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不重来 第143节

  “以后做水产的人会更多。”唐浩泽非常肯定地说。“我们中国人口太多。就算只有10%的是农业人口,也有一亿三千万农民。这部分人口甚至比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总人口还多。但是在二十年内,中国的城市化也不可能达到这个程度。中国城市容不下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农村经济必然会加速发展。”

  “像我们海边的农村,水产养殖肯定会成为一种高度发展的行业。做水产的人多了,沿海的水质无法避免会恶化。所以我觉得再过几年,湾州的沿海,水产养殖的条件会变得非常恶劣。尤其是高密度养殖的品种。比如对虾。”

  卢方听他说完,静静想着了一会说:“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发展深海网箱养殖?”

  唐浩泽点头,说:“除了深海网箱,还有新品种的养殖。如果叔你真的继续做水产,也可以做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投入很高,可以封闭时循环水养殖,那样外部海洋的环境对养殖环境影响不大。那也是可为的。只是未来的水产行业利润率肯定会下降。”

  “因为产量增加,而国内人口增长已经得到有利控制。人口增长对食品市场需求增长会被不断提高的产量所抵消。水产品价格会基本平衡,甚至会有所下降,但成本会大幅度增加。养殖模式肯定也会发生改变。比如养殖周期缩短,上市规格变小以便节约成本。”

  唐浩泽虽然说得相当武断。但卢方却明白他说的前景确实很有可能出现。

  他点头,说:“你说的,我也考虑过一些。其实现在养虾已经向你说的方向发展了。你继续说。”

  “海参养殖可以算是一个新品种。而石斑鱼养殖也算。”唐浩泽笑着说。“现在能给塘尾经合社带来最大利润的海湾扇贝,也算是一种。不过海湾扇贝对海区的影响很大,养殖太多海区会变得贫瘠。这个品种实际上也养不了多少年。”

  “另外,沙虫也算新品种。至于现在有些人想着养象拔蚌和江瑶,那些东西也可以做。但天然资源抢夺太厉害。我是不建议叔你做的。我建议叔你建一个大型的工厂化养殖场。小水体超高密度循环水养殖。还有,现在海外已经有深水网箱养殖。据说一组网箱需要一千一百万的投入。两三年就能回本。那种养殖模式的可持续性比较强。”

  卢方点头说:“我也听说那样的模式。据说深海养殖的优势很明显,远离污染,而且水质好,病害也少一些。”

  唐浩泽笑着说:“叔,你其实可以到相关部门跑跑,说不定能弄到补助。”他记得后来国家好像是对建造大型远洋渔船和深海网箱养殖都是有相当大比例的补助金的。好像一组网箱能补偿一百二十多万吧。

  卢方笑着说:“那个再说吧。不过我听你说的,饲料厂,依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咯。”水产发展迅速,那水产饲料的盘子自然也是会越来越大的。

  唐浩泽点头,说:“饲料永远都不会没有市场。不过叔,如果你打算一直做饲料,建议你在海外租用一些土地,种大豆。比如巴西阿根廷那样的国家。要不然到时候饲料成本会不断上扬,饲料的销售利润也会下降得很厉害。而且现在做饲料的也多了。”

  饲料最重要的原料,不外就是大豆和鱼粉。而这两种原料在未来价格会飙升。

  卢方知道做水产饲料的竞争也很厉害。一些小厂已经被大厂挤兑得经营不下去了。

  他知道控制成本很重要,饲料的原料却是应当尽可能自己提供:“国内不能租地?”

  “现在国内不好操作,也没有合适的大片土地。”

  卢方想了想说:“你这个建议我也会考虑。”

  唐浩泽笑着说:“就算是经合社,我在水产方面的建议也就这么多了。想要再发展,那就是忘陆地发展了。但陆地种养殖业的利润率更低。风险也大。”

  比如养殖,养殖户大规模养猪,一头猪平均下来能赚五百多点。但养猪需要的投入也大。

  一头仔猪的成本就将近五百了。还没算饲料和人工费用,和可能出现的疫病风险。唐浩泽之前就有一个朋友一家子养了一百五十头猪,正常情况下,平均下来,一个月要丢七八头死猪。那还是正常的。

  卢方看着他,半响才说:“塘尾村能出了你这么个人,是他们积了三辈子的福气。”

  卢方有这样的感慨,是由心而发。

  从农村出去的有钱人多了去了,但那对村子又有什么好处?别的地方不说,就说湾州地界。

  湾州不知道有多少存在出了有钱人。但对村民来说,最多就是一个吹牛的谈资:自己村里出了个了不得的人。实际上那些个有钱人对村子其他人的日子没有明显的好处。最多就是修路的时候出点钱。

  但塘尾村却不一样?

  唐浩泽还没真正发家的时候就带着三个人发财,然后让那三个年轻人带着全村发家致富了。现在全村人都因为唐浩泽的作为而享福了。

  唐浩泽给村里人指了一条路,却不是就此放下不管了。刚才唐浩泽说的那些,塘尾村至少可以再走十几年。

  这塘尾村得积了多少德,才能出这么一个唐浩泽?

