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捡到一只林黛玉 第476节

  “爹爹做得最对的事,便是让岳大哥将我从扬州城接走了!这时候他却又反悔,谁又要听他的话!反正陛下和皇后都会操持我们的婚事了,哪怕爹爹不同意,也没他说话的余地了!”

  眨了眨眼,林黛玉又问道:“对了,岳大哥你可给爹爹送请柬了?哪怕他不同意,我们也需得做足了礼数,不被他挑出毛病的好。不然,爹爹更要喋喋不休的讲起此事了。”

  岳凌愕然当场,反问道:“前一次你送家书回扬州,难道没附在信里吗?”

  “啊?可那个时候都还没敲定时间呢呀。”

  “这么说……”

  两人相视一眼,都感觉大事不妙。

  林黛玉抽了抽嘴角,不禁问道:“爹爹不会不知道入京来吧?还呆在扬州?”

  岳凌苦笑道:“这应当不至于,毕竟吏部的调令已经寄出了,应当会赶在我们婚事之前入京。”

  “那……那能赶上的话最好了,到时候有什么麻烦的话……”

  岳凌搔了搔头,再牵着林黛玉向前走,苦涩笑道:“那就到时候再说吧……”

第492章 怒骂贾宝玉

  二月十二,花神节。

  花神节亦作花朝节,意喻百花之生辰,祭奠掌控百花的花神。

  飘彩绸,挂花灯,是女孩子们颇为喜爱的节日,而这一日又是林黛玉的诞辰。

  今年京城的花神节,比上元节还要热闹些许。从京城南门直入到朱雀大街上,四处清扫的干干净净。

  临街的铺面皆是被装点一新,门前挂满了大红绸,贴满了喜字,一派喜气洋洋。

  京城内的高官富商,无不是赶往了东城的定国公府,一大清早便在府门前排起了长龙。

  到处停的都是各家的车轿,将整条街巷堵得水泄不通。

  不能递上拜帖的百姓,也用着自己的方式祝贺着定国公的婚事,纷纷放下生产,走上街头互相谈笑。

  人们是有记忆的,曾经定国公为京城立下的汗马功劳,配得上他们自发的赶往庆贺。

  尤其定国公成婚以后,人们都期盼着府内再出几个小世子,能够继承定国公的衣钵,长大后守土安民,护一方太平。

  每条街巷的酒肆,成为了大家欢庆之所,门前的酒幡也打起了喜字,掌柜声称定国公今日请喝喜酒,人人自取饮之,分文不取。

  一时间,京城欢闹更比过节,似比皇子皇女成亲的景象更甚之。

  京城夏家十分赶巧,也是挑选了这一日作为婚期,在府内大宴宾客。

  只是与定国公府有显著不同的是,门内只零星有几位亲朋,可谓是冷落至极了。

  夏家毕竟是皇商,算得上是大富大贵之家,哪怕家里没了顶梁柱,只有母女二人在,却也还是要着脸面的。

  夏母脸色愈发难看,直让贴身侍女进门与夏金桂知晓情况。

  “姑娘,姑娘,可不好了。今日我们与定国公大婚撞了婚期,门前除了几家亲族,便再没别的宾客了。这恐怕礼金都收不回准备筵席的钱了。”

  侍女哭丧着脸传话,气得夏金桂一把扯下头盖来,将鎏金凤头的头冠用力掼在地上,怒道:“怎会弄成这番模样?再如何,那些与夏家有生意往来的人也该到场啊?难不成他们也往定国公府那边去了?”

  侍女用手帕揩拭着眼角,低眉顺眼道:“想必自是因为丰字号的关系,和我们有生意往来的,也未见的没与丰字号有往来。”

  “薛家的那一对姊妹,恐怕将来也是要在定国公府办婚事的,自少不了这些人去表现。”

  “又是薛家!”夏金桂恨得咬牙切齿,攥着嫁衣,粗喘起气来。

  旁人皆知夏金桂的脾性,自然无人敢多嘴安慰她。

  可婚事与定国公府撞期,实在是大失策,夏金桂过于高估自家的底蕴了。

  “那王家和史家呢?难道没有半分表示?”

