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语言是比文字使用更频繁的交流工具,且这时代大多人根本不识字,要是强行废了当地的语言,当地人要如何交流?靠脑电波?
即使想要废除,也要等大秦“普通话”普及到一定程度时才可。
但此时只能采取当地方言和“普通话”并行的政策,在允许当地人用当地方言时,也要让他们学习大秦“普通话”。
何况,李念觉得留下当地方言也没什么不好,像他来自的蜀省,蜀省话多有特点,祝福别人祖宗的“日你个仙人板板”,夸奖人聪明有才气的“你个宝气”。
倒是废除文字没这么大影响,毕竟当今遍地是文盲,没几个读书人,废不废原先的文字对当地人没太多影响,反正也不认识。
提问的这人并未坐下,而是又提出了一问题:“公子所言编那教材,是要将择百家中优者录入其中,敢问优劣以何为准,哪家之学可入,哪家之学不可入?”
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也是到此的百家众人最关心的问题:你怎么评判百家学说的正确与否,你要选择其中哪些入教材?
李念道:“爱国忠君为优,遵纪守法为优,引人向善为优,文明先进为优,尊重真理为优,维护国家民族统一为优……反之则为劣!”
“至于哪家之学可入,哪家不可入,须得进行甄别商议再定。”
“百家的学说思想都不错,但在学之时,常会忽略学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局限性之一,开创百家的诸子所处之时与我等现所处之时已经不一样了。”
“即使诸子在我等这个时代,他们所思所想也未必会与他们当时相同,我等又岂能完全以他们的学说套用在此时?”
李念并未说诸子的思想不对,只是提出时代不同,学的人不可呆板地用诸子的学说。
诸子的学说不错,可如果使用的人不对、使用时间和环境不对,一样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局限性之二,诸子之学说无疑都想让天下更美更好,然在一定时期内达不到,如人人勤劳友善可致天下大同,但实际上,我们可看到有懒人和恶人的存在。”
“因而在实现诸子愿景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个阶段,懒人和恶人会存在,且将长期存在。”
“我们便须思考在这个懒人和恶人长期存在的阶段该怎么做,该如何渡过这个阶段,达至天下大同。”
“而不是想着靠诸子的思想学说一下便能跳过这个阶段,直接到达天下大同的最终目的。”
诸子学说几乎都是好的,终极目的都是大同世界,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可实现大同的过程有问题存在,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某些人常会忽略问题,想直接达到最终的结果。
李念提出的这两个局限性让很多人陷入思考,尤其几个主流学派众人。
自春秋开始,诸子提出新的治世思想,他们这些后辈弟子却在实践时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还离诸子想实现的那个世界越来越远,让他们有时自己都会怀疑是自己做的不对,还是学派学说出了问题?
其中尤以墨家为最,尽管现在依旧被认为是当世显学之一,但很多人都能看出,墨家已经没落。
为什么会没落,不复兴盛之时呢?
他们曾想过可能是墨子的学说有问题,也可能是他们没严格按照墨子所说去做。
今日,李念告诉他们,墨子学说没问题,他们也按照了墨子所言去做,只是实现学说中所描绘世界的过程中出了问题。
那个世界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达到的,要论证分析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徐徐图之,方可达到。
有人认为李念所言有理,也就有人并不认可李念之言,甚至认为李念是一派胡言。
第205章 诸位,时代变了!
轮到儒家之人可提问时,郦食其行礼后,先道:“谢公子先前为老朽解惑!公子编教材,划分诸科,老朽认为甚好,只略有不足。”
“‘书’含于人文、历史、德育之中,‘礼’也含于德育,‘数’含于算学、格物,‘射’和‘御’含于强身,唯有这‘乐’不在。”
“老朽以为还当增设一科为‘乐’,孔圣曾言:‘乐音,人神之始也’,‘不知音,无以乐’,人当知乐音!”
