙不迭的抢着马肉,嘴里则是回应着:“放心吧,老总,我们都盯着呢。”

  “鬼子这套封锁方式,比起之前还要差些。咱们部队战斗力强了,破袭作战的效果提升了,鬼子不得不把封锁线加厚,但是兵力不足情况下就难以顾及所有的路段。”

  “如今很多伪军暗中与咱们有所合作,很多点位都可以穿插过去,少量多次将物资运输过去不是问题!”

  老总放下心来,终于可以品尝起参谋们端来的马肉。

  嗯,确实好吃!

第573章 “平静”的两个月时光

  百战余生的老家大佬和总部老总们,因为过去的惨痛经历和教训,对鬼子、国民政府等各方势力的动向都保持着极为敏锐的嗅觉。

  待发现鬼子抽调县城外围兵力,填补铁路沿线封锁线后,老总等人立即明白了冈村宁次的打算----宁肯放弃县城外围区域的控制权,也要坚决隔绝山区根据地与平原根据地的联系,阻断平原八路军部队获得更多的武器弹药,以削弱平原部队战斗力。

  相比于过去薄薄的铁路封锁线,这一次鬼子在临近太行山的铁路周边集中了大量精锐部队和装甲车辆,辅之以建设大量碉堡、地堡等,确实增加了周边部队骚扰破袭的难度,也让总部看到了鬼子封锁隔绝山地平原联系的决心。

  因此,总部一方面督促平原根据地的军民根据现有条件,结合《土法兵工指南》,自行发展各具特色的兵工作坊、兵工基地,以实现部分弹药的自给自足,一方面则是利用现在鬼子封锁线还未完全建成,漏洞颇多的时机,尽可能多的向平原根据地输送物资弹药,加强那里的弹药储备,以应对后续的可能恶劣局面。

  目前,鬼子尚处于兵力调整期以及封锁线的建设期,还未彻底封死根据地,总部还不愿意轻易动员大量部队去啃鬼子的硬骨头,只是命令周边部队袭扰鬼子的封锁线,尽可能延缓鬼子的封锁。不过,老家和总部也在商议着,是否开展一次大规模破袭战事,在击破鬼子的封锁线同时,给目前的抗战氛围打打气。

  但目前的国际国内局势云谲波诡,演变的异常迅速,大家也难以下定决心。

  …………

  随后的两个多月,华北战场陷入了诡异的“平静”。

  在部队休整过后,晋中地区的缴获加成冷却期一过,张云毫不犹豫再次发起了对山西晋中以及太原北部的侵袭作战,各部队按照之前的作战方式,再次开展了破袭。

  独立支队野战1、2、3、7、8、9团以及炮团部队,5县游击部队、386旅大部分部队,超过4万八路军部队,仍然按照上次的作战部署,直接发起了对山西日军的大破袭作战。

  相比于上次破袭作战时积极防御并向北进攻,结果被打的损兵折将狼狈不堪,此次鬼子第一军的兵力更弱了,但也学精了。第一军司令岩松义雄、参谋长楠山秀吉按照冈村宁次的部署要求,直接将兵力收缩至县城和重点区域防御,并凭借着更多的碉堡、地堡等,安排部队死守县城,尽可能杀伤八路军有生力量。

  结果,正太军分区各部队如入无人之境般破袭了晋中、太原周边大部分乡村区域,但是因为汉奸劣绅已经被镇压过,实际缴获收获不多,随后各部队开始尝试像上次那样进攻县城。

  这一次,独立支队和386旅都碰上了鬼子的硬骨头。

  鬼子部队毕竟也是极为专业的现代化部队,是能够击溃中国数百万大军并占领半个中国的部队,作战意志十分顽强。在确定死守关键点位的战略后,鬼子兵们不再将兵力放在城头,而是灵活在县城道路、房屋内到处设置机枪火力点、暗堡等,并分兵其中。鬼子甚至还标注了各个街道的射界和火炮区域,做了十分充分的巷战准备。

  在地下组织的提醒下,独立支队各部队和386旅都提前得知了消息,没有傻大胆的立即发起全面攻击,仅仅是试探性的发起了攻城作战。

  但试探结果,让大家感觉到了十分的牙疼。

  鬼子的防御部署还是十分专业到位的,火力铺设合理,点位设置刁钻,而县城内目前还有大量的百姓,独立支队的火炮力量不方便发挥;鬼子不再驻守在路口,而是隐藏在各个暗堡中,这使得攻城部队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点位之下,也难以发挥出美式装备的火力水平。

