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耶律隆绪是同意和大宋开战,只是要等到来年开春再说,毕竟赵的条件,整个辽国都不可能答应,哪怕他们辽国是战败国。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辽国整军准备开春的国运之战时,耶律隆绪突发恶疾死了,成了真正的辽圣宗,辽国也因此发生了内乱。
最终耶律宗盛成功上位,成为了辽国的新皇帝,但这场皇位之争的内斗,也让辽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根本无力再对大宋起兵锋。
于是到了乾兴三年开春之际,辽人送来了岁币、牛羊,以及乞降书,让大宋朝野一片震动。
赵的声威也因此再次拔高,远远超过了官家赵恒,曾经弹劾赵的官员,都纷纷称赞起他来,俨然有拥立他为帝,让赵恒成为太上皇的趋势。
对此,赵恒并没有在意,自觉远超太祖和太宗的他,现在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安排人去接管景州和州之后,就带着妻妾儿女和一部分官员去了泰山,将国事全都扔给了赵处理。
除了赵恒去泰山封禅和辽国上贡这两件大事之外,朝堂上也发生了不小的变故,当了好几年宰相的萧钦言,终究是上了年纪,在日夜操劳和连番打击的情况下,身体渐渐不支,病倒了。
萧钦言这一病倒,朝局自然起了不小的变动,不过好在赵大权在握,很快将萧钦言带来的影响压了下去,但对于萧府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萧府的几个公子哥,除了萧谓之外,现在还能活着,都是因为萧钦言的地位足够高,否则早就被流放了,而萧谓这几年虽说上进了不少,但也就是矮子里拔高个儿而已,放眼东京根本算不得出彩,未来成就有限,更别说萧谓才出仕两三年,现在只是个小官,根本撑不起萧府的门楣。
萧钦言也一直担心萧府的未来,也一直都在拉拢顾千帆,尤其是在他重病之后,更是迫切的想要顾千帆回归萧家。
但可惜,顾千帆去年年尾被调往了边关,让他有力都无处使,只求能见儿子最后一面。
好在弥留之际,萧钦言终究是等来了让他最自豪的儿子。
顾千帆看着床榻上,被病痛折磨的不成人样的萧钦言,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他对萧钦言的感情十分复杂,毕竟是亲生父亲,若是没有一点感情,那肯定是假的。
萧钦言回京之后的很多所作所为,都对顾千帆有利,即便他知道萧钦言为何如此,心里依旧颇为感动。
可他接受不了萧钦言的做法,也从未想过回归萧家,他只会是顾家的顾千帆。
看着顾千帆那一脸复杂的样子,萧钦言老怀欣慰,仿佛一下浑身都有劲了,言语之间根本不像重病垂死的老人。
“千帆,不必悲伤,人都有意思,为父活到这般程度,已经心满意足,不枉此生。”
萧钦言倒是看得开,他这一生,起起落落,所有的经历早就将他精神和意志磨练的非比寻常,即便是面对死亡,他也能坦然接受。
因为父子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情感,让顾千帆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
“真的没希望了吗?”
萧钦言坦然笑道:“没希望了,不过没关系,足够了,为父现在最放不下的就是萧家,你应该明白。”
顾千帆点点头:“我明白,我能为你做什么?”
“我已经有所安排,不过那几个孩子……唉,你也知道,成不了什么事,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你弟弟,如果将来遇到了困难,你若是方便的话,就照拂一下,若是不方便,那就是他们命该如此,你也不用觉得愧疚,一切以你自己为重。”
对于自己的几个儿子,萧钦言还是很了解的,如果不是真的没期望,他又怎么可能把所有希望都放在顾千帆身上。
“我现在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你是我最有出息的儿子,可你当年入皇城司,终究对你的名声有太大的影响,未来只怕会走的艰难,一开始你就走错了路啊。”
听着萧钦言的感慨,顾千帆默然不语,他自然也清楚此事,不过他从未后悔,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他靠着在皇城司的功劳,不仅完成了他的心愿,让亲生母亲获封诰命,入了顾家族谱,得享香火,而且还得到了太子的看重。
“你不必为我担忧,我现在很好。”
萧钦言点点头:“嗯,所幸太子和官家不一样,他对武人的态度,倒是给了你一个机会,你现如今虽然在边关,远离朝堂,但朝局变幻莫测,你一定要保持警惕。
我知道你不喜党争,但不参与党争,在朝中也要有朋友,独来独往的人,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而且你和我的关系,太子对你只怕……”
萧钦言顿了一下,有些愧疚道:“总之,是我拖累了你,你现如今在边关为将,一切都要小心,我已经安排……”
话没说完,顾千帆打断道:“我知道该怎么做,而且殿下也不是你想的那种人。”
萧钦言哑然失笑,知道自己劝不了顾千帆,转而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千帆,你现在已有一子一女,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你下一个孩子,他姓萧。”
看着萧钦言那期望的目光,顾千帆沉默了许久后才点了下头。
“我知道了。”
萧钦言欣慰的笑了,使出了最后的力气,紧紧抓住了顾千帆的手。
“千帆,谢谢!”
