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用不着,买菜用不着高数,买鱼也不用分析其是啥材料,但人们日常用的手机、电脑等,都是由这些知识创造出的。
“如我手中这个杯子,方才有一位以此向陛下谏言,称陛下大肆用此物,过于奢侈铺张。”
“谏言不要奢侈铺张,没错,但这谏言得有一个前提才成立,即此物非常珍贵。”
“然而,此物实际上并不算多珍贵,学好算学和格物,想造出此物算不得多难。”
“但在制造此物过程中,需知晓原料性质,知道各种原料加入的份量、时间、温度……这些都需要算学和格物!”
“有人可能会说这杯子平时不用也可,不足以证明算学和格物值得被重视,那么纸呢?”
“众位参加过此次咸阳大考,感觉如何?”
那些方才支持郦食其的考生也说不出话。
因为纸的便利性,他们已亲身体验过,其有大用于天下。
李念继续道:“听说在远古时,人们不会冶炼,常以石制成各种用具,也不懂穿衣,以树叶蔽体,亦不懂生火,茹毛饮血。”
“可今日,我大秦之甲兵,以铜铁铸,我大秦之衣,以丝麻制,更知晓如何生火……”
“以上种种都是格物在进步,只有知铜铁可炼,方知其能制成兵甲,只有知丝麻可为衣,方得养蚕织布。”
有人想出生反驳这是格物重要,可算学没体现出来,但又想到李念说的造那杯子时需要以算学计算原料份量、掌握火候,遂未言。
“格物会继续进步,发展出诸多令我等惊讶之物,算学也会在其中具有重要用处。非众位以为日常看似用不到,便不重要!”
大秦这个时代好就好在诸多利益集团尚未形成,儒家非一家独大,门阀没有,士族不存,文官和武将划分没那么明显,六国贵族虽在,但已是一群冢中枯骨。
因此相对于后来的王朝,做某些事更为容易!
第198章 强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
李念话落,一人起身问道:“那公子对那其他学问又有何看法?”
李念看向问话之人,回答道:“自是同样重要!”
“李某以为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兴盛强大,便不可偏科,须得均衡发展,以格物、算学强壮其体魄,以百家治世向善之学文明其精神。”
“因而在李某看来,格物、算学和其他学问不仅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精神与体魄皆不可少。“
“缺了强壮的体魄,便无法阻止邪疾入体,也无法抵御外敌入侵,而没有坚韧智慧的精神,纵使体魄再强,也只是一空有蛮力的莽夫。”
只谈科学,不讲人文,那么科学将变得极为可怕,不但不会造福于人,反倒会残害毁灭人类。
同样,只谈人文,不讲科学,那么不仅会在文明中生出愚昧迷信,还会禁锢住文明的发展,阻止文明向前。
华夏的人文学说一直领先于西方,即使到了现代,西方玩的那些,在华夏历史上都能找到相似的例子。
但华夏对科学方面的轻视,又使得华夏在重复的王朝轮回中很难自发从内取得重大突破性的进步。
是会有一些人发展出一些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可太少了,不足以影响到整个国家民族。
因为大多数人才都跑去穷经皓首,死磕那科举之道,研究儒家经典这些人文学说去了。
没有制度去扶持,没有环境能使其生根壮大,没有人才为基础,使得华夏领先了世界很多年,却在短短几百年里被人超过。
科学发展确实是靠极少数天才在推动,大多人只是在延伸应用天才所发现的东西。
可天才从何而来?
如果不去培养、不去选拔、给机会让他们展现自己的天赋,如何知道其是天才?
天才未展现自身天赋前,也是普通人。
李念并没有让所有人都成为理化生精英的想法,可若有更多人学,才好从中发现选拔出人才。
若按郦食其之意,重人文而轻算学、格物,那大多数人都会偏向于人文学说,弃格物、算学于一边,哪来的理化人才让大秦发展?
