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妖孽的年轻人,高考分数不再是绝密
“小王同志,这个水平仪真的没有用吗?”
吕彦规虽然不是很懂,但毕竟是行伍出身,据说国外狙击手好像都配备了很多设备,我们自己的狙击手肯定也应该要配备齐全吧。
王多鱼指了指设计图纸,道:
“领导,狙击手想要打得准,射击时枪身一定要正,不能左偏或右偏,想要知道枪身正不正,请水平仪上场就对了.”
“将水平仪放置于瞄准镜后空余的导轨上固定,左右调整枪身偏转方向.确保枪身是正的,这个时候射击就可以提高射击精度,减少因地形不平造成的射击精度误差.”
“当然,过去我们的狙击手并不需要水平仪,他们都是靠经验,但是我们总不能一直都靠经验吧?否则的话,要我们这些搞技术的干嘛呢?”
听完王多鱼的话,吕彦规笑着鼓掌夸赞,林德洪顿时松了一口气,看来领导是很高兴的,只不过叶忠民、王建国他们就不是那么高兴了,特别是房暮祥,他更是如丧考妣。
领导都已经夸赞了王多鱼,给他房暮祥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再提出反对意见啊,只不过他依然不甘心,思考了一会儿,他还是从狙击手的使用场景提出了异议:
“领导,水平仪看似很好,但我说它‘华而不实’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我们很多战士上战场的时候,都尽可能地避免携带更多的东西,轻装上阵将会更适合,特别是狙击手.”
“而所谓的水平仪,其实完全没必要携带,更何况,小王同志设计的这款狙击步枪,加上瞄准镜、外置枪口制退器、快速携弹器、子弹等,重量已经快超过六公斤了,这对战士们来说绝对是非常沉重的负担”
吕彦规闻言也不由点点头,这确实非常有道理,枪械设计并不是什么强大就全都上,必须得从实际出发进行全盘考虑。
很明显,在确保射击精准度、火力配置等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战士们的负担,让战士们能够轻装上阵,才是一名合格枪械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王多鱼闻言,呵呵一笑,道:
“领导,如果只是普通士兵,那么配备一款突击步枪就可以了,甚至连高倍镜瞄准镜都不需要携带,但如果是狙击手的话,多携带一部分工具就可以提高命中率,完成任务,那无疑是值得的,而狙击手在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过多考虑机动,更应该是考虑击杀任务目标”
“如果在需要机动的情况下,那么快速携弹器、外置枪口制退器等其实都可以舍弃,只需要拿着狙击步枪和瞄准镜就够了.”
“我们作为技术人员,应该考虑给战士们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帮助,至于他们是否需要,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作出什么选择,那是他们在战场上随机应变,而不是就因此被我们束缚住,变得思想僵硬不知道变通.”
林德洪、郝国良等人不由瞪大眼睛,确实非常有道理,便是吕彦规也跟着点头,大脑高速运转,明显就是在思考王多鱼的话。
房暮祥面无表情地跟着领导一起鼓掌,心中已经骂开了:踏马的,哪里来的妖孽?这泼天的功劳就被人拿走了,真是不甘心啊。
接下来的时间,针对王多鱼设计的这款狙击步枪,不少专家同志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王多鱼一一解答。
看他应对自如的样子,吕彦规等人都知道,王多鱼这个人确实有两把刷子,但直到现在,他也依然没能够解决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比如之前叶忠民提及的石英透镜制备工艺的问题。
这件事只能先等一等了,王多鱼没有更好的办法,或许林德洪能够帮忙周旋一二。
当天晚上,六二六工厂的辛洪章辛书记跟郝国良郝厂长两位领导吩咐食堂准备了一大桌饭菜,好生招待远道而来的众人,王多鱼也被邀请到了主桌,让没能够上主桌位置吃饭的叶忠民几人脸色铁青,但又不敢发作。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吕彦规主动跟王多鱼唠起了家常,让林德洪、辛洪章、郝国良等人十分吃惊,看来领导是非常重视王多鱼这个年轻人啊。
“哦,你参加了今年的高考?考的怎么样?拿到录取通知书了没有?”
