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232节

  因为高速铁路的行进速度最高可达400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运行的列车,会产生很强大的吸附气流。

  如果底部的路基是石子,那么就很有可能吸附一些重量较小的碎石离开地面。

  这些碎石如果碰撞上高速行进的列车,那么就会像子弹一样将列车打出窟窿。

  更何况运行时会有两列高速列车会车的情况,吸附出来的石子威力就更加的大了。

  所以这条高速铁路采用硬化路基就是必然的选择了。

  另外为了杜绝人和动物进入到铁路线的封闭区,把铁路建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行人和动物可以从铁路桥下方通过,对铁路上运行的高速列车来说就很安全了。

  因此修建这条高速铁路时,除了要修建一条条运输材料的辅道,还必须每隔一段距离就修建一些中型堆料场。

  然后在这些堆料场里预先制造不同规格的箱梁。

  等到一个个桥墩都修建好后,箱梁运输车将箱梁运输到某些位置,吊车再将箱梁吊上去,然后由架桥机将一个个箱梁架设好。

  越到后期,铁路修建就跟搭积木一样了。

  只需要一些工程师带领少数普通劳工,驾驶和控制一个个大型工程机械,将一个个水泥和钢铁预制件吊装安放到位,然后再加固好就行了。

  并且速度是非常快的,按照智子给出的模拟数据,每天预计能铺设3千多米的箱梁。

  到时候20个施工段同时进行,只要200多天就能完成全路段的箱梁铺设了。

  倒是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的花时间。

  比如辅道的修建,即使现在从世界各地采购一些运输卡车和挖掘机,推土机来,也要一点点的从山林里开出道路来。

  另外缅甸这里的普通劳工里,极少有人会开这些工程机械,所以培训这些人也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

  因此前期采用土方法专业,除了给这些普通缅甸劳工一份工作,缓解城镇的物资供应压力外,也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

  看了一会辅道修建,王建昆将视线转到另外一处地方。

  而几百米外,一个占地2千多平方的彩钢瓦工棚区矗立在绿色的森林里。

  此时那里的一个铁皮烟囱正冒着白烟,想必是这个工地的厨师正在为这个路段的劳工们准备午餐。

  “占总工,这些劳工的伙食怎么样,能保证他们每天必须的营养需求吧?”王建昆问道。

  “王首领,我调取下刚才那个营地内部的食堂监控给您看下,伙食是绝对能保证这些劳工们的营养的,好多年轻小伙到了工地上,甚至比之前还壮了很多。”

  占佑用脑机芯片控制着某台电脑,让其中的一个显示屏转换到刚才看到的那个营地食堂内部的监控视角。

  王建昆从缓缓移动的画面里,看到正在忙着制作午餐的食堂后厨。

  因为是有将近2千多名工人要吃饭,所以食堂后厨的锅都是特别的大。

  缅甸这里的人主要还是以大米为主食的,所以各营地的中餐和晚餐几乎都是大米饭。

  此时一个个巨大的蒸锅正在将此前用水煮到半熟的米胚蒸熟。

  大米饭制作区已经白雾缭绕了,应该用不了多久就能停火了。

  而菜肴准备区。

  10口大铁锅正在被20名厨师操弄着。

  两人负责一口锅,站在铁锅的两边,各拿一个大铁铲,将倒进锅内的食材翻拌,让其均匀受热。

  王建昆仔细看了看,其中有2口锅是负责炒青菜的,有3口锅是负责炒肉的,有4口锅是负责炖鱼的,还有一口锅正在烧汤。

  看来中餐是三菜一汤,有荤有素,有鱼有肉,看分量应该是够2千多人吃的。

  “看着还可以啊!伙食费大概是多少钱啊?”王建昆看了会后问道。

  “额,王首领,工地上的三餐已经从工人工资里扣减了,在招工时就说的是工地提供伙食,工资就是扣除伙食后的,这样可以避免众口难调,不管每个人每餐吃多少,只要不浪费,随便吃。”占佑说道。

  “哦,这样一来会不会让粮食供应压力增大啊?”

  “一开始半个月确实被这些工人的胃口吓一跳,一个个跟饿死鬼投胎似的,很多人都能一餐吃1斤半的大米饭,还能吃差不多相同重量的菜。

  当时一个个工地上负责后勤的,都一个劲的向后方催发粮食和菜到工地上,怕断粮引起这些劳工的不满,影响工作进度。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劳工的胃口都慢慢的在变小了,渐渐的从一餐1斤半的米饭减少到1斤,有的甚至减少到8两了,吃的菜的量也同样的在减少。

  后面营养专家给我们解释了一下,说这些人此前大部分是处在半饥饿状态的,遇到能放开吃的机会,就拼命吃。

  他们的身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养吸收后,就不再需要每天补充那么多了,所以到了后面,他们的胃口自然而然的就变小了,即使是遇到肉也不会那么馋了。”占佑笑着解释道。

  王建昆对于占佑的解释,倒是听懂了。

  他自己其实是深有体会的。

  在得到奇遇之前,他的生活条件也是比较差的,虽然没有挨饿,但是油水方面是比较匮乏的。

  在得到奇遇然后挣到钱的那段时间,他就常常去买大肉包吃,虽然不饿,但是对于油水却很馋。

  而吃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不怎么喜欢吃大肉包了,特别是肥肉较多的肉包更不喜欢,渐渐的吃肉就喜欢吃瘦肉和排骨了。

  “那就好,占总工,我这就先走了,待会跟航拍飞机去沿线看看。”