  当然,这其中恐怕也和唐浩泽是塘尾村经合社最大的股东有关。

  但卢方是知道的,之前唐浩泽没想过要入股经合社。只是塘尾村的村民不愿意入股,资金不够他才买下了大部分的股份。

  即使如此,经合社一年的收益对唐浩泽来说,似乎也不怎么值得操心的。但唐浩泽自己在沪市有了事业,但还想着水产上的事。可见唐浩泽对塘尾村有多上心了。

  卢方看茶水都淡,就将最后一口茶喝了,拿出车钥匙丢给他说:“你回到湾州了,亲家可能也等着你回家。我就不留你吃午饭。你开我的车回去。什么时候来湾州,就来家里吃饭!”

  唐浩泽婉拒说:“我打的回去就可以了。叔没车用也不方便。”

  “给你就拿着!你还怕我没车子用?我要用车,让公司送车来就是了。”

  听他那么说,唐浩泽也没再推辞,拿了车钥匙坐了一会就准备走。

  卢梦送他出门,在他上车时,亲了他一下,说:“我在家里陪爸妈两天,元旦你来接我。”

  她为人不笨。虽然还没过门,但既然回家了,她也应该去唐浩泽家探望一下未来公爹和婆母的。而且唐浩泽父母为人也很好。

  “好。我元旦就来接你!”唐浩泽知道这两天他也许有空来,但是也不能刚回来就天天忘湾州跑不着家。那是有了老婆就忘了父母了。

  “嗯。等会我去找小芸玩。”

  有卢方的车子,唐浩泽只用一个小时左右就回到塘尾村。

  唐浩泽进入塘尾村,就发现果然和卢方说的那样,塘尾村的变化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之前的土坯房,甚至是一些楼房也都已经拆掉了。村道也扩大了许多,足有七八米。路边还有排水渠。

  村道向两侧有巷子,巷子能通四五米左右。两条巷子之间有两幢房子,房子中间只有两米左右的小巷。这房子一幢一幢的,有些还在施工。建好的,也有些是已经装修好了,一些外墙还没装修。但多是已经贴着入伙的对联。

  他甚至看到一个已经开张的小超市。

  看起来村里的规划比他之前说的还要大气。经合社大概是真的赚大钱了。要不然也弄不出这番气派来。

  唐浩泽家是村中最靠近海面的一户人家,距离这片新规划的住宅区还有两百多米。在经过减速带后在村中缓缓穿行而过,再有两百多米才到他家。

  他回到家中看到院子门大开着,就将车子直接开进了院子。

  也许是听到了动静,唐郑敏走了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水烟筒。

  唐浩泽将车子停好,下车说:“爸!我回来了。妈不在家?”

  唐郑敏看到儿子将水烟筒随手靠在墙边走过来:“刚出去割草了。你回来怎么不提前打给电话?这车不适亲家的车吗?”

  “昨晚回来晚了点,就在梦梦家住下了。今天早上,卢叔让我开他的车回来。”

  唐郑敏笑着说:“回来了就好!”

  

第二四二章 别因噎废食

  

  唐浩泽才将行李从车里搬下来,孔凤荃就空着手回来了。

  她是在地里看到了有车子开到自己家,猜到是大儿子回来了,就放下手里的事赶了回来。

  唐浩泽笑着说:“妈,你这是去哪割草了?不是要是喂不过来,就将一些兔子卖掉一些好了。”

  孔凤荃拉着他看了一圈,说:“怎么就养不过来?村里分了一些地,专门让种草。这如果不是地方不够大,我还想多养些呢。好了,先回家休息一会。我将草挑回来就做饭。”

  唐浩泽笑说:“你也别急。现在才十点呢。哪有这么早吃午饭。”

  孔凤荃那和他多话,笑眯眯去地里将草挑了回来。

  唐浩泽看到那似乎是真正的牧草,就问:“妈,这草是鹅草?专门种的?”

  “可不是。海边不是有一片沙地,村里给分到户了。那沙地种其他不行,但种草还是可以的。虽然割不了多少,也能让兔子多吃点。”

  唐浩泽看那满满的两箩筐鲜草,这大概有近百斤吧:“妈,这草能喂一天吗?”

  “怎么能,下午还要再割一些。”

  “家里到底养了多少兔子啊?”唐浩泽心算了一下,这一百斤草怎么也够一千斤兔子体重的一天的食量了?“妈你也别那么才操劳。”

  “有什么辛苦的。我又不去做海,难不成一整天呆在家里?”孔凤荃说着就要准备午饭。“我叫你爸捉只鸡杀了。你去看会电视,要累了就去睡会。等吃饭我再叫你。”

  唐浩泽看着父亲捉了一直最大的公鸡,摇摇头说:“我去找看明哥他们在不在家。要不然我们三个人吃几顿都吃不完。”

  这些鸡大概养来就是等他和弟弟妹妹回家才杀的。三十多只鸡,大的都七八斤重了都。

  “那你别坐太久,早点回来。”

  唐浩泽也懒得开车去,走路出门了。

  现在天气冷了,东风螺养殖场基本已经停产了。不过唐浩强他们还没放假,主要是因为他们需要充分利用时间,几百亩的池塘搭建了过冬棚,现在还养着虾。

  还有海上的海湾扇贝。那东西要养一年时间左右,通常是在夏天收获,这肯定要在海上过冬的。那也需要打理。

  唐浩泽也没有进村,直去了东风螺养殖场。

  唐浩强和唐浩坤果然都在这喝茶。

  见到唐浩泽两人都挺惊讶的。唐浩强说:“还以为你下午才回来呢!刚到?”