  硬啃肯定是可以啃下来的,毕竟鬼子分兵在众多县城中,外援断绝,每个县城的兵力有限,凭借着单兵火箭筒、机枪、冲锋枪,各部队应该可以在付出一定牺牲后攻克县城。

  但这样的牺牲对张云来说没有意义。

  虽然部队现实中没有获得太大的缴获,但张云的缴获加成系统可不一样,通过“占领”乡镇加成的物资数量庞大,已经赚的盆满钵满。这次作战的目的毕竟仅仅是破袭作战,县城从来不是必攻之地,哪怕付出代价攻克县城后,天亮之后也要放弃,牺牲精锐部队强攻县城没有太多的意义。

  综合研判后,张云命令部队放弃进攻县城,继续向更远处的乡村破袭,同时动员群众去切割搬运同蒲铁路铁轨,搬走车站内的各种物资。

  蚊子小也是肉,既然鬼子打算死守县城,那就直接摧毁截断铁路线,在现实缴获钢轨等物资的同时,给驻守运城临汾的鬼子部队制造一些麻烦。

  但是,面对独立支队的破袭,鬼子仍然不为所动,反而陆陆续续的从国内调来了补充兵源,填补着太原北部忻州、朔州、大同等地的兵力空缺。

  哪怕张云后续又破袭了两次晋中地区,鬼子也同样不动如山,反而默默的积蓄着力量!

  与此同时,华北方面军也在按部就班的沿着平汉铁路部署着封锁线,同时暗中将华北平原上的部分兵力调往了开封方向。

  …………

  相比于华北地区的“平静”,华中地区却有些黑云压城、风雨欲来。

  今年1月份,华中地区的鬼子第11军对第5战区发动了豫南会战,期望可以打通平汉铁路南段,解除中国军队对信阳日军的威胁,但没曾想竟然在中国部队的反击下吃了败仗,损兵折将,“玉碎”了数千人。

  这样的损失,对鬼子来说虽然说不上大,但也是华中地区少有的损失,司令官园部和一郎对此十分恼火,期望可以发起一次反击作战,树立蝗军的强大形象。

  奈何,此时的大本营和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都不愿意再次加大对中国战场的投入,不同意对着有依托河网防御的第五战区中国部队发起大规模战事,因此战事就僵持了下来。

  但现在,第11军麾下8个师团和3个旅团突然对着周边国民政府控制区域频繁摆出一些攻击动作,使得周边国民政府部队一日三惊,不得不加强了戒备。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冈村宁次的斡旋下,经西尾寿造同意,第11军突然抽调了大量兵力,暗中北上,准备参与对中条山的战事。

第574章 “最艰难”的1941年

  1941年的上半年,世界局势和中国抗战局势都在快速的演变,让人目不暇接,看不明白。

  先是在鬼子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大部分将领和高层都绝望的认为没有赢得抗战的机会,只能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干涉,同时仍然研究着如何限制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并试图消灭一部,以消灭未来可能的威胁。

  虽然南方事变在张云的提醒以及老家的武力威慑下得以避免 ,但是两党合作已经明显破裂,军队之间互相提防成为了军事常态。

  然后,是鬼子敏锐的发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转向,于是不断向着英美等国施压,试探美英等国的底线。

  2月份,鬼子不顾英美的反对,强行大亚湾登陆,侵占淡水,切断了香港通往韶州的运输线,随后日军大本营下达封锁中国沿海的命令,强行拦截英美等国的货船,割断了中国海运对外联系。

  加上此前鬼子强行占据法属印度支那,逼迫法国关停了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与中国的公路,使得目前中国唯一对西方的物资通道就是中缅公路(还有借道苏联的道路)。

  面对鬼子的试探,美国不愿意在希特勒横扫欧洲,自身军力又不足的情况下同日本发生冲突,因此选择了妥协,并开始了与鬼子的谈判。双方逐步开始起草一份集中解决美日分歧的草案,也就是后面闹得沸沸扬扬的《日美谅解方案》。