“还没拿到录取通知书,过两天高考成绩就会公布,到时候体检过后应该就可以收到录取通知书了”
王多鱼实话实说,结果林德洪却是笑呵呵地拆台道:
“领导,这小子不老实,您知道我去青山乡接他的时候,他在干嘛吗?北大那边来了两个老师,中科院数学所也来了一位陶教授,都是来邀请他去京城上学或者任职的,结果他都拒绝了”
得知王多鱼的高考分数是496分时,吕彦规等人都瞪大了眼睛,隔壁桌的叶忠民、王建国、房暮祥等其他人都纷纷投来了惊诧的目光。
大家都知道王多鱼很年轻,但没想到,他居然参加了高考,高考分数居然是差四分就满分,并且还让北大老师主动前来招生,他竟然还拒绝了?这是什么妖孽年轻人啊?
或者说他究竟是有多傻啊?北大那么好的大学居然不去上,非要选择哈工大?脑子进水了还是被门夹了?
“高考成绩不是绝密的吗?怎么还能够被公布了呢?”
辛洪章提出了疑问,王多鱼便笑呵呵地说道:“今年六月的时候,教育部发布《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当中明确规定:‘为了发扬民主,杜绝“走后门”、徇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在公布参加体检名单的同时,须公布全体考生的各科成绩,公布的方法,由县(区)招生委员会通知考试所在单位分别转告本人。’”
也就是说从今年开始,高考分数已不再是秘密。
不过王多鱼十分清楚,即便高考成绩公布,但偏远地区依然有可能会出现徇私舞弊的情况,甚至比之前更加糟糕透顶。
第65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政审 志愿 体检三大关
一九七八年八月十六日,双河县一中,今天高考体检名单即将公布,高考成绩也会同步公开发布出来。
杜建平、李东武、梁康民等人都来到了双河县一中,一群人挤在公告栏前,乌央乌央的人头攒动着,部分矮个子就遭殃了,根本看不着。
“东武你看到了没有?我的名字有没有上榜?”
“没呢,有人给挡着了,我看不清哎呀,我看到了,靠,是王多鱼的名字,他在体检名单上,不过他那个496是什么?我去,高考总分496分?今年可以公布分数了?王多鱼考了这么多?他作弊了吧?”
李东武大呼小叫的声音顿时让杜建平和梁康民两人更加吃惊了,好家伙这怎么可能呢?
去年的高考分数,大家都不知道,但大家都在高考结束之后,找一中老师核对了答案,所以各自都大概猜到了自己的分数是多少,比如李东武去年就是219分。
之前绝密的高考分数,今年可以直接公布出来了,但看到分数的时候,李东武他们破大防了。
王多鱼考了496分,差四分就满分了,大学绝对稳稳的,但李东武考了250分,却没有出现在体检名单之上,超常发挥考了301分的梁康民同样没有出现在体检名单上面,相反考了320分的杜建平则是出现在了体检名单的末尾。
公告栏前,几家欢喜几家愁,李东武三人组就只有杜建平面带喜色,但不敢表现得太过,因为他的两个同村同学却没有通过高考。
“我考了250分居然没有被录取?按照去年的录取分数线,我应该考上大学才对,康民你都考了301分,居然也没有上大学?这怎么可能呢?”
李东武破大防了,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这肯定是出了什么状况。
心态相对乐观的梁康民,这会儿脸上也掩盖不住的失望和沮丧,高考成绩公布了,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了。
本来他还以为自己今年肯定稳操胜券,毕竟他在高考结束之后就核对过答案,估过分了,结果万万没想到还是落榜了。
就在这个时候,站在杜建平不远处的一个同学,突然欣喜若狂地欢呼起来,原地蹦起,因为他考了330分,也出现在了体检名单之上。
“这人是疯了吧?”李东武忍不住酸道,梁康民跟着附和道:“范进中举!”
