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不重来 第374节

  唐浩泽笑着说:“用一句新闻联播式的话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水平提高,也代表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物质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从物质的数量到质量都会相应提高。”

  赵阳对这话倒是不会反对。

  不管普通人怎么说,他都是要支持现在执政党的。第一,他是既得利益者;第二,中国经过这么多次危机都能平稳度过,而且发展一直保持相当快的速度。那已经相当了不起。他怎么可能不支持?

  而唐浩泽说百姓对物质需求的增加,他也是可以预见的。但他不明白唐浩泽这话是什么意思。

  看到露出疑惑的神色。唐浩泽继续说:“中国现在不是正在捉紧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的工业和商业都没办法和东部比,但是西部,特别是大西北,地广人稀土地多得是。而我们国家每年消耗五亿吨以上的蔬菜,还有两亿吨的水果。两者过去十年里平均年增长率都在2到3%之间。我觉得这个产业大有可为。”

  赵阳沉默了一会说:“但是这个量是中国四五亿农民生产出来。我们插足进去,其中的收益率恐怕也不会很高吧。”

  唐浩泽笑着说:“这么说吧,阳哥。你现在能拿出多少钱?”

  “半年后我应该能收回十亿左右,如果贷款,应该能拿二十五到三十亿之间。”

  “所以你比普通农民有钱,可以做的是比他们多,怎么可能也和他们那样种菜种果?”

  “你还是直说吧。也别再吊我胃口!”

  唐浩泽说:“现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大棚种植蔬菜。那些大棚种植的蔬菜看着已经非常不错了,一年能种植八茬。但我却觉得单位产量还能增加一倍甚至以上。”

  “投资呢?”赵阳一听那就算是薄利多销,高一倍以上的产量,利再薄也是积少成多了。但高产出肯定需要头投入。“那样的技术,在基础投入方面肯定也很大吧。”

  “那是自然的。我建议你在西北的半荒漠开辟一片智能大棚区。一部分种蔬菜,一部分用来种植水果。同时还要持续投资农业技术方面的研究。那是一个长期做的生意,就是投资回收周期会比较长。”

  赵阳再度沉默。

  他想到唐浩泽翁婿和宁翔鹄合作盈海水产公司。当初宁翔鹄只是投资了不超过两千万,而现在每年却能为宁翔鹄赚两亿左右。

  再有就是,城市周边的菜农其实都是挺有钱的。别小看那些身上穿着沾了泥水衣服、挑着箩筐的人,他们很有可能是银行的vip客户。

  可见农业做好了利润其实还是挺大。

  但现在的问题是,他需要圈地才能做农业。当然,如果是做农业,他想要圈地并不难。难的是在中国能种地的地方,基本就没有空着的了。

  唐浩泽建议他找那些半荒漠化的地方。那确实是最容易拿到地的地方,而且成本会非常低。

  赵阳心想着,就算在山区里找农民流转山地,不说每年的租金就是一笔钱成本,再说那样的地大概早被人占了先。他也可以找些软柿子使一些小手段将地拿到。但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子爷,就算拿到那样的地也要花费一定的成本。

  再有就是容易闹出大纠纷。

  他一个朋友在南方曾经打算承包一片山林,结果和当地政府谈好之后,当地人却要求他开一条水泥路进去,要不然不准车子经过他们村子。山里人可能淳朴,但也可能蛮横。他朋友一个外地人,道理说不通,又不敢硬来。

  他的朋友说,如果要开一条水泥路到他的林区,开山铺路成本至少要三千万。而靠那片山林他十年也赚不回来。现在只能交给当地政府和当地人在那里扯皮。

  而半荒漠地区人口少,土地流转成本肯定很低。有些地方的土地的使用权甚至国家或者集体。拿到那些地的成本近乎无。

  但是,他想要在半荒漠地区种地,不管是什么技术都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大西北的地确实很多,我要拿地也不难。不过那里水少,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

  唐浩泽却不认为的那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打井。中国的土地地下水资源其实很丰富。美国人能在半干旱地区打几百米深的井用来种田。我们在技术上也做得到。至于打井的成本,土地流转方面解约的成本就能省下来来了。”

  “打一口深井要多少成本?”

  “这个可能要咨询专业的人。不过在湾州地区,打一口一百五十米左右的淡水井需要八万左右的成本。”

  “那么说,我们需要找地下水丰富的地方?”

