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塌房系大导演 第37节

  保研名单出来后,陈卿听从王流的建议,直接选了谢非当导师。

  这可是拿过金棕榈的学生,哪个导师能拒绝?谢非直接要了陈卿。

  当然,陈卿和谢非互相“看对眼”也不代表现在就是师生关系了,要等到明年7月份陈卿本科毕业。

  不过,这不妨碍谢非提前关心。

  “放心吧老师,这点阵仗算什么,全天下都骂我的时候我都经历过。”陈卿云淡风轻的,丝毫没将现在的争议放在心上。

  《活埋》的技术测试和场景设计在青影厂就行,《入殓师》的剪辑更是在北电剪辑室,所以陈卿直接就在北电“闭关”了,根本都不出北电校门。

  外界再怎么喧嚣,也传不到他耳内。

  不过到了11月16那天,陈卿还是从学校“出关”。

  百花奖金鸡奖要颁奖了!

  谢小晶这时候向陈卿透露了下金鸡奖提名时候的“趣事”:一开始金鸡那些保守派是一个提名都不打算《狩猎》的,因为《狩猎》在他们眼中有三宗罪。

  第一宗罪:《狩猎》揭露人性阴暗面,不符合当时“主旋律”导向,担心影响国内渔轮。

  第二宗罪:《狩猎》在戛纳拿了金棕榈,这是啥,这不是“讨好西方审美”吗?这不是“舔西方”吗?这种“不够华夏”的片子不能给奖。

  第三宗罪:陈卿太年轻了,拍《狩猎》的时候只有20岁,新锐导演需要“沉淀”一下,奖还是颁给那些献礼片或者名著改编的电影比较好。

  有保守就有革新,金鸡保守派对《狩猎》的打压引起了革新派的强烈反弹。

  革新派也给出了必须把奖给《狩猎》的三大理由。

  第一大理由,《狩猎》的剧本、表演、导演手法全面领先同年作品,评奖应回归专业标准。

  第二大理由,戛纳获奖证明其全球认可,若国内冷落,恐被诟病“闭门造车”。

  第三大理由,华夏电影需要突破题材限制,金鸡奖若因循守旧,将失去公信力。

  保守派和革新派谁也说服不了谁,吵的是不可开交,投票的时候更是各出手段,硝烟弥漫,连续两轮计票竟然都因为“程序问题”没有作数。

  最后还是谢非向电影局提交了《狩猎》的欧洲影评翻译件,电影局领导看完后做出批示:“既然西方能承认其艺术价值,我们更应有文化自信。”

第72章 柏林电影节攻略

  第20届金鸡奖颁奖晚会上来了不少熟人,发哥和李鞍又来了,《卧虎藏龙》被提名了“最佳合拍故事片奖”。

  张国师也来了,他的《我的父亲母亲》和《狩猎》一样,拿了百花的最佳故事片奖,又在金鸡提名了最佳故事片奖。

  拒绝过陈卿《狩猎》的陈到明和尤永也都来了,前者《我的1919》被提名最佳故事片奖,后者《梦幻田园》提名最佳男主角。

  再次看见陈卿,两人都很热情,陈到明再次就没有出演《狩猎》道歉。

  尤永可能是放弃了拍文艺片的执念,只是和陈卿礼貌的打招呼,却没再提拒绝《狩猎》一事。

  最终,《狩猎》获得了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至于最佳故事片奖,则是给了《生死抉择》《我的父亲母亲》《横空出世》三部影片。

  章瀚予还是比较高兴的,他现在也是影帝了。

  没有拿到最佳故事片,陈卿也没觉得多遗憾,回到学校继续忙《入殓师》的后期。

  调色方面,陈卿采用象征死亡、肃穆、疏离的冷灰蓝为主基调,再以象征生命温度、人性尊严的暖橙黄为点缀。

  为了避免避免视觉刺激,突出内敛情绪,整体饱和度偏低。

  配乐方面,以二胡、古琴、箫、琵琶等民族乐器为主,贴合华夏丧葬文化的庄重与温柔。

  核心旋律使用阿炳的《二泉映月》,哀而不伤,孤独但坚韧,符合华夏人对死亡的含蓄态度。

  结尾主角为父亲入殓,父子和解这一片段,则是使用古琴曲《阳关三叠》。

  《入殓师》成片,出来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2000年12月08日,柏林电影节的报名时间早就截止一个月了。

  不过陈卿如今也不是无名之辈,而是金棕榈大导,不用走正常的报名流程,跟组委会那边打个招呼,只要在2001年1月9日入围名单公布之前把拷贝寄过去就行。

  “老师,《入殓师》后期做好了。”陈卿第一时间去了王流那儿。

  “时间有点紧,不过不要紧,审核这块我亲自盯,一个电话一个电话的催,绝对不会耽误柏林。”王流翻了看桌子的日历,旋即又问道,“《狩猎》的版权是不是卖给的福克斯探照灯影业?”

