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塌房系大导演 第63节

  当然,剧组本身也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奥斯卡公关成本一共2万的超小制作,还指望他们拿钱去公关?

  综合种种原因,《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即便取得票房奇迹,也未在奥斯卡有所斩获。

  但是让陈卿来拍就不一样。

  首先,他可不是无名之辈,欧洲三大那彪悍的战绩摆在那,说他是国际名导毫不为过。

  再者,公关这一块也不会缺席,探照灯本就是公关奥斯卡的好手。

  有名气,有公关,再把电影本身的硬伤解决了,谁说不能冲奥?

  原版电影通过探讨永生者约翰的千年经历,来质疑宗教、历史、科学,充满哲学思辨。

  这个探讨就得改,什么哲学思辨,奥斯卡不吃这一套,要改成“治愈”“希望”“人性光辉”这种理性思辨。

  主角不再是“耶稣”,而是一个从古希腊活到今天的学者,重点不是“神性”,而是人类历史的循环。

  原版的主角,更像是历史的一个旁观者,而陈卿的主角,却是受苦者,在他漫长的生命中,饱受战争带来的苦痛,他经历过特洛伊战争、黑死病、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失去很多所爱之人。

  原本的发生地是在主角的家里,陈卿将其改为防空洞。

  某天,主角就职的大学面临恐袭威胁,主角跟一干同事躲到防空洞避难,其他同事都很惊慌失措,唯有主角淡定无比,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同事询问主角为何面对恐袭如此淡定,主角犹豫之后,决定坦白他永生者的身份。

  在特洛伊战争中,他失去了妻子,领悟到了“仇恨只会延续痛苦”。

  中世纪黑死病的时候,他作为医生,目睹了人类在绝境中的互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冒着枪林弹雨拯救了一个女孩,这里还参考了下《钢琴家》的生存叙事。

  他不仅仅经历战争与苦难,还经历重建,伦敦大火的时候,他捐出来自己所有的财产。

第114章 银狮奖震翻华娱,陈诗人道心崩溃

  原版探讨“人类是否进步,宗教是否虚构”。

  陈卿将其改为探讨“人类如何从灾难中重生,历史是否在重复”。

  他跟同事们讲述雅典大瘟疫、中世纪黑死病后的复苏,暗示纽约也能重生。

  等天亮之后封锁解除,主角走出防空洞,看到纽约的晨光,他对同事说:“这次,我们也会活下去。”

  治愈有了,团结有了,爱国主义、人性光辉全都有了。

  而在演员上,陈卿也打算来个“正确”演员不仅仅只有白人,黑人、拉丁裔、移民者等等来个多元化。

  这样做不仅仅可以增加“ZZ正确”,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够堂而皇之的把华夏演员塞进去,在这种背景下,亚裔面孔的出现就毫不突兀。

  其实一开始陈卿打算把《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做成《活埋》续集的。

  一般人被埋棺材里肯定就死翘翘,但章瀚予是永生者,所以他没死,重见天日后他去了美利坚,在一所大学当老师,然后因为恐袭去防空洞避难,开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故事。

  不过好莱坞对于亚裔的接受程度太低了,即便章瀚予是威尼斯影帝,他们也不会买账。

  而且如果亚裔当主角,特洛伊战争,黑死病这些历史也得大改,得改成华夏历史,长平之战,淝水之战之类的。

  老外对这些就更不感兴趣了。

  所以综合考量之下,《活埋》续集这个方案只能搁置。

  其他配角可以多元,主角还是得找个白人才行。

  至于LGBT,暂时还不用,这会儿好莱坞的ZZ正确还没有这么丧心病狂。

  “陈导,这部电影有我能演的角色吗?”听陈卿跟彼得赖斯大概介绍了下电影,章瀚予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老章,这部电影主打小成本,你现在是威尼斯影帝了,就算是友情价,片酬怎么着也得几百万美元吧?”陈卿说道。