  “地下水分成两种,一种是潜水,埋藏深度通常比较潜,而且同意天然补给。而另外一种是承压水。承压水埋藏深,但可能是咸水或者半咸水。”

  唐浩泽感觉喉咙有点干了,喝了一口茶继续说:“在高山附近应该能找到含有淡水承压水的地区。其实也已建小型的淡化厂。但不管是用那种方式,都只能做节水型农业。”

  赵阳很是琢磨一阵,说:“反季节蔬菜价格比较高,做大棚蔬菜价格应该不错。”

  唐浩泽笑着说:“反季节水果会更贵。智能温棚可以控制温度,在防病方面更好处理。田间管理也可以考虑自动化。完全可以让水果提前或者是延后上市。现在也许有保鲜水果,但新鲜水果的价格肯定要比那些保险后催熟的水果价格好。”

  上辈子他经常吃到表面红彤彤却半点也不甜的苹果。那些就是还没成熟就采摘了保存,等销售之前再催熟的,甜度很低。那样的苹果买到了就只能是自认倒霉。

  所以唐浩泽觉得反季节水果和当初反季节蔬菜刚出来时一样大有可为。

  但是种植水果需要两三年才能开始到达盛果期,投资回收周期太长。所以他还是建议要种植一部分的蔬菜,那样可以尽可能维持账目基本平衡,保证整个种植园的正常运转,而不需要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

  赵阳对唐浩泽建议虽然不算非常看好,但也心动了。

  中国人口多,不管是蔬菜还是水果,需求量肯定会越来越高,而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新鲜水果,肯定也乐意花费更高的价格买。

  唐浩泽有建议先对温棚做一些了解,比如在中国北方和国外温棚农业技术最好的国家参观学习一下:“看过之后心里才有底。如果你觉得可行,又想分散风险,可以找恒远的邓小权。恒远在这方面已经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也有资金可以和你合作。”

  

第六一一章 有求于人

  

  让赵阳找邓小权合作的想法,唐浩泽也是有自己打算的。

  现在恒远集团虽然已经准备在城市中建高层立体农场,但那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而且唐浩泽知道大棚蔬菜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到国家大力推广而发展迅速。

  那只是普通的温棚。

  那样的温棚产量虽然不低,但中国耕地少。

  中国现有的更低要养活十四亿人暂时没有问题。但中国未来肯定需要更多的粮食,用来换取肉食。另外,中国未来会放开二胎。中国人口只会一直增加。耕地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中国政府必须解决人地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中国采取了两个办法。一个是改造土地,让废地变良田,第二是提高单位产量。

  而蔬菜种植周期短,中国将会利用新农业技术减少蔬菜生产占用的土地。在未来,中国定下了建一亿五千亩温棚的目标,只为利用最少的耕地满足更多人对蔬菜的需要。

  所以不管是不是和赵阳合作,大棚蔬菜在未来都会大行其道。

  他和恒远集团根本阻止不了。

  既然如此,倒不如在这个产业刚开始抬头时就抢占先机,然后利用其中的产出研究更好的农业技术。

  比如如何无土栽培水果。

  对于水果来说,乔木类植物需要一定空间才能生长。一个是需要充足的阳光,另一个是需要充足的水肥。

  但实际在露天种植的水果的间距要比果树可以接受充分光照所必须间距要大得多。果树需要间距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水肥。只要有充足的水肥。果树的间距完全可以更密一些,而且产量也能更有保证。

  在温棚里,只要有足够的营养,和对温度的控制,水果的甜度也可以人工控制。当水果的质量能人工控制的时候,水果的价值自然也就比普通同类要高一些。

  至于销售问题,圈子网的电商还是很给力的。

  对于大棚水果,唐浩泽觉得可以参照之前他卖水产的网络小店。另外他正要做的销售终端配送系统,也可以将温棚生产的水果列入服务范围。

  唐浩泽让赵阳和邓小权合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邓小权很有大的抱负:“以色列一个沙漠国家能以2.2%的人口养活全国八百多万人口,靠的就是温棚水培农业。蔬菜可以水培种植,水稻和小麦同样可以。如果在本来不宜耕种的土地,一年种植三茬高产粮食,中国人口再多也不用担心没粮食吃。”

  他不得不说自己被邓小权的雄心壮志刺激到了。工业或者商业对中国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粮食不够,没有国家愿意养活中国人,也没有那个国家养得起中国人。

  他知道中国的耕地必须要出产满足国民需要的粮食。

  他不知道邓小权的的想法能不能实现,但那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他自己没有那个精力给邓小权提供除资金之外的更多支持,但可以帮着一些。比如找一些合作伙伴。

  像赵阳这样的或作伙伴正好。有一定人脉,也有一定的资金。

  赵阳不知道那些,不过他知道恒远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几个民用农业企业之一。特别是恒远集团在经营方面的多样化,还有在农业技术方面的投资,都让明白恒远集团是一个不错的合作伙伴。

  所以他应下了。说最近会亲自在国内外进行考察。另外会让人查一下那些地方适合发展那样的产业。

  他答应下来之后,唐浩泽就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赵武在厨房忙活了一个多小时,做了一席丰盛的晚餐。

  在吃晚饭的时候,赵阳说:“武叔是天生厨师,自己祖传的手艺自然精通的,而且多年来在全国跑,和其它菜式的名家交流过。武叔现在精通徽、川、粤、鲁、浙五大菜系。”

  唐浩泽确实看到这桌上十盘菜中分属五大菜系。更难得的是味道都相当不错。

  赵武却说:“当年年轻气盛。现在反倒是杂而不精了。”

