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73节

  接着,有胆大的百姓上前进奉食物,刘封也没有拒绝,而是表达了感激,然后派遣专人收下,统一发放。

  “刘使君福寿延绵!小公子公侯万代!”

  突然,一个村妇喊了起来。

  谢谢各位读者老爷们,感受到你们的支持和激励了,没说的,继续码字,继续日万,我会坚持下去的!

第104章 牵招到来

  片刻的安静之后,百姓们纷纷跟风喊了起来。

  到了后来,就连徐州军士卒也一起喊了起来。

  只有泰山军俘虏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他们倒是能猜到那小公子就是刘封,可一想到那血淋淋的枪阵,这些泰山军们就很难把公侯万代和那血淋淋的场面联系在一起。

  能发明这种可怕军阵的,分明是个恶魔好不好。

  刘封只觉得这个妇女有些眼熟,仔细一想,还真是熟人。

  这妇女正是先前他去的溪山村古姜家的媳妇古陈氏。

  刘封冲着对方笑着点了点头,就看见古陈氏受宠若惊的表情,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

  直到徐州军的队伍完全进城后,襄贲县的百姓们都还在原地没有散去,颇有些依依不舍的样子。

  这一幕对于徐州军的影响固然是巨大的,但对于百姓们自己似乎也并不轻。

  徐州军的士卒们自然是不会知道,这些百姓并不是自发前来的,而是被金睿所组织起来的,甚至还有不少吏员混在其中,生怕出现意外。

  之前报捷信使带回来的信中交代,让金睿在尽量不耽误农活的基础上,召集一些百姓欢迎凯旋回来的徐州军。

  要尽量让百姓明白,正是因为徐州军的浴血奋战,才能让他们享受和平的生活。

  是徐州军血的代价,才让他们免遭敌人的屠戮。

  要让他们理解徐州军,感谢徐州军,亲近徐州军。

  刘封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想慢慢的经营起军民之间的融洽氛围,更重要的是想给这个时代的徐州军一点精神奖励。

  让他们意识到,当他们是保家卫州的情况下,州郡的百姓会如何的爱戴拥护他们。

  这种精神上的情绪价值,虽然现在的徐州军不能理解,但一定会有正向的情绪收获。

  金睿做的非常不错,成功组织起了百姓们前来迎接。

  在一天的时间里,金睿不厌其烦的告诉这些屯田民户,正是因为徐州军的奋战,才让他们的屯田得以保存。

  如果不是刘封带着的徐州军打赢了昌,现在他们早就被泰山贼寇给洗劫一空了,赖以活命的农田都可能会被一把火给烧了。

  尤其是刘封,金睿知道襄贲县的民众对这位小公子的感激之情最深。

  先前正是刘封的微服私访,才让那些贪腐的吏员全部被处罚,而且还是斩首示众。

  同时,少发的粮食也很快重新发放了下来,让他们这些年来第一次吃上了一顿饱饭。

  襄贲县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把小公子和刘使君给供奉了起来,希望上天能保佑刘家父子公侯万代,福运延绵。

  可见刘封在襄贲县的地位如何之高。

  金睿都想不到刘封的牌子如此好使,原本只是勉强说动了几十户人家的老人孩子出来帮忙。

  可一听说是刘封领兵,情况立刻反转,几乎家家户户都出人出力。

  现场的这些吃食可不全是县里面准备的,大多数竟然是百姓自己凑的份子。

  “今日的事,你办的很不错。”

  刘封先将重伤员们安置妥善,然后再巡查了一遍徐州军营地,最后去了一次俘虏营。

  看见泰山军俘虏们的情绪也比较稳定,刘封这才放松下来,命令不要短缺了俘虏们的粮食供应,同时让徐盛和潘璋把今天百姓们送来的吃食醪糟全部分发下去,给大家加个餐。

  忙完这一切,他才有空找来金睿,对他进行夸奖。

  金睿低调的谦让道:“公子谬赞了,下吏只是略尽了绵薄之力,都仰赖公子在襄贲的名望。”

  刘封笑道:“办的好就是办的好,不必谦虚,家父一直曾言,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赏罚分明乃是治政的基础。”

  金睿却赶忙解释道:“下吏并非谦虚,所言皆是实情。公子与方伯在襄贲早已是万家生佛,此事县中人尽皆知,并非下吏胡诌,公子一查便知。”

  刘封愣了下,他倒是真没想到有这一出,这样看起来,金睿还真不是吹捧自己了。

  “好了,我自然是信的过你的,但你的功劳总还是有的,不能一概而论。”

  刘封拍了拍金睿的胳膊,金睿身高有些矮小,连东汉男性平均身高都不到,只有一米五六的样子,算是相当矮小了。

  因此,身材高大的刘封对上他,都有居高临下之感。

  这也是金睿虽有才能,却始终得不到拔擢的重要原因。

  在汉代,长相可是当官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够帅不够高大魁梧可是当不了大官的。

  “好生去做,三五年内,总能当上一任主簿,若是政绩出色,我亲自做保,保你一任县令。”

  听到刘封的许诺,金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连自己这种人都能当县令吗?

  不,还是得靠公子!

  没有公子,自己就是再努力一百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金睿清醒过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大礼参拜,朝着刘封叩首道:“蒙公子不弃,愿为公子门下走狗!”

  刘封苦笑,他倒是想把金睿当人看,可要是这么说了,那金睿只会以为刘封对他不满意呢。

  门下走狗,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当的,那可必须得是心腹,得是亲信。

  “好了,先起来吧,好好做事。”

  刘封继续给出了一颗甜枣:“鲁校尉已经和州中打了报告,想提升你为主记掾,相信州中不日便可通过,你有个心理准备。”

  金睿喜出望外,刚刚爬起来的身体又一次跪倒了下去:“多谢公子!多谢方伯!睿必矜矜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

  “好了好了,不用拜了。”

  刘封上前亲自将金睿搀扶起来:“我有句话要忠告于你,希望你能铭记在心。”

  “公子请说!”