  还次他打算选一些真正的大学老师来演,北电跟南加州大学电视电影学院也有合作关系,直接从那儿的老师里选,又贴合角色又便宜。

  章瀚予要是演的话,一个人的片酬就比全部制作成本高几倍,完全没这个必要。

  亚裔这个角色,更适合籍籍无名的新人去演。

  至于人选,陈卿也想好了,那就是老胡,直接本色出演,饰演一个跟老师们一起关进防空洞的学生,对主角提两个问题,然后就基本背景板了,对演技要求并不高。

  “陈导,我可以不要片酬!”章瀚予有些急切的说道。

  “《活埋》你就没要片酬了,再拍还不要?”当初拍《活埋》的时候陈卿说缺钱,章瀚予直接就零片酬出演。

  “钱不重要,陈导,我话可以放这儿,以后你的电影,我全部都零片酬出演,只希望陈导再拍戏能想起来我。”章瀚予忙道。

  “老章,你要想清楚了,这次电影除了主角之外,其他角色都是工具人背景板,没有发挥的空间。你现在也是威尼斯影帝,去给籍籍无名的外国人做配……”

  “陈导,我演!配角我也演!”章瀚予目光火热。

  配角怎么了,这可是好莱坞电影!

  这年头哪个演员不是削尖了脑袋想往好莱坞钻的?

  而且这部电影还不是一般的电影,是用来冲击奥斯卡的,配角也是好角色!

  “既然这样,你好好练练英语。”既然章瀚予话都说到这份了,陈卿也就把角色给章瀚予了。

  无非是一个对主角提问的工具人而已,谁演都行,把学生的身份改为老师就是。

  《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尘埃落定,<活埋>斩获评审团大奖、最佳男主角奖》

  《陈卿江郎才尽?威尼斯两座大奖粉碎质疑》

  《一人一棺惊呆评委,<活埋>连拿两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极简叙事征服世界:<活埋>威尼斯载誉归来》

  《7天棺材里的影帝:章瀚予的表演哲学》

  《章瀚予捧回最佳男主角大奖,继夏宇后华夏演员威尼斯再封帝》

  威尼斯这边的动静,第一时间传回华夏,各大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

  “陈卿”这个名字,再次狠狠的刺激着众人的心脏。

  还真是从不失手啊?

  出道以来拍了四部电影,第一部戛纳拿金棕榈,第二部柏林拿金熊,第三部虽然在威尼斯没有拿到最高奖金狮奖,但却拿下次高奖评审团大奖银狮奖外加一个最佳男演员奖!

  看起来貌似《活埋》比之前的《狩猎》和《入殓师》差一些,但是别忘了《活埋》本就是在剪辑《入殓师》的时候“顺手”拍的。

  这就让大家绷不住啊,“顺手”拍出来的电影,都能在威尼斯拿下包括次高奖在内的两项大奖!

  陈卿的实力就这么强?!

  想当初,陈卿冲击柏林的同时“顺便”冲击威尼斯的消息被曝光出去,多少人都对陈卿冷嘲热讽,就连冯钢炮和陈诗人这种大导都公开质疑。

  可结果呢,《入殓师》拿了金熊,《活埋》拿了银狮!

  陈卿用他彪悍的战绩,打了所有嘲讽他的人的脸!

  “《活埋》又在威尼斯拿了奖,还是拿了两个?”冯钢炮得到《活埋》拿两个大奖的消息,又被深深刺激到了,连《大腕》的剪辑都有点儿不想盯了。

  他虽然表现的对欧洲三大,对奖项啥的毫不在意,但是他内心对奖项却极度渴望,拼了命的想拿个奖,却无论如何拿不到。

  而陈卿呢,“顺便”拍的一部电影,就可以拿奖。

  人和人的区别,就这么大吗?

  “有没有搞错啊?这都能拿奖?”王仲军一篇报道反复看了好几遍了,“这《活埋》可是只拍了7天啊,投资更是只有30万,这么潦草的一部电影,竟然连拿两项大奖?”

  “是啊,拍了7天的电影就能在欧洲三大大获成功。”王仲磊眼中也闪着震撼,“我们之前是不是把欧洲三大想的太难了?要不,我们也拍两部,试一试?”