  “王首领,到这吃完中饭再休息会吧,我来安排飞机,休息好了咱们一起去看看。”

  “也好,那你先忙,我到旁边休息会。”

  中午王建昆就在铁路修建总指挥部蹭了一顿工作餐,然后在下午2点,和占佑一起登上了一架Y-1改装的巡航飞机。

  驾驶员王建昆还有点印象,是那批到南海去接收飞机的其中一个。

  起飞的地方是曼德勒郊外的一处军用机场。

  此时已经有16架F14改进版战斗机,24架F15改进版战斗机,36架F16改进版战斗机进驻这里。

  空中不时有战斗机起飞和降落,他们有的在做飞行训练,有的在做空中巡逻。

  缅甸原来的那些老旧战斗机,运输机目前已经全部被转卖给了其他国家了。

  Y-I运输机起飞后,开始沿着正在修建的铁路线先往北飞。

  目前真正的铁路线还没开始动工,但是选定的铁路线两侧却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工地。

  飞机开得很慢也很低,王建昆从舷窗上可以看到一个个土黄色或者灰色的工地在绿色的丛林或者草地间出现。

  工地上是一个个蠕动的橙红色人影,他们正不断蚕食着森林和草地,不断的向大自然扩展活动空间。

  然后每隔7,8公里或者10公里左右,就会有一个相对大型的住宿营地,都是用的彩钢瓦搭建的。

  这些住宿营地都是尽量选择靠近河流或者能打出水的地方。

  底下的工人们看到低飞的运输机,没有觉得奇怪,因为从第一天上工地后,天上就不时有飞机飞过。

  除了一开始有点惊奇,会停下来打望好一会。

  后面每天都看到好几次后,就不怎么好奇了。

  开始专注着手里的活,不敢浪费时间了。

  为了避免出现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全解阵的管理人员给这些招募来的工人每天都分派了任务的。

  按时按量完成的就能及时拿到商定的工资。

  拖延完成或者完成的质量不达标的,就会扣减一定的数额下来。

  负责工作量制定的都是全解阵的基层人员,他们脑海中都有植入脑机芯片。

  在脑机芯片的辅助下。

  这些管理人员一个人能管理上百个工人,并且能够合理的分派不同的任务。

  在巡查期间,借助脑机芯片的存储和分析能力,精准的判断每个受管理工人的工作进度。

  一开始有些人还试图浑水摸鱼,以为一个管理者看不过来,也算不清楚他们每个人的工作量。

  但是接连几天,那些浑水摸鱼的,偷懒耍滑的,在管理者清楚的说出他们干活的情况后,都不得不接受扣减工资和伙食的处罚。

  其他人看到那些榜样后,纷纷打消了念头。

  因此现在的铁路工地以及全缅甸各地的工地上,都流传着全解阵的人都是火眼金睛,能看到每个人的表现。

  王建昆坐在飞机上,先飞到了密支那,然后又往回飞,一直飞到内比都才降落。

  在飞机上观察的期间,他一边看一边将图像呈现给智子,让其帮忙测算下目前的工地进度。

  经过智子的测算,内比都以北的铁路线施工进度比预计工期快了4%左右,并且这个速度会越来越快。

  随着基础道路修建的越来越长,越来越平整。

  整体的修建难度在快速的降低。

  工地上的工人的劳动技能也越来越娴熟。

  另外辅道修建得差不多后,一些运输卡车,小型挖掘机和推土机也可以陆续进场了。

  那些正在一个个驾驶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的缅甸青年们,可以到工地上去进一步学习了。

  这样一来,铁路施工进度将会比预计的快10%左右。

  王建昆得到智子的反馈后,也不得不加快发电厂的修建工程进度了。

第256章 家乡的变化和麂子养殖(换换地图)

  1985年的农历春节是2月底,王建昆在过年前几天,从繁忙的建造工作中抽出身,抽空回了一趟老家。

  此前代替他在BJ的分身就在婺源县城基地暂时隐藏起来。

  此时老家的面貌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婺源回家的路上,看到的摩托车有几十辆。

  骑摩托车的都是年轻人,身上的工装显示他们都是县里摩托车厂的工人。

  老家的经济开发区已经完成了80%的基础建设。

  几栋用来给光学镜片生产用的楼房已经完成了楼门施工,正在加班加点的进行内外部装修工作。

  因为今后是要用来生产精密的光学镜片的,所以装修工作还是需要很高的技术的。

  施工队的负责人是王建昆特意让陈兴东从香港调派过去的。

  是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无尘工厂建设团队。

  已经为星耀集团建设了好几座晶圆生产厂了。

  虽然派他们过去有点大材小用,但是王建昆就那么做了,家乡的发展在王建昆的心中还是排在很高的位置的。

  父亲此时也当了大半年的经济开发区领导了,已经越来越有样子了。

  每天在家的时间都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开发区建设工地或者乡里。

  对了,此时婺源地区已经完成了基层组织改革,原来的公社已经改成了乡或者镇。

  下面的各生产队都改成了村,村委一般放在原来是某片区域最大的队里,一些有上百户及以上的村还是会分出一些村小队的,对应的是原来的生产小组。

  爷爷此时已经退下来了,毕竟王家生产队已经并入浙源经济开发区,王家村的直接上级变成了经济开发区的领导。

  如果不退,那今后爷爷就得向父亲汇报工作了,这样一来大家都很难受。

  退休后的爷爷倒也闲不住,开始琢磨着搞点什么。

  之前他在部队里跟人学了怎么用绳子和木板安装陷阱抓麂子。

首节上一节232/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