顾千帆摇了摇头,他能感觉到萧钦言没多少时间了,再想到萧钦言此前提到赵的话,为了让萧钦言走的安心,他沉默了片刻之后,将自己和赵的关系说了出来。
“其实早在三年前,我就已经暗中投靠了太子殿下,所以你不用担心太子殿下会对我做什么,今后只要萧谓他们不惹事犯法,我会尽力照看他们的。”
对于顾千帆早就投靠了赵一事,萧钦言还真不知道,陡然听闻这个消息,震惊的瞪大了双眼。
随后,他脸上的笑容愈发欣慰和骄傲。
似乎感觉到什么,他松开了顾千帆的手,缓缓的闭上了眼睛。
“爹……”
顾千帆终究还是喊出了这一声爹,只可惜萧钦言已经听不见了。
萧钦言好歹也是当过宰相的人,就是死的时候也是堂堂尚书,朝廷自然不可能视若无睹。
不管他为官期间的名声如何,该给体面还是要给,该追封的也要追封,否则寒的就不是萧府的心,而是朝中文武的心。
追赠冀国公、中书令,谥号僖懋,这是朝廷定下的基调。
僖: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僖;有罚而还曰僖;刚克曰僖;有过曰僖;慈惠爱亲曰僖;小心恭慎曰僖;乐闻善言曰僖;恭慎无过曰僖
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赏曰懋。
盖棺定论十六个字就是:以德受官,以功受赏,乐闻善言,恭慎无过。
简单来说,就是萧钦言是一个上不误国下不误民,谨慎无过的一代名臣。
虽然“僖懋”只是平谥,但对于萧钦言来说,这其实已经是一个极高的赞美了。
起码在赵看来是如此,然而赵恒和刘婉却不太满意,最终给了萧钦言一个美谥文穆。
说来也是巧,这个谥号正好跟萧钦言在历史上的原型王钦若死后的谥号一样。
第415章 生同衾,死同穴
朝廷从来都不会缺人,别说没了一个萧钦言,就算是再没了几个相公,也能够很快补齐。
比如:柯政就是提拔了上来。
虽然不是为相,但吏部尚书一职,也是让柯府众人感慨良多,尤其是他儿子柯昭。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按照历史原型,柯政原本是没有儿子的,但得益于早年收了赵为弟子,用药膳治愈了柯政的一些毛病,所以柯政也有了自己的亲生孩子。
柯昭今年十七岁,刚刚参加春闱,中了探花。
原本他今年参加科举就没想过能考中,毕竟之前在宋辽之战的事情上,他爹可是实打实的背刺了赵,差点让赵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
这要是换做他,他肯定得报复回来。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赵不仅没有找机会打压他们柯府,反而还重用了他父亲,钦点了他为探花。
韩王府。
赵正在带着儿子练武,柯昭一行三人在双喜的带领下走了进来。
“殿下。”
“现在又不是在朝上,叫师兄。”
柯昭愣了一下,高兴的换了个称呼,才让赵满意的点了点头,笑道:“嗯,不错,探花郎啊,比我当年厉害。”
说着,他转头看向跟在柯昭身边的两位少年,一个十七八岁左右,一个才十来岁的样子。
前者赵知道,今科的二甲
只是今科春闱赵恒不在汴京城,一切都是由赵负责,而赵更注重的务实,所以梅尧臣才得了个二甲第三,若换作赵恒钦点,梅尧臣肯定有机会争一争一甲。
至于后者,赵是真不认识,然而还不等他开口询问,柯昭便介绍道:“师兄,这位是宣城梅氏的梅尧臣,也是今科进士,至于这小子是我父亲收的弟子,韩琦。”
韩琦,是他知道的那个韩琦吗?