大秦并不刚需美术家和音乐家,所以他在方才时未提,但此刻郦食其提出,李念思考了下,点头道:“的确可增设乐音一科。”
郦食其又道:“方才公子言我等在学之时,常会忽略学说有一定局限,然公子之意在老朽听来,实则在言我等遇到疑难时,应暂时将诸子学说放置一旁,先设法解决去疑难,再行诸子教诲。”
“老朽想问公子,如此不能坚行诸子学说,又如何达至诸子所愿景之世?且途中一旦心思动摇,便再难回正道。”
李念答道:“一、我未曾说过要将诸子学说放置一旁,先解决疑难后再捡起;”
“二、疑难客观存在,就像天下间的懒人和恶人,不会因为我们想他们没有,那就没有;
“三、心思会动摇,说明其心思原本就不够坚定,真正意志坚定者,不会被轻易动摇。”
李念反问出一个问题:“儒家学说向来推崇周制,然周有分封,亦有周礼,为何而亡?”
郦食其道:“自然是有人不遵守,礼崩乐坏,方至周亡。”
李念又道:“既然周礼那般好,遵守即可国泰民安,天下大同,为何会有人不遵守?”
这个问题曾为难住了苏胥,但难不住郦食其。
李念也没想过要以此难住郦食其,他只是为了引出郦食其的回答。
待郦食其给出答案后,李念未再和郦食其谈论周礼,而是道:“你这不也承认客观有疑难存在?”
“那在明知有疑难时,难道能视而不见,当其不存,不去解决?”
郦食其自然没法违心地回答“不是”,但又不想承认李念所言,遂道:“行周礼,所以周才能兴八百年!”
他这意思是,正因为周礼很好,所以周才能国祚那么久,比夏商更久,是有史以来最久一朝。
李念道:“周虽有国祚近八百,然实则未兴八百年。”
“从平王将国都从镐京迁至洛邑至元王时为‘春秋’,之后至今年可称‘战国’,此便去五百四十九年。”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虽尊奉周天子为天下之主,可谁听周天子之令?是各国之政,周天子可以令决,还是各国之战,周天子可以令止?”
“实则是各国自治,遥奉周天子为名义之主。”
“如此也能算在周礼治下,周之国祚近八百载?”
未等郦食其反驳,李念又道:“李某也知诸位推崇周制是因有史来,周国祚看似最久,但若依循周制,不过是使大秦再复为周,又如何能超过周,胜过周?”
郦食其沉默了会儿,看着李念,问道:“原来公子是想更进一步,使大秦胜周,然公子就不怕胜过不成,反会将大秦带入歧途?”
‘我当然知道不会将秦带入歧路,秦只十几年便完了,在我这些折腾下,虽不说能让大秦国祚几百年,但比原来历史长,应当还是不难。且我的目标也不是让大秦永存于世!’
李念道:“此言有理,然人生于世间,许多事若不尝试,若不冒险,又如何得晓新的结果?”
“我曾听过一种说法,说人之先祖在遥远时为猿猴,居于树上,不会行走,是后来从树上下到地上,才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使前足化为双手,学会了使用工具。”
“若此说法为真,没有猿猴愿意下地,那我等岂不在今日还居于树上?当然,这种无稽说法,众位莫当真,但古老时代,我等先祖居于山洞,不会生火、不会织衣,此却为真。”
“若无第一个生火之人、织衣之人,我等今日岂不是还在茹毛饮血,以树叶蔽体?”
“且若复周制,再如周时,真能做到周礼,倒也算不错,然世界并非仅我华夏一族,天下并非仅有这一方土地,须知在大秦之外还有诸多国邦!”
“诸位皆是博学之士,想必也知晓犬戎之旧事?我等若复周制,其他国邦可会予我等机会?”
“其等日新月异,每日渐进,难道我等却要原地踏步,不敢向前,等着他们日后来伐?”
这是李念最气的地方,这片土地从不缺乏人才,但这片土地的人很多时候都喜看内,不喜看外,除了汉唐少数几个时候。
没办法,文明太璀璨,远远领先了其他地方,导致看谁都是蛮夷,看哪都是蛮荒之地。
李念现在将问题摆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面前,告知他们,若不进步,就会被大秦之外的国邦和民族追上,那时就不是这样了。
听到李念这番回答,郦食其便知道他的提问已经结束了,他未曾考虑到外邦这一点,他向李念行礼道:“谢公子解惑!”
李念冲郦食其点了点头,让人将一副绘在木板上的巨大世界地图抬了上来,呈现在众人眼前。
“诸位来咸阳,定已听过大秦之外亦有洲岛陆地之说?今后的世界,将为诸国争锋、诸民族争锋!”