不过是让大秦提前走上后世王朝的老路罢了。
但如今尚好,一切皆可被改变。
李念提出的“文明其精神,强壮其体魄”之语让许多人在心里反复品读。
此虽为伟人之语所改,但其实孔子确定君子六艺中有“射”、“御”便应有这种想法,孔子认为的儒生应当是既能文,也能武。
不能骑马射箭,打不过别人,算什么儒生,还怎么和人讲道理?
可惜越往后的王朝,君子六艺也被儒生们丢的差不多了,还冒出了“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等词语形容他们。
要是孔子复活知道后世的儒生成了这样子,保准能提着门板给他们好好上一堂“抡语”。
那庄黄起身,明明年龄比李念大,却像见到了一位师长一般,十分激动道:“公子‘文明精神,强壮体魄’之言正合我意,此言不仅可用于国,也可用于人。”
“我等做人当如此言,只有锻炼好体魄,强大了精神,才能于世间安身立命,既做好人,又办好事。”
庄黄之后,楚墨巨子也道:“此言确为治国做人之言,既不可丢公子所讲人文之思,也不可弃格物、算学之道,两者并行,方能国强而人强!”
这时,郦食其起身向李念行了一礼,问出了一个问题:“孟子曾言‘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这人文学说与格物、算学即为又一‘鱼’和‘熊掌’,敢问公子如何得兼?”
郦食其倒没什么坏心思,也不傻,只是跟淳于越一样,太过信儒家那套,所以他才会在辅佐刘邦时出了再开周时分封的“妙计”。
李念看向这位历史名人,摇头道:“汝之言有两大谬处!”
郦食其再行一礼,道:“愿闻公子高见!”
李念道:“一谬在算学、格物和人文学说并非‘鱼’和‘熊掌’的关系,二者可以得兼。”
“以墨家为例,墨家既学墨子所创人文之学,也学墨子所留诸般格物、算学之术,此有冲突,此不可得兼?”
楚墨巨子适时声援李念,主动为李念做证:“公子所言不错,我墨家中人皆如此学习过来,未觉不妥。”
李念又道:“二谬在于汝等想错了一件事,我并无让天下人都精通格物、算学之意。”
“人之才能有天生,亦有后天雕琢,格物、算学一道尤重天生之才,可如何发现这些天才?”
“我想出的办法是让所有人都学习一部分粗浅的格物、算学,再经由考核,从其中择出优者。不说能将所有天才全选出,也能选个大概。”
“人文之学亦是如此,有擅于人文学说之人,亦可被挑选出,着重培养其在人文学说方面之才。”
“此便是我所言人文学说与格物、算学当并行之意!”
在场众人没有一个是真傻子,听到李念话后,便知道了李念真正的意思。
只是要做到这种事,必须得有适合的书籍!
难怪这李念公子要编新字、编那教材,原来最终是为了做此事。
但这事一旦做成,现今的诸子百家局面将被改变。
以往诸子百家基本是各行其是,即使在学说思想上有分歧矛盾,但教弟子时都是各教各的,可现在各派将被统合,他们的学说思想也要被统一到一块儿。
而百家各派思想间是有矛盾和冲突的,那么必然会采纳一部分,弃置一部分。
可谁的会被采纳,谁的又会被弃置呢?
在那教材编成,传于天下后,还会有独立的诸子百家吗?
诸子百家各派的纯净性将成为过往,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还想保持自家学派的思想学说独立纯净,就只能选择不加入不参与李念的编教材计划。
但这个选择根本不能选,因为他们即使能确定自己不去,却不能保证其他学派会不去。
那编好的教材将为日后天下学子所用,谁能在其中占优,那么谁的学派思想就能传得越广,反之则会学派学说渐无人问,随着时间销声匿迹。
第199章 这些事真能利于大秦?
能想出编教材之法的人,当真拿捏到了诸子百家的七寸,为了不让自己学派的学说销声匿迹,只能答应下来啊。
许多人不由看了李念一眼,这位李念公子才二十些许,却有此等手段。
郦食其又问:“公子是想施学于天下,让人人皆可读书识字?公子要如何施学,采用哪家之学?”