  草案明确:日本强调轴心国三国同盟条约只是在其中一国遭到现在尚未参加欧战国家的主动攻击时才会生效,鬼子不会主动发起对英法等国的战争;美国则同意继续为日本提供战争贷款,帮助日本取得战略资源等,日美两国要在太平洋地区保持和平发展。

  不过,关于对中国战场方面,日美双方分歧较大。草案提到“中国独立、从中国本土撤军、重新开始门户开放政策、蒋汪合并等问题”,但哪些算中国本土,中国政府将由美日双方哪一国主导,并未明确。美国则承诺,一旦得到中国的同意,美国将调停中日关系。

  整体而言,美国对此方案是不满意的,但是有些观点也符合美国利益,目前美国不愿意与鬼子发起冲突,于是决定在该草案基础上继续谈判。

  而为了制约日本政府的南下夺取东南亚殖民地的企图,美国直接加速了对中国的援助工作,3月1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明确表示“中国将获得我们的援助”,同时中国与英国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合作,并在4月获得5000万美元法币稳定基金。

  4月13日,苏联为了防止被德日两头夹击,瞒着中国政府在莫斯科与鬼子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承诺在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对日本作战,随后苏联援助物资开始逐步减少。

  (《苏日中立条约》只要求苏联中立,仍然允许苏联援助中国,所以条约签订后仍然有苏联援助进入中国,但苏联为了备战与德国的战争,确实是减少了援助,并将派往中国的300余名空军飞行员等陆续召回。苏援真正断绝时间是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支援中国。

  不过,《苏日中立条约》最被人诟病的,是以承认满洲国换取鬼子不再进攻外蒙古,但当时国民政府虽然失去了对这两块领土的控制,但至少坚持其为自身领土的,这等于苏联拿中国领土与鬼子做利益交换。)

  苏联,是抗战前期唯一官方支持中国抗战并大规模支援中国军事物资的大国,他们突然对日妥协,严重影响了国民的抗战信心,使得国统区国民对苏联一片骂声,但是国民政府考虑到继续争取苏联援助,严格限制新闻界批评苏联。

  而随后,4月16日,美国新闻界爆出了日、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秘密会谈商定《日美谅解方案》的消息,并曝光了其中部分方案内容对中国极为不利。

  太平洋彼岸的消息传来,中国各界一片哗然,报社纷纷认为如今外援断绝,国际局势不利,中国抗战进入了“最艰难”的时刻,国民抗战信心一时间受到了重创。

  不过,这个“最艰难”的局面仅仅持续了一天。

  4月17日,考虑到消息泄密引起了中国军民的紧张,为了防止中国国民政府突然投降,使得日本政府获得中国充足人力资源并释放出大量兵力,随后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向南发展,美国总统罗斯福及国会在一天之内走完所有程序,直接批准了价值四千五百万美元的第一批援华军用器材。

  考虑到苏联已经中立,无法借道苏联运输,而中国的海港全部丧失,中越公路关闭,滇缅公路成为了中国获取美援的唯一通道。5月1日,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滇缅公路管理委员会,负责公路的扩宽和美援运输协调工作。

  自此,之前一直依靠苏联的国民政府逐步向美国靠拢。

  而为了降低日本政府的战争潜力,压制鬼子发展,4月份开始,美国连续发布命令扩大对日物资禁运的种类与范围,法属印度支那和泰国也开始缩减对日大米供应,英国更是禁止从马来西亚向日本及日元集团出口橡胶等,鬼子的战略物资供给越发受限。

  于是,鬼子更加坚定了南进战略,但仍然寄希望于继续和美国谈判,期望美国可以容忍他们对东南亚殖民地的占领,但也在密集筹备对英美的战争。

  这就是1941年前几个月的国际国内局势。

  根据美国后期解密的档案,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在向副国务卿格鲁解释了美国的想法:美国应避免“卷入对日作战”,以免“妨碍美国在欧洲援助英国,以致影响英国的胜败”,但是,在日本将战争推进到东印度群岛和马来半岛时,将会严重影响依赖外部供给的英国在欧洲的抵抗,那时美国将改变想法。

  这就是1941年美国对日本政府的纠结以及摇摆的现状。

  在德国闪击波兰并迅速击溃法国后,美国已经意识到,美德两国之间必然爆发战争,只是美国尚未做好准备。而在“先欧后亚”全球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在1941年整体上是极力避免与日本的战争的,但为了制约日本,却又转而大力支持中国抗战。

首节上一节226/2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