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2职工大院 第249节

  几个小孩子没多久都跟小妹熟稔了,院子里传来她们的说笑声。

  爷爷也走到房门口,搬了个小板凳,他敲了敲烟袋,从兜里拿出一包烟丝,捏了一些拿在手上,一边吩咐秋火明,“火明啊,把家里的对联也贴了吧。”

  “好嘞。”贴对联这事,秋火明早就收到风了。

  当即拿了对联,还有提前备好的浆糊出来。

  爷爷他们住的这房子,荒芜了一段时间,爷爷一家人搬过来住,这是头一个新年,门上空荡荡的。

  大妹负责看对联摆的正不正,秋火明拿着对联先在背后刷了一层浆糊,跟着作出要贴的姿势。

  “哥,上面朝左来一点点……多了、多了,再回去一点,,好了!”

  秋火明眼疾手快,将右侧的贴了,跟着依葫芦画瓢,将左侧的也贴好,横批就简单了,直接贴在门框上方。

  院子的门上贴了一个福字,就连那颗枣子树,也贴了一个福字。

  等对联都贴好了,整个大院顿时增添了几分喜庆。

  奶奶一边洗着菜,一边跟陈素娘唠嗑:“你们可要多来来,你看这大过年的,火明他们一来啊,就热闹了,我这心情啊,甭提多舒坦……”

  陈素娘笑道:“这几个孩子啊,一个个都跟猴似的,闲不住……”

  “可惜三姑娘不在,要等初二才能回来了。”

  “我家大姑娘也是啊,初二才能回来。”

  婆媳间相处融洽,在厨房间,一边备菜,一边闲聊,还能时不时抬眼看看电视。

  中午到了,家里人也没人吃饭,饿了就去饭桌上吃点炒米糖,或者拿个香蛋。

  没过多久,电视被爷爷强制关了,那帮孩子这才散了。

  “这晚上还要开,咱这大白天的,就别看了,不然看坏了咋整……”

  快三点的时候,陈素娘在厨房里喊了一嗓子,“火明,去放鞭炮!”

  “好嘞。”一听这话,秋火明就知道,年夜饭准备上桌了。

  他放下手里的书,从屋角拿着篮子走了出去。

  篮子里是三姑提前备好的鞭炮跟“大地雷”,长长的一挂鞭炮摊开,小妹跟了出来,跃跃欲试,“哥,给我来点火……”

  大妹早就躲在一边了,她伸手捂住耳朵,看向这里。

  秋火明将火柴递给小妹,跟她一起蹲下来。

  “噗呲”一声,火柴着了,小妹伸手将它凑近鞭炮的引信,“呲……”黑色的引信闪着弧光迅速向后褪去……

  秋火明一把提起小妹,迅速地退到院子里。

  “劈里啪啦!”鞭炮在院子门口弹跳着,烟雾伴随着响声一起,将门口一块地方,炸的无处落脚。

  小妹跟秋火明站在一起,她兴奋道:“哥,爷爷家的鞭炮好响,比咱家要响!”

  爷爷坐在小板凳上,一边磕着烟灰,一边大声道:“这叫电光炮,你姨舅舅家做的……”

  爷爷这把年纪了,这耳朵还这么好使,秋火明甚是佩服。

  姨舅舅他倒是认识,往年过年都会来秋火明家里落脚两天,主要是贩卖自家做的炮仗。

  这年头也没人提倡安全生产啥的,鞭炮有些就直接堆在秋火明屋子里面。

  现在回想起来,倒是有几分后怕。

  自从爷爷今年进城了,姨舅舅就直接找他了。

  家里放的炮仗还是姨舅舅去年送的,大概还是旧款。

  硝烟散去,门前留下一地红色的碎屑,秋火明又走了出来,将“大地雷”一字排开,这种炮仗威力很大,秋火明不放心小妹来,他干脆亲自操刀。

  不一会儿,几个大地雷的引信都亮了起来,秋火明快速后退。

  “砰”“砰”……,大地雷飞到空中,在空中接连响了六次,这才落了下来。

  “哇,好高。”小妹赞叹道,有两个“大地雷”的残骸掉进了院子里,爷爷赶紧站了起来,发现电视机没磕着,这才放下心来。

  “火明啊,把电视放回屋吧,放院子里,我这心里不踏实……”