  金睿一脸赤胆忠心,恨不能为刘封效死的神情。

  刘封语重心长道:“你之脱颖而出,乃是不贪不占,克己奉公。我希望你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望你能将百姓放在心中,不求你放到首位,却总不能没了他们的位置。”

  金睿隐隐有些恍然,郑重其事的回答道:“请公子放心,睿必披肝沥胆,廉洁奉公。今日公子之教,睿必不敢有半点后忘!”

  刘封这才满意,当天晚上,金睿的招待不过四菜一汤。其中一肉,两素,一瓜果,汤乃是鸡子汤,很是合刘封之意,又让刘封好一通称赞。

  刘封进驻襄贲县前天的晚间,信使已经到达郯城。

  此时,刘备正在府中招待一位故友,为他的到来而感到欢天喜地。

  “子经,你可来了,你可真是想死为兄了!”

  刘备拉着牵招的手,手舞足蹈起来,像是满心的喜悦不如此就发泄不出来一样。

  牵招也是笑容满面,闻言,还故意下拜道:“劳使君久侯,招之罪也。”

  “哈哈哈哈哈!你这是做的哪一出!”

  刘备先是吓了一跳,后来反应过来,明白牵招是在打趣自己,便哈哈大笑起来。

  紧接着,刘备拉起对方,握着牵招的手就不肯放,一边唠叨道:“自从你我兄弟洛阳分手之后,已有十一年不曾见面了吧?”

  “正是。”

  牵招也陷入了回忆中:“自兄长中平元年,从军出征黄巾时分别,至今已有一十一载了。”

  “当时兄长意气奋发,云长兄与益德兄也俱是摩拳擦掌,想要以军功出仕。”

  牵招清楚的记得黄巾之乱时,自家兄长虽然很是担心兵祸连绵,百姓民不聊生。可同样也为军功机遇的来临而激动的不能自已。

  他记得当时刘备就将全部资产拿了出来,招兵买马,南下投奔老师卢植。

  而他则因为老师乐隐为车骑将军何苗所征辟,前往洛阳担任车骑将军府长史之职而离开了幽州,前往洛阳。

  两人此后,再不曾相见。

  牵招自中平六年,老师遇害,他冒着生命危险为老师收敛遗骸,随后又千里护送,载其归乡。

  在路上还遭遇了山贼,同行之人尽数逃跑,唯有他一人留在原地,哭泣恳求,叙说原委,让山贼动容,放他离去。

  自此开始,牵招渐渐名声鹊起。

  牵招有了名声之后,依旧居家耕读,拒绝了一些县令的征辟,只是读书养望。

  在这段时间里,他居然收到了刘封的书信。

  对于这个侄子,牵招原本还不怎么了解。

  可随着刘郎怀橘,卧冰求鲤等美名从涿县向着整个幽州,乃至河北扩散时,牵招才开始重视起这个侄子来。

  随后,叔侄俩的书信往来更为密切,刘封经常请教经义的问题,而牵招则乐于解答。

  但偶尔,刘封也会讨论时局,品评英雄。

  刘封在书信中,对曹操极为推崇,却对袁绍不以为然。

  牵招不禁生出了好奇心,要知道曹操乃是宦官之后,虽然削尖了脑袋想当士族,成天和袁绍等人混在一起,虚与委蛇,曲意逢迎。

  袁绍却是出身四世三公之家,乃是天下仲姓,家族门生故吏多如牛毛,虽然只是婢女所出,却因为过继的关系,已经变成了袁家的嫡子。

  更重要的是,袁绍已经是冀州牧,而曹操不过是东郡太守,而且还是袁绍为他表奏的。

  双方名为盟友,实为藩属。

  可刘封却坚持认为,曹操博学多才,善于学习,家族实力雄厚,人才众多,又能唯才是举,必定能在兖州站住跟脚。

  牵招初时不以为意,只是觉得刘封对曹操好感过多,以至于痴人说梦。

  可接下来的事情却险些惊掉了牵招的眼睛,刘岱迎击黄巾军,战败身死,曹操火线接任兖州牧后,竟反败为胜,大破黄巾,一战收降青州黄巾青壮三十万。

  随后又连续败公孙瓒,陶谦、袁术,就连自家兄长刘备都被揍的鸡飞狗跳。

  牵招得知这些消息的时候,已是兴平元年。

  这时候的曹操已经开始一征徐州了,杀的彭城尸山血海了,只是消息传递的比较慢,牵招还一时不得知罢了。

  从这一刻起,牵招不再以孩童视刘封,他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兄长家这位小侄子乃是天之骄子,少年早慧到如此地步,纵然是神童满地走的东汉也是绝无仅有的。

  其实牵招并不知道,刘封不是真那么崇拜曹操的,他猛曹操乃是暗度陈仓之计。

  他明着是夸曹操,暗地里是在踩袁绍,毕竟曹操可够不着牵招,唯有袁绍,才能征辟牵招。

  以牵招的性格,一旦被袁绍征辟成功,就再也和刘备无缘了,除非刘备能够攻灭对方。

  而在牵招来看,大侄子本就欣赏曹操,看不上袁绍。

  既然曹操表现出了亮眼的水平,这不就证明了大侄子的眼光好吗?

  既然大侄子的眼光好,不就更说明了袁绍确实不行吗?

首节上一节73/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