  “刚到家。”唐浩泽接过他递来的小茶杯说。“我爸在杀鸡,等会去我家吃饭吧。对了,明哥也在家吧。”

  “他刚接到家里电话,说是有亲戚来了。”唐浩坤笑着说。“你样子没变,但人在大城市待得越久,就越不一样了。”

  “我能有什么不一样?”唐浩泽喝了一杯茶,笑着说。“倒是村里变得我差点以为来错地方了。”

  说到这个,唐浩坤有些得意:“当初让他们用旧房子换新宅地还不愿意呢。现在好了,谁不乐呵呵的。”

  唐浩泽笑着说:“确实规划的很不错。这肯定是全湾州最漂亮的农村。”

  “村里计划在那些旧宅地建一个公园明年等所有新房子都建好就,就开始动工。”

  唐浩泽一听挺高兴的:“这么说,乡亲们都在建房子了?”

  “嗯,都在建了。钱不够的,经合社先借一些,等分红再慢慢还。”

  “那看起来今年经合社的情况很好。”

  “扇贝的收入很高。我们养得多。而且虾养的不错,又有石斑鱼的收成。我们还想着元旦就分红的。等下我给你算算。”

  “一共赚了多少?”

  唐浩强低声笑着说:“嘿嘿,去年找其他村入股,将那一万亩的海面都养上了扇贝。今年十月就收了。虽然瘦了点,不过收成也很不错。在那个赚了五千多万。加上其它的,我们去年赚了六千八百万。我们商量着,打算拿出五千八百万分红。今年我们又拿到了六千亩的海面,剩下一千万,继续扩大扇贝的规模。”

  “这是好事!不过,不准备再招股了?”

  唐浩泽这话,让唐浩坤两兄弟脸上一沉。唐浩坤摇头说:“我们不打算再招了。”

  唐浩泽有些惊讶:“出什么事了?”之前他们还对将全镇沿海的村子都拉进来的想法呢。

  唐浩坤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唐浩强愤然说:“还不是其他几个村子的人。之前明明说好了入股规则,有些人却说我们塘尾村的人当初交的钱数也一样,闹着要和我们重新计算股份,还说什么他们也入了经合社,要经合社出钱给他们修路。想错他们的心了。我们村修路的钱都是村里那写股份的分红。”

  原来,经合社后来招股是为了扩大扇贝的养殖规模。之前养了有三千亩,这部分扇贝的收益当年只分红了一半,经合社将这部分资金直接给之前的股东配股。而剩下的那七千亩需要的资金一半拿出来向周围几个村子的村民进行招股。

  结果前不久在讨论分红时,一些人闹了起来,非要说当初一部分股东也是出同样的钱,但是股份却比他们多。

  在他们眼里,他们入股了经合社,经合社其它所有资产都有他们的一份。

  唐浩泽听他们说完,只觉不知道那些人是真的傻还是觉得别人比他们傻。

  “后来怎么解决的?”

  唐浩坤闷声说:“能怎么解决?该给他们该给的分红都提前给了,顺便给他们退股。一分也没多给他们。他们能闹,我们就能踢人。听说他们自己也要搞经合社,也打算养扇贝。”

  唐浩强嗤鼻说:“还不是觉得养扇贝容易。觉得只要放下去就什么都不用做了,觉得钱好赚。”他冷笑说。“看亏不死他们。”

  唐浩泽听明白了,这是贪心不足了。或者说是眼红了。

  听他们说的,那些人就是无理取闹。

  虽然塘尾村的人多分了股份,但是他们先前的股份是按照经合社的在在扇贝养殖项目中获得50%股份分的,经合社也投入了资金,而且算上技术和海域的成本等等。而新入股的人,花多少钱得多少股。

  再有就是,塘尾村有经合社10%的股份,每年都有分红。村里修路的钱可不是经合社出的。

  其他村让经合社出钱修路,那不是笑话还能是什么?

  唐浩泽问:“闹事的人很多?”

  唐浩坤抿嘴说:“塘头村有二十来户退股了。塘肚村也有七八户。坎埠村也有几个退了。不过也有些人之前没有入股,现在看着经合社赚钱,想入股。不过我们也不缺钱,而且之前面向整个村委招股,他们不相信我们,现在他们想跟着赚钱。我们也不缺那个钱。”

  唐浩泽想了一下,说:“其实也不是不能再招股。”对经合社来说,联合的人越多越有好处。那不是说钱的问题。而是股东人越多,经合社的发展就约有利。

首节上一节143/42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