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赵恒对赵进行了大肆封赏,当着赵的面,在册立储君的圣旨上盖上了玉玺。
这是他们父子之间的约定,在五年之内,如果赵收复燕云十六州,赵恒就册立他为储君。
立储一事,父子俩都没太在意,但却引起了朝野震动,百官上谏,倒是民间的百姓,尤其是东京城的百姓,都是欢呼雀跃,振奋不已。
其实以功绩来说,赵灭了定难军,收复河西走廊,之后大败辽军,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样的丰功伟绩,再加上他还是赵恒的嫡子,入主东宫绝对有资格。
但朝廷的事情,可不是只看功绩的,反正册立太子的旨意一出来,就引起了百官反对,在宣布册立太子的大朝会上,无数文官都弹劾起了赵。
有的说赵抗旨不尊,有的说赵蓄意挑起战事,还有说赵擅自出兵,造成两国大战,罪大恶极等等,这些文官的嘴皮子确实厉害,一个比一个能说,说的天花乱坠,对于赵的功绩是一字不提,全都是罪过。
赵就像是犯了众怒一样,近乎有一半的朝臣都在弹劾诋毁,虽然有一些人为赵辩解,但比起庞大的反对派,这些人的话语权真是低了不止一个档次。
倒是赵像个没事人一样,默不作声的站在左上首,任由朝臣弹劾诋毁,一句话也没有说,毕竟他说与不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主要还是看赵恒的态度。
如果赵恒态度坚决,不管朝臣再怎么反对,东宫之位都是他的。
而从眼下的情况来看,赵恒还是很坚定的,直接将朝臣骂了一顿,叫上赵拂袖而去。
父子二人一进殿,赵恒就骂了起来。
“平时老子就跟你说,别跟武人走太近,多与文臣亲近亲近,你呢?你是怎么做的?你看看现在,多少人反对你,真是气死老子了。”
赵翻了个白眼,不咸不淡的回道:“儿臣若是听父皇您的,跟文臣亲近,现在别说击退辽人,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是灭掉定难军,收复河西走廊都不可能吧。”
“你还跟老子顶嘴?!”
“我……”
“行了,此事你不用管了,去准备和辽人和谈的事宜吧。”
“是,儿臣告辞。”
“对了,这次和谈的副使是柯政,朕不管你们怎么谈,但必须要辽人付出代价,最起码往年的岁币要取消,还有咱们现在占领的地方,绝不能归还。”
赵恒难得强硬了一次,最后摆摆手道:“你去找柯政商量吧。”
“儿臣遵旨。”
赵嘴上这么说,却丝毫没有去找柯政的意思,直接回了王府。
之后,他借着两国和谈的事情,一直都没有上朝,不过朝堂上的事情,他还是知道的。
赵很清楚,文官集团之所以联合起来针对他,无非是因为他代表武将集团的利益,文官集团不愿意见到他上位,从而影响文官集团在朝堂的利益和话语权。
不过赵并不在乎那些文官的诋毁,他始终坚信一句话,枪杆子里出政权,文官固然重要,但天下读书人数不胜数,只要他手中有兵权,就不会缺读书人效力。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赵不断遭到百官弹劾,各种各样的罪名都冒了出来,甚至连曾经的旧事,比如赵小时候殴打堂兄弟,逃课,以及近两年娶当垆女为妃,这种不值得拿上台面的事情,都成为反对赵入主东宫的理由。
至于其他战争时期的罪名,那就更是罪无可恕,仿佛赵就是大宋的罪人,不严惩不足以泄民愤似的。
赵早就知道大宋的文臣厉害,颠倒黑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可做到这种程度,还是让他颇为震动。
他只能说,这样的朝廷,这样的官员,北宋还能坚持那么多年,真的是上天眷顾。
当然,也有一些文官在为赵说话,比如之前背刺了他的柯政,以及入朝没几年的新贵,如范希文、鲁宗道等等。
但很可惜,范希文他们这些现在还没有什么话语权,而柯政因为要忙和谈的事情,也没有精力和那些人吵。
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月,最后赵恒拿萧钦言杀鸡儆猴,才压下朝堂上的反对声音。
而就在册立太子的圣旨传达天下之时,辽国派来和谈的使臣队伍也到了汴梁城。
带队的人是耶律宗盛,之前他便出使过大宋,不过上一次来是来接受大宋上贡的,而这次来却是来求着大宋和谈的。
