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当设诸科
李念道:“所谓‘教材’,既是师者传道授业之教案,亦为学子读书识字之课本。编好后,天下师者须按教材之内容授课,学子亦须按照教材之内容学习。”
此言一出,有一些人立即生出不满,必须按教材规定的教学,这不就是强制性的,那还有什么教学自主性,学习自由性?
且一些人更想到这会对思想形成禁锢,教的一样,学的一样,只听那教材之言,长此以往下去,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哪还会有百家齐放、诸子争锋?
说着不会消灭取缔百家,但这番作为下来,由教材统一了日后教学的内容,不等于变相消灭取缔了诸子百家原本的思想学说?
也有一些人赞同李念之言,百家齐放虽是好事,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思想学说太多,使得人心混乱,这不利于天下稳定!
众人这时觉得他们彻底明白这李念的目的:秦皇是从土地和武力上一统了天下,这位要从思想学说上一统天下。
这应当才是此人深为秦皇看重之处,秦皇想用此人之才打造一个全面的一统天下之国。
只是李念的教材之议虽好,可损害的却将是他们百家的利益,哪家能从这编教材中得利,哪家又会从其中受损?
即使从中得利留下的百家学派,又还是以往的百家学派吗?
李念接着道:“教材并不止一部,也并非今次编好后,便永远不变。”
“天下间万事万物皆在变化,思想学说亦是如此,像日后有更正确的学说和思想被发现,那么就当替代掉原本教材内有谬误的部分。”
“教材也并非只有一科,李某认为至少当划分出如下几类:人文、历史、德育、地理、算学、格物、强身。”
“人文这一科采用诸家之经典,让学子知晓字词之义,渐而懂得某一句话该如何解读,某篇文章该如何理解,并学会自己书写词句。”
“‘人不知史无以辨是非,国不知史无以图将来!’,既是以过去之史为未来之鉴,也是将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什么告知给后人,将祖先的事迹一直传承下去。”
“后人才会知曾有燧人钻木取火,让夜晚不再黑暗,才会知有巢氏构木为巢室,袭叶为衣裳,神农尝百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也才会知曾有秦皇扫六合,一统天下,曾有诸位被李某召集于此议事。”
“只有记住历史,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知晓自己的根,若将历史忘却,便如河中浮萍,难以扎根于世,只会随水漂流。”
“历史这一科须设,让后人看清祖先之光辉,知晓我等华夏能至今日是何等不易,也是总结历史经验之教训,使后人鉴之。”
“人生于世,想做事须先做人,做人在儒家中名为‘修身’,而如何修身?”
“儒家《礼记》中亦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此言已讲清修身之过程,然人生来并非立刻便能格物致知,因此须得有人相引,帮助他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终修其身。”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让他们明白为何要诚意正心,为何要修身。”
“此之谓德育,教育树立其等品德,懂爱国忠君、知仁孝,不说一定要使之成为一个于国于民有用之人,也不要为害。”
“地理者是为让天下学子知晓山河之大,天地之广,让其等更了解自己的国,懂先祖开辟之艰难,即使寸土,也得来不易,也是让他们明白这片土地非世界最优渥之土,亦有缺处。”
一些人皱了皱眉,这话听着怎么像是要鼓动人们知道外面还有更好的土地,去占领抢夺回来。
“同时也是让他们在日后若能有利于四方时,遇到某种地形和天气时,能知晓如何应对,如在山中迷路,知道如何辨别方位,如在到达某地时,知道这片土地可能有什么野兽栖居,适合种植何等作物。”
“算学与格物之重要,若无格物,我等也许至今还以石为器,以叶为衣。譬如今日,李某和诸位还可能裹着兽皮,拿着一根骨棒,露股露尻,蹲在一山洞议事。那也就不叫群贤聚会,该称群猿聚会!”
听到李念说的“群猿聚会”,许多人都不由一笑,将本来严肃的气氛也缓和了一下。
“我等有今日诸多用具,皆因有格物之功。至于算学,李某知道许多人认为算学在平时用不着,不当过于看重,但格物会不断进步,将会用到更深奥的算学。”
“我知有人会说那就等到需用之时再去做,但有些事是不能等到用时再去做的,那时已经晚了。昨日有位贤才,曾问知晓那三角之形三边关联有何用?”
“三角形为最稳固的一种架构,平时多会用到,如修建房屋、搭建架子,若知晓三边关系,在搭建架子时,不是轻易便可知三根木材是否能够搭成?”
