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43节

  不好坐,就是有机会呗。

  邱广安心中一喜,正色道:“为国效忠岂能言艰辛。”

  陈景恪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给他任何保证。

  没必要,也没办法给予任何保证。

  回宫之后,他也没有将此事告诉朱元璋。

  自己身边时刻有老朱的人盯着,俩人见面的事情他肯定已经知道了。

  如果老朱觉得合适,肯定会让邱广安当的。

  如果他觉得不合适,自己去游说,反而会让大家脸上都不好看。

  这是默契。

  不过说起来最近他也是真没闲着,除了和朱标一起完善新税法,还要抽出时间去研究高丽的情况。

  朝鲜这一块土地,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有很深的羁绊。

  尤其是在文化上,和中原更是一体。

  双方的羁绊深到什么程度呢,全世界都一直将其视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马关条约》第一条,就是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

  只不过为了政治需要,在教科书上将这一条给删除了。

  之前朱元璋和朱说要打辽东,陈景恪就寻思着,能不能趁机将高丽给打下来。

  所谓搂草打兔子,捎带手的事儿。

  不过打高丽也没那么简单,眼下要考虑是否适合。

  别到时候羊肉没吃着,还惹一身骚。

  越研究他就越觉得,现在是打高丽的最好时机,错过这个机会就难了。

  不过想打高丽,还需要做一番准备,今年就有点不是那么适合出兵了。

  将自己的想法理清,他就连忙去找朱元璋。

  此时朱元璋正和徐达、冯胜、蓝玉等人,商量攻打辽东的具体方略。

  得知他的来意,就对众人说道:“先别讨论了,此事可能要有变故了。”

  众人都有些惊讶。

  他们都听到了,方才孙福过来通报,说是陈伴读求见,对辽东之事有一些新的想法。

  可就因为这么一句话,连什么原因都没说,就能让皇帝改变自己的想法?

  这陈伴读对皇帝的影响力,竟然大到这种程度了吗?

  蓝玉除了震惊,比别人又多了欣喜。

  陈景恪是铁杆太孙党,和蓝家关系莫逆,他越厉害对蓝家自然就越有利啊。

  徐达则并不意外,唯一想不到的是,皇帝这么快就决定让陈景恪走上台前了。

  他不知道的是,朱元璋也很无奈。

  按照原本的计划,等到朱标登基了,朱雄英年龄再大几岁开始站出来,再让陈景恪走到台前。

  但朱标的身体突然出问题,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

  朱雄英要提前站出来,承担本该朱标承担的责任。

  陈景恪作为他最得力的助手,自然也要提前站到台前。

  眼前这些人,都是老朱最信重的大臣,让陈景恪站出来展示一下才华,获得这些人的信任。

  有助于以后的工作。

  陈景恪得知老朱不是私下见他,而是让他当众述说自己的见解,也是有点懵。

  等清醒过来,就忍不住兴奋起来。

  当着这么多大佬展示自己的才华,实在让人无法不激动。

  深吸口气,他迈入大殿。

  和众人见过礼之后,朱元璋开门见山的道:

  “说吧,对辽东之战,你有什么想法?让诸卿也一起听一听,参谋一下。”

  陈景恪也没有客气,在众人的注视下,开口说道:

  “我以为,今年不适合出兵辽东。”

第202章 某高丽(完)

  反对出兵?

  其他人没想到他竟然如此直接,冯胜等人的眉头都皱了起来,露出不悦之色。

  军国大事,什么时候轮到你一个毛头小子置喙了?

  关键是,打辽东这是多大的军功啊,你说不打就不打了?

  你这是阻止我们立功。

  只是皇帝面前,还轮不到他们反对。

  朱元璋并不意外这个答案,问道:“哦,说说理由。”

  陈景恪看了看桌子上的地图,找到辽东和高丽所在。

  用手画了一个大圈,将两者全部圈进去:

  “辽东和高丽是一体的,大明要么不打,要么就将两者一起打下来。”

  众人都震惊不已,没想到他不是反对打辽东,而是嫌朝廷的计划还不够大啊。

  徐达等人连忙伸头去看,越看越觉得这话有道理。

  蓝玉想都没想,就说道:“是啊,我们怎么就没想到高丽呢,还是陈伴读眼界更高啊。”

  冯胜却没那么高兴,眉头微微皱起,说道:

  “高丽可不是小国,不好打。”

  徐达也赞同他的看法,说道:

  “高丽是传承数百年的大国,拥有人口二百五十万左右。”

  “常备军有十万之众,其中骑兵约一万五千人。”

  “如遇外敌,可动员超过五十万人。”

  “想要覆灭他们,很难。”

  “如果我们露出敌意,迫使他们彻底投向北元,恐怕事情就麻烦了。”

  其他人也大都不赞同此策。

  朱元璋也惊讶于陈景恪的大胆,竟然准备将手伸向高丽。

  他心里其实和徐达等人一样的想法,太不现实了。

  不过出于对陈景恪的信任,他没有着急,而是问道:

  “诸卿的话你也听到了,可有什么要说的?”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诸位先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就效仿一次晋献公,来一次假道伐虢。”

  “先安抚高丽,等打败北元守将纳哈出,再趁其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大军掩杀拿下高丽。”

  众人依然不看好,计策虽好,可高丽那边也不是死人。

  大明在辽东和北元交战,他们岂会不做防备?

  明军先是和北元激战,届时师老兵疲,怎么去打以逸待劳的高丽守军?

  陈景恪知道仅凭一个计策,说服不了他们,他真正的杀手锏在后面。

  “我最近一直在了解高丽的情况……”

  “虽然他们明面上实力很强,但内部隐患重重。”

  “前任高丽王虽然是北元扶持,但他对北元没有任何好感,反而倾慕中原文化。”

  “大明刚刚建立,他们就率先朝觐。”

  朱元璋不禁点头,高丽王王颛对大明确实恭谨。

  只可惜,被奸臣所害。

  现在的高丽王虽然是王颛的儿子,却亲近北元,甚是可恶。

  去年他竟然还点腆着脸,请求大明为王颛上谥号。

  朱元璋虽然觉得很恶心,但为了安抚高丽,再加上王颛也确实亲近大明。

  最终他还是捏着鼻子,封了个恭愍王的美谥。

  陈景恪继续说道:“虽然恭愍王被害,但他却留下了一大批心向大明的臣子。”

  “尤其是程朱理学,更是高丽治国的学问。”

  “受此学说的影响,其国内的文人大部分都心向大明。”

  “现任高丽王虽然亲近北元,却也无法左右人心,甚至引起了国内文武百官的不满。”

  “现在他之所以还能稳坐国主之位,皆因北元支持。”

  “若我们打败北元夺回辽东,切断高丽和北元的联系。”

  “恐怕用不了多久,高丽就要改姓了。”

  众人都露出惊讶之色,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

  徐达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陈伴读,你所言可是真的?”

  朱元璋替他回道:“真的,他看到的资料,都是从我这里取走的。”

  众人再无怀疑,也都露出深思之色。

  如果高丽真是这种形势,说不定还真有机会一举而下。

  陈景恪却暗自摇头,这些将领虽然打仗很厉害,但缺少‘鹰’的视野。

  何为鹰的视野?

  鹰在高空盘旋,俯视整片大地,搜寻视野范围内一切猎物。

  说白了就是站得更高看的更远。

首节上一节243/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