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唯一太阳 第15节

  大蜜蜜想都不想:“说明是个大明星,基本上到了一定咖位就会演戏、唱歌一起来。”

  “错!”

  沈善登笑道:“你现在的认知,不过是一种传播扭曲,将丧事喜办了。”

  “两栖、三栖说白了就是兼职,歌手本业赚的不够养家,要去演戏。演戏赚的不够,要去唱歌。”

  “能把一个主业做的很厉害的艺人,也会因为业态环境残酷,对未来不安,也会兼职,尽一切可能榨取自己的名气。”

  “在成熟的市场,除了偶像,很少又唱又演。而且,你没发现,我们这边很少既唱歌,又演戏的吗?偶尔唱一两首的不算。”

  沈善登这个知识有点冷,大蜜蜜脑子有点不够用了。

  “我们地方太大了,以歌手为例,一张专辑,不是唱作一体机,不需要冥思苦想创作,公司负责收歌,艺人只制作、练歌,就要两三个月。”

  “宣传,一线城市必然要跑。上节目、签售会、见面会、商演,一座城市一个流程走下去,至少一两周时间没了。”

  “光一线城市跑一遍,也要接近两个月。再跑二三线城市,又要几个月。”

  “而这,只是畅销专辑赚钱的最初阶段,打榜完了,走穴捞金演唱会才是大头。再把一二三线城市重新走一遍,半年就过去了。”

  “逢年过节,节目晚会、私人宴会邀请。这些节假日加一块,一个月又没了。”

  “我们这边颇为怀旧,没那么残酷,一线城市过气了,可能还在四五线流行,还能赚。”

  “再过些年,当年的追星的长大了,又能出来赚一波。”

  “只要想赚,从年前赚到年末,全年无休。能把自己活活累死。”

  “反观港台歌手客观上没办法。”

  “港岛最惨,市场小,大部分歌手卖不到外埠,只能困在一座城市。一张专辑,宣传也是走穴,快的一两个月就完了。”

  “弯岛地方大一点,也最多三四个月。”

  “港岛歌手,一年要发三四张专辑,再加一两张精选,才能把日程填满,一年五六张唱片,什么工作强度?”

  “弯岛,一年也要两三张唱片。”

  “这还是少数能卖出销量的歌手才有的待遇,专辑制作也要成本、宣传也要成本,卖不了销量的歌手怎么办?”

  沈善登把问题抛给大蜜蜜。

  沈善登从基本经济原理分析,首先人要吃饭,艺人也是要赚钱的。

  不赚钱只能喝西北风。

  其次,要是能够简单赚钱,没人会给自己上难度。

  大蜜蜜:“所以,只能兼职?”

  “是啊,只能兼职。”

  沈善登道:“双栖不该叫双栖,应该叫打两份工,或者说没有办法的打零工!”

  “艺人本职养活不了自己,只能到处打零工,歌手做演员,演员去做歌手。”

  “本身是一种无奈,然后到了我们这里,变成了一种荣誉。”

  见大蜜蜜神情处于恍惚中,沈善登让她把餐具收拾一下。

  盘子、碗该刷的刷了。

  这种事,看似只是一种观念,归根到底,还是叙事标准。

  如果说西方叙事,以大漂亮那套盟友体系来作为标准,港台的所有一切,都应该比大陆先进。

  哪怕是以后,但凡不是自媒体兴起,大漂亮人卖血喝咖啡,一天打三份工,那也是一种美德,一种潮流,绝对不是制度有问题。

  某些人嘴上崇尚的质疑和批判精神,从不会对向这种体系中的上位者。

  不仅如此,等有人质疑,还会嚎叫、破防。

  大蜜蜜刷完盘子,活都干完了,才反应过来。

  似乎又被带歪了。

  “但是,港圈依然掌握大量资源啊?”

  “你看,又急。”沈善登想运动运动,拍了拍大腿。

  大蜜蜜就默默盯着他,没有表示。

  沈善登有点遗憾,只好自顾自道:“我刚刚讲的其实对你更重要,我们现在处于变革期,再加上互联网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卡位,占据行业高点。”

  “双栖、多栖,偶尔一两首歌还行,不要把精力放在这方面。”

  “到别的行业甚至到了别的地盘,你耕的是人家的地,出力在别人那里,你一走,自己的地会被其他人种,想回来也回不来。”

  沈善登吃着水果,悄无声息打消大蜜蜜混港圈的念头,继续慢悠悠道:“你要拂去表面,去看到本质,超女看了吗,见到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的人气了吗?”

  “不只是她们,还有郭敬明这些人,你发现了吗?”

  大蜜蜜一脸纯真:“什么?”