  秋火明又把电视给搬回原处。

  客厅的餐桌上,菜陆续在上,鱼是最先做好的,但不让吃,主打一个“年年有余”的谐音梗。

  秋建设带了白酒,饭桌上,秋火明陪着喝了一杯就停了下来,秋建设喝的慢,跟爷爷时不时碰一下杯,一餐饭吃到了四点才停下。

  秋建设跟爷爷喝了酒,回屋睡觉去了,二叔今天也累着了,早早就回了屋。

  过年忙碌的都是家里的女人们,男人们倒是清闲的很,秋火明原本打算进厨房帮忙洗碗,被陈素娘给撵了出来,就连大妹要求帮忙也被她拒绝了。

  “今天做事,就要一年做到头了,我一个人忙活就行了,你们几个安生一点,过个好年……”

  过年的规矩多,陈素娘不舍得几个孩子日后受苦,干脆把活都包揽了下来。

  奶奶跟陈素娘在厨房间收尾,“素娘啊,你这么惯着大妹可不好啊,在咱村,这么大的姑娘都可以做一桌的菜了……”

  陈素娘笑道:“姑娘家日后嫁人,有的是劳碌,她能多当一天姑娘,我就让她多开心开心。”

  “像你这么惯孩子的可不多,这人啊,自己还要上班,不累的慌啊……”

  “不累,他们几个读书都很好,我想着……要是她们都能读大学啊,就一身的劲,我这辈子,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我听建设说过,你要是有个小学文凭,就能当老师了,当老师多好啊……”

  ……

  几个孩子在客厅无聊,干脆打起了扑克牌。

  秋火明教她们两个玩“五十K”,规矩很简单,三个人也能玩。

  没一会儿,大家就上头了,一个个争了起来。

  陈素娘洗好碗筷,央着婆婆回去睡了,她这才回到客厅,抓了一把瓜子,坐在桌子旁,一边嗑瓜子,一边看着三个孩子玩牌。

  秋火明干脆把她也拉进战团,这打牌的规矩很简单,陈素娘又一贯的聪明,很快就上手了。

  四个人开始组队,陈素娘抽牌跟秋火明一组,这两人所向披靡,很快就赢了第一局……

  等秋建设从房间里走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幕情景,陈素娘的脸上挂着笑意,眉眼柔和的不行,几个孩子嬉笑着,没人注意到他在。

  他呆呆地站在一旁,怔怔地看着她。

第273章 春晚

  自打有了几个孩子,家庭的重担压身,秋建设还没从陈素娘脸上看到过这么一副开怀的表情了,当初谈恋爱的时候,她也有过开心的时候……

  秋建设揉了揉眼睛,默默地去厨房给陈素娘倒了一杯热水。

  户外时不时传来一阵阵地鞭炮声,门外有小孩子探头向里面张望,见秋家没有开电视,转身就走,他们拥簇着、奔走打闹……

  晚上八点还没到,户外已经是黑漆漆一片了,院子外晃过手电筒的光,爷爷家的院门很快就被人敲响。

  都是些认识的邻居,熟悉与不熟悉的都有。

  到后面,秋家干脆把院门开着……

  没一会儿功夫,客厅里已经坐满了人,还有几个邻居是借着送食物的由头带着孩子过来看电视。

  客厅里凳子不够,她们自发地回去拿了,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喜欢热闹,屋子里挤得满当当的,火盆里的碳重新换了,单独放在二叔前面,把室内烘的暖洋洋的。

  电视打开,中央电视台已经在播放预告了。

  没多久时间到了,屋里原本吵闹的几个孩子,立即安静了下来,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

  开幕式是赵忠祥老师的新年致辞……

  接着是侯宝林介绍今晚春节晚会的主持人……

  (83春晚的主持人们)

  当主持人们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一个邻居大婶叫了起来,“小花,她是小花。”

  刘晓庆在后世名气已经大不如前,但是在83年的时候,她的名气正如日中天,妥妥地央视一姐。

  奶奶把凳子搬的离电视近了一点,“她不是小花,她是何翠姑!”

