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唯一太阳 第17节

  沈善登03年6月重生,然后暑假扔出了一连串大爆曲。

  没有想象中的成为超新星,反而直接遭到了当头一棒。

  直到今天头上依然顶着“网络歌手”“非主流歌手”的标签,歌迷也被鄙视。

  这种遭遇,沈善登用在了顺为发展上面。

  顺为定位是扎根娱乐行业,懂互联网的营销公司。

  他从港岛搬运八卦,实现境内外互通,也让境内的网友知道一些明星在外面多豪放,真性情。

  以他当年遭遇的经历,给一些港岛明星打个“招呼”。

  明星幕后的公司愿意从顺为买服务,那顺为也会遵守职业道德。

  也遇到过一些公司,提告,但是问题不大。

  网络账户,查到最后也是八十岁老太太。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开始重视互联网营销。

  顺为的业务,逐渐告别收“名人保护费”的模式,而是转向电影网络营销。

  沈善登也做了一定隔离,倒不是规避法律责任,而是暂时不想暴露在业内人眼中。

  公司法人是在老家找的人,控股的是他父亲。

  虽然同姓,但不知道内幕,一时半会猜不出来。

  这也是沈善登没有给自己洗去一些标签的原因,熟知后世各种营销手段,不难洗去,但会暴露他才是顺为实际控制人。

  顺为的入场,要在更大利益的情况下入场。

  那个时候,沈善登也就不在乎这点公司收益了,也不在乎被人发现他才是水军头子。

  因为本来这家公司,成立之初就是为他的事业服务。

  沈善登处理完这边的事,带着周奇峰回北电,先把内容团队建起来。

  北影厂。

  等啊等啊。

  一群人等的花儿都谢了。

  等到了半中午,还是没等来沈善登。

  别说分一杯羹,连人都没见到。

  陈辉坐不下去了:“怎么还没来?昨天才立项,他不应该来这边把项目确定下来,然后去财务那边拿钱启动吗?”

第16章 从字研开始

  韩三平秘书廖云也来过问。

  项目立项了,但也只是中影立项,还要进行备案,然后专家论证,再是进行财务审批。

  而广电备案需要沈善登的版权授权。

  相比于这个时代粗放的版权意识,作为重生者的沈善登,更清楚版权价值。

  《督公》已经注册了全链条版权,电影、电视剧、音乐,甚至包括服装,设计的道具图飞鱼服,只要能进行注册的,都注册了。

  “电影拍不好,我自己受损是小事,就是怕厂长被非议。厂长为我做的太多了,我已经受宠若惊。请廖秘告诉厂长,我沈善登先把自己的钱用起来,把一个框架搭起来,然后中影再进来。”

  沈善登的回答不动声色。

  “这样一来,韩总在中影内部非议会小很多。”韩三平秘书对沈善登刮目相看。

  除非用公家的钱,会很大方,自己的钱,少有大方的。

  如此看来,沈善登不只是嘴皮子功夫厉害,也确实能抗事,

  闻言,沈善登知道对方有所误会,但没有点破,默认了。

  “田秘,我要邀请一些专家作为顾问,需要借用中影的名义。”

  获得许可之后。

  沈善登让周奇峰去中影一趟,走一下手续。

  在团队架子搭建之前,他尽量不在北影厂出没。

  他从俞剑红那里,听到了一些风声。

  沈善登前世在央企干过,狗屁倒灶的事见过不少。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把团队搭起来,到时候迎刃而解。

  外联工作,还有其他方面的跑腿,沈善登交给了周奇峰,让这个师弟处理。

  沈善登投入内容创作上。

  在韩三平那里,他做了一定艺术化处理,《督公》这部戏,并不是创作《绣春刀》灵感中诞生。

  一开始,沈善登想写个本子,拿去海外冲奖的。

  但是他又不愿意碰现实题材,因为这样会导致他可能得了奖,但没有了未来。

  所以编了一个太监皇帝的本子。

  一个遭了灾的少年,进宫做了太监,因为机缘巧合最终成为皇帝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文明瑰宝,大一统制度,至刚至阳至尊的皇帝,由至柔至阴的太监担任。

  绝对的猎奇,绝对的污名化。

  不是现实题材难以获奖?