以前无法理解范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之后为什么会一跤跌倒,不省人事,现在的梁康民他们三人都理解了,因为他们眼前这位高考考了330的同学已经疯了。
很快有人喊来了老师,大家七手八脚地把这位同学给送去医院了,考到330分,已经半只脚踏进大学了,如果能够通过体检的话,那就是正式大学生了。
因为在这个时代的高考不仅仅只是文化这一关,还有很多大关,比如家庭背景,比如高考志愿,比如身体体检等等。
拿高考志愿来举例,这个时代消息闭塞,而且在高考之前就要填报志愿了,如果李东武能够知道西南地区的学校高考录取分数只有220分的时候,或许他就不会填报东北这边的大学,而是填报西南那边的学校了。
填报中科大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仅仅只是因为在广播里听到了这么一所大学,还以为中国科技大学是在京城,直到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才发现学校压根儿不在他喜欢的京城,反而是庐州。
还有一些父母本来就是大学生,知道学校的档次,但在给孩子填报志愿时,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会选择档次低一些的学校。
此外还有一点,这个时代除了分数高之外,还要求政治成绩清白,否则的话,有些专业还上不了。
这时代的大学专业分‘机密’、‘绝密’和‘一般’这三个三个档次,其中考进‘绝密’和‘机密’专业的考生,才是真正的‘红专’。
至于为什么说体检也是一大难关,那是因为真的有人在体检时太紧张,血压升高了,然后死活居高不下,就没办法被录取了。
双河县医院体检站,李东武和梁康民两人陪着杜建平来这里进行体检,还没进门就看到了有人开车进来,直接停在体检站前,这让李东武忍不住酸了:
“踏马的,别人体检都有专车送过来,我们还得走路过来,人比人气死人.等等这背影我怎么那么眼熟?康民你有没有这么觉得?”
杜建平已经脱口而出,“王多鱼,这是王多鱼,他居然是坐车来的?看来他是真的发达了,之前听生产队那边的人说他被北大老师争抢,我还不信呢”
梁康民和李东武两人顿时目瞪口呆,脚底下好像长钉子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双眼直勾勾地盯着王多鱼的身影,他们已经看到了后者的侧脸,这张脸他们当然认识。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感觉到了世界的参差,他们还需要用双腿来丈量县一中到县城医院的距离,但人家王多鱼却是有专车接送,这待遇可真是天差地别呢。
“老杜,你们也来体检呀?恭喜恭喜,看来你们都过了分数线”
王多鱼回头把衣服递给林德洪的司机小方时,视线里出现了杜建平他们三人的身影,不由笑着跟他们打招呼道。
如果只是李东武和梁康民,王多鱼最多就是点点头,因为他跟他们俩的关系真一般,但杜建平相对憨厚一些,以前也帮过他,所以他愿意友善。
“呃,同喜同喜.”杜建平有点为难地回应着,不敢太过热情,又不敢过于冷淡,因为他害怕刺激到李东武和梁康民两人。
结果后两者却是没有接受,他们脸色难看地哼了一声,走了出去,压根儿没有搭理王多鱼,甚至李东武转身的时候还小声骂了一句:小人得志!
听到这句话的王多鱼,错愕了一下,旋即反应过来了,顿时大笑着回应道:
“哈哈,有些人想得志也没那个实力啊,还想打肿脸充胖子么?哈哈,那也得有那个勇气才行啊”
PS:求追读,求月票!
第66章 ,升学宴上众生百态,碳纤维枪管和南下京城
青山乡大红沟村,老王家‘祖宅’,今天晚上这里格外热闹,上次那么热闹还是王多鱼猎虎那一次,但这一次更加不同,王守诚他们这些老家伙们都十分欣喜。
原因也很简单,高考成绩公布了,他们老王家的老九参加了高考,分数是496,放在过去,那就是状元!
这不,不少村民都跟王守诚、王多智、王美玉等王多鱼哥哥姐姐们恭喜:你们老王家不得了呀,出了一位状元公,你们家祖坟冒青烟了
其实这个消息在前几天的时候,就已经由大队长孔华宜说过了,只不过当时没多少人相信,毕竟沈建南和刑永福两人只是在大队办公室那边坐了大半个小时,然后就匆匆离开了。
按照去年和过往的历史,高考分数是绝密,这是大家的认知,毕竟他们可不知道教育部在今年公布了《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因为绝大部分村民都是文盲,而王多鱼可不会跟他们聊这些事情。
所以村民们不相信孔华宜说的话,甚至还以为是他编造出来的呢,但是今天不一样,不少人都去了双河县一中看过,消息早就传遍了整个青山乡。
王多鱼脸上都快笑僵硬了,村民们太热情了,老王家的亲戚又很多,远房的表亲全都跑了出来,真应验了那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上次王多鱼被李东武他们爆出来,半个月稿费挣了三百二十元,对亲戚的冲击力也不算小,但对比这一次,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没办法,高考是建国之后,普通人鲤鱼跃龙门的最佳机会,成本最低,效果最好,也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机会,没有之一。
加上自古以来,神州大地上本来就有科举考试制度,加上一旦考中科举之后,就能够获得的种种特权,以及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所以王多鱼这位考了496分的‘状元公’,几乎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因为王多鱼比很多大学生拥有更强悍的资本和潜力,飞黄腾达不在话下。
所以很多远房表亲全都来了,一个个都对王多鱼说了一句很重要的台词:多鱼啊,我是你的谁谁谁,以前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或者是跟你关系特别要好),你以后发达了可不要忘了我啊.