两国和谈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且所谓和谈其实就是吵架,都是为了己方的利益跟对方吵架。
赵没有兴趣去听人吵架,更没有兴趣跟辽人吵架,所以自和谈开始,他就没露过面,不是在陪赵盼儿教导儿子,就是去教坊司听曲。
现在已经完成了两个系统任务,只剩下最后一个勾栏听曲一千次的任务,正好现在又没什么事可做,那就趁着空闲做一做。
不过和谈那边,他也派了赵怀恩盯着。
从赵怀恩汇报的消息来看,辽人尽管是战败方,但依旧很嚣张,一直占据着谈判的主动,各种各样的要求提了一大堆。
比如:退还燕云十六州,增加岁币等等。
而大宋这边赵没有出面,那么一切事宜自然是由柯政去谈。
柯政虽然是主战派,却非坚定不移的主战派。
自他在北疆上奏赵恒开始,就不希望两国再起战火,哪怕赵后来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打入了辽国本土,他也不希望大宋继续打下去。
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眼下辽国实力大损,没有几十年不可能恢复,而大宋虽说也需要休养生息,却远没有辽人损失惨重。
也就是说,辽人比他们更希望和谈成功。
再加上本就是战胜国,也知道赵恒的底线,所以柯政的态度自然非常强势,只是其他参与和谈的官员,把自己放在了弱势的地位,才导致大宋在整体上处于被动。
这天下午,赵正在指点儿子练武,赵盼儿带着小翠走了过来。
见她一脸欲言又止的模样,赵笑道:“想说什么就直接说,你我夫妻,还有什么是不好说的。”
赵盼儿点点头,沉默了片刻才开口。
“殿下,两国和谈,你是主使,是不是应该去瞧瞧,总这么拖下去也不是个事。”
两国和谈已有两个多月,因为辽人的诉求是燕云十六州,而大宋又不可能再次割让,双方也就陷入了僵持之中,辽人那边已经有些急了,扬言要重燃战火。
赵估计老爹和老娘也有些急了,才让赵盼儿来当说客。
“是父皇的意思,还是母后的意思?”
“父皇和母后都是这个意思,眼看父皇就要去泰山封禅,父皇和母后都希望尽快有个结果。”
因为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泰山封禅的事宜也被提上了日程,如果不是要等和谈的结果,赵恒早就飞奔向泰山了。
赵沉默了一下,才点头道:“行吧,我明日去一趟。”
翌日。
鸿胪寺,四方馆。
赵来的时候,双方已经在燕云十六州和岁币的问题上开始了交锋,隔着老远都能听见里面传来的争吵。
随着赵的到来,馆内顿时为之一静,然后不管是大宋的官员还是辽人都站了起来。
“臣(外臣)见过太子殿下。”
赵点点头,目光落在耶律宗盛身上:“梁王,和谈已有两月有余,你们的条件孤已知晓,孤没有其他说的,你们回去准备开战吧。”
耶律宗盛还没有开口,倒是以柯政为首的谈判官员急了。
“太子殿下……”
他们才刚刚开口,赵一个眼神便扫了过去,让几人不由心头一颤,想要说的话怎么也说不出来。
见此,耶律宗盛一脸镇定的笑道:“太子殿下不必吓唬我,此前一战,你们虽然胜了,但我大辽却未出全力,你们当真敢与我大辽再起战火吗?”
第414章 攻守易形,萧钦言去世
敢不敢和辽人再起战火?
如果此前一战败了,赵或许还要考虑一下。
但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还恢复了大宋军民的信心,即便是朝中的文官集团,之所以在和谈中对辽人处于弱势地位,愿意让出足够的利益停战,也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和他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为了压制武官集团抬头。
赵实在不知道耶律宗盛哪来的勇气,竟然敢说出这句话。
他懒得回答,只是淡淡道:“孤没那么多时间跟你们废话,你们想要停战,可以,景德元年签订的所有条约作废,你们每年要向我大宋纳银二十万两,绢四十万匹,以及牛羊马匹各五千头,还有现在我们占领的土地,也就是景州和州,也归我们大宋所有。”
当年澶渊之盟,大宋向辽国缴纳的岁币是十万两和绢二十万匹,现在赵提出的条件比他们当年提出的还要多,而且多出了整整一倍,直接让辽人一方怒了。
“赵你欺人太甚!”