“再如那水池一边放水、进水,看似无用,可修建水库,遇到洪水时,不正可用来计算?”
坐在儒家前列的郦食其脸一红,未想到他昨日的提问,李念会在今日当众解答,当即想起身,却想到李念之言,遂又未起。
“因而,算学和格物也颇为重要,不可忽视。”
“最后是那强身,李某以为读书识字者不仅要有充足的学识,更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若体魄不够强,即使学识足够,也难做很多事。”
“且体魄不够强,又如何学得好?莫非日后天下学子要被称为‘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
听到李念这话,众人皆闻言一笑,一众儒生也在笑,反正这种学子绝不可能出自他们儒家。
连缚鸡之力都没有,也配称儒家弟子?
他们儒家虽不说诸武精通,能征善战,但也绝不文弱。
君子六艺中的“御”、“射”保证了这时的儒生们有一定的武力,驾驭马车和射骑可不是身体孱弱者能做的。
第203章 公子大义
李念又道:“教材也要依照学龄不同、懂的学识不同而做划分,需从易及难,由浅入深。”
“初学者当先学初浅内容,经考核合格后,再学习更深学识,而不可将所有内容不分粗浅,混合于一处学习。否则既会让师者难教,学子也更会难学。”
“以李某之意,可将教材分为小学、中学与大学。”
“小学旨在读书识字,掌握粗浅知识,打好根基;等入中学时,再在小学基础上加入更深的内容;中学后则需一场大考,取其中优者入大学,再进一步习得更深奥之学。”
“小学、中学和大学皆分学年,每一年所学内容难易也当不同,譬如小学定为三年,我等编教材时要让学子在小学这一阶段掌握学到的东西,可分到三个学年中供学子学得。”
“每一学年或者在完成某一学习目标后,都须对学子进行考核,既是了解师者授业情况,也是了解学子学习情况。合格者方可入后续学习,不合格者则予处罚。”
应试教育在现代被有些人批的一文不值,但这的确是快速扫盲、从普罗大众中挑选人才的有效方法。
反观鼓吹的快乐教育,那是有钱人才玩得起的东西,且有钱人根本不这么玩,卷得反而更厉害,底层民众若真信了,只会很惨。
看看西方那些在快乐教育之下产出的不算文盲,但行为和文盲没差别的人便可知一二。
将教材分科分级,才是此次编教材的难点。
靠李念一个人倒也不是不能做,大不了照着后世的教材抄、修改成符合这时代。
只是那样一来,便无法调动百家的资源为用。
诸子百家囊括了当今天下绝大多数读书识字之人,这份力量若不能利用起来,反倒弃置于一旁,不仅是浪费,还会有害。
因为他们肯定会想秦皇和李念是要罢黜他们,设一新学取代他们。
这种情况下,必会产生对抗抵触,但如果让他们参与到其中,不仅可以借用他们的资源和力量,还能预防这种心理产生。
就算那教材编好后,化为新学普及天下,但他们也参与了,里面也有他们的功劳和汗水,那便不算罢黜废掉了他们。
且格物、算学这些还好说,但德育、历史和地理等要让李念一人来搞,那便不容易。
距离李念所来自的时代,现今差了两千多年,地形和气候是存在差异的,李念要是按后世的情况去编地理教材,绝对会有不少错漏。
历史也是,像夏商周的历史,在后世已很久远,信息不全且失真,某些东西很难说清,可对这时代的人却不一样。
对他们而言,春秋像是前日,战国像在昨天,对这些历史的知晓显然比李念要清楚。
李念道:“我知有人是怀着治国治民之念而来参加此番咸阳大考,因此这编新字和编教材,非强令诸位应下。”
“如今天下一统未足半年,缺官少吏,诸位若有治理地方之能,李某更希望你们去地方任职主政,治民生,办民事。”
“不过,若不愿去地方为官者,还请助李某一番。陛下有旨,凡在此编字修书者皆有官俸,亦有品级。”
李念并不想这么多人都留在这修书,他更希望有些人去地方为官,编新字和教材虽是好事,但治理地方,维护住大秦不崩也要做。
在李念的想法中,想当官的去当官,不想当官的那就过来编字和编教材。
他又道:“百家诸位此番入咸阳,应是为纸而来,凡今日在此的百家学派,皆可得百卷各派经典所需用纸。”
没有利益,只讲情操道德,谈理想报负,确实也能让这些人办事,但哪有既画饼,又给工资的动力高呢?