这两问一出,诸子百家众人都将目光集中到李念身上,问到关键处了,尤其后一问,他们颇为关心。
李念心中暗道:‘这郦食其确实和历史记载差不多,也不知看现在是什么时候,现在是夜宴,问这么多做甚?’
虽然没坏心眼,但问的不是时候,故而李念道:“我倒的确想人人皆可读书识字,但并不好做到此事,当今天下连人人足食、人人足衣尚未做到,又何谈人人读书识字?”
“只能说在大秦现今状况下,尽力去做,勿好高骛远。”
“至于如何施学、采用哪家之学,未定,因此我才邀诸位明日与我商议,如儒家《论语》之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百家学说采取谁,不采取谁,当然是讨论商议,将百家学说有的优秀思想录于其中。
郦食其向李念又行一礼,“谢公子解惑!”,坐下后不再问,但一直只看未发言的范增这时起身,行完礼后,问道:“老朽也有一问想请教公子。”
见是范增,李念眼底闪过一丝古怪,范增竟然还在,甚至现在还主动问他问题:亚父,你难道已经忘记楚国了吗?
得到李念同意后,范增问道:“公子编新字、编教材,都是为治理大秦,使大秦强盛。”
“老朽想问,公子凭何以为做这些事真能利于大秦?”
这看似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实则非常刁钻。
因为范增这问道出了编新字和编教材的最终目的,即形成一门新的治国学说取代现今所有的诸子百家之学。
虽其会包含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的学说思想,但实质上这门治国之学既非法家,也非儒家、墨家,而是一门新学。
然后问题就来了:你李念凭什么觉得你糅合百家学说思想弄出的这门新学能代替百家治理好天下,治理好大秦?
百家诸子都不敢说自己的学问一定能治理好天下,你李念哪来的自信?
且,秦可是以法家思想治国,那是实打实实践过的,的的确确让秦变得强盛,一统了天下。
你李念想要糅合的那新学也经过实践?
随着范增话落,看向李念的目光变得更多,连参加夜宴的大秦诸臣都看了过来,他们也对这问题很感兴趣,想知李念会怎么回答。
糅合百家学说而出的新学将是一个未有过的新事物,而未有过,代表不能确定,谁也不知其好坏。
‘这范增还真给我出了一个难题,要是不注意,会直接掉进他挖的坑里,这糟老头子坏得很。’
‘总不能说经受过实践检验,后世便是以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人文与科学并重。’
但这个问题,不可以退缩。
因为代表了他的立场,若连李念自己不能坚定地表明,还如何让其他人信服?
李念斩钉截铁道:“我认为必将有利于大秦!先说那新字,当今天下文字不统一所带来的不便,各位当能感到。”
“如今次咸阳大考,因各位来自各地,习用文字不同,遂每道题目都用了多种文字,并准许诸位用常用文字作答。”
“可以多种文字排版制卷本已不便,还增加了考卷所需用纸。”
“在批阅答卷时,陛下与我不熟其他文字,须先将其他文字转译为大秦之文,再来阅卷,此颇费时间。”
“若天下都使用一种文字,便无此阻碍,诸位参考时能一眼看懂考题,我阅卷时也能快速懂诸位卷上之意。”
“再是编教材一事,李某所要编教材是欲采众家之所长、纳众家之所优,集合了众家最优,尚不能利于大秦,天下间还有何物可利?”
李念将问题转了个角度,抛开编出的教材是新事物不谈,直接说教材要综合诸子百家之所长。
都是诸子百家的精华好东西,还能对大秦不利,治理不好天下?
不管范增觉不觉得能不能,但诸子百家中人肯定觉得自家的好东西能治理好天下。
但范增一眼看出了李念话里的漏洞,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间有矛盾,某个百家认为是好的东西,在另一百家看来或许就是差。
范增正准备以此再给李念挖个坑。