用现代化的话来翻译,那就是苟富贵勿相忘。
有些时候,人缘太好了也不见得是好事儿,反正王多鱼是疲于应付,反倒是他大哥三哥他们乐此不疲,光是五十度白酒就被他们两位老人分别喝掉了两瓶,这酒瓶子可是一斤半装的,虽然是散装米酒,很辣嘴,不如竹叶青、汾酒这些相对高档的酒那么顺喉,但他们依然喝得津津有味。
隔天一大早,王多鱼就离开了大红沟村,没继续待在村里,反正体检已经结束了,剩下就是录取通知书了,到时候让老十帮忙签收一下就可以了,反正同村的孙守义就是邮差,这事儿错不了。
六二六工厂,办公室内,一群人在讨论此前王多鱼设计的那款狙击步枪,枪管材料不是常见的钢铁,也不是上次他提及的铬钼高合金钢,更不是王建国他们猜测的不锈钢,反而是极为罕见的碳纤维枪管。
“碳纤维还能制造枪管?这是什么材料?我怎么没有听说过?”王建国虽然是八级技术工人,在山城建设厂工作了三十二年,什么材质的枪管没有见过?
但碳纤维枪管就触及到了他的知识盲区,甚至他连碳纤维是什么都不知道。
就在这个时候,京城精密机械工程研究院的副研究员寿建刚淡淡地开口说道:
“我知道碳纤维,这种是一种绝密材料,只有航空等部分国防尖端工业才会使用到,我之前跟碳纤维研究所的人接触过,知道这种碳纤维,但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
中国碳纤维技术是从一九六二年开始的,跟当时国际发展情况类似,七年前,碳纤维研究所成立,三年前,我们也实现了高性能碳纤维的国产化,只不过寿建刚并不知道这些消息而已。
“嘶,这种绝密材料,王多鱼是怎么知道的?他为什么没有详细说明枪管制造技术呢?真是让人头大.”
叶忠民说什么头大,其实有些居心叵测,毕竟碳纤维材料本来就是绝密,王多鱼一个普通人是如何知道这东西的呢?要不然就是道听途说,然后胡乱设计的一款枪管。
房暮祥、王建国、寿建刚他们都没有说话,反正这事跟他们没关系,功劳都已经被人家王多鱼拿走了,他们最多也就是酸两句,该干嘛还得干嘛。
正当他们在酸王多鱼的时候,此时的他已经坐上了南下京城的火车,手里还拿着信件呢。
前天十六号高考成绩公布,体检名单也出来了,所以他跑回去做体检,然后被他大哥拉着在家办了一场升学宴,其实他不想那么张扬的,但拗不过他大哥等人的劝说,只能服从。
家乡亲朋太热情了,王多鱼扛不住了,所以今天一早他就跑了,这一次离开青山乡,并没有回六二六工厂或者是去冰城,而是被领导带着南下京城。
谁让他设计的枪械所需要的材料很多都是绝密级别的呢?
那没办法,他也只能够跟着一起南下京城,顺带着把信件拿了,在路上看。
周老太太给他回了信,同意了让他外甥徐权华到京城大方胡同那边暂住几天,而且也不需要他支付租金,只是让他有时间多写几篇文稿就可以了。
他就不给老太太回信了,到时候去一趟前门西大街九十七号,亲自跟老太太说声谢谢就是了,毕竟他都到了京城,不去一趟说不过去。
同样不用回信的还有朱玲,她也给写了两封信,絮叨了一些家常,还写了一些她自己作的诗,王多鱼琢磨了好一会儿,才发现了这是一首藏头诗,她把喜欢于望两个字藏在了诗尾,真是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