  侍女依然是默默摇头,脸色更是尴尬至极。

  适时,门外又来了一位公子。

  一身的宽袖红衣,腰间坠着玉牌,脸若玉盘,两靥满是喜色,大步流星的往房里走着。

  “娘子,吉时已到,可否去堂前成礼?”

  隔着门窗,屋内人都能听出来人口气中的得意,不由得将目光都转向了夏金桂。

  果然,原本已暗暗捱下火气的夏金桂,听得外面呼喊,下一秒便是大发雷霆,将梳妆台上的各类脂粉,一切能拿得动的物件,顺着窗户便往外扔着。

  一面扔,一面骂道:“囚攮的东西,你还得意起来了?擦擦你的狗眼看看,外面有人吗?”

  贾宝玉被唬了一跳,本就胆小的他,脸颊瞬间吓得煞白。

  原以为成婚之后,他也算是有名有份了,夏金桂纵使口舌上不饶过他,也不会动辄打骂,没想到成礼之前还给了他这么一个下马威,让他不由得担忧起自己将来的日子。

  “娘,娘子说的是什么事?堂前宾客并未齐至,可良辰错过便再难等,难道不该先成礼吗?”

  屋内夏金桂简直是怒发冲冠,将梳妆台上摆放的物件都丢出来还不满意,更是在屋内一通乱砸,将宝玉吓得又不禁倒退了几步。

  几息之后,许是屋内已经没有能砸的东西了,才听见夏金桂喘着粗气道:“但凡你有半点本事,今日婚事都不至于如此冷清。你个蠢物,竟然连这点事都不知,还恬不知耻的来迎我,还不快去大街上迎客?”

  “我不管你用什么法子,若是席间星星点点两三人,我必不出门与你拜堂,老娘丢不起这个脸!”

  贾宝玉能有什么人脉,能邀请到什么人?

  这可当真是将他难住了。

  获悉了夏金桂着恼之事,贾宝玉自然不敢耽搁,便往门外去迎宾。

  还没走出几步,门子慌张的跑来垂花门下通禀。

  “姑爷?外面来了个大官,快来看看吧,是不是你家的亲戚?”

  贾宝玉脸色微怔,他家的亲戚恐怕这时候已经到夷洲了,不过要真论起亲友来,那京城肯定是还有人在的。

  “难不成是舅舅来了?”

  念及此,贾宝玉心里不禁为之一振,腰也直起来些许。

  毕竟当时舅舅带兵抄家了荣国府,心中肯定是对自己有亏欠的,哪怕不记着他,记着他母亲王夫人的好,按理说也该来捧个场。

  只是贾宝玉有些担忧,若是被舅舅知道自己是入赘夏府的,会不会被教训一顿。

  但事已至此,贾宝玉已无处可躲,只能自己面对了。

  沉了口气,贾宝玉吩咐道:“好,前面带路吧。”

  ……

  为了赶上女儿林黛玉的婚事,林如海自拿到调令之后,星夜兼程。

  只同几个小厮便骑快马,着轻装上路了。

  路过的一应驿站都不敢多停留,换了马匹,稍待整顿,便又继续北上。

  林如海计划着,十五日便赶到京城。

  可好似上天在有意与他作对一般,待到路过沧州之时,几处官路正在因新政水利工程之事整修,只能绕道而行,生生比之前的路程多走了十余日,恰在大婚当日的黎明,遥遥看到了北京城。

  林如海哪敢耽搁,不作休整,继续策马扬鞭飞驰向前。

  来到城门楼下,林如海忙从怀里取出通关文牒,交给楼门下的守城将士。

  这一路风风雨雨,将林如海吹得不成样子,看上去宛若逃荒者。

  身上被尘土包裹了一层,灰蒙蒙的,已看不出衣服原本的颜色,头上的冠束更是松弛,头发也是乱糟糟还插着一根枯树枝,看着像是鸟窝。

  这般装束,将士自然看轻了他几分,鄙夷的接过文书,可待掀开第一页之后瞪大了眼睛。

  兰台寺大夫,原两淮巡盐御史,林如海?

  守城士兵瞪大双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用力的揉了揉,字迹依然没变,不禁递给身边同僚一同来看。

  二人脸上露出一样的惊疑之色,令林如海十分恼火。

  “怎么?这文书难道还是本官偷来的不成?”

  士兵慌忙摇头,抱拳行礼,“下官见过林大人。”

  两人躬着身子,可依然很是不解,对了个眼神,其中一人忍不住出声问道:“林大人,今日是定国公与大人爱女的婚事,大人怎得这时候才回京,难道不该在定国公府?”

  林如海气得胡子微颤,攥紧了缰绳,怒道:“本官也想知道为何此时才得回京!还不是那不为人子的东西,非要从中作梗,做的好事?”

  两个将士听得云里雾里,却也不敢再惹林如海发怒,验明了正身便放林如海通行。

  “林大人快些走吧,这个时辰恐怕要赶不及成礼了。”

  “是呀,今日定国公府定然是座无虚席,若是您没到场成礼,恐怕要铸成笑话了……”

  林如海才要扬起马鞭,被这两个将士的好意叮嘱,又气了个半死,好悬没仰倒在这马背上。

  但这一个月来的奔波,更加锤炼了林如海的心性,深吸口气,面色便沉了下来,隐而不发。

  “本官知晓了。”

  冷冷丢下一句,林如海便再次策马扬鞭,奔入了城内。

  身后小厮连忙追赶,一行人便沿着朱雀大街直行。

  可刚进城就傻眼了,到处贴的都是红绸,挂着大红灯笼,好似处处有喜事一般,一时竟无法分辨路径。

  几个小厮更是江南出身,完全没来过京城,只得紧紧跟随着林如海。

  林如海上一次来京城,还是十数年前,早将城内的构造忘了个七七八八,更不知道定国公府在何处。

  沿街奔走了一阵,遇见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堵塞道路,根本无法骑马通行。

  林如海又气又急,却也不得不牵着马下来步行。

  “老爷,您莫要着急。不如我们先寻人问清楚婚事到底在哪里操办,这里人群太过拥挤,若是因走错了路,错过了时辰,可就功亏一篑了。”

  伶俐小厮在身边提醒着,林如海闻之也以为十分有理。

  当即在人群中,寻到一位衣着体面的老叟,客道问着消息,“老人家,你可知今日城里是哪一家在操办婚事?”

  “哪一家?自然是定国公府了,这城内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老叟扭过头来,一脸狐疑的打量着问话的林如海。

  林如海操着一股浓厚的江南口音,根本不是地道的北京官话,更让老叟心生警惕。

  林如海连连摇头道:“我并非是要问老人家哪一府的婚事,是问如何走。”

  老叟再留意了林如海的穿着,虽能看出质地是锦衣绸缎,但看上去破破烂烂,肯定家境就差得很,根本不配去定国公府送上贺礼。

  而且脸上更是不修边幅,几根头发结成缕支棱在外,着实粗鄙。

  “哦,老夫知道了。”

  老叟恍然大悟,以为这江南人肯定是来京城做生意的,听闻夏家亲事,所以前来祝贺,走走关系,并非是去往定国公府。

  “原来如此,那你可是问对人了,一般人根本晓不得还有这一件事呢。也就是我年岁较长,听得见得多了,才知道有这一回事。”

  林如海微微皱眉,没听懂老叟在说什么,幸好老叟还补充说道:“看到前面的巷子没有,往里走便是一条闹街,沿着北边看便是办婚事的府邸了。”

  听说定国公府就在附近,不但林如海,是连身后陪同的小厮都松了一大口气,不管怎么说这一月来的辛苦没白熬。

  “好,好,多谢老人家。”

  说着又从怀中取出一份银锞子来,递交到老叟手上,“小小心意,还请笑纳。”

首节上一节476/4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