  不用担心,奥运会开幕式会出手。

  奥运开幕式是一场文化盛事,西方肯定会想办法阻击。

  而欧洲三大电影节都是意识形态机器,成立在冷战。

  时至今日,依然带着浓郁的冷战色彩。

  在事事都要讲政治的西方,题材问题只是小问题了。

  而且西方掌握赢学。

  没给现实题材,正说明了电影节不拘一格降人才,此为一赢;

  说明了人家在既有框架之下,也能够随时应变,体现了制度的灵活性,此为二赢;

  在艺术面前,冰冷的制度也要让步,此为三.

  总之,赢麻了。

  沈善登随便想一想就能想到三点。

  同样的,有赢就有输。

  《督公》进行的批判,说明东方文化存在严重问题,此为一输;《督公》被艺术殿堂给予这样的认证,应该感恩,这是二输.

  如果运气好一点,西方为了把东方的传统形象和太监挂钩,说不定沈善登还能上各种西方大报的盘点测评。

  这个想法是不是很大胆?

  但是后来,沈善登放弃了。

  实在是牺牲太大。

  如果他重生九十年代,那没办法,国内电影产业凋敝,电影厂都活不下去,只能靠海外获得资源。

  八十年代,国内和欧美差距大,能赚外汇,也很有诱惑。

  被包养,那就别谈独立人格。

  也别谈艺术,老老实实拍人家喜欢的。

  如今07年,从02年院线改制到现在已经5年,国内市场逐步成熟,国内才是未来。

  而且海外评奖的不可控因素很多,沈善登没有这方面关系,导师也只是产业、政策研究上有些人脉关系,和导演系有海外关系的老师没有熟到让对方帮忙推荐的地步。

  所以要冲奖,选片人要自己联系,要奔波在电影节之间跑奖。

  准备工作到了这一步,他其实还有犹豫。

  因为他可以选择只用研究生这段时间,研二准备,研三跑奖,获奖就赚了,不获奖拉倒。

  只是随着了解深入,沈善登认知受到了一定损伤。

  毕竟,想要获奖,基本的人设不能少。

  要海外评奖,不管是拍的电影,还是主创要说的话,都要迎合西方叙事,让人家感觉自己赢麻了。

  沈善登尝试了一下,发现,牺牲太大了。

  他想赢!

  不能赢,和杀了他没有区别。

  万一被打上了什么标签,以后要被打入另册。

  他又不是大院子弟,走到这一步,基本上一辈子完了。

  因此,沈善登果断跑路。

  并得出结论,海外冲奖之路狗都不走。

  而想要在导演这个职业上入行,大概有三条路。

  一条是国内学院派道路,吃端碗骂娘,国内财政饭;

  一条是海外冲奖,吃骂娘饭,靠外国财政;

  第三条是面向市场,吃观众百家饭。

  国内学院派道路,属于最先被沈善登排除的。

  这条路在导演系手里。

  沈善登只能说半路出家,学的是电影管理,但不是嫡系。

  而这些老师、系主任,有自己的孩子,有朋友的孩子,有情儿,有弟子,可谓是僧多肉少。

  如宁浩算是一步步从短片拍到了长片,有两部还可以的故事片,《疯狂的石头》项目中影给他找钱,也走不了青年导演基金的路子,从港岛那边找的钱。

  这些财政基金,一个萝卜一个坑,连韩三平都没有好办法。

  《督公》也是走的正常投资渠道,青年导演基金之类的,今年的已经分完了,只能申请明年的,要走流程,在流程中,慢慢等吧。

  三条路,看似有三条,其实对于没有背景的沈善登来说,只有一条。

  那就是服务观众,面向市场。

  不过虽然放弃了走海外冲奖之路,但是这次浅尝辄止的尝试,宛若一场意外的粪坑潜泳,让沈善登有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逆练一下,某种意义上也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转向服务观众的道路后,沈善登重置了《督公》的剧情。

首节上一节17/1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