赵从来不会跟死人计较,他理都没理开口的辽人,对耶律宗盛继续道:“这些就是我们大宋停战的条件,若是你们辽人不答应,那咱们就接着打。”
耶律宗盛脸色变了:“这是你的意思,还是你们皇帝的意思?”
“是谁的意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败了,一个失败者哪有资格跟孤谈条件,孤看你们是脑子被打傻吧?”
赵嗤笑一声,冷厉的眼神扫过一众大宋官员,最后将目光落在耶律宗盛身上:“我大宋立国六十年来,对你们辽人屡战屡败,以致士气蹉跎,国威沦丧,所以你知道孤之前为什么要打那一仗吗?”
不需要耶律宗盛回答,赵便傲然道:“孤对你们辽人发动战争,就是要明明白白告诉世人跟你们辽人,从此以后,宋辽之间,攻守易形了。
寇可往,我亦可往。
孤今日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明日就能横扫你辽人全境。”
“狂妄!”
赵瞥了眼开口的辽人,呵呵一笑,继续对耶律宗盛道:“梁王,知道本王在大宋被称为什么吗?当朝霍去病,冠军侯当年在匈奴境内纵横千里,横扫了匈奴人的祖宗圣地,冲到了你们异族人视为圣地的狼居胥山。
孤自知不如冠军侯,但孤手下有百万将士,以百万将士之巨,孤也一样有信心横扫你辽国,今日是你们不答应我大宋的条件,孤便亲率百万大军去取,到时候孤要的就不是两州之地,而是你们整个辽国。”
大宋的文官集团不想打仗,辽人比大宋更不想继续打下去,要不然他们也不会上国书求和谈。
现在遇见赵这么一个硬茬子,耶律宗盛和手下之人沉默了。
说到底辽人,或者说异族,都是一群野蛮人,对待野蛮人,只有你比他更凶,他才会屈服。
过了好一会,耶律宗盛才开口:“此事,我做不了决定。”
“你做不了决定,那你来谈什么,浪费孤的时间。”赵冷哼一声:“孤给你三个月的时间,回去告诉你们的皇帝,若三个月之后,我大宋没收到你们送来的岁贡和乞降国书,孤将视你们辽人放弃了此次两国和谈,到时咱们边关再见。”
说完,赵转身就走,只是走了没两步,又好似想到了什么一样,突然停了下来。
“哦,对了,孤记得上次和谈,你们辽人杀了我大宋的使臣,那今日你们也留下一些人吧,你们杀了我们多少人,我们就多杀一倍好了。”
随着赵话音落下,一群手持兵刃的士卒直接冲进了四方馆,朝一群手无寸铁的辽人劈砍了下去。
“住手!”
柯政一声大喝,可进来的士卒都是赵亲卫,又岂会听他的命令。
而辽人一方,当然不可能束手被杀,当即进行了反抗。
赵并没有着急走,站在门口看见辽人还敢反抗,直接命令道:“除了耶律宗盛之外,不管是谁,只要敢阻拦,都给孤宰了。”
一场血腥的杀戮在四方馆中上演,不仅杀得辽人一方只剩下耶律宗盛一人,还顺便杀了几个大宋的官员,就连柯政都差点被赵的亲卫给杀了。
这绝对是大宋建国以来,对文官集团最大的迫害。
但除了柯政和少部分官员上奏之外,根本没有人敢附和。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这位刚坐上储君之位的太子殿下跟太祖、太宗,以及现在的官家完全不一样,那是真的会对他们文官下死手。
说杀就杀。
更关键的是,官家赵恒的态度,仅仅只是在口头骂了太子两句,就忙着去准备泰山封禅的事情去了。
很显然,官家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再加上太子殿下手里又握兵百万,只要是头不铁的,都不会再给赵找麻烦。
至于辽人那边,在得知消息之后,自然是异常愤怒。
宋人长期以来的软弱,让辽人从骨子里就看不起宋人,当然无法能容忍他们使臣被杀,更不可能赵的条件,所以有不少辽国官员都提出了开战。
但就像赵说的一样,宋辽之间已经攻守易形了,而且现在还是冬季,不适合辽人作战,耶律隆绪自然不会同意立即和大宋开战。
重点: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