  唐浩泽倒是觉得这菜和五星酒店的大厨做出来的菜相比更好一些。至少吃着显得更家常,味道也不差。

  赵阳和赵武离开之前,他对赵武说:“武叔,以后家里厨房就靠你了。”至于待遇他们都没有谈。

  赵武知道像唐浩泽这样的人不缺钱,而他又是赵阳带来的,肯定不会亏待了自己。不然他不觉得吃亏,唐浩泽自己都会觉得没面子。他只说明天中午就过来。

  送走了赵阳叔侄,唐浩泽觉得自己需要散步消消食。今晚的菜肴很丰盛,而且味道很好,他不自觉就吃多了几口。

  这是天已经全黑,月亮还没升上。这么大的一个四合院里静悄悄的,倒是显得有些阴森了。

  不过还好,院子里装了庭院灯,唐浩泽一个人在庭院中的小径走着,也不觉得阴冷。

  四合院里的暑气已经散去,夜晚很凉爽。正适合他思考。

  唐浩泽想着明天和古三见面的事。

  他找古三,是想让对方帮忙让运五无人飞机尽快投入商业运行。

  古三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上次唐浩泽在保全公司的合作中坑了对方一次。这个四合院就是那么得来。

  而他这次找古三是有求于人。他不知道古三这次会不会反过来坑自己一次。

  正如唐浩泽所想。古三在接到唐浩泽的电话之后就在琢磨对方所为何来。

  他和唐浩泽虽然有过一些合作,但两人的关系并不是朋友。双方偶有联系,都是生意上的往来。这次唐浩泽打电话说想见个面,他就觉得唐浩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他一直想弄明白唐浩泽所为何来,好拿捏住人,然后从对方身上刮下一层皮,好报上次的一箭之仇。

  在约定时间里,古三去到京城的协和酒店。唐浩泽在这里请他吃饭。

  唐浩泽提前在包厢等着他了。见面后说了半天,唐浩泽都没有进入正题。不过古三也不是毛头小子,不至于连半点城府都没有。唐浩泽不说,他就当是来吃顿便饭。

  等饭吃得差不多了,唐浩泽才开始提起他这次来京城找的目的:“古司长,你大概也听说了。我和北航合作研制一款无人运输机。”

  “我听说过。听说飞机在昨天完成了一次试飞。”

  “那其实也不算试飞了。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问题都早已经结局。那应当算是一次验收飞行。有关部门也派人在现场观看试飞的过程。整个试飞过程都非常顺。这款飞机在程序上,已经基本完成了申请生产许可证的流程。”

  古三放下筷子,拿起茶杯说:“这事我也了略有耳闻。”

  唐浩泽笑着说:“虽然流程上没有出现什么错漏,甚至还额外完成了一次验收飞行。但那毕竟是一款全新模式运营的飞机。它可能全世界第一款要投入商业运行的运输机。所以我很担心在申请相应许可时会拖得太久。”

  唐浩泽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古三只含笑听着。

  唐浩泽继续说:“听说古司长认识的人多,还请您帮我引荐相关的领导,我好当面和他们交流一下运五无人机。”

  

第六一二章 并非只有飞机才是高科技

  

  话里说是希望古三能引荐人,但唐浩泽言下之意是希望古三能在他申请时帮忙说话。

  最近几年中国也允许私人资本进入航空业,那主要是货运领域。以圈子网集团在中国的经济地位,要申请注册一家航空公司不难。但其中的问题在于那是无人驾驶的飞机。

  另外他需要建设大量的小机场,那肯定需要经过发改【2】委审批,而古三就在其中工作。

  古三的职位虽然不高,但整个家族的人脉非常强大,如果有他帮忙,成立航空公司并且运营无人货机、建机场和地面基站的申请可以更容易通过。

  只不过古三似乎没听出唐浩泽的言下之意一般。他笑着说:“我想唐总既然进行了一次那样的试飞,在舆论上肯定也有所作为。大概过两天全国人民都知道你研制出无人商业货机。而且以你的身份,大概没那个领导见不到吧。”

  明知他的不懂是装的,但唐浩泽只能当做他是真没听出来。

  他很清楚,古三这是无利不起早。他对此也是早有心理准备。如果古三肯出力,他只需要给古三好处。如果他自己去找那些人,他们也不会因为他有钱就“为人民服务”地帮他,届时他要给出的好处可能会更多。

  古三和他之间的往来基本都是交易,两人之间没情分情分可言。既然彼此没有什么情分,那就只能是看本分了。古三不帮才是本分,毕竟两人之间还有一个竞争者的关系呢。

  “古司长有所不知。我前段时间接手天方集团,手中的工作比较多。没办法经常往京城跑。所以才想着拜托您帮个忙。”

  古三笑了笑,说:“像航空器这样产品,在申请生产许可的时间周期通常是比较长。而申请注册航空公司,那是属于工商部门的业务。”

  唐浩泽觉得再继续转弯抹角也没什么意思:“我就是想尽快拿到许可,而且注册公司的后续工作也比较繁琐。如果古司长没时间,不如给我一些指点,找谁更容易办那些事”

首节上一节374/42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