  沈善登不卖关子:“90后对港台明星不感兴趣了,流行永远是城市和年轻人的特例,哪怕某些人、某些利益相关方,把一代人归罪,把主流的歌手定为非主流,但也只能影响,不能扭曲。”

  “这个世界,还是遵从基本的经济规律和物质法则的。”

  “90后他们喜欢的是本土的年轻人,这已经不是港台玩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年代了。我们也可以玩了。”

  “我可以肯定,明年奥运会之后,这个现象会更加的突出。”

  明星人物的天花板和其出身息息相关。

  应该说和出身国家、地区的实力紧密捆绑。

  不是真正的实力,而是表现的实力。

  硬实力也需要包装,需要塑造自身形象。

  周、林、王、陶这些或弯岛或港岛或新加坡或海外华人,他们的天花板,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大陆这边年轻人,对于他们背后地区形象的认知。

  同样的弯岛第一美女,黑泽志玲在当下,可以踩着大花上位,演技、作品几乎等于无,咖位打到一线。

  后世弯岛想捧都捧不出来,再挂着第一美女也没用。

  再往后,也尝试过,顶着围棋才女的标签,但也只是溅起水花,破圈更是遥遥无期。

  沈善登没有只说,不做,他还是负责的:“你现在的任务是积累基本的人气,港台势大的现象一时半会还会持续,但是压制的越狠,最后的爆发会越严重。”

  “等过个两年,我给你安排一个偶像剧,狠狠的吸一波粉。”

  《宫》能爆的那么厉害,也和时代背景有关。

  过两年,沈善登应该有组局能力了。

  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沈善登一直认为,对别人指手画脚,一定要能为对方兜底,否则他是不会做的。

  大蜜蜜感动极了。

  沈善登也满意极了。

  第二天快八点。

  大蜜蜜恍恍惚惚,忽然想起,电影项目嘞?角色嘞?

  发现床上只剩下她自己,人嘞?

第14章 瞄准《色戒》

  北影厂。

  往日里还算安静的制片部,今天热闹了起来。

  一辆路虎揽胜无视了指定的厂区停车场,直接停在了制片部楼下。

  楼是旧式的,多层高的办公楼,灰色的外墙在冬日的萧瑟里更显沉稳。

  陈辉从车上下来,四十来岁的样子。

  见到是他,陆续上班的制片部员工神色各异。

  有的若有所思,也有的微微皱眉。

  也有熟人上前打趣:“老陈,几个月没看到你,出国玩了?”

  “张哥。”陈辉带着墨镜笑道:“咱去采风选景了,可别冤枉我啊,我也是为咱们厂做奉献。”

  张哥嘿嘿一笑,谁不知道你什么货色啊:“哪阵风把你吹来了?”

  陈辉的父亲要比五代高半个辈分,爷爷更了不得,是厂里第一任领导。

  要论人脉,也只有调去北电做导演系主任,父亲是厂里第一任厂长的田力力能压一头。

  陈辉道:“我这不是听说,咱们厂要做个大项目,还是给新人导演,我想着,厂里得派个有经验的盯现场,免得年轻人被坑嘛当年《霸王别姬》,也是我爸跟过的,给我吹了十几年,我想着也得挂个名,帮忙压着下面的人!传出去,也是段佳话。”

  这话没避着人,不少人心里冷笑,摆明了就是想吃管理费,安排关系户进剧组吃空饷。

  默默为沈善登暗叹一声,遇到了这种人,倒了血霉。

  倒是老张提醒:“这个项目三爷那挂了号了,小心撞了枪口。”

  “还是这个味。”陈辉置若罔闻,一块进了门。

  陈辉熟门熟路的跟着老张进了办公室坐下,望着窗外:“咱哥们也是帮忙,姓韩的办事也要讲究原则是不是?”

  以“协助把控流程”为由,把执行制片人或策划总监头衔拿到手,然后掌控预算审批、供应商选择。

  只要沈善登答应了,韩三平能说什么?

  事无巨细过问,只会让人笑话。

  沈善登不答应的选项,不在陈辉考虑范围之内。

  以为念个北电的研究生,就是圈里人了?他在北影厂里玩摄像机、玩胶卷的时候,沈善登还不知道在哪里玩泥巴!

  “说什么呢!”陈辉这句话,可把老张吓了一跳。

  往门口看了一眼,见门好好关着,才松了一口气。

  “得。”陈辉扫了眼窗外,忽然一顿,用手擦了擦水汽,看清外面的人,突然笑了:“看来有人和我想一块去了。”

  老张一看也是乐了,北电一位在北影厂挂职的教授,往常也是见不到人,今天也到了。

  不用多说,作为北电“师长辈”,一定是怕沈善登把握不住项目。

  不往里面赛几个人,让一些教授指导剧组,或者挂着顾问的名,那是很难过去了。

  老张暗暗咋舌,项目刚成立,就引来不少觊觎啊。

  在这些人面前,韩三平的面子也不好使。

  陈辉提议:“大家都想分一杯,老哥有没有兴趣,我看姓韩的铁了心捧他了,千万项目只是开胃菜,后面那个才是大头。”

  陈辉表面轻松,还是有点怕韩三平的。

  当然,他也有点看不起韩三平,思维很僵化,不具备国际化思维。

  中影有着进口片的拍照,只要把好莱坞大片错开两周,中影赚得多,院线也开心,电影市场也繁荣了。

首节上一节15/1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