  “没错。”

  “那你抓紧时间配个英文字幕,看片的时候把探照灯影业的人叫着。”

  “还是老师想的周到。”陈卿一下就明白过来王流的意思了。

  第51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是比尔麦克尼柯,他是福克斯影业的CEO。

  而探照灯影业呢,正是福克斯影业的分公司,这点从“探照灯”前冠着“福克斯”的名就可以看出来,通过探照灯影业能跟比尔麦克尼柯搭上线。

  再加上谢非也是51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委,所以《入殓师》能在这一届柏林撸下大奖还是很有希望的。

  这次的看片来了不少人,谢非这个柏林评委已经确定了要当陈卿的研究生导师,所以对陈卿的作品极其上心,早早的便来到小放映厅。

  韩三评也来了,《入殓师》已经确定继续和中影合作,由中影负责日后的发行。

  李鞍这个两擒金熊的大导也来了,不过不是陈卿请来的,而是韩三评。

  陈卿跟李鞍也能说得上话,原本想自己请的,王流出的主意,让韩三评去请。

  还在禁导期的田庄庄这次没有坐在角落里,直接坐谢非旁边聊天了。

  黄小明和陈这俩小配角其实没人想起来,不过他们仗着自己北电学子的身份,“厚着脸皮”也进去了。

  福克斯探照灯方面来的是一个叫彼得赖斯的中年,看上去四十多岁,实际上才三十出头,刚刚走马上任探照灯影业的总裁。

  此人的一生也堪称传奇,从BBC的实习生起步,34岁便荣升任福克斯探照灯总裁,是探照灯影业最年轻的掌舵者之一。

  06年奥斯卡最佳男配影片《阳光小美女》和0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便是此人主导收购。

  卖《狩猎》的时候就是跟彼得赖斯签的合同,也算老熟人了,只不过《狩猎》那会儿此人还不是总裁。

  “陈,你的新片要是再像《狩猎》那样让我失眠一周,我就从福克斯大楼跳下去。”彼得赖斯不会中文,用英文跟陈卿调侃。

  “放心,这次是讲‘死人’的,比‘杀人’轻松多了。”陈卿用黑色幽默回应。

  “那看来我该带瓶威士忌来,而不是咖啡。”彼得赖斯挑了挑眉。

  简单寒暄之后,便开始了看片。

  洞穿人心灵的箫声率先流淌入众人耳膜,大荧幕上,刘叶饰演的主角正在小心翼翼为一具尸体入殓。

  “这个死者怎么那么眼熟……”谢非一看见躺在铁床上的那张脸就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

  “能不眼熟吗?那不就是叶赫那拉氏?”田庄庄倒是一眼认了出来。

  “叶赫那拉氏在电影里是一具尸体?”韩三评也有些目瞪狗呆,陈卿跟叶赫那拉氏的恩怨他自然知道,没想到竟然在陈卿的电影里看见了这名已经被骂退圈的歌手。

  “嘴太碎了,被人捅死了。”

  “希望她下辈子别再随便污蔑人。”

  “有这样一个女儿,我真的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当这些台词陆陆续续的说出来后,小放映厅里的众人齐齐倒吸一口凉气。

  陈卿,可是真狠啊。

  可以想象的是,这部电影一旦上映,无疑会在叶赫那拉氏的心口上插一把刀子。

  “这个演员在哪找的,不会真的是叶赫那拉氏吧?”王流愣了老半天方才小声问陈卿。

  “怎么可能?”陈卿说道,“就是长得像而已。”

  “叶赫那拉氏得罪你,算她倒霉。”

  “怎么叫算她倒霉,我只是找了一个演员演尸体而已,又没有针对她。总不能因为她长那样,就禁止和她长得相似的人演电影吧?”

