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7日,广田弘毅内阁提出的日本国策基准决定了日本不仅要在外交和国防两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同时还要向南方海洋方面扩张发展,即把“南进”和“北进”两方面作为国策方针。
为了实现国策基准,日本先侵略华国,实施中间突破,却陷于华国战场无力自拔。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日本急需从“南进”和“北进”上寻找新的突破口,日本在1938年和1939年先后对苏联用兵,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北进”战略受到冲击。
这一形势直到1940年夏天迎来改变,德国闪击西欧成功,荷法相继败降,英国也危在旦夕。
1940年4月15日,日本外务大臣有田八郎发表声明,宣称日本与东南亚诸国及南洋地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日本政府对这一地区的任何变化“不能置之不理”,从有田八郎的发言可以看出,日本人有意“南进”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贪婪,随着德国闪击西欧成功,欧美各国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欧洲战场,无暇东顾,让东南亚上空呈现“真空”状态,这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日本打算趁此时机迅速建设东亚新秩序,而美英等国推行的绥靖政策更是助长了日本的野心。
为了实现“南进”的战略,日本与1941年刚开始,便大量扩充海军战备,目前华国的沿海基本都被日本人占据,他们扩充海军海战很明显不是为了针对华国。
既然不是针对华国,那他们要针对谁呢?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想清楚,英国被拖进了欧战的泥潭自身难保,太平洋上最强势的列强是美国,所以日本的目标不用说都知道是美国。
两个月前,日本强行进驻印度南部,并迫使法国签订《日法共同防卫印支议定书》,从而控制了西贡、金兰湾海军基地,将印度变成其实现“南进”计划的战略基地和后勤基地。
这一行动让美国忧心忡忡,决定对日本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不少资本。
从这些举动来看,美国绝对察觉了日本人对太平洋的企图,但他们就是纵容日本人,从此可以看出,日本进行太平洋战争固然有其战略的因素,但美国暗地里难道没有推波助澜吗?
王尚文觉得应该是有的,不过这对华国也是件好事,毕竟光凭华国人想要赶走小日本,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大,需要用人命来填。
从军阀混战以来,华国死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王尚文绝对相信不借助外部力量,华国早晚有一天也能把小鬼子赶出华国去,但代价肯定要大得多。
……
言归正传,为了平息日本人的怒火,租界不仅花钱赔偿了此次《沪海泰晤士报》大火给日本人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允许日本人派遣少量的日本宪兵进入租界搜查凶手。
到了如今,租界还在推行“绥靖政策”,但他们不知道,日本人已经忍不了多久了。
此后的一个来月,王尚文一直在清除租界内的亲日分子,这使得租界与日本人的关系愈发紧张。
双方剑拔弩张,但谁也不敢开第一枪,开第一枪的责任太大了,不是沪海的双方高官们可以决定的。
转眼时间来到1941年10月,这天王尚文买了份报纸,看到了一条至关重要的消息。
日本政局在这个月发生了变化,近卫内阁被东条英机内阁所取代,王尚文对近卫内阁不是很了解,但东条英机此人他却有一点了解。
他知道东条英机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发起者之一,其性格独断专行、凶狠残暴,在关东军中有“剃刀将军”之称。
他觉得此人上任,或许太平洋战争恐怕很快就会发生,他不记得太平洋战争的准确时间,但他记得大概时间,太平洋战争好像就是发生在1942年左右,现在距离1942年也就两个来月了。
如王尚文所料,东条英机担任日本内阁首相后,在御前会议上通过了对美国、英国和荷兰开战的决定。
这一决定标志着日本正式开始实施“南进”战略,同时王尚文认为这是日本人在二战中由盛转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