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1219节

  “很简单,汉华把13亿美元的可转债全部转为中芯的股份。”

  徐良图穷匕见。

  张如京一下愣住了,显然没想到徐良的主意居然是这个?

  “张先生,芯片代工行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可以预见,随着芯片制程的不断缩减,芯片代工厂的投资规模会越来越大。

  65纳米制程比90纳米投资几乎翻了一倍。

  45纳米比65纳米又翻了一倍。

  而新一代技术的研发投入也会越来越高。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支撑。

  汉华最不缺的就是资金。”

  看着言之凿凿的徐良,张如京脸上神色渐渐平复。

  沉吟片刻后。

  “徐先生这么看好中芯?”

  “我更看好张先生带领的中芯。”徐良微笑着继续道,“做企业这么多年,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一家成功的企业必须有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对中芯而言,张先生就是那个最合适的舵手。

  这是我看好中芯的重要原因。”

  以徐良现在的身份和地位,能得到他如此夸奖。

  张如京心里也很高兴。

  但高兴之余,心里也有些复杂。

  现在伴随着诸多不利消息,中芯的市值已经滑落到了10亿美元左右。

  一旦汉华选择债转股。

  将顷刻获得中芯的绝对控股权。

  眼前的男人将不再是投资人,而是货真价实的中芯老板。

  而且自己貌似也很难阻挡对方进入中芯。

  毕竟13亿美元的巨债,现在的中芯确实还不起。

  以中芯现在的吊样,资本市场也没谁会感兴趣,更不可能再募新债还旧债。

  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打算把自己的心血轻易让出去。

  “如果徐先生接手中芯,准备怎么发展?”

  “主要两件事。

  第一,砸钱。

  第二,诉讼。

  今年汉华准备投资25亿美元,把中芯魔都4号工厂,12英寸,65纳米制程,月产3.5万晶圆的产能扩产到10万片。

  明年将投资70亿美元,分别在羊城和益都建设两家12英寸,65纳米制程,月产10万晶圆的代工厂。”

  张如京满脸的震惊。

  他想到了徐良收购中芯后会砸钱扩产。

  但没想到会砸这么多。

  95亿美元,26.5万晶圆的月产能,如果按照8英寸换算,就是47.17晶圆的月产能,是现在中芯国际44.91万8英寸晶圆月产能的一倍还多。

  一旦投产,中芯将瞬间超过联电,成为仅次于台积电的世界第二大代工厂商。

  不过到底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人,张如京很快冷静下来。

  “徐先生,现在全球芯片需求为月960万片8英寸晶圆,其中IDM模式占67%,剩下的33%才是纯代工产能。

  而这300多万8英寸晶圆产能中,台积电占了一半。

  虽然我很希望看到中芯超过台积电成为全球第一的芯片巨头,但我不得不很遗憾的提醒您。

  三座芯片工厂投产后,我们得到的可能会是巨额的亏损。”

  徐良一笑。

  “亏损?

  当然是亏损,而且我要就是亏损。

  我们亏,其它机构也亏。

  大家就比比谁的资本最足,能笑到最后。”

第1034章 风口上的猪

  反周期投资,在二十年后随便一个关注芯片行业的人都知道这个起源于南韩的发展战略。

  但现在真正了解的并不多。

  张如京面露惊讶。

  不过很快他便理解了。

  汉华现在财大气粗,确实有资格说这句话。

  看着对方自信的样子,张如京仿佛看到了中芯国际产能提升来后,除台积电外,全球各大代工厂纷纷破产的情形。

  “徐先生真是大手笔!”

  张如京算是服了。

  有钱确实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

  “再就是诉讼。”

  2005年1月30日,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专利及商业机密诉讼案达成和解。

  和解协议中规定,中芯国际将在六年内以分期方式支付台积电17500万美元;

  台积电也将撤销在美国联邦法院、美国加州地方法院、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及新竹地方法院所有正在进行中的诉讼案件;

  然而,台积电仍保留再提告诉的权利。

  此项协议中同时载明,到2010年12月底止,双方就相关专利进行交互授权。

  在此项协议当中,台积电不允许中芯国际使用台积电的商业机密,但同意针对某些特定台积电的商业机密不对中芯国际提出告诉。

  就是这个开了后门的和解协议,让台积电很快找上门,再次发起了对中芯的诉讼。

  “汉华收购中芯国际后,汉华的律师团队会接手中芯跟台积电的诉讼。

  张先生只需要负责公司先进制程的研发和公司运营,这个问题由我来解决。”

  看着张如京复杂的表情,徐良继续道。

  “张先生,张仲谋的策略其实很简单,趁机病要你命。

  他就是打算趁着全球芯片需求疲软,中芯国际还未能彻底扭亏为盈的机会,用诉讼拖垮你们。

  就算拖不跨,也要打乱中芯的发展节奏,减少你们的研发和运营资金,让你们彻底不能翻身。

  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只有积极应诉。

  打官司,我们奉陪到底。

  但打官司之余,中芯不仅不能放弃自身的发展,还要进一步加快。

  这样一来就会打乱张仲谋和台积电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让中芯扭转现在的不利局面。”

  唉……

  重重的叹了口气。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徐良心里也叹了口气。

  张仲谋确实是IC领域最顶尖的天才之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东瀛半导体,家电产品冲击美国市场,美国因长期负债,贸易逆差,开始强迫顺差东瀛货币升值,并和东瀛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

  自己生病,让别人吃药,这个就是美国人一向的解决问题方式。

  除了东瀛外,以加工出口为核心的弯弯地区也是美国人压迫的对象。

  不到两年时间,新台币兑美元的汇率已从40元上升到25元。

  弯弯地区出口竞争力大失,企业纷纷出走,转战内陆、东南亚等地。

  当时内陆地区正值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对外资特别是台资青睐有加,加上内陆人力成本非常低。

  两岸同文同种,来内陆设厂则是台资的第一选择。

  台系工厂也是遍地开花。

  当时,对于内陆普通人来说,能够进入台系工厂也是一个薪资不错的工作,那段历史也代表了一段弯弯向内陆产业转移的历史。

  为了避免产业空心化,当时弯弯地区有识之士,寄希望于以半导体科技带动产业升级。

  当时弯弯行政院长孙运,将目光瞄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希望通过引进半导体科技领头人,带动普通来料加工到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那谁是当时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华人职位天花板?

  如果答案只有一个,那个人就是张仲谋。

  老张,1931年生于宁#波。

  张家书香门第,三叔张思侯曾在哈佛攻读电信硕士学位,之后又拿到应用物理博士学位。

  后来在美国东北大学任教。

  18岁以前,张仲谋跟着父母躲战乱,在东瀛人的炮火下辗转过六个城市,动荡时局下前后换了十所学校。

  49年被三叔张思侯带到了美国,并进入了哈佛求学。

  需要强调的是,老张虽然在弯弯创立了台积电,但却不是‘荣民’。

  人家直接变成了American。

  老张在哈佛大学呆了一年,就转学到麻省理工。

  1955年,完成麻省理工硕士学位课程之后,他两度报考麻省理工博士失败。

  这是老张一生中最大的打击,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幸运。

  正是因为进不了博士班,他误打误撞地闯进了半导体行业。

  当时正值二战后美国经济腾飞,到处都是工作机会,老张毕业收到了几份offer,其中包括福特这种知名大厂,还有一个不知名的小公司“希凡尼亚”。

  当时,福特给的工资是479美元每月,而希凡尼亚给出480美元每月。

首节上一节1219/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