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料就在他要再问前,嬴政道:“众位皆为博学之士,今番论道,令朕大有所获,然也不可忘今为夜宴,勿使饭食凉矣,天下间尚有人未能得一顿饱食。”
嬴政的话直接打消了其他人还想再问李念的意图。
但范增也得到了他想要知道的答案,秦皇支持李念编教材,此事已定,大秦日后大概是要将走上人文学说和算学、格物并重之路。
虽心中遗憾没能继续给李念挖坑,但范增也只好向始皇行礼后坐下,毕竟人将是秦皇女婿,他还是见好就收,孰不知他早就被记录上了一份名单。
扶苏在旁全程观看了李念和众人的问答,觉得就算没父皇出来为他这个未来妹夫说话,李念也能自己反驳回去。
这个未来妹夫着实有才,难怪能让父皇那般信任,连一些兄弟都有些嫉妒,父皇从来没对他们这么好过。
不过,父皇的性子和他仿佛,这个未来妹夫是用什么说动父皇发生了如今的这些变化?
想到这,扶苏又想起了一事,那日嬴政忽然来看他,让他不要再跟着淳于越学习,有一位才学比淳于越更高之人。
如今想来,父皇原本给他定的老师应当就是这位未来妹夫。
但是什么原因又让父皇后来没有再提此事,放弃了这个打算?
扶苏很快自己便想清楚了,大概是父皇想知道他是否会改变,若不能改变,他将没有可能再登上储君之位,所以也就没必要将这位未来妹夫定给他为师。
李念坐下时,发现扶苏正盯着他,脑中冒出一个问号:扶苏这家伙怎么了?看我做什么,吃菜啊!
第200章 书同文,言同语,字同义
翌日上午,范增等人又到了大秦皇宫外,接受侍卫的安检,准备入宫。
今日比昨日人更多,三千余考生绝大部分都来了,他们对李念编新字、编教材都很有兴趣,就算最终参与不到其中去,但过来看看是怎么个事也挺好。
其实,召集这么多人到皇宫并不好,人一多就可能会生事,最好是将召集地点设在皇宫之外,李念提出过,但始皇没同意。
让李念到外面某个地方接见这些考生,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可以失去这些考生,但李念的安全必须得完全确保,绝不能有丁点闪失。
不过,李念以小人之心度始皇之腹,他觉得始皇除了从他安全的角度考虑外,还担心他到了外面后溜了。
范增等人昨日已到过皇宫,但今日来的考生还是头一次到,感觉十分新奇,只是咋感觉这秦皇宫跟他们来前想象的不一样……
这地方真是秦皇宫?
在来前,他们想象的秦皇宫为天下至高皇者居处,不说全恢宏大气,也应精致别雅。
但他们此刻到的这儿却超出了这两种描述,给他们一种难以言明的怪异,根本不像大秦皇宫该有的样子。
范增等人也是这种感受,这地方的风格和他们昨日见到的大秦宫室相差太大了。
这分明就是片工地或者说工坊,那纸和那如同水玉之物都是从这制作出来的?
能让秦皇同意将皇宫改成这样,足可见那李念多受秦皇信任。
年少有才,还得秦皇信任,放手施为,必能做出一番功业。
六英宫所在这片区域,大片地方被改造成了工业园区,大秦最先的工业园居然是修在大秦皇宫里。
如今六英宫所辖区域还在不断扩大,附近的宫殿也在不断被拆迁。
因为后面还会有更多事物要添加进来,像编文字、编教材的地点,李念日后上课教学之处。
只是如果一直这样继续扩建下去,这地方迟早会成为大秦的工业和文教中心。
范增等人到了目的地,由于今次来的人多,所以李念并未在宫内接见,定在了宫外。
每人进场时,都会被在此的内侍询问学的是哪家学问,随后发放一张所答的对应百家木牌,被引往某片指定区域落座。
范增将兵家木牌拿在手中,他倒是看出了李念这般做的用意,既可看出考生们各出自哪一百家学派,更可看清考生中各百家学派的人数数量,也方便待会儿商议讨论。
同时也表明了那李念昨晚所言非虚,他真的要用众百家学派来编那教材。
前方立着一座高台,台上台下都有着甲侍卫,明显是那李念待会儿要对他们发言之处。
未过多久,待所有来的考生都入座,在一队侍卫护送下,李念登上高台。
看向台下众人,李念行礼道:“诸位今日愿来,李某颇为欣喜,在此谢过诸位。”
众人还礼:“公子相邀,且公子相邀之事是为天下计,吾等又岂能不至?”