  她们俩说的都是《小花》这部电影里的角色,奶奶虽然没去过电影院,但是农村前几年经常有放映队下乡,这部电影极受欢迎,单单在她们乡就放了不下三遍。

  “何翠姑以前也叫小花,后来改了名字……”大婶不甘示弱,争辩了起来。

  “姜昆!马季!”秋建设也嚷嚷了起来,这两人秋建设熟悉,他平时也爱听相声。

  爷爷悠悠地来了一句,“瘦子是王景愚……”

  好家伙,这四个主持人,在座这些观众个个都认得。

  第一首歌就是李谷一的《拜年歌》,现场的气氛立即就起来了。

  这是第一届春晚,也是头一次以直播的方式播出的文艺晚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就连该上什么节目都没有个定论。

  也因此充满了趣味,对主持人的主持能力极具考验。

  这会儿功夫,主持人开始介绍起在场的一些要表演节目的嘉宾,镜头刚转过去,还没等主持人介绍,秋家的客厅里就有人,争着叫出这些人的名字……

  不大的客厅里,人声鼎沸,主打一个热闹。

  晚会有个猜谜语的环节,由刘晓庆播报,第一个谜语开始了,“从上至下,广为团结,打一字……”

  客厅里几个有文化的人就开始嘀咕起来,其中有位看着秋火明问道:“火明啊,听说你是状元郎,你倒是说说看,这是啥字?”

  秋火明微微一笑,稳坐钓鱼台,“座位的‘座’字……”

  答案没有公布,按照晚会的说法,大家猜出来的答案可以写下来寄到电视台,答对了是有奖的,信件还不用贴邮票,只要注明是春晚即可,秋火明刚说出答案,当即就有几个人留了心眼记了下来。

  谜语说过之后,紧跟着就是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这个戏种,无城县的人们,几乎个个都会唱,就连小孩子都能哼几句。

  这个节目引起了在座观众们的共鸣,就连奶奶也跟着音乐哼了起来。

  几个节目过后,刘晓庆又开始播报第二个谜语,“年终算总帐,打一句唐诗……”

  这回不等那人催促,秋火明主动说了:“花落知多少……”

  大家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但是记下来总归没坏处。

  陈素娘一脸的与有荣焉,看向秋火明的目光都透着几分慈爱。

  节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郑绪岚上场了,要说1982年,内地哪位女歌手最火,那肯定非她莫属,她一上场就来了一首少林寺的主题曲《牧羊曲》。

  (郑绪岚正在演唱……)

  《少林寺》这部电影可以说,几乎大多数国人都贡献了一张电影票,即使没看过的,这歌总归是听过的。

  接下来她又连续唱了两首《大海啊故乡》、《太阳岛上》,这些歌经常在收音机里播放,大家多少都能跟着哼几句。

  谜语一共有五个,在节目的间歇中播放了。

  节目组有四台电话,专门接听首都观众的来电,还特意设置了一个点歌的环节。

  不得不说,这时候文艺人员的综合素质很高,现场表演几乎没有失误。

  最大的争议也就是李谷一唱的《乡恋》,现场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这是靡靡之音,不应该登上大雅之台。

  另一派则认为,人民喜欢的,那就应该雅俗共赏,最后打电话支持这首歌的人太多了,人民压倒性地投了这首歌,节目导演一狠心,顶着压力拍板让李谷一上台演唱。

首节上一节249/30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