  “信你的鬼话。”

  “他们在议论什么?”彼得赖斯看大家对这个尸体好像很关注,忍不住询问坐在自己左侧的李鞍。

  李鞍自然也是知道当年MV试镜门和叶赫那拉氏污蔑一事,便简单解释了下。

  “哈哈哈!”彼得赖斯听完后根本忍不住,当场就大笑出声,捂着肚子直不起腰。

  这个陈卿,可太妙了。

第73章 陈卿,你将创造历史!

  和《狩猎》比较平淡的开篇不同,《入殓师》的开篇很戳人笑点当然,前提是你要知道陈卿和叶赫那拉氏的恩怨。

  这番恩怨在华夏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便拿到国际上,也有很多人知道,起码去过戛纳的那些电影人是知道的。

  就算不知道也没关系,一点儿也不影响观影。

  “这电影能不能获奖我不知道,但是在华夏的票房,应该有保障了。”彼得赖斯好不容易才止住笑声,对坐在右侧的陈卿说道。

  “那就借你吉言了。”陈卿说道。

  其实他对《入殓师》的票房也比较看好的,原时空的《入殓师》是在08年拍的,十几年后才被引进放映,也没怎么做宣传,都拿下了6000万的票房。

  当然6000万这个数据放在21年不值一提,《长津湖》直接干到了57亿,6000万连人家零头都不到。

  但别忘了《入殓师》是文艺片,那些动辄数十亿的票房是商业片取得的,跟文艺片不是一个赛道。

  文艺片能有6000万票房,可以说大获成功。

  国人还挺吃《入殓师》这一款的。

  过了叶赫那拉氏那一点笑点外,《入殓师》的走向还是比较平淡的,整部电影都好像温吞水一样,叙述手法也近乎平铺直叙,但电影中的各种隐喻,却看得众人双眼放光。

  一般人走进影院最烦这种神神叨叨的,但是在专业人士眼中,解读这些隐喻却有着无与伦比的乐趣。

  “这个琴盒的形状跟棺材的形状很像,一个是梦想的容器,一个是死亡的容器。”谢非注意到电影里刘叶的琴盒形状跟正常琴盒不太一样,“这是在暗示主角从追求艺术虚荣转向直面生命本质的蜕变。”

  “这座桥也出现了不止一次。”很快田庄庄也发现了一处隐喻:“桥作为连接此岸与彼岸的空间,这表面上是桥,其实说的是入殓师的角色他们护送逝者‘渡’向另一个世界。而那桥下河水里的鱼群死亡后顺流而下,则呼应自然法则的不可逆。”

  “还有主角妻子的怀孕也不是随便怀的。”韩三评也兴致勃勃的加入到讨论中来,“通过‘死亡’与‘新生’的蒙太奇,暗示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循环的节点。主角作为入殓师与未来父亲的双重身份,完成对生命全过程的认知闭环。”

  “陈,你们华夏人给死人穿衣服的耐心,够美利坚人离三次婚了。”彼得赖斯却对华夏的入殓方式挺感兴趣的。

  “在华夏,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家族秩序的延续。入殓师的每一个动作净身、更衣、整理遗容都是在履行‘孝道’的最后一步。”陈卿简单阐述了下华夏的生死观。

  “所以你们把葬礼当作一种‘社会契约’?活人通过仪式确认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彼得赖斯想了想问道。

  “没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遗体必须完整、体面地回归天地。”陈卿看这老外还挺有兴趣,便打算给他上上课,“华夏丧葬仪式的核心是‘慎终追远’,强调对祖先的敬畏与家族延续。《论语为政》有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但在美利坚,死亡更多是医学问题。”彼得赖斯歪着脑袋思考了一会儿,也不知道听没听懂,“我们交给医院和殡仪馆,追求高效、卫生,甚至‘死亡体验’。”

  陈卿反问道:“所以你们的‘死亡’是被消毒、被专业化的?就像快餐一样,干净但缺乏温度?”

  彼得赖斯耸耸肩:“某种程度上是的。我们恐惧死亡的不确定性,所以用法律、医学、保险把它‘管理’起来。”

  电影放映结束,反响很好,李鞍也好,韩三评也好,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从质量上来说,《入殓师》一点不比《狩猎》差。

  又是一阵寒暄,说了会《入殓师》和柏林电影节的事,邀请来的客人三三两两的离去。

  唯有探照灯影业的彼得赖斯还大刺刺坐在那,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

首节上一节37/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