行礼毕,众人再次落座后,李念直接道:“今日邀诸位前来,主要为两件事:一、编新字;二、编教材。先听我讲,诸位莫提问,有疑问也要等我讲完!”
“编新字的原因,诸位都明白,便不在此多言。我要讲的是编新字的同时,还要定下每个字的书写规矩、读音、字义,即‘书同文’、‘言同语’、‘字同义’。”
“从此之后,不论人们来自何地,都能说一种话、用同一种文字、知晓同一个含义。而非今日,我来自关中,你来自吴地,他来自赵地,彼此口不同音,言不同语,文不同字,交流有极大阻碍。”
这番话一出,台下坐着的许多人都是一惊:这位李念公子想要做成的事比他们想的还要更大,不仅要定下同种文字,还要规定下字义和字音。
这事要是能做好,无疑是一件极其伟大的功业,天下同音同文同义,能使争端减少很多。
但这事的难度同样也很大,有人当即想提问,可想到李念说的先听他讲,有疑问也要等他讲完,遂又按捺住。
李念继续道:“对于要编的新字,李某其实已有想法,诸位可先看一看。数量不多,诸位相互传阅,勿损坏。”
随着李念的话,众人看到有内侍各抱着一叠纸过来,分发给坐于前列的人。
坐在前列的考生,如范增坐在兵家学派最前,接过内侍发下来的纸,一眼便看到那纸上写着一种以往未见过的字。
这种字不属于当今天下的任何一种字,相比于现在的各种字,更规整简洁,只是看上去其形制呆板,缺乏灵动飘逸。
但一种要传于天下的文字,灵动飘逸并非首要,要的是简单易学,能传达含义,而这种工整的文字正好符合,其更容易被解构,找出书写的规律,既方便于教,也方便于学。
范增只一眼便看出这种文字的优点,纸上还有秦篆,显然是这些字在秦篆中所代表的字。
这些纸张上的字正是现代简体字,是李念一个一个抄上去和秦篆对照的。
想在这时代传播现代简体字,先得把每个简体字在这时所对应的字标出来,人们才能知道这个简体字是什么。
以现代简体字为“书同文”中的“文”,而不采用秦篆和其他六国文字:一是简体字已经过了实践检验,相比于这时代的其他文字确实更好学好用;
二是李念来自后世,习惯于简体字,他要搬到这个时代知识和技术也一样,不用简体字,用秦篆抄运后世的内容,那效率只怕……
三是若废其他六国文字,而以秦篆通行天下,会让一些人感到不满,倒是将秦篆也不采用,用一种新的文字,心里却会舒服不少。
看到纸上的现代简体字,众人更为心惊,这种字要是为这位李念公子单独所创,那其之才未免也太惊人了!
这是旷世奇才啊,只有在诸子和古之圣贤才能与之媲美吧?
未想到他们居然能和这等人物共处一个时代。
第201章 注音注义,编制字典
感到从台下看来的惊叹、佩服等目光,李念偏偏又不好解释什么,总不能敞开了给众人说:你们错了,这字非李某所创,李某不过是一个文化与知识的搬运工,只是占了穿越的便宜。
众人在传阅纸张,李念接着又道:“让诸位过来,非是让诸位编字,而是有两件事想托给诸位去做:一为给这些字注音;二为给这些字注义。”
“李某现已完成这些字和秦篆的对照,但字太多,仅李某一人之力很难完成给每个字注音注义,须得诸位相助。”
“注音之意为……”
李念朝左首看了一眼,立即有两名内侍将一块黑色木板搬上高台。
走到那黑色木板前,李念从一名内侍手中拿过一样白色之物,快速在白色木板上写了十六个字,八个秦篆,八个纸上那种字。
有认识秦篆的人看到那写的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每个字上都标注了奇怪的符号,如“天”字上标了一个“tian”,“地”字上标了一个“di”。
李念指着这些符号,道:“当今天下读书识字不易,还有一大原因便是在教学子时,常是师者一个个字读,学子一个个字跟读,此种方式教起来难,学子学着也不容易。”
“但若有了此注音,便能简单上不少。将字的读音分为声母、介母、韵母,以及声调,只须掌握其中规律,配有一本字典,即使无师长教授,也能学会字的读音。”
“如这个‘天’字,其声母为‘t’,韵母‘ian’,组合起来拼读便是‘天(tian)’。”
李念当场教学了一遍,大多人立刻便懂了,不就是将字的读音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拆分,只要掌握这种拼读的规律,知晓字的注音,便能自己拼读出来。
古人一点也不傻,也想到过给字进行注音,只是和现代的拼音不一比,缺点较多,学起来麻烦。
这注音之法不仅能让人更快学会认字,众人更看到了另一个作用:可将一种标准的读音普及于天下,实现李念所说的“言同语”。
日后,无论来自天南,还是出身地北,只要人们通过这种方法读书识字,那么他们也将学会同一种语言。
只是那么多字,要一个个注音过去,不说一个人不能完成,但会极废时间和精力,难怪这位要邀他们相助完成给字注音。
但除了这些之外,这位恐怕也是想让他们作为新字的第一批学习者吧?让他们为新字捧场!