“之后每年还会给予各派百卷份额,此外若还需用纸,则需诸位自行购买或以积分换取。”
“至于众位担忧百家会被取缔,李某已谏言陛下在咸阳建百家学宫,诸位可在其中设院,研究各自学说,或与其他学派交流辩论。”
大多数百家学派迟早会消失的,但他们的思想学说会慢慢统一、交融于一体,化为一个或者几个。
这是历史的趋势,并不会一直出现百家齐放,诸子争锋的局面。
就算董仲舒未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历史上某个人将儒家灭了,其他百家也不会一直全部存在,他们会决出一个新的王者学派,然后由这个学派来提出“罢黜百家,独尊他们”。
后世王朝看似佛道儒并存,实则佛和道能存在,有一原因是两者还具有宗教属性,有人信便能一直存在下去,哪像某些百家学派,由于没人学,没人信,儒家又成了主流,只能逐渐消没于历史中。
但就算如此,佛、道也融合彼此及儒的内容,早就不是纯粹的道和佛。
都是大杂烩,但只要保持着学说的根基核心不变,那我就仍然是我,不是别人。
诸多百家学派注定要掩没于历史,李念编新字编教材更是会加速这种消亡。
知晓百家学派终要消亡,李念也不可抑制地生出一种惋惜。
诸子百家曾创造了华夏文明最绚烂的一页,哪怕是在现代,诸子的学说亦有大用,但这一页终究要翻过。
诸子的学说思想会继续存在,但他们建立的学派却得消亡,不会再像今日一般,这人出自儒家,那人出自墨家……
但只要学说思想还在,有后来人知晓了解,百家其实也不算真正远去,只要华夏文明不亡,他们便将一直都在,只是换了种方式!
李念收敛思绪,向台下众人行了一礼:“我已讲完,各位若有问,可先自行讨论,半个时辰后再向我提出。”
见李念说完,台下众人先沉默了数息,随后有人起身,向李念行礼:“公子既有大才,亦有大义,请受老朽一拜!”
尽管编新字和编教材对百家来说,好处不多,反而有害,但李念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整个天下。
其他人也跟着起身,齐声向李念行礼:“公子大义,受我等一拜!”
第204章 须正视客观问题存在
李念看着向他站着行礼的三千多人,摇头道:“此礼,李某实受之有愧!诸位还请入座!”
他不过是占了来自历史下游的便宜,真论及智慧天资,他在这些人中未必能排到中游。
但李念话落,众人却未动,只依旧道:“请公子受我等一拜!”
真是一群相当朴实的人。
诸子不虚伪,百家不虚伪,秦汉时学这些的人很多也不虚伪。
哪怕是提出“全性保真”、“人人不损一毫”思想的杨朱也不虚伪,是后来才逐渐歪了。
像某动漫里的某个门派,就纯属瞎理解杨朱的思想,打着杨朱的旗号到处为非作歹。
要是杨朱能在那动漫里复活,一定会亲手毙了这帮混账:老夫的学说是教你们打家劫舍,损人利己的?
“人人不损一毫”既是不损自己一毫而利天下,但也是不损别人(天下)一毫而利己,没有不损己利人,那就可以损人利己之意。
春秋尚未走远,因此生在战国末的很多人也继承了诸子和先贤的那种风骨,以诸子为榜样,远没有后来人那么狡诈虚伪。
就像郦食其,在面对齐王田广威胁时也不曾畏惧,说出“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遂被烹杀。
见到这些人如此坚持,李念更觉受之有愧,但这种情形,他如果拒绝,这些人恐怕还会坚持,只得道:“诸位请坐,李某受诸位之礼!”
众人这才重新落座,开始根据李念讲说的内容讨论。
半个时辰后,伴随着一声“当”响,众人停止了讨论,在那大考时都养成条件反射了,听到这声音就会忍不住停下正做的事。
李念道:“现在开始,可以提问,为保证提问有序,从左边开始。”
话落,位于最左的一批考生中有人起身:“公子所言‘书同文,言同语,字同义’确实极好,可依公子之意,是要废天下其他之字、其他之言?若有人不遵,又当如何?”
李念道:“地方之言可不强制废除,依旧可作为当地方言沿用,但必须得学习大秦所定语言,文字须得废除,只能使用所定文字!”
“此为政令,若不遵从,视为犯律!”
废除当地语言是不现实的,至少在大秦这时不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