  “今年的华语电影可是只有陈卿这一部《活埋》入围的。”王仲军摇摇头,“不是欧洲三大简单,而是陈卿实力太强。”

  “评审团大奖,再加上最佳男主角,《活埋》的版权随随便便也能卖好几千万,那么我拍电影的意义是什么?”冯钢炮软在椅子上,顿时感觉自己再也没有了拍电影的动力。

  他对《大腕》很有信心,自认为票房卖个四五千万不在话下。

  可《大腕》的成本足足3000万!

  冯钢炮不知道《活埋》的具体版权卖多少,但是据他估计,肯定不会少于四五千万。

  当然,《大腕》的收益不能只看票房,事实上前期植入广告已经赚了一大笔钱。

  可《活埋》的收益,也绝不止版权,别的不说,就只说票房,陈卿拍的电影,票房就没有差的。

  就算《活埋》受限于题材,票房不可能比得上前两部,但也绝对不会很差。

  所以总体来看,冯钢炮觉得《活埋》的收益跟《大腕》不相上下,甚至比《大腕》还要高。

  但是成本呢,《活埋》只有30万,只有《大腕》的百分之一!

  人家只花了百分之一的钱,总收益跟他差不多,甚至还要多。

  如果去掉成本,看净利润,《活埋》绝对甩他十条街。

  这让冯钢炮感觉自己几个月的辛苦拍摄成了一个笑话。

  这段时间陈诗人心情其实一直不错,他远赴好莱坞拍摄的大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坐等这部大片上映,一鸣惊人,让大家好好看看他陈大诗人的实力!

  但是今天,妻子陈红拿来一份报纸,彻底击碎了他的好心情。

  陈卿的《活埋》,竟然在威尼斯一举拿下两项大奖!

  “这怎么可能?这电影不是在忙《入殓师》的空顺手拍出来的吗,听说他只花了7天,也能获奖?”陈诗人觉得自己的认知受到了挑战。

  威尼斯虽说比戛纳差一些,但也不至于差成这样吧,这么匆忙拍出来的东西也能获奖?

  “正因为是匆忙拍的,所以水准下降了,没拿到最高奖,只拿到了次高奖。”妻子陈红眼中也闪着一抹震撼,“老陈,你北电这个小师弟,当真是一个怪胎啊。”

  “也,也还好吧。”陈诗人淡淡说道,“北电出来的人,水平肯定还是有的。”

  当然,其内心可远不止表面这么云淡风轻,事实上,可以说他道心已经开始崩溃了。

  先去戛纳,再去柏林,又去威尼斯,每次都不空手而归,这不是去冲奖,这是去进货啊!

  再这么下去,他陈大导的位置就要被陈卿超越了,就像那个冯钢炮一样。

  不,应该说已经被超了才对。

  他的手里就只有一尊金棕榈,再无其他,而陈卿呢,除了金棕榈之外,还有金熊、银狮。

  单从奖项而论,陈诗人已经无法再跟陈卿比肩。

  之所以现在主流还没有将陈卿排在陈诗人前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陈卿出道时间太短,底蕴不足。

  自99年底开始拍《狩猎》横空出世以来,这才过了区区两年而已,拍的电影也才上映了两部。

  但凡陈卿出道时间长一些,拍的电影多一些,现在的排名肯定就在他陈诗人前面了。

  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以陈卿两年在三大捧回四个奖的变态实力,继续拿奖可以说没有疑问。

  而随着陈卿拿到的奖越来越多,他陈诗人的地位怎么可能保得住?

  这次回国,一下飞机,陈卿再次被记者包围,明晃晃的长枪短炮又将其瞄准。

  “陈导您好,我是燕京电视台的记者,首先恭喜《活埋》在威尼斯电影节拿下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主角奖,请问您现在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燕京电视台的提问一如既往的老套没新意。

  “一个人,一口棺材,但是最终却拿下两个大奖。我知道大家对《活埋》肯定充满了好奇,那就到时候去影院一探究竟吧。”陈卿给自己的电影打了一番广告,虽说版权已经卖出了天价,但票房也多多益善。

  “《活埋》全程只有一个场景、一个演员,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么极端的叙事方式?”《华夏电影报道》的记者问得就稍微显得专业一些。

  陈卿略微一思索后说道,“有时候,限制反而能激发最大的创造力。我们想证明,电影的核心不是场面有多大,而是能否让观众真正‘感同身受’。”

首节上一节63/9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