李念又道:“注义之意则是解释每个字的含义,许多地方对某些字的理解不同,如某字在某地表示褒扬,在另一地却是贬低,未有统一之标准,这种现象并不好。”
“所以,注义便是对每个字的含义进行统一解释,使某个字、某个字句传于天下之时,再无歧义,都能准确知道为何意。”
确实,字和字句在各地的含义有差别,不仅会阻碍各地的人与人之间交流,还会影响到政令的传达理解。
“不管是注音,还是注义,靠李某一人颇难完成,因此须诸位助力,共同完成此事。”
“所有字的注音、注义将被录入一书之中,此书名为‘字典’,字典之功用是供天下读书识字者查询字音和字义。”
“即某个开始读书识字的学子,遇到某个不认识的字时,可通过字典找到其读音和含义,从而认得。”
听到李念这话,有人生出疑问:既然是不认识的字,那又怎么在字典中找到这个字呢?
但李念马上回答了这个问题,“有人可能会想,既是不认识之字,又如何从字典中查找到?此又涉及到此次编字的另一个关键之物,偏旁部首。”
“新字将不仅拥有注音,还将有偏旁部首,如这几字……”
李念又在黑板上写下了数个字,以对应的秦篆看是“狼”、“狗”、“狐”、“狸”、“阴”、“阳”、“阶”、“院”。
都不用李念讲,众人已差不多懂了偏旁部首之意。
李念道:“其等偏旁分别为‘犭’和‘阝’,其等部首也是‘犭’、‘阝’。”
“这类具有共同偏旁的字,可在字典中归于一类,标注于其在哪一页方便好查询。”
“但偏旁和部首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些字不好归类于某类偏旁,如‘九’、‘千’、‘我’、‘午’……”
“但这些字却有共同的笔画,也是书写时的第一笔,‘丿’可作为其部首,将其等在字典中归于一类,方便查询。”
字典的概念一出,让众人感到了这次编新字的不简单,真正的难点不在于给字注音注义,而在于将字给归类,让日后的读书人在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时,能快捷地在字典中查找到这个字。
但这字典倘若真能制作出来,必将大利于天下,将使教学的难度降低很多很多。
此为教化天下之功,定会史册留名!
诸子未能做到的教化天下,人人向学之事,兴许在日后真能实现,这编字典一事必须设法加入其中。
许多人看李念的目光越发钦佩复杂,因为正是这位想到了给字注音注义,编字典这些。
纵使范增这等对秦依旧怀有仇恨之人,也佩服李念之才。
李念笑道:“说是编新字,实则是李某想邀诸位编字典。若是以往为竹简时,编此字典当不妥,因为纵使能够编出,以字典中所要录入的字数,怕是一车竹简也不够。”
众人想了想,还真是,如果以竹简来制作字典,既不方便携带,也不方便查询,只有纸才是最好制作字典之材。
昨晚参加过夜宴的范增等人想到了李念在夜宴上所言,格物和算学当真改变了世道。
若无格物之学制作出纸,何谈制作字典?
李念道:“第二件事为编教材,昨晚曾讲过一次,但诸位中有许多人当时不在,今再言。”
“如今天下一统,为统一之国,当有统一之文,统一之言,统一之义,也自当有统一之学。”
“李某所言编教材便是为此事,欲编一众书籍供天下学子共学。但诸位切莫误会,李某并无消灭取缔百家学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