赵心头一惊,但并未表现出来什么,笑道:“梅尧臣我知道,今科二甲第三名,文采斐然,只是在我看来,显得有些空泛,回去多请教请教你叔叔梅询,你叔叔在地方为官多年,清廉务实,如今调回京城,孤希望他能再接再厉。”
听到这话,梅尧臣顿时一喜:“是殿下,学生一定将您的话带到。”
相较于梅尧臣这个宋诗开山祖师,赵更感兴趣的是韩琦,很想知道韩琦到底是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韩琦,旁敲侧击的问道:“老师是怎么收他为弟子的?”
“师兄有所不知,他父亲是已故的右谏议大夫,南阳县男,我们也算是世交。”
对上了,对上了,果然就是历史上的韩琦,只是历史上的韩琦似乎没有拜寇准为师,没想到这个世界的韩琦却拜了柯政为师。
赵心里如此想着,嘴上却道:“原来如此,原来是韩大夫之子,我就说老师这么忙,怎么还突然收了个弟子。”
“这……其实父亲以为和谈之后,会闲赋在家,再加上父亲和韩叔父又是好友,而且韩琦这小子实在聪慧,所以父亲才会收他为弟子。”
“闲赋在家?”
赵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苦笑道:“在老师眼里,我就是那么爱记仇的人?”
“不是不是,绝对不是。”柯昭一个劲儿的摇头,说道:“师兄您自然不是,只是……父亲他心里迈不过去那道坎,在两国的战事上,始终是父亲对不起您。”
“没什么对不起的,我能理解老师的想法,其实看到那么多大宋将士战死沙场,我当时其实也想过放弃,想过跟辽人和谈,只是我跟党项人打过交道,自认还是比较了解异族人的,他们就是一群喂不饱的恶狼,只有将他们打疼、打死,我大宋才能真正的安稳。”
赵一时间有些感慨,最后笑道:“算了,我跟你说这些做什么,走吧,我亲自去开解开解老师。”
一见赵准备走,现在已经相当黏他的赵晔赶忙喊了一声爹。
很显然,这小家伙是想跟着一起去。
赵自然没有反对,抱起儿子,带着柯昭一行三人直奔莱国公而去。
对于当初反对赵掀起战火一事,柯政真心实意道了歉,毕竟从结果来看,赵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当初和谈成功,也就不会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且让辽人俯首称臣的盛举。
不过柯政也表示不后悔,如果再来一次,他依旧会反对赵掀起战火。
总之,这次私下里的会面,让师徒之间达成了和解。
也因为两人的和解,朝堂愈发的和谐起来。
等到赵恒回京之后,赵还上奏提拔柯政为相,不过赵恒历来都不喜欢柯政,自然没有恩准,但为了给儿子面子,还是将柯政提拔为了三司使。
再然后,也不知道是不是赵恒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将朝堂事务交给了赵全权处理,他自己偷起懒来。
不巧,赵也是个喜欢偷懒的人,而且他还有勾栏听曲任务要做,所以最终只能劳累刘婉了。
要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之中,皇后刘娥在赵恒死后,可是会垂帘听政十余年,可以说是宋朝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位皇后。
有这么一句评语来评价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当然,这是正史对刘娥皇后的评价,可在《梦华录》的这个世界里,刘婉就是刘娥,或许刘婉比不上正史上的刘娥,但能力绝对是有的。
对于赵把大部分政事交给刘婉来处理,赵恒也没说什么,毕竟他这些年忙着修道的时候经常这么干,就是朝堂上对刘婉掌权颇有几分意见。
不过这刘婉掌权并没有什么影响,刘婉就当没听见了。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在乾兴十五年的时候,赵恒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相较于原本的轨迹,赵恒多活了整整十年,而他一死,赵自然也就顺理成章的坐上了皇位。
改元:天盛。
或许是因为有赵这个出色的亲生儿子在,刘婉对于权力似乎并没有那么热衷,在赵登基之后就把朝政完全归还给了赵。
之后,刘婉就安安心心的当起了她的皇太后,要么是跟杨淑妃和曹贤妃她们一起打打牌,要么就是教导孙子孙女,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逍遥自在。
没错,就是孙子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