“此不是大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大秦与六国征战,实则是一家人争锋,皆为兄弟,可这些地方的国和人,与我等大不同,将是与外人相争相夺。”
有人在心中对李念的话不以为然,大秦和六国算什么兄弟?兄弟打架,有坑杀兄弟的吗?
“谁在其中若不能争到先机,占得上风,将不再是一地被屠城之危,而是灭国灭族,永世为奴之危!”
“我等若不想子孙后辈为他人奴役,被人肆意杀戮,只能使自己变得更强,长青于世界民族之林。”
“李某并不觉得‘我即是对’,我若有错漏,诸位有更好想法,尽可指出。”
但这一刻,没人在意他这句话,众人只看着那面巨大的木板:世界之大,竟至于斯。
而李念拿出这幅世界地图的主要目的是告诉这三千多人:诸位,时代变了,这个时代和诸子所在的时代将大不一样!
第206章 为未来计
李念拿出世界地图还有一目的再度提醒一些人。
外间天地如此广阔,诸位若不愿为大秦效力,不愿看到编教材影响到你们学派,可以试试往海外发展。
到了海外之地,那里不会有人限制你们研究传播学说,想咋玩就咋玩。
但如果诸位既不愿去海外,又不愿配合大秦,刻意让李某难做……
既然诸位这般不懂好赖,那李某也只好同诸位讲一讲“拳脚”了!
很多人都品读出了李念的这层意味,心道这位公子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和善。
郦食其坐下后,又有一儒生站起问道:“敢问公子,此舆图可为真否?公子又是从何而知此图?”
众人目光落在李念身上,十分关心这两个问题,这舆图若为真,必将影响到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
因为百家的思想学说本就是诸子从他们所认知到的现实环境思考而得,若现实环境出现变化,学说中的某些内容也需进行调整,以更好同当前的环境适应。
李念道:“世界如此之大,李某自是不可能全部走过见过,有些为李某道听途说而来,并不能完全确定为真,但某些可确定。”
“诸位莫要以为李某方才言‘今后的世界,将为诸国争锋、诸民族争锋!’、‘灭国灭族,永世为奴之危!’是在危言耸听,此处有一国……”
李念随即将亚历山大东征和阳洲(印度)之事与众人简要讲了遍。
听到世界上竟有这么一支外邦军队差点打到华夏,尤其看到那被叫作“亚历山大”的君王竟然征服了那么大片土地,众人均是一惊。
原来已有外域国邦差点打来,只是被阻住未能成行,他们才未知晓。
众人也并未怀疑李念之言,商时妇好的故事,很多人都知晓。
等听完李念讲说的那种姓制度后,许多人神色更加凝重。
阳洲人就是被征服后,永世为奴的活生生例子!
虽然阳洲人也太软弱可欺了,竟然就这么顺从了那离谱的种姓制度,但这种事绝不能发生在他们子孙后代身上!
华夏文明向来既重祖先,也重后辈,无祖先便无今日,而无后辈则无未来。
这或许也是四大古文明中,唯有华夏能一直存续传承下去的一大原因。
为了能让后辈生活得好,华夏许多人能舍弃很多东西,包括他们的生命。
提问的儒生道:“我等后辈子孙定不可复阳洲之事!”
此言引得许多人点头,生生世世为奴,永世难以翻身,那也太恐怖了。
这名儒生又郑重地向李念行了一礼:“多谢公子警醒我等,使我等不仅知晓域外亦有其他国邦、其他族群,更使我等知晓与外邦外族争锋之残酷!”
确实残酷,光是一想到那种姓制度在华夏被实行,众人便感到一阵不适。
华夏不说要去奴役那些外族,但也绝不能被人所奴役。
华夏必须得变强,必须得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
“吾尝闻古之圣贤为天下计,虑天下事,而无私心,今公子大义,亦有圣贤之相!”
李念所做这一切皆非为他自己,而是出于为天下之大义,希望这片土地的人民能一直强大,不为他人所欺所奴。
尽管做的这些将损害百家一些利益,但其目的是想要更利天下,更利华夏。
听到这名中年儒生将自己同古之圣贤相比,李念忙道:“李某岂能同诸位圣贤相比?无有诸位圣贤,便无有今日之李某,李某也